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为设计服务——访特赞创始人范凌

  • Update:2015-10-08
  • 张明
  • 来源: 2015年第7期
内容摘要
特赞Tezign(Tech + Design)这一名称为音译,特赞对自身的定位为:一个精确、便捷地对接最优秀设计师的互联网平台。创始人范凌,1981 年生于上海。在建筑、空间、装置、艺术乃至政治哲学研究各领域之间穿梭,在中国和美国分别学习和工作了一段时间,以知识分子自居,目前作为一名创业者,却不愿被人称作商人。在本刊与同济大学合办的“主动设计”论坛上,范凌带来了与“主动设计”相关的演讲。会后,编辑部对其进行了采访。

 

       范凌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又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设计学博士学位,关注政治哲学,将城市作为一种政治形态看待。随后从事教学工作,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处任教。同时进行一些装置、空间类的艺术创作,以建筑的思维方式介入当代艺术,作品通过有象征性的材料和空间,为观者带来一种政治性的体验,参与过国内外各类展览与艺术项目。2010 年成立范凌工作室(FANStudio),据工作室网站介绍:“范凌的工作结合研究、分析和物质化实验,探索和挑战空间的边界条件,通过空间装置、建筑和空间设计、城市研究等方式介入城市、社会、政治环境下的空间体验问题。” 2014 年建立互联网创业公司" 特赞Tezign",致力于用科技的力量革新设计服务流程。2015 年由“千人计划”引进回国。

2014 年1 月,特赞举办“发现特赞”活动,明确“用科技力量革新设计生态” 这一理念,并由此确定特赞(Tech + Design = Tezign)这一名号。特赞的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作为信息搬运平台,相关的有益信息在特赞平台上汇总,由于信息的高质量,集聚了很多粉丝,粉丝的质量也很高,在业界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范凌说到,他通过这些交流获得了很多启发,从而进一步了解到之前并不清楚的设计类型,也见识到很多与设计师完全不同的视角。之后,他做了一个大型社群的分享,称为Design Matters,“Matters”既可以当作名词,也可以当作动词。2014 年12 月,特赞在旧金山举行第一次题为“Design Matters?Design Matters!”的设计大会,吸引湾区创业者、设计师、工程师华人共同参与。2015 年4 月,“Design Matters?Design Matters!”2.0在上海举行,吸引900 余人报名,4000 多人在线观看直播。通过这些尝试,范凌意识到设计界内外在这件事情上的强烈需求,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获得的认可有了一些信心。
有关特赞的工作内容及目标,其网站的自我介绍为:
“现阶段,我们以科技初创企业和独立设计师为突破口,进行视觉形象设计、UI/UX、插画、信息可视化等方面设计的对接。
短期,特赞是一个工具:通过一套设计视觉倾向的算法引擎将设计需求和最优秀的设计师进行配对。
长期,特赞是一个工会:对设计项目进行管理、支付、法务等方面的帮助。”
据范凌介绍,特赞的出发点有以下几个:第一是关注创业,从创新的角度思考社会创新的可能性,目前社会整体推动创业,激励了很多年轻人,也提供了很多机会。第二是考虑自身能为这件事情做些什么贡献,也就是说如何在创业的环境中,在互联网领域贡献一些自己之前在设计行业中学习和实践所得的知识,因此首先做的是对接。第三是希望能给这些知识的贡献者提供服务。范凌将他们称为非物质生产者,指的是生产概念、专利、版权、代码、信息、设计的人。如何捕捉他们在工作时的需求,并进一步满足这些需求是特赞要做的。经过决策,特赞从设计师入手,但并非帮助设计师做设计,而是在设计师工作的过程当中帮助他把可能遇到的障碍去除,同时也能够帮助优秀设计师对接到相应的科技公司中去。
范凌提到,由于自己也是设计师,因此对很多情况感同身受,例如如何让一个不懂设计的人清晰明确地理解设计师的需求,或如何保证一个设计师99% 的时间都在做设计,而非其他的琐事。虽然在各类演讲中更多的是表述理论上的学术思考,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以及做产品的过程当中,实际上都是在努力为设计师解决具体的细节问题,努力满足独立创意工作者的日常需求,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努力建立起一个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健康生态圈。
据特赞的调查,保守估计,99% 的设计项目是进行得不顺利的;70% 的设计公司年收入100 万元以下,是仅有几个人的小公司;90%的设计师希望独立创业。然而在当下的设计界中,现实的大趋势是设计师进入好的公司里。过去,出色的设计师可以做独立设计事务所,而现在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公司给设计师的待遇也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倾向于担任公司内部设计人员的角色。但另外的一个趋势,则是设计师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强。
在大公司内,好处是产品能由设计师完全控制,弊端在于一个独立产品复杂性极高,可能会有几百个设计师共同参与,工作内容非常细化,因此可能趋于枯燥。而独立设计师的好处是能够进入设计的各方面细节,然而弊端在于只能接受较小体量的项目。在设计事务所工作的设计师能够接手较大的项目,但是由于设计的实施大多不可控,因此结果常常与设计方案出入颇大。
这三种状态是设计师的普遍状态,很多设计师会隔几年便从一种状态换到另外一种。特赞想做的事情,就是让设计师无论处于其中哪一种状态,都能获得支持,通过产品帮助设计师解决事务上的事情,获得工作上的自由。另外,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无论是大型的政府机关、国有企业,还是小的集团、初创的公司,都存在对设计的大量需求。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到哪里寻找设计师,到哪里能够寻找到适合自身的设计。特赞同时为他们做一些较为快速准确的匹配。如果能够实现通过产品,以互联网的方式将设计师与委托方进行自动智能匹配,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特赞的公众号运营了一年多,目前网络平台进行了五个月左右。据2015 年6 月4 日特赞公众号的介绍,已有1800 余位设计师、450 余家客户在特赞平台上注册,准备参与匹配,达成合作的项目有66 个。
说到这种模式能够成为可能性的基础,互联网的发展不可不提。由于在国内外均学习、生活和工作过一段时间,范凌认为互联网在美国和在中国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完全不同的。美国的互联网起到的作用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而在中国,互联网成了快速、简单、廉价地解决人们基本需求的途径,其角色更像是一种基础设施。这种定位的差异也对设计界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范凌认为,要说创业,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社会和舆论的推动不断激励着创业者。但反过来说,创业也被局限为一种个人追求,因为门槛降低,人人都可参与。但他并不认为这种现象可以成为设计行业的未来。学科的困境还是要学科自身的发展来解决,依托互联网创业是另外的事情,不应靠设计以外的事情来推动设计的发展。
如果从社会政治学角度理解这件事,范凌是将互联网看成一种全新的体制,因此能够实现许多旧体制做不到的成就。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便是数字化和科技,互联网在很多行业都能够引起颠覆,然而互联网行业自身却不了解这些行业是可以从哪里被颠覆的。只有了解这个行业的人,才能利用互联网操作上的可能性,以更专业的方式去颠覆这个行业。研究社会中的现象和事件是范凌的兴趣所在,通过与互联网业界的人接触,他收获很多启发,了解到可以以很细微的方式来达到之前所期冀的用设计改变社会的愿望,能够以其他的方式来更积极地参与。从而,他进一步想到互联网是不是也能帮助设计师解决一些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比如设计师与委托者之间的矛盾,由于没有沟通工具、缺乏工作方法而造成的无法相互理解。如果能将设计的过程开放,设计决策的过程开放,以简单的设计流程为切入点,便能够通过不断丰富的产品解决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范凌也坦言,目前也有很多人都在同时进行类似的工作,每个想法在市场上总会有很多人同时实践。“我们要做的事情并非推动技术的进步,而是将不断更新的技术应用到人文情境之中。也许技术的进步是不断迭代的,但是人文思想的波荡在历史上不断循环往复。因此必然会有无数的可能性”。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问题所在,有一些人正在努力地解决问题,而就范凌较广阔的视野所见,完美的解决方案还没有找到。
目前特赞的团队有十几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负责日常维护、市场和运营,一部分负责产品开发。团队主要由程序员组成,都不是设计师。目前,特赞还处在尽力把产品做好的阶段,在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困难上,特赞和其他的创业团队没有什么区别。范凌提到:“从我的角度来说,做团队的组织者和之前做设计师是很不一样的,团队中既然没有设计师,那么我如何能与一个同我的知识背景和领域完全不同的程序员相互沟通,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2015 年4 月,特赞入选《互联网周刊》评选的“2015 中国新互联网公司300 强”。对于一个产品还没有实际上线的公司来讲,这是可喜的成就。然而在整个采访过程当中,范凌没有意气风发地对未来许以厚望。脚踏实地努力做好事情,根据情况随时准备调整方向,便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整体印象。“我不觉得我在做学术,也不觉得我在做商业,我也不觉得我只在做特赞,但我觉得我是在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要到最后才能描绘清楚”。虽然前路未知,但总要有人去探索,行业与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推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妥协,但“当你知道你想要做什么的时候,一切努力都是主动的;只有在你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去做的事情才是被动的”。这是范凌在提到自己创业时对主动与被动关系的回答。主动思考,努力践行,最终才有可能见到切实有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