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南京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 Update:2015-11-12
  • 来源: 2015年第8期
园林叙事
作者:陆家东、叶子戎、史晓珲、何思慧、赵艳等
指导教师:曹方
主题阐释:
1. 中国古典园林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符号。
2. 将园林建筑的空间(分景、格景、借景)以平面的手法来表现有
着一定的意义;以它为资源有着非常广泛的宽容度,从中找到一些空间
与平面的契合点, 从审美的视角感受时间与空间的交融。
课题步骤:
1. 前期:资料收集,分组讨论完成构思及制作PPT。
2. 中期:园林外景拍摄,完成资料汇编制作,矢量图制作准备期。
3. 后期:印刷材质制作,丝网工作室实践。
指导教师评语:
“园林叙事”的意义
“园林”,又称为“城市山林”,是由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文人营造的空间,勾勒出一种自然环境,表现宇宙间本真的幽静与深邃,寄予复杂的人生感受,具有高度的“夺天工”的气质。
“园林叙事”主题设计以园林的布局、山水、建筑、花木、绘画、诗文等作为研究中心,把人、景图、园林并置于多重时间和空间中,对于人、诗、书、画、园林的空间进行考量。
本课题从“观看”视域出发,尝试考察“园”和“人”的深层次结构,试图开拓新的角度,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以往线形、封闭、静态、平面的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不是自然的模拟和再现,而是从自然到内心的反照,取法自然而超越自然,是一种和谐运转的时空结构形式。古人在营造园林时,拥有一套复杂的表意符号系统和深沉的形式结构。对于今天的观者来说,这些结构和符号的意义是需要阐释的。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开放的可以阅读的文本,我们要做的是在当下的语境中提出问题——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的理解。
中国古典园林涉及宗教、哲学、文学及历史等领域,在其空间中反复出现并不断衍生的图像符号来自于多种文化,园林中视觉符号的形成和演变轨迹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园林叙事”主题设计讨论的核心是传统园林设计思维、空间建构关系分析、视觉化思考、社会化思考。我们分别以古典园林精髓——迷宫似的空间关系、园林的构成要素、园林的造景手法、园林的构思特征为研究对象,鼓励学生深入体察、深入分析,从一个出发点发散出不同形式的作品。我们希望学生拓宽思路,跳出条框,发散性地观察与研究,寻找自己的方向,试验、失败,再试验,在过程中寻找结果。
 
庶民的字
作者:何枫
指导教师:蒋杰
设计说明:
对于毕业设计,每个毕业生都是很理想化的。我的理想化在于想摆脱那些毕业设计固有的形式,不想成为某种技术狂和风格癖。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我更倾向于围绕“传达”这一概念做些文章。导师很支持我的想法。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的挫折和尝试之后,我们将视线投射在城市街巷和周边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普通人的文字创作上。我花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几乎走遍了南京的街巷和郊区,拍摄了一千多张照片。在此基础上,整理、编辑、设计,最后印制了200 本书,以此作为毕业设计。
有趣的是,相比在学校所经历过的课程,在这个没有太多设计的过程中,我却清晰地感受到了作为诉说者、传播者的身份,甚至惊喜地发现这是大学四年以来真正属于自己的一个设计。在展览期间,《庶民的字》受到了很多关注,200 本书在展览的第二天就售罄。目前,我正在不断完善《庶民的字》的自媒体发布,期待更多人参与到这个持续的设计中,也期待在不远的未来能将它正式出版。
指导教师评语:
很多时候,设计具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一本空洞的著作看起来高居庙堂,一块糟糕的食物看起来充满诱惑,一座无聊的建筑看起来意义非凡。设计很多时候在夸张、掩饰、欲盖弥彰。
同样,在文字的领域,我们认同的那些美好的、秀色可餐的视觉来自于风格化的法家书写、形式感的设计创作、标准性的字库字体。我们从未将眼光投注在周遭普通人的真实活动。书中的文字来自于底层的、市井的社会劳动者。在现代社会逐渐被工具异化了的书写环境下,出于经济和实效性的考量,他们以最为原始的方式进行文字表达。斗方和蝇头信手拈来,工具和材料生冷不忌,偶发与风格不期而遇,它们的线条和结体退居文字的传递功能身后,因为缺乏最基本的美感教育和形式训练,这些文字直白、丑陋、卑微,却又因此充满个人情趣和公众意志。
何枫同学的毕业设计,正是搜集、整理、印制了这样一本书,它记录了那些一直以来被我们所忽视的文字的最普遍、最恣意、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对此,历经半年,一千多份案例的忠实记录是我们的唯一态度,而价值评说则会陷入另一个俗套。
 
作者:顾颖
作品形式:动态影像、静态图像
指导教师:童芳、卢毅
设计说明:
作品分为静态与动态两个部分。静态图像部分将拍摄的园林全局景观、流水、对联、门窗等园林特色元素设计成六张作品,分别体现了园林的山水、花木与建筑。作品原始素材为前往苏州园林实拍的照片,拍摄场景包括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等,从中选取了符合主题的六张全景照片展开创作。前期主要采用镜像处理;中期在老师建议下,参考了钱币设计形式,并增添了园林真实对联文字元素和描绘园林的诗词,旨在丰富作品细节。创作过程中,通过前期拍摄资料及实地考察,感受到园林标志性的花窗、门楣,以及透过门窗所见的景观,与系列山水画的布局非常相似,于是在画面中加入窗棂门楣图案。作品完成首次输出后,调整了画面的颜色节奏,使六幅系列画面在整体与变化之间取得平衡。
动态影像部分着重表现园林的时空性——通过时间轴上变化的多视角园林,展现园林历史发展的脉络。影像分为园艺、建筑、叠石、理水四个章节,体现了园林的迷、藏特质。制作首先将前期实拍的延时摄影、视频及照片素材逐一分类,然后将分好类的素材重新创作为视频。照片的处理手法为分层,将照片中的叠石或建筑等不同元素独立出来,放入AE 软件逐层后期处理,最后再输出回原照片的场景,使照片变为视频。对于视频及延时的处理则根据其内容,结合园林固有色彩进行处理。
鉴于游览园林的体验,力求使观众在展示空间里从不同视角感受作品,作品亦采用了适合多面观赏的材质和手法。静态部分采用较纸质打印更通透的布面材料喷绘,观众在双面皆可观察作品全貌;动态部分采用全息投影膜,在增加双面可视的同时,与环境中的抽象的太湖石形成光影互动。
指导教师评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体系,在摹写自然方面与古典山水画有共通之处。将私家园林典范——苏州园林作为毕业设计主题,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探索,也是了解古代文人生活的一次契机。现代关于园林的作品很多,但年轻一辈对于这类作品的主动关注度较低。本课题通过一些现代方式展现了园林的独享、萧疏、宁静之古典韵味,希望让更多的人获得曲径通幽的个体游历体验。
影像作品《透》以轻盈而丰富的画面与媒介,展现了古典文人寄情的四时花木和“瘦、漏、透、皱”的太湖石,模拟自然变化的理水、移步换景的花窗门楣、淡泊明志的书法文本。这些经典园林标配以二次创作方式被重新演绎,细腻的画面与轻盈的质感所寻求的不是原版再现真实苏州园林,而是融入了作者对园林的个体精神感受,令观者虚拟介入东方艺术以简代繁的美学意象,以新的审美视角感受传统与当下、时间与空间。
 
源·形
作者:崔楚峤
指导教师:何方
设计说明:
这本书介绍了通用的切割概念。它不是用于简单复制模型或者提供公式化的解决方式,而是展现一系列可供任何领域设计师参考的纸张切割形式,从平面到立体的基本变换方式,并且可以用任何现有的材料来展现和发展出更多有意义的内容。
图形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有着多样的需求、多样的形式。时代的变革、人的观念的改变、表现工具与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与生活方式需求的更新,为今天社会与时代所需求的图形又注入了新的手段、新的途径、新的形式、新的标准,为创作者提供与展示了更加宽广的视野与疆域。
图形的创造,有着无限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实际的需求去解决这些图形在应用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图形的形态、元素之间的组织、色彩、尺度,以及从平面到体积与空间,从造图、造物、造景、造境等不同层面的思考与诠释。
《源·形》展示的研究成果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正是希望从时代需求的角度切入,探讨图形的创造问题。在创作的过程中,我的感受是:生活为我们的创造提供着无限的源泉。创造有着无限宽泛的可能性,而图形的创造更加无极、无际……
书中有很多章节,有最基本的切割方式、线形图和切割后的成品——有些看起来表面上极为相似——这些案例都经过精心挑选,表明在同一方式上还能有不同方法的变化。只有沉浸其中并认真研玩,才能发现这种表面的相同其实有着各自的奥妙。
指导教师评语:
《源·形》从点、线出发,尝试几何造型的刻纸方法设计,也可作为纸张切割方法的参考书。图形简单到只通过几条线或几个点来表现,令人惊奇的是,经过几步变化,呈现出变幻无穷的造型。图案整齐规律又富有变化,数列的内在美感表现在视觉造型中。
刻纸的基本造型方式是《源·形》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而发展到从二维到三维的尝试,通过手工的提、压、折等制作,把刻画的线条塑造出立体效果,使图形呈现出微立体效果,并通过光影“活”了起来。这一步骤可以通过使用者的想像,自主完成二次创作。
刻纸的造型设计需要设计师沉静下来,仔细体会形的微妙变化带来的乐趣,完成这些图形以及二次创作微立体部分也需要细腻的观察与精细的手工制作。从点、线出发,造型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