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关于设计驱动创新的探讨——纪念北京国际设计周创办七周年

  • Update:2016-10-20
  • 郎 丽,王 敏
  • 来源: 2016年第9期
内容摘要
从2009 北京世界设计大会和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成功举办到今天,已经七年。这七年,中国设计影响力逐渐增大,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日益增强,社会各界也开始重新审视设计和设计师的地位。北京国际设计周作为推广设计的重要平台,拓展了社会对设计驱动创新的认知,从产品创新,到服务创新、社会创新、文化创新,设计作为创新的驱动力,成为商业、社会、人文发展的一个崭新视角和方向。本文回顾了2009 北京世界设计大会与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举办历程,认为今后应当将用户体验和同理心作为设计的一个方面,探讨设计在驱动创新中发挥的作用:设计驱动创新,创新吸引用户,用户反哺设计,形成相辅相成的依托关系。

  

一、2009 年世界设计大会和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成功举办:中国设计与世界设计同行共生
七年来,北京这座城市因2009 世界设计大会及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创办而发生变化,其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更提升了中国设计的影响力,北京、上海、深圳已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设计之都”,设计成为政府、企业、大众都在关注的话题……这一切与2009 年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成功举办有关。如今,七年过去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设计有了更大的舞台、更高的平台。进入2016 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经过七年的探索,视野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开放、内容越来越丰富,已经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设计周汇集全球创新设计资源,为城市发展的难点问题寻求设计解决方案,为设计服务业的发展探索方向,成为社会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一股新的驱动力。
11 年前,世界设计大会在北欧名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办,引人瞩目。我们北京团队前往该城市,为中国北京申请2009 年世界设计大会的主办权。9 月30 日,在ICOGRADA(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的会员大会上,经过激烈的竞选和投票,北京成功胜出,获得了2009年世界设计大会的主办权。回国后,我们认真并精心进行了策划,确定这届大会以“信”为主题,并且决定在此期间举办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这个提议获得了国务院批准。2009 年10 月24 日至30 日,“2009 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如期举行,这是首次在国内举办的如此规模的国际设计会议,盛况空前,也成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开场秀。在短短一周时间里,一系列活动连续“上演”,其中包括5 场大型国际总论坛、百场分论坛、24 场展览、8 场大型设计活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45 个专题工作坊。数千名中外设计师、设计学生和设计爱好者从各地赶来参加大会,近两千人参加了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开幕式,近百名国内外设计师在大会期间发表了主题演讲。我国文化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北京市市长等政府官员出席了开幕式,凸显了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众多国际设计组织代表与中国设计界、设计教育界代表出席开幕式、参与论坛,让大会和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成为一件前所未有的设计界盛事。
申办举办世界设计大会与北京国际设计周,是基于这样的设想——进入2000 年,经过二十几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中国的设计产业也因此走进“新时代的春天”,到2005 年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国际设计界对中国设计界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我们迫切希望借助世界设计大会这个平台,使中国在国际设计界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一个由中国设计专业人员自己设定主题、制定方向的世界设计大会,可以让国际设计界近距离了解中国设计师对设计问题的思考,了解设计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和中国设计对世界的贡献,也会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走向国际。提出在此期间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设想,则是希望这次大会不仅能够成为中外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可以成为一个在中国推广新的设计思维、设计理念的平台。
2009 年世界设计大会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强调引导设计行业关注人、关注社会、关注世界,体现设计在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生动显现了服务设计的理念。英国设计委员会主席大卫·凯斯特评价“大会在细节与质量上的极致考究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国际平面设计联盟副主席奥马尔·乌尔品纳里则表示:“在我20 年的设计、教学、研究以及自己组织设计活动的生涯中,我发现北京世界设计大会在内容和人文互动两方面是最予人启迪的。”(图1-7)大会的另一重要意义,是让政府和越来越多的企业深刻认识到: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大会圆满落幕之后,我们向温家宝总理做了专题汇报,详细说明了设计在当今时代的价值、设计如何转变为生产力、如何助力经济发展。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在2010 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工业设计。此后,从政府到企业,中国逐渐提高了对创意产业、设计产业的关注度,并逐渐认识到设计的重要价值所在,因为看到了设计的“高含金量”。
 
二、北京国际设计周带来新启示:设计驱动创新渐成设计行业重要使命
2009 年世界设计大会和历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之后,中国社会对设计的认知开始悄然发生变化,设计逐渐从手段、工具转化为设计创新的原动力之一,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中,设计成为一种创新的元素。在今年刚刚召开的G20 杭州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言中强调“面对世界经济复杂、困难的状态,我们应该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而设计的优势在于:直接面对消费者,对其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在产品的各个层面进行优化,满足和引导其消费体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促进了思维模式乃至工作模式的转变,开辟了产业转型升级新途径。
1.“设计”和“设计师”需要被重新定义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经济、工业4.0 的到来,创新的需求对设计与设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重新定义设计的意义、设计的范畴、设计的价值、设计师的身份变得十分紧迫。“一个世纪以来,设计师被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设计领域内的在职人员和管理者。今天,他们发现这是一个人人都在进行设计的世界。而且,他们的任务日趋成为利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各种社会参与者更好地进行设计。这种转变要求他们进入有别于以往的新角色,这意味着,为了适应新的需求,设计专家们必须重新设计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1] 当今的设计时代,设计不仅存在于产品的创新,社会创新、服务创新及文化的创新成为新型设计师需要着重考虑和探究的方向。
基于产品创新、社会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的广泛领域,契合时代发展的脉搏,设计师如今有着前所未有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一方面,设计师逐渐走向决策层、领导层的岗位,设计师的地位正在逐年提升。设计师为主导的商业活动逐年增加,融资额最多的25 家初创公司中,有36% 由设计师联合创立(数据来源于美国创业市场数据追踪公司CBInsights)。以Airbnb 为代表,它由罗德岛设计学院毕业的两位设计师创立,推出商务旅行新业务,注重用户体验,深受各国游客的喜爱,全年收益高达9 亿美元。他们于2015 年融资,融资额居于全球首位,成为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典范。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也开始重新审视设计师的重要地位,认为他们在开拓新市场方面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确实,市场毫不掩饰地证明了,设计师在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提升品牌价值方面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最近发布的2016 全球创新国际调研报告表明,设计创新作为品牌发展的首要因素几乎出现在所有前十强的公司:苹果、谷歌、特斯拉、微软、三星、丰田、宝马、吉利德科学、亚马逊和戴姆勒。从2004 年至今,各大企业为提升品牌价值对设计公司的收购情况来看,收购设计公司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涉及的行业由原来的以信息科技业为主,逐渐向以咨询服务业和金融银行业倾斜。至2014 年,设计公司在咨询服务业的并购超过了金融银行业与信息科技业并购的总和,仅2015 年内设计的并购活动就完成了六年总份额50% 的并购项目。传统IT 企业的代表IBM也不落后,IBM 的首席执行官罗睿兰极其倡导以设计思维的方式了解认知客户,为用户提供的“用户体验”将决定IBM 的未来,胜任这个职责的非设计师莫属。尽管IBM 在大规模裁员整合人力资源,但设计师的比重却呈逐年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12 年IBM 的设计师人数仅为375 名,2015 年增加至1100 名。该公司计划2017 年将设计师人数进一步增加到1500 名,IBM 也许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也是最复杂的设计公司。今天在很多地方,在硅谷、北京、深圳,不同领域、不同模式的设计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设计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工作模式、一种创新模式,让企业与社会重新认识与重视。(图8)
2.“协同发展”是设计的必然趋势
北京国际设计周从创立之初便积极构建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沟通,以进一步推动国内外设计的协同发展。从历届设计大会和北京国际设计周便可以看出,设计打破了地域界限、文化界限、思维方式界限、行业界限,并敞开胸怀欢迎各行各业人士关注和加入。它还通过生动的活动设计使人们参与和互动,阐述需求、汇集智慧、分享感受、完善产品。人们在设计周中,通过用户体验,感受设计、感受生活、感受科技、感受文化,而这些设计都是以柔性融合的方式渗透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大栅栏更新计划”从2011 年开始规划,到2012年大栅栏跨界中心的成立,确定平台和合作的工作模式,组委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企业、院校、研究机构、设计师参与到改造的过程中。设计师、工程师、规划师、建筑师、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甚至是大栅栏的居民,共同商讨如何有效提高生活品质、维持区域内的生活秩序、延续区域文化气质并发展新的生活空间。几年的时间大栅栏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协作式组织的优势得以体现。
世界设计大会和北京国际设计周中,“不同行业协同发展”的情况可见一斑,不必一一说明。协同发展,纵向上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横向上设计是设计师、艺术家、社会学家、科学家、工程师等突破专业束缚的协作,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设计思维的方式、设计策略的体现。好的设计是集各种技术、认知、需求、形式于一体对资源的整合。近年来,一些知名企业突破性的设计创新是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协作的结果,在实践中证实了“不同行业协同发展”是设计的必然趋势。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SXSW 2016 的讲话中说:“我今天来这里是为了号召所有人,我们可以搭建跨界平台,联合各界精英,解决现今我们面临的大问题。”今天当企业与政府搭建不同行业协同发展平台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时,设计师或者具有设计思维能力的管理者成为其组成部分。前几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成立设计与创新理事会,让其参与世界面临问题的讨论,今年在天津召开的夏季达沃斯中也介入了很多设计与艺术的成分。从2016 年秋季学期起,耶鲁大学管理学院聘请两位设计师作为正式教员参与教学,加州艺术学院则开设了设计MBA(DMBA)课程。
协同式组织已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组织模式在各大公司纷纷实践,设计师在设计创新中起到引导者、指挥者、协调者的作用。设计师可以让不同领域的精英组成的团队进行顺利协作。IBM 在伦敦、巴黎、上海等地,以及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成立了二十多处协作工作室。工作室里设计师、开发人员、业务人员、安全人员在开放的空间内共同协作,打乱原有的职业背景,拥有不同技能的视角各异的精英围坐在一张桌子旁,相互激发灵感进行开发和测试。为了打造更好的产品,设计师也为APP 开发人员及营销人员提供设计思维的培训,甚至用户也接受了IBM 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培训,让他们意识到IBM 正打算采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工作模式来设计创新。
3. 设计创新引领新的生活方式
设计可以是脱离物本身的设计,从用户体验出发,启发人们从新的视角理解幸福的概念,从而对既有生活方式做出改变和调整,这种策略或方法就是设计创新。
“设计正在实实在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老百姓也从这些设计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整个区域的文化内涵都在提升。”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林存真老师如是说。她主持的“大栅栏更新计划”项目参与了北京国际设计周。该项目中的很多传统手工艺人们因为现代市场环境的冲击而面临困境,而如何将民间手工艺延续并契合时代精神,成为设计师考虑的问题。设计师不断创新,设计出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产品。比如张忠强制作的老北京传统玩具“兔爷”,经过设计师的改造来了个“大变身”,使传统兔爷焕发出时代气息,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还有设计师对手工艺人张师傅的年画“九九消寒图”的纹样产生极大兴趣,根据传统技艺把81 种图样设计到饼干上,结合传统手工艺,推出了大栅栏的一个区域文化品牌。这些设计项目使公众认识到,传统非遗__技艺不是保存在博物馆里或是通过传人就可以延续和发扬的,而是需要通过设计创新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生活,悄然改变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与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回归简单、轻松、美好,有幸福的体验。(图9、10)
另外,以往人们只能用有限文字描述的现象,如今可以轻松地用各种虚拟手段呈现。2015 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对于虚拟项目的推介,就为人们提供了体验虚拟现实的机会。比如梵高地图的展览,用虚拟骑行的方式,用户仿佛置身于星空下的咖啡馆、梵高父亲的教堂,甚至还能观赏到精神病院墙上梵高创作《鸢尾花》,还可以骑行到梵高画作场景里来感受梵高的世界,激发人们的高峰体验。这是现实中的感官难以达到的,技术成为成为人的身体的延伸,从而激发人们的兴趣点。但其本身不具备人性、情感、文化等属性,需要设计来赋予,而过多的技术也会使人感到厌烦和疲惫,更需要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创新来整合技术泛滥,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依据人的需求把握适度的原则,从而引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活方式。
设计创新运用于公共领域实践也很有说服力。英国政府的数字部门通过带给政府和市民的数字化服务设计,花费5800 万英镑,节省了17亿英镑的开支。USDS 是美国政府内部的产品团队,他们积极招募设计师和工程师帮助改变政府的工作方式,着手解决医疗、学生贷款、退伍军人等问题。谷歌将其众多超前技术项目转化为业务子公司,不断推进新型增强实境VR 的研发……这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创新驱动未来的进程中,设计作为驱动力之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三、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新理念:重视用户体验和同理心构建是设计驱动创新基本方式
在中国,以往的市场和技术驱动创新的模式往往忽略了用户的体验和需求,这成为桎梏产业发展的痛点。随着设计驱动创新概念的提出,研究者开始关注到设计驱动创新的作用机制。许多公司也开始从工程导向朝着设计导向转变。现代企业已经意识到,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快速适应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潘云鹤院士指出,“传统制造业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能直面用户,最重要的两头,即面向终端用户的体验和处于源头的创新设计,都在中国传统制造业的逻辑之外”。[2] 中国产业如果想在未来奔跑并领跑制造业强国,用户体验的突破、同理心的介入和创新设计至关重要。
1. 用户体验:关注技术,更关注人
福特曾说“汽车只有一种颜色,就是黑色”,但是,那样一个忽略用户体验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以服务为主导型的社会,对“人”的关注与关怀意识与日俱增,“人”才是设计的最终对象。20 世纪70 年代,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将研究焦点转移到受众身上,从受众对媒介使用的动机和获得需求的满足这两个角度,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行为和心理的效度和作用。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启发,在设计领域,用户是设计产品的主动使用者,设计同样应该关注并重视用户体验的使用和满足。而现代社会中的开放性增强了用户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用户的年龄、阶层界限逐步被打破,仅仅以所处群体不同来简单区分用户的体验法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极其多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体验也不同于简单把产品和服务单向传达给客户的策略,而是让客户主动地去亲身体验设计思维的方式。多触点的体验设计创新带给客户全新的体验,令其做出非常积极的反应,即使用和满足。
以用户体验为导向,设计师敏锐洞察用户的认知结构和情感需求,用户主动自身对产品进行设计的想法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提出的建议和新的愿望,又为设计师新一轮的设计策略提供了设计的起点与灵感。设计的提高又大大提升了信息时代用户体验的主动参与和介入,所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也是设计师与用户两极间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地带,需要去探索寻找更有效的可行性方案。高德纳咨询报告指出,“89% 的企业相信,到2016 年客户体验将会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另外,Temkln Group 统计公司报告表明,“积极的用户体验可将用户的购买意愿提升6 倍,对企业的推荐意愿提升12 倍,失误容忍度提升5 倍”。通用电气和IBM 公司为了建设设计导向的用户体验投资,雇用了1000 多名用户体验设计师,以推出用户满意的设计。许多成功的案例也都表明了用户体验在设计驱动创新中发挥的作用。以Gmail 为例,Google 向来重视用户体验,其推出的Gmail 服务在2012 年首次超越微软Hotmail,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邮箱服务。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努力构建一个符合用户心理的模型,而不仅仅把自己只看作一个简单的邮件服务,向用户提供了以Gmail 为神经中枢的、多个相互关联的个性化服务,符合使用和满足的理论依据。而且,随着产品可用性、外观设计的不断完善,用户的使用和满足不再停留在满足基本需求上的简单功能及形式上的创新,能够符合用户多种情绪、动机、愿景等多触点多层次的体验所需要的创新才能带来更多的设计价值。Spotify 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也正是抓住了用户情绪、情感体验,根据用户跑步速度选择配乐的Running 功能、命中率超高的个性化推介歌单和根据音乐喜好预测个人老歌歌单等,深受用户喜爱。
经过七年的发展,随着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不断完善,互动体验式的项目逐年增多,并且形式多样,最大程度地优化用户观展体验。这种体验和互动,可以让大众更好的了解智慧城市、体验社会生活。设计周中“智慧城市”板块的系列设计,就建立在用户体验基础上,思考更科学、更合理、更美妙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如果实现,将不只是技术的成功。
2. 同理心构建:设计师必须增强情感认同
随着“设计思维”成为一个热词,“同理心”也为大家时常提起。我们在此反复强调“同理心”,是因为设计师同理心的构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用户体验这一概念。“同理心”本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又叫“换位思考”,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同理心是一种融入并颇具启发性的洞见获得方法,它要求设计师不只研究用户的阶层、生活方式、需求,根据用户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数据进行研究,而是必须变身为用户的一员,怀着对人的关怀,掌握第一手信息,帮助用户实现价值反馈。运用同理心来实现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更有助于理解与体会目标用户群的社会关系强度及个人关系强度,为重建设计与用户的和谐供需关系打开了新视角。设计同理心的提出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新的研究用户体验的方法,设计同理心成功地解决了设计师和用户之间的认知摩擦,设计师可以体验和感受用户,将心比心地去理解用户,从而挖掘用户的真正需求,使得产品和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地被用户所接受,同时也为创造愉悦的用户体验打下了基础。
另外,设计同理心涉及设计伦理。设计伦理是以人、物、社会三者以及三者关系为基础的研究。面对纷繁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人文因素,作为一个新型设计师,需要考虑到设计的影响所及,考虑设计行为应有所约定和限制,更要考虑对人的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当然,设计师在实际创新设计中,难免遇到各种类似经费预算、甲方需求、工艺限制等实际问题,而影响了用户体验价值的实现。在中国违背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的设计随处可见。因此,作为新型设计师,要建立双向思维过程:一方面,同样建立在用户体验基础上,不同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做的推论性成果,设计师更需要在推论的基础上有积极、协作式的创新能力,从而使思维创新可以落地;另一方面,以设计伦理指引下的设计同理心做支撑,换位思考,置身于用户的理解和需求,减少信息障碍,改变现状,同时也承载了社会责任与文化责任。对用户的理解和洞察在彼此认同信任的过程中建立,并逐步加深。设计师除了具有专业设计能力,更需要具有诚信的社会责任和对文化的贡献。在追求设计效益的同时,还能顾及他人的利益,尽管必须面临艰难的抉择,也要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福祉观,为自己、社会、地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理想,做出设计师应有的选择。当然,对同理心的思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就可以概括的,是作为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前提,也是思维的起点。
这样,我们才可以做到设计先于技术,让设计引发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促进企业与社会对设计行业的认知的重建与重视。基于这样的理念,北京国际设计周越来越重视设计所传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思想,遴选引领生活与社会综合发展的经典设计,彰显中国设计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
基于同理心的用户体验是设计中需要理解和思考的关键要素。所以设计首先解决的问题是站在同理心的高度,把用户体验和创新设计接轨,“洞察使用者或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内在需求,整合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等要素,从而创造出能够满足目标群体需求或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产品或服务”[3]。KPCB 团队针对329 名设计学生做了当前设计教育的偏向的调研。(图11)调研表明,运用设计同理心作用于创新设计,已经超过了原理推演设计、研究分析设计,成为驱动创新设计的重要引擎。而设计教育的方向也应逐渐调整引导学生具有设计同理心、具有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预示着用户体验与设计同理心建构下的设计驱动创新将成为设计发生的重要因素。
每一届北京国际设计周,都有许多设计师主动走进社区,走到百姓身边,与公众携手创作。在史家胡同/ 内务部街“为人民设计”展区中,__设计师发动建筑师、志愿者与居民协商,他们与公众共同探讨城市问题的方式可以说创意无穷。他们通过微信公众号“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引发了旧城老菜市场去留的大讨论,并且身体力行,召集菜贩、居民一起动手,尝试在大栅栏天陶菜市场创造一个既能满足功能升级又能保留社区情感的“未来菜市场”。设计师与公众共同承担起社会责任,一起探讨城市功能的理性更新和城市形象的精细化设计。此外,在“大栅栏更新计划”中,林存真老师说:“很多学生以前根本没进过胡同,我让他们先去大栅栏逛,去找居民聊,看他们怎么生活,有什么需求,经过访谈调研,理性分析,再决定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应该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接地气儿。设计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设计师应该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现代设计思想与古老胡同的深度融合,通过生与居民的对话,学生逐渐感悟到对传统文化的再传承是设计师的一种责任,这正是同理心融入设计的生动实践。(图12)
 
四、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新实践:用户、设计、创新良性循环让洞见完美落地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没有事物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和创新形成了一种互补相生的关系。基于前面的论述,一方面,设计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创新作为未来的驱动力,着眼于社会效益和商业竞争力,因此抛开创新而谈设计已经不再适应当今设计产业的需求和发展;另一方面,以用户体验和设计的同理心为引擎的创新可以进一步吸引用户,用户体验的反馈和新的需求能够激发和孵化设计创新的观点,对设计资源加以整合,成为新一轮设计的起始点,为设计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在这个意义上,设计、创新、用户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稳定结构,用户体验处于顶端,在同理心的指导下,设计和创新作为用户体验的双翼,互补相生。
另外,我们也可以把用户体验、设计、创新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强调所有参与者在环境中都要参与价值交换。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回报,积极贡献信息,甚至亲身参与到设计中来。比如2015 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诗意骑与行”板块,讲述胡同与慢行交通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掌握人们出行方式的实际情况,设计师首先做了一项小调查,他们在展览中公布了调查结果并进行了分析,虽然北京的自行车道覆盖率非常高,但骑行环境并不好,道路大部分给汽车使用。为了增强活动互动性,提升居民的体验感,他们用 200 多张照片记录了展览所在的内务部街一天中的行人状态,许多居民兴致勃勃在其中寻找自己的身影,并主动参与到设计项目中去,试图为改善胡同慢行空间与公共空间贡献一份力量。设计通过用户体验帮助用户实现价值反馈,有价值的反馈又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创新驱动未来,吸引用户再创造出新价值。因此,设计产业应建立起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构架,同时符合网络效应的理念,每个构架节点的增加或加强,都会使其他构架节点的受益呈正关系,从而使面向终端用户的体验和处于源头的创新设计,通过同理心的构建,让用户体验反哺设计,形成一条闭合的回路关系——设计驱动创新,创新吸引用户,用户反哺设计,从而构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生态平衡。(图13)
 
结语
2009 世界设计大会与历届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顺利举办,拓展了社会对设计驱动创新的认知,从产品创新,到服务创新、社会创新、文化创新,设计作为创新的驱动力,成为商业、社会、人文发展的一个崭新视角和方向。(图14)七年来,我们看到中国设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设计作为驱动创新的一种力量将突破原有技术驱动创新、市场驱动创新模式而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不同于以往只关注有形产品设计的思维模式,设计更关注非物质性的、无形的服务,设计作为服务型制造业逐渐发展为一种驱动产业和创新的驱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对未来的新型设计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设计师将成长为待定义的新型设计师,设计的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将发展深化。
 
 
注释:
[1] [ ] 埃佐·曼奇尼:《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钟芳、马瑾译,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16 5 月。
[2] 潘云鹤:创新设计是建设制造业生态的核心推动力,《中国好设计》2016.5
[3] 宋立巍:从产品到社会:设计驱动创新策略,《设计》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