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访建国瓷亲历者金宝升先生

  • Update:2009-11-03
  • 采访:肇文兵、赵华 撰稿:肇文兵
内容摘要
编者按:从1949年到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央人民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十分重视,进行了一系列挖掘、恢复和发展工
作。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提出建议:“中国是瓷器之国,新中国成立后,就应鲜明地表现新中
国的岁月,应该把历史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创制新中国的国家用瓷与国家礼品瓷。”他的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同。政务
院总理周恩来作了亲笔批示,建国瓷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对曾亲身经历建国
瓷的设计、制作的金宝升先生进行了采访,通过他的叙述,我们对建国瓷的产生过程又多了一些真切的记忆和细微的亲切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始,郭沫若提议新中国应有自己的
庆典专用瓷,即“建国瓷”。1950 年 2 月召开了陶瓷座谈会,
商定了烧制方法和要求。随后组建了“建国瓷设计委员会”。由
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任主任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江丰任副
主任委员。“建国瓷”的设计任务,由文化部下达到中央美术学院。
具体工作由实用美术系陶瓷科师生完成。主要设计任务是国宴
用的中、西餐具。
在“建国瓷”的设计之初,设计委员会就提出要体现我国传
统的陶瓷艺术风格。造型以保留在原北京东华门萃华楼饭庄的清
宫廷慈禧用“万寿无疆”中餐具为蓝本。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的精神,按新中国宴请形式,以实用为标准。在汇集了大量的设
计方案后,几经审稿、易稿,最终确定了祝大年先生设计的传统
青白瓷斗彩缠枝牡丹纹中餐具和青花海棠纹西餐具各一套。当时
瓷器的装饰均由手工绘制。为保证装饰设计样稿的清晰、标准,
从前门国画生产合作社请来了著名工笔画家陈大章、门永华、翁
振庆等先生描图、画样。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及社会许多知名人士的关注。
文化部从故宫博物院调来多件康、雍、乾时期的陶瓷实物,以供
参考。此批文物后留在实用美术系,成为后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的主要藏品。当时许多知名艺术家都参与了“建国瓷”的设计与
指导工作,如:庞 、雷圭元、徐振鹏、祝大年、高庄、郑可、
郑乃衡、梅健鹰等等。为确保成瓷与设计样稿的一致性,时为陶
瓷科主任的祝大年与高庄、郑可、梅健鹰带学生 4 人,进修生 1
人在 1952 年暑期来到景德镇开始试制工作。今年 77 岁高龄的金
宝升先生就是当年这 4 位年轻的学生之一。夏末的一天,我们来
到京城内务部街一处安静的小院内,专门针对建国瓷的一些问题
采访了金宝升先生。以下文字便整理自金宝升先生的口述:
建国后,当时我正在(中央美院)上学,刚刚分了专业以后,
1952 年就开始搞建国瓷,这个项目就被纳入我们的课程。当时这
件事是由国家的轻工业部负责领导的,还有文化部等其它几个部
门配合,主要是轻工业部。我记得当时是周恩来总理批示的,郭
沫若先生倡议的这么一个活动。据我个人的印象,当时我们的外
交部门反映,我们国家在国际宴会上没有自己成套的餐具,后来
就借用别人的餐具,这在国际上是很被动的事情。想象一下,中
国历来是一个陶瓷的大国,当时却要借人家的餐具去宴请,那是
一种什么情景。后来,得到这些信息以后,我们就组织了自己的
建国以后的第一批“国家用瓷”,后来就把这批餐具叫“建国瓷”。
建国瓷,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它的影响却很深远,后来我们
国家的陶瓷专业上很多事情都受到它的影响。当时的事情都很简
单,人们的观念也很简单,没有现在的经济观念,不像现在什么
都市场化,为了支持建国瓷的设计工作,故宫博物院就给我们学
校陶瓷专业提供了一大批清代优秀的陶瓷藏品。那时候,我们就
在以前中央美术学院旧址的 U 字楼的二层那里工作,那个地方既
是工作室也是宿舍,天天都在那儿工作,等于是在瓷器堆里过日
子。经过了这么一段时间搞设计,然后我们就被派到景德镇去实
习。实习的时候就是拿着一卷图纸,拿着一把雨伞,背着一双胶鞋,
然后就满山跑,从这个陶瓷厂跑到那个陶瓷厂,主要就是看那些陶瓷的造型,看他们做的跟图纸有多大的差距。我们学院的陶瓷
专业,在造型功底上是过硬的。现在的那些所谓收藏家对造型一
无所知,他们就是凭着一些抽象的概念,什么线条挺拔啦,造型
优美啦,这些东西还是处于很低级的认识基础上。我们学校从一
开始就抓造型的教育,所以在建国瓷这里就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当时参加这个工作的还有很多人,比如说我们系原来退休的
蔡德春老师,轻工业部就是派他,还有我们系的郑乃衡先生,这
两位老师就代表轻工业部长期住在了景德镇。当时参加评审的,
有很多是社会名流,比如说艾青、华君武、沈从文等都参与了评
审工作,庞 先生是负责召集会议的。我对那些老先生印象都
很深,他们都很平易近人,也都很愿意把知识和技艺教给我们这
些年轻的学生,没什么保留的。当时是冬天搞设计,春天的时候
就到景德镇去了。搞了差不多一个学期,相当于现在的毕业实习
那么长的时间。当时去的有高庄先生,就是作第一面国徽的高庄
先生,还有梅健鹰老师、祝大年老师、郑可老师都下去了。几乎
陶瓷专业能去的老师都去了,甚至模型师傅都去了。可以说是集
中了当时最有名的陶瓷专业人员和最有名的老艺人,并且还请回
了一些解放前就离开岗位的老艺人,请他们来画青花。后来的景
德镇有一个建国瓷厂,就是那个时候建立的。要说建国瓷本身,
并没有太多东西,但是建国瓷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原来有一部分建国瓷收藏在我们学校的资料室里,还有一部
分是在作者家里。现在很少见了,因为当时不太重视对建国瓷的
保留和收藏,我记得“文革”期间,就在我们胡同口的那个小吃
店里,有的餐具就是建国瓷,而且就是祝大年先生画的那个。祝
先生在建国瓷的工作中是一个主力,他的工作主要是设计。负责
人是庞 先生,但在实际的操作上祝大年先生是主力。祝先生
以前是搞工科的,在解放以前是上海红叶公司的总工程师,解放
以后是轻工业部硅酸盐方面的工程师。祝先生曾经在日本向两位
陶艺家学习陶艺,回国以后,就在上海红叶公司做工程师,解放
后来到轻工业部。轻工业部以前的总工程师是叶麟趾,就是叶
民先生的父亲。后来祝大年就是接替他的这个工作。祝先生虽然
是工科出身,但是他很喜欢搞美术,他来我们学校以后,有一个
好处就是,在我们这个班之前的学生都比较重视科技、技术,我
们这个班以后的学生比较重视美术,而在我们这一班的时候是美
术和科技并重,这个都要归功于祝大年老师。
在这个阶段,我们有很多问题就搞清楚了,比如说陶瓷,陶
瓷究竟是什么?它的价值是艺术价值、功能价值,还是科技价值,
还是表现在它的材料和工艺上,它们几个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最后被肯定的是艺术价值。陶瓷在历史上主要还是艺术成就,当
然它包括了科学的,比如烧窑、火的艺术、泥巴(材料)、坯釉,
而最后的结果是要看它的艺术效果。不是说这个品种就高级、那
个品种就不高级,比如说珐琅彩,几个方面的看法都不太一样。
珐琅彩是皇帝御用的东西,只有北京烧造,所以大家就觉得这个
东西名贵,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所以,艺术上的细腻和工艺上
的细腻是不一样的,工艺上的完美是无用的。后来大家对祝大年
先生的评价是,他的画是科学家眼中的自然界,他的山水是科学
家眼中的山水,同时也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建国瓷在搞了一段时
间以后,我们就明确了很多问题。
在建国瓷以后,这些原班人马又搞了一次重要的设计。这次
是由文化部领导的,美协负责组织的工作,当时的任务就是设计
新中国的第一批出国展览瓷。从当时来讲,无论从哪方面看,都
是集中了最好的人员去做的。当时的少量生产是由祝大年先生画
的,如果是大批量的生产就是由工人画的。我们当时就在景德镇
的一个天主教堂里面工作,我当时的工作就是给祝先生他们几个老师配釉子。现在的学生上课就很难有这样的条件了。设计出国
展览瓷是一样一个的,烧出一个好的就留下,不好就打掉,半年
以后就在美协搞一个展览,当时的美协就在王府井。记得同时一
起展出的还有潘天寿先生的国画,他的展览在一楼和二楼,我们
的展览在三楼。
实际上,建国瓷和出国展览瓷的设计是建国以后的第一批陶
瓷设计和生产,建国瓷是日用陶瓷,出国展览瓷是美术陶瓷。我
们学校的陶瓷专业在“文革”以前其实做了三件比较重要的工作,
除了建国瓷和出国展览以外,还有一次是在 1962年 到石湾去做
设计。1962 年,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是在那个时候
去石湾做了一次关于现代陶艺的尝试。这三次活动,可以说奠定
了我们国家陶瓷专业的一个基础。也可以说,中国的现代陶艺就
是从那个时候打下了基础。
当时的想法是要在建国以后做出一批高水平的陶瓷来,起码
要不低于清代的水平,尤其是后来的第一批出国展览瓷。出国展
览瓷曾经到当时的苏联、东欧,还有印度、巴基斯坦,就是当时
的友好国家去展出。我们现在系里还有几件大梅瓶和红釉的罐子,
现在来看,跟乾隆时期的瓷器相比,确实是一点也不差。但是这
一批作品保留下来的不多了。原来这些展览瓷是归东四十条的那
个演出公司管理的,那个时候叫展览工作室,当时的出国展览都
是他们组织的。
在我们参加建国瓷工作的时候,主要是老师们设计,我的主
要工作是给老师们配釉。祝先生做的设计是最多的。在第二次出
国展览瓷设计的时候,我才参加了正式的设计工作。当时我做了
一套影青的刻花茶具,后来被美协拿去用了,原来美协在王府井
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室里用的就是那一套,现在已经不在了。
当时的建国瓷选择用青花装饰,主要是考虑到青花是釉下彩,
它是无毒的,而其它的釉上彩,比如粉彩是不能做食用瓷器的。
那时选择的青花原料都是用最好的材料,都是我们到云南找的,
不像现在是到化工试剂行里去买的那种氧化钴。工业化以后带来
很多问题,人都变懒惰了,分工太细了。比如说,以前我们要是
搞青花,那我就要自己去找青花颜料,而现在就是去采购了。当
时的人基本功都很扎实的,大家都对传统纹样很了解,不像现在
的人,比如说画奥运会的那个祥云,都不知道怎么勾画,因为现
在的人太依赖用电脑来搞设计了。
建国初的人,就像民间青花一样,很朴实,就是“说老实话,
做老实事”的那种状态。不像现在的人可以为了商业目的去骗人,
骗完以后还说他这是“正当的防卫”。艺术家是不能说谎的,你
一说谎,马上就在你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所以艺术家就是要奉献,
没有别的,至于他的报酬是社会给他的,给他多也好,少也好,
但是他的这种奉献精神是不能泯灭的。如果去掉了这个精神你就
不是艺术家了,这也是我们 62 年下工厂时候得到的经验。做新
东西、做好东西,在历史上是会加分的。要做精品、做神品,不
要做那些马马虎虎的东西,要给后人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看现
在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到方法是比以前多了,但是神韵没有上来。
搞艺术的,最后都要重视民族、重视国家。民族和国家,都
是一个更大的集体。生活、政治、经济,对于国家来讲都是一个
整体,它们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今天的国家强大,你在世界
上根本站不住脚。我记得,在日本侵华时期,每一个学校有一个
日本教官,有的日本教官就很凶,他就说他是统治者,有些日本
教官看起来也很无奈的,他其实就是大学生被抓来当兵的,实际
上他的父母也很悲伤。当时的那些印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理
是永远也去不掉的。我们现在能争取到一个和平的环境,应当珍
惜它。现在中国人在世界上能够挺起腰板来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对于我们的国家形象,一点一滴都应当注意,我们管不了别
人,就从自己做起,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那这个国家就很好了。老师配釉子。现在的学生上课就很难有这样的条件了。设计出国
展览瓷是一样一个的,烧出一个好的就留下,不好就打掉,半年
以后就在美协搞一个展览,当时的美协就在王府井。记得同时一
起展出的还有潘天寿先生的国画,他的展览在一楼和二楼,我们
的展览在三楼。
实际上,建国瓷和出国展览瓷的设计是建国以后的第一批陶
瓷设计和生产,建国瓷是日用陶瓷,出国展览瓷是美术陶瓷。我
们学校的陶瓷专业在“文革”以前其实做了三件比较重要的工作,
除了建国瓷和出国展览以外,还有一次是在 1962年 到石湾去做
设计。1962 年,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是在那个时候
去石湾做了一次关于现代陶艺的尝试。这三次活动,可以说奠定
了我们国家陶瓷专业的一个基础。也可以说,中国的现代陶艺就
是从那个时候打下了基础。
当时的想法是要在建国以后做出一批高水平的陶瓷来,起码
要不低于清代的水平,尤其是后来的第一批出国展览瓷。出国展
览瓷曾经到当时的苏联、东欧,还有印度、巴基斯坦,就是当时
的友好国家去展出。我们现在系里还有几件大梅瓶和红釉的罐子,
现在来看,跟乾隆时期的瓷器相比,确实是一点也不差。但是这
一批作品保留下来的不多了。原来这些展览瓷是归东四十条的那
个演出公司管理的,那个时候叫展览工作室,当时的出国展览都
是他们组织的。
在我们参加建国瓷工作的时候,主要是老师们设计,我的主
要工作是给老师们配釉。祝先生做的设计是最多的。在第二次出
国展览瓷设计的时候,我才参加了正式的设计工作。当时我做了
一套影青的刻花茶具,后来被美协拿去用了,原来美协在王府井
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室里用的就是那一套,现在已经不在了。
当时的建国瓷选择用青花装饰,主要是考虑到青花是釉下彩,
它是无毒的,而其它的釉上彩,比如粉彩是不能做食用瓷器的。
那时选择的青花原料都是用最好的材料,都是我们到云南找的,
不像现在是到化工试剂行里去买的那种氧化钴。工业化以后带来
很多问题,人都变懒惰了,分工太细了。比如说,以前我们要是
搞青花,那我就要自己去找青花颜料,而现在就是去采购了。当
时的人基本功都很扎实的,大家都对传统纹样很了解,不像现在
的人,比如说画奥运会的那个祥云,都不知道怎么勾画,因为现
在的人太依赖用电脑来搞设计了。
建国初的人,就像民间青花一样,很朴实,就是“说老实话,
做老实事”的那种状态。不像现在的人可以为了商业目的去骗人,
骗完以后还说他这是“正当的防卫”。艺术家是不能说谎的,你
一说谎,马上就在你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所以艺术家就是要奉献,
没有别的,至于他的报酬是社会给他的,给他多也好,少也好,
但是他的这种奉献精神是不能泯灭的。如果去掉了这个精神你就
不是艺术家了,这也是我们 62 年下工厂时候得到的经验。做新
东西、做好东西,在历史上是会加分的。要做精品、做神品,不
要做那些马马虎虎的东西,要给后人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看现
在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到方法是比以前多了,但是神韵没有上来。
搞艺术的,最后都要重视民族、重视国家。民族和国家,都
是一个更大的集体。生活、政治、经济,对于国家来讲都是一个
整体,它们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今天的国家强大,你在世界
上根本站不住脚。我记得,在日本侵华时期,每一个学校有一个
日本教官,有的日本教官就很凶,他就说他是统治者,有些日本
教官看起来也很无奈的,他其实就是大学生被抓来当兵的,实际
上他的父母也很悲伤。当时的那些印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理
是永远也去不掉的。我们现在能争取到一个和平的环境,应当珍
惜它。现在中国人在世界上能够挺起腰板来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对于我们的国家形象,一点一滴都应当注意,我们管不了别
人,就从自己做起,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那这个国家就很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始,郭沫若提议新中国应有自己的
庆典专用瓷,即“建国瓷”。1950 年 2 月召开了陶瓷座谈会,
商定了烧制方法和要求。随后组建了“建国瓷设计委员会”。由
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任主任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江丰任副
主任委员。“建国瓷”的设计任务,由文化部下达到中央美术学院。
具体工作由实用美术系陶瓷科师生完成。主要设计任务是国宴
用的中、西餐具。
在“建国瓷”的设计之初,设计委员会就提出要体现我国传
统的陶瓷艺术风格。造型以保留在原北京东华门萃华楼饭庄的清
宫廷慈禧用“万寿无疆”中餐具为蓝本。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的精神,按新中国宴请形式,以实用为标准。在汇集了大量的设
计方案后,几经审稿、易稿,最终确定了祝大年先生设计的传统
青白瓷斗彩缠枝牡丹纹中餐具和青花海棠纹西餐具各一套。当时
瓷器的装饰均由手工绘制。为保证装饰设计样稿的清晰、标准,
从前门国画生产合作社请来了著名工笔画家陈大章、门永华、翁
振庆等先生描图、画样。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及社会许多知名人士的关注。
文化部从故宫博物院调来多件康、雍、乾时期的陶瓷实物,以供
参考。此批文物后留在实用美术系,成为后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的主要藏品。当时许多知名艺术家都参与了“建国瓷”的设计与
指导工作,如:庞 、雷圭元、徐振鹏、祝大年、高庄、郑可、
郑乃衡、梅健鹰等等。为确保成瓷与设计样稿的一致性,时为陶
瓷科主任的祝大年与高庄、郑可、梅健鹰带学生 4 人,进修生 1
人在 1952 年暑期来到景德镇开始试制工作。今年 77 岁高龄的金
宝升先生就是当年这 4 位年轻的学生之一。夏末的一天,我们来
到京城内务部街一处安静的小院内,专门针对建国瓷的一些问题
采访了金宝升先生。以下文字便整理自金宝升先生的口述:
建国后,当时我正在(中央美院)上学,刚刚分了专业以后,
1952 年就开始搞建国瓷,这个项目就被纳入我们的课程。当时这
件事是由国家的轻工业部负责领导的,还有文化部等其它几个部
门配合,主要是轻工业部。我记得当时是周恩来总理批示的,郭
沫若先生倡议的这么一个活动。据我个人的印象,当时我们的外
交部门反映,我们国家在国际宴会上没有自己成套的餐具,后来
就借用别人的餐具,这在国际上是很被动的事情。想象一下,中
国历来是一个陶瓷的大国,当时却要借人家的餐具去宴请,那是
一种什么情景。后来,得到这些信息以后,我们就组织了自己的
建国以后的第一批“国家用瓷”,后来就把这批餐具叫“建国瓷”。
建国瓷,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它的影响却很深远,后来我们
国家的陶瓷专业上很多事情都受到它的影响。当时的事情都很简
单,人们的观念也很简单,没有现在的经济观念,不像现在什么
都市场化,为了支持建国瓷的设计工作,故宫博物院就给我们学
校陶瓷专业提供了一大批清代优秀的陶瓷藏品。那时候,我们就
在以前中央美术学院旧址的 U 字楼的二层那里工作,那个地方既
是工作室也是宿舍,天天都在那儿工作,等于是在瓷器堆里过日
子。经过了这么一段时间搞设计,然后我们就被派到景德镇去实
习。实习的时候就是拿着一卷图纸,拿着一把雨伞,背着一双胶鞋,
1然后就满山跑,从这个陶瓷厂跑到那个陶瓷厂,主要就是看那些陶瓷的造型,看他们做的跟图纸有多大的差距。我们学院的陶瓷
专业,在造型功底上是过硬的。现在的那些所谓收藏家对造型一
无所知,他们就是凭着一些抽象的概念,什么线条挺拔啦,造型
优美啦,这些东西还是处于很低级的认识基础上。我们学校从一
开始就抓造型的教育,所以在建国瓷这里就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当时参加这个工作的还有很多人,比如说我们系原来退休的
蔡德春老师,轻工业部就是派他,还有我们系的郑乃衡先生,这
两位老师就代表轻工业部长期住在了景德镇。当时参加评审的,
有很多是社会名流,比如说艾青、华君武、沈从文等都参与了评
审工作,庞 先生是负责召集会议的。我对那些老先生印象都
很深,他们都很平易近人,也都很愿意把知识和技艺教给我们这
些年轻的学生,没什么保留的。当时是冬天搞设计,春天的时候
就到景德镇去了。搞了差不多一个学期,相当于现在的毕业实习
那么长的时间。当时去的有高庄先生,就是作第一面国徽的高庄
先生,还有梅健鹰老师、祝大年老师、郑可老师都下去了。几乎
陶瓷专业能去的老师都去了,甚至模型师傅都去了。可以说是集
中了当时最有名的陶瓷专业人员和最有名的老艺人,并且还请回
了一些解放前就离开岗位的老艺人,请他们来画青花。后来的景
德镇有一个建国瓷厂,就是那个时候建立的。要说建国瓷本身,
并没有太多东西,但是建国瓷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原来有一部分建国瓷收藏在我们学校的资料室里,还有一部
分是在作者家里。现在很少见了,因为当时不太重视对建国瓷的
保留和收藏,我记得“文革”期间,就在我们胡同口的那个小吃
店里,有的餐具就是建国瓷,而且就是祝大年先生画的那个。祝
先生在建国瓷的工作中是一个主力,他的工作主要是设计。负责
人是庞 先生,但在实际的操作上祝大年先生是主力。祝先生
以前是搞工科的,在解放以前是上海红叶公司的总工程师,解放
以后是轻工业部硅酸盐方面的工程师。祝先生曾经在日本向两位
陶艺家学习陶艺,回国以后,就在上海红叶公司做工程师,解放
后来到轻工业部。轻工业部以前的总工程师是叶麟趾,就是叶
民先生的父亲。后来祝大年就是接替他的这个工作。祝先生虽然
是工科出身,但是他很喜欢搞美术,他来我们学校以后,有一个
好处就是,在我们这个班之前的学生都比较重视科技、技术,我
们这个班以后的学生比较重视美术,而在我们这一班的时候是美
术和科技并重,这个都要归功于祝大年老师。
在这个阶段,我们有很多问题就搞清楚了,比如说陶瓷,陶
瓷究竟是什么?它的价值是艺术价值、功能价值,还是科技价值,
还是表现在它的材料和工艺上,它们几个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最后被肯定的是艺术价值。陶瓷在历史上主要还是艺术成就,当
然它包括了科学的,比如烧窑、火的艺术、泥巴(材料)、坯釉,
而最后的结果是要看它的艺术效果。不是说这个品种就高级、那
个品种就不高级,比如说珐琅彩,几个方面的看法都不太一样。
珐琅彩是皇帝御用的东西,只有北京烧造,所以大家就觉得这个
东西名贵,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所以,艺术上的细腻和工艺上
的细腻是不一样的,工艺上的完美是无用的。后来大家对祝大年
先生的评价是,他的画是科学家眼中的自然界,他的山水是科学
家眼中的山水,同时也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建国瓷在搞了一段时
间以后,我们就明确了很多问题。
在建国瓷以后,这些原班人马又搞了一次重要的设计。这次
是由文化部领导的,美协负责组织的工作,当时的任务就是设计
新中国的第一批出国展览瓷。从当时来讲,无论从哪方面看,都
是集中了最好的人员去做的。当时的少量生产是由祝大年先生画
的,如果是大批量的生产就是由工人画的。我们当时就在景德镇
的一个天主教堂里面工作,我当时的工作就是给祝先生他们几个老师配釉子。现在的学生上课就很难有这样的条件了。设计出国
展览瓷是一样一个的,烧出一个好的就留下,不好就打掉,半年
以后就在美协搞一个展览,当时的美协就在王府井。记得同时一
起展出的还有潘天寿先生的国画,他的展览在一楼和二楼,我们
的展览在三楼。
实际上,建国瓷和出国展览瓷的设计是建国以后的第一批陶
瓷设计和生产,建国瓷是日用陶瓷,出国展览瓷是美术陶瓷。我
们学校的陶瓷专业在“文革”以前其实做了三件比较重要的工作,
除了建国瓷和出国展览以外,还有一次是在 1962年 到石湾去做
设计。1962 年,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是在那个时候
去石湾做了一次关于现代陶艺的尝试。这三次活动,可以说奠定
了我们国家陶瓷专业的一个基础。也可以说,中国的现代陶艺就
是从那个时候打下了基础。
当时的想法是要在建国以后做出一批高水平的陶瓷来,起码
要不低于清代的水平,尤其是后来的第一批出国展览瓷。出国展
览瓷曾经到当时的苏联、东欧,还有印度、巴基斯坦,就是当时
的友好国家去展出。我们现在系里还有几件大梅瓶和红釉的罐子,
现在来看,跟乾隆时期的瓷器相比,确实是一点也不差。但是这
一批作品保留下来的不多了。原来这些展览瓷是归东四十条的那
个演出公司管理的,那个时候叫展览工作室,当时的出国展览都
是他们组织的。
在我们参加建国瓷工作的时候,主要是老师们设计,我的主
要工作是给老师们配釉。祝先生做的设计是最多的。在第二次出
国展览瓷设计的时候,我才参加了正式的设计工作。当时我做了
一套影青的刻花茶具,后来被美协拿去用了,原来美协在王府井
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室里用的就是那一套,现在已经不在了。
当时的建国瓷选择用青花装饰,主要是考虑到青花是釉下彩,
它是无毒的,而其它的釉上彩,比如粉彩是不能做食用瓷器的。
那时选择的青花原料都是用最好的材料,都是我们到云南找的,
不像现在是到化工试剂行里去买的那种氧化钴。工业化以后带来
很多问题,人都变懒惰了,分工太细了。比如说,以前我们要是
搞青花,那我就要自己去找青花颜料,而现在就是去采购了。当
时的人基本功都很扎实的,大家都对传统纹样很了解,不像现在
的人,比如说画奥运会的那个祥云,都不知道怎么勾画,因为现
在的人太依赖用电脑来搞设计了。
建国初的人,就像民间青花一样,很朴实,就是“说老实话,
做老实事”的那种状态。不像现在的人可以为了商业目的去骗人,
骗完以后还说他这是“正当的防卫”。艺术家是不能说谎的,你
一说谎,马上就在你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所以艺术家就是要奉献,
没有别的,至于他的报酬是社会给他的,给他多也好,少也好,
但是他的这种奉献精神是不能泯灭的。如果去掉了这个精神你就
不是艺术家了,这也是我们 62 年下工厂时候得到的经验。做新
东西、做好东西,在历史上是会加分的。要做精品、做神品,不
要做那些马马虎虎的东西,要给后人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看现
在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到方法是比以前多了,但是神韵没有上来。
搞艺术的,最后都要重视民族、重视国家。民族和国家,都
是一个更大的集体。生活、政治、经济,对于国家来讲都是一个
整体,它们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今天的国家强大,你在世界
上根本站不住脚。我记得,在日本侵华时期,每一个学校有一个
日本教官,有的日本教官就很凶,他就说他是统治者,有些日本
教官看起来也很无奈的,他其实就是大学生被抓来当兵的,实际
上他的父母也很悲伤。当时的那些印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理
是永远也去不掉的。我们现在能争取到一个和平的环境,应当珍
惜它。现在中国人在世界上能够挺起腰板来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对于我们的国家形象,一点一滴都应当注意,我们管不了别
人,就从自己做起,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那这个国家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