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吕永中:慢慢生长的“半木”

  • Update:2012-07-26
  • 采访:方晓风 汪 芸;撰文:汪 芸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6期
内容摘要
“半木”成立于上海,是中国当代原创家具与生活品牌。近年来,“半木”创作了一系列植根于本土文化、高品质的设计作品,并应邀参加了一些重要的国际设计周和展览,包括2008 年荷兰设计周、2009 年法兰克福展和2010 年米兰设计周。

1. 吕永中

4月19-21日,《装饰》杂志在杭州举办了“快与慢——慢生活与慢设计学术研讨会”,之后采访了“半木”的创始人与设计总监吕永中先生。采访的地点在位于苏州河畔万航渡路湖丝栈创意园区的“半木明舍”。不同于室外的喧嚣与燥热,这里清凉宁静,每一件家具似乎都有生命与尊严,矜持而美丽。而《装饰》与吕永中先生的对话正是在这种“慢生活与慢设计”的意境中不紧不慢地展开的。

以设计为驱动

《装饰》:您是在哪年创办“半木”这个品牌的?
吕永中:“半木”正式启动应该是2006 年。但是实际上在2006 年之前就已开始做一些准备了。我最早是做建筑和空间设计的,与此同时,一直希望做一个品牌,这个品牌的前提是以设计为驱动,而非以制造为驱动。为了做这个品牌,我走访了世界许多国家,看到了当代设计的很多种可能性。我发现欧洲、日本和东南亚都有一些品牌将当地的生活方式用产品的形式去呈现,觉得中国应该也能做。因此从2000 年开始,我便陆续进行一些尝试。中国虽然不乏各种规模的制造商,但多数不愿意和小型企业合作,尤其是在初期不能形成规模的时候,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问题;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也会反映在配合度和磨合等问题上。因而我们在2006 年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团队和营销团队。

《装饰》:您在同济大学学的是建筑学吗?
吕永中:我读的是建筑系,学的内容包括建筑、空间、室内、产品和平面设计,接受的是包豪斯的一套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实践中主要以家具或生活用品来呈现当代性。现代主义比较重科学,重效率,解决大部分人的问题。而我更愿意解决情感诉求的问题。在这个城市急速发展的年代,尤其是在都市中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需要寻求一个平衡。中国自古讲究“平衡之道”,效率应该建立在平衡之上,设计也应该体现生活中的“自然”和“缘分”,表现情感诉求的同时又带有地域和文化的特色,这是我所认识的当代性。

        就这样,在中国大多数供应商忙于外销的时候,吕永中开始了创建“半木”的筹备工作。入手是从实木开始,因为在他看来,这是相对而言容易把控的材料,通过小批量制作的方式,不断地钻研和探索,并持久地坚持下去。选用实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东方人对木头的情感往往多于别的材料。在中国,家具是建筑史上大木作、小木作的延伸。而吕永中有建筑背景,了解空间、结构与建造,也学过产品,恰好可以将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

生长的品牌

《装饰》:在创建“半木”之前,您多年从事室内设计和空间设计这一领域。请问这是您的资金积累以便“半木”全资运营吗?
吕永中:最初阶段是靠室内和空间设计启动的,现在仍然延续。今年春节时我去了趟巴黎,因为去年做的一个空间项目获得了国际室内设计协会评选颁发的“小型办公空间”的金奖,更出乎意料的是最后击败了日本、荷兰、加拿大以及美国、英国的设计师,赢得了全场唯一的一个大奖。做一个品牌自然需要有持续的资金支持,我不希望在品牌初期的时候拿别人的钱来做事。“半木”是全资运营的,去年年底我们已经基本达到了收支平衡。

《装饰》:去年年底才平衡,等于前几年还是需要投入?
吕永中:那是肯定的。不同于单纯做设计,品牌需要培育和投入,像养孩子一样,不求未来能不能为父母赚钱,只希望能够独立支撑,能够造血,并不断持续完善。我们所投入的精力和资金是在给“半木”培育一个良好品牌的DNA信息,正如播种一颗种子,根基扎稳之后,枝叶才可生长。在“阳光雨露”下生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吸收资金、人员和其他方面的元素,如此慢慢成长起来。这些元素出现的时间跟“大气候”有关。以品牌作为思考对象,远比单纯做设计的思考复杂。消费者的认可、市场的检验、工艺等各方面的优化等,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筑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益,除了物质方面的建构以外,更重要的是关系的建构: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整套关系论。在这套关系下,无论做品牌也好,做设计也好,重要的是要用关系论来处理问题,很多时候面临的不是黑与白的问题,而是灰色问题。

2. 一人巷入口的黑色狭窄通道


3. 朦胧一瞥


4. 恍惚中转入大厅

5. 厚实的矮窗与茶桌茶碗

6. 布置家具展示效果


7. 厚重的砖墙与排窗


8. 高窗外的瓦屋顶似世外桃源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