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独立设计的“匿 光”——服装设计师王培沂访谈

  • Update:2013-09-02
  • 李迎军 王小茉
  • 来源: 《装饰》杂志第7期
内容摘要
2013 年2 月,王培沂携他的个人品牌WANG PEIYI 亮相米兰时装周,参加“新设计师日”单元,进行2013/2014 秋冬高级成衣作品发布。发布主题为“匿·光”,意为“隐匿的极光”。整个系列的灵感来自于宇宙和极光,希望通过整个系列表达出既拥有美丽外表,同时内心更强大、更有力量的女性形象。我们的访谈在王培沂位于北京今日美术馆附近的工作室旁进行,话题自然从这次米兰秀开始,随着访谈的深入,亦涉及到设计团队、产业环境、本土设计与大学教育等问题。而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借用王培沂的“匿·光”加以新的阐释,“匿”指以王培沂为代表的独立设计师的坚持与蕴势,“光”指他们的迸发与未来。

现在,王培沂正为今年9 月的米兰周做准备。2 月的秀后,Karla Otto 的负责人对王培沂说,“完全超越了想象”。但王培沂坦言,“这也意味着她之前对你没有想象、没有期待”。王培沂曾问过意大利时装商会的人,是否知道哪些中国设计师,回答是否定的。其实,就像独立设计师做一场秀需要团队,中国设计被国际了解,也绝非仅依靠一两位设计师的出众,它也需要团队,由更多优秀的独立设计师组成的团队。同时,被认识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尽管有经费上的极大压力,王培沂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在米兰坚持三年,吸引国际买手。而面对投资时,他又表现出令人暗自钦佩的冷静与真诚。“投资人除了有钱,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和我一样,把它当成一项事业去做。我可能成功,也可能成功不了。投资是有风险的。朋友都说我期待的状态太理想了,但我不急,因为我碰不到这样一个人,就没办法开展这件事。”

在访谈中,我们对具体的设计谈得并不多,设计的灵感来源、亮片水晶的风格、挑选的材料以及未来向成衣的发展,都有提及,却寥寥数语。设计到底是什么?设计重要吗?这是大多设计师对自身职业的基本疑问,也是笔者在采访过后的提问。近年来,独立设计师与独立设计品牌常被行业内外提及。关注设计的社会人士对“独立”青眼有加,一批有才情、有想法的设计师也在跃跃欲试,积极寻找机会。诚然,出众的设计能力、拥有比较完整的自我意识和表达空间,是一名真正的独立设计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一个大写的设计,包含的内容其实很多。设计环境的好坏、产业链条的完善与否、个中环节的有效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设计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有些易被我们忽视的团队与细节,恰是中国设计提高品质的关键所在。

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与日常生活的陌生化

当越来越多的本土设计师为人所知并逐渐走向国际舞台的时候,我们总会将他们的设计和中国元素捆绑在一起。然而,哪位设计师真正自然、精妙地用好中国元素,业内人士各有各的评判,也各有各的疑问。在王培沂的设计中,几乎不去触碰所谓的中国元素,但是,他也关注民族民间艺术。

6 月初,王培沂随国内另外两家媒体前往贵州考察苗绣。展留地区的锡绣令他印象深刻。与通常绣片艳丽、饱和的色彩与强对比度不同,锡绣是将打得极薄的银色锡片剪成细线,绣在黑色或深咖啡色的土布上,配色雅致、内敛,而且没有任何具象的图案,充满现代感,可以比较容易、适合地用在服装设计中。然而,当王培沂等有意考虑订制时,却看到了生产的问题。当地的年轻人都不再学习刺绣,这项工艺面临失传的窘境。技艺复杂的双针绕线绣,现在全村仅有7 个人掌握。在设计师并不要求新花样的情况下,绣出一块比巴掌稍大的绣片,一个熟练工种至少要4 5 天。尽管每张绣片并不便宜,但无法做出来,已不是价格的原因。

王培沂参与的这次考察,实际是为后续的项目做准备。活动的组织者最终订下1000 片尺寸很小的锡绣,希望王培沂利用绣片做一些可以卖出去的设计品,比如女包,借此让人们知道这些民族民间工艺,接受它们,不再当作旅游纪念品或者摆在博物馆里的收藏品,而是成为可穿可用的实用品,从而让当地人得到收益,年轻人也会慢慢愿意去学。不过,目前这个项目让王培沂顾虑的是成本问题。组织者希望尽量控制设计品的成本,在大多数人对绣片的真正价值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销售价格定得低,才能有人愿意买、带动市场。而作为设计师的王培沂则首先要保证设计的品质。项目的第二阶段尚未开始,各方还在商讨之中,但不管怎样,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对的方向。

留住手艺,如何留住?那些民族民间工艺品,之所以能精美得让设计师感动,决定因素是它没有脱离生活方式,子孙数代都在用。因为用,才会上心。因为一直用,出现新的图案、新的技法才会加上去。过去,一套锡绣服装是妈妈绣一辈子、给女儿准备的嫁妆,它除了实用之外,还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寄托。高科技、工业化不仅让人们原有的审美经验随之改观,更重要的是,它让许多民间用品脱离了现有的日常生活,使其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都在降低。然而,生产技术的不可逆并不意味着价值的不可逆。在我们的周遭,很多事物的价值是在起伏变化的。在前不久的微访谈中,曾有人问王培沂,中国的原创设计最缺乏的是什么?王培沂回答,是设计与商业的结合。的确,引起价值变化的重要原因,即是商业——“一只看不见的手”。留住手艺,不是让它封存在博物馆,定格入纪录片,而是通过设计把手艺重新拉入生活,提升价值,参与产业,同人交流。这些经过设计师设计的物件,在真挚、温和地表达着中国人的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这样,应被传承的技艺可以延续,设计的一个重要意义也恰在于此。

大学教育与职业生涯

 

王培沂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谈及大学教育,王培沂认为,最受用的知识不是哪门课程或者具体某项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整体氛围以及各系之间的交流,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眼界、修养,“哪怕不是刻意地看,也还是会经历和记住一些”。这些在读书期间的渗透和积累,等进入社会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

毕业后,王培沂曾在多家服装企业工作。对于现在的年轻设计师学业结束即着手独自创业,王培沂并不鼓励这种做法。“无论如何也应进入企业学习一些工作经验,了解公司的基本运作方式以及当前的市场环境,这样自己以后才能单干。大学毕业后,还是需要一段时间与社会接轨。”王培沂早年在一家生产套装的服装企业任职,回忆那时,他坦言:“我真的觉得对于一个二十多岁刚毕业的年轻学生来说,挺把握不住那个年龄段的女性喜欢穿什么,很难定位。所以,卖得好的款,或者卖得不好的款,我都赶上过,其实并不能确定设计规律。从刚刚开始工作到后来挺长一段时间,做设计都是懵着的。就算自己认为好像是在看市场,但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做的东西和市场的关系。这个迷茫的阶段一定要经历,但经验是靠踏实地在一项工作中用心学来的。如果频繁地跳槽,知道的都是皮毛。换了10 家、20 家公司,最后也难有大的长进。”

创业之初的艰难,让王培沂深刻体会到坚持的重要。“坚持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坚持,一定不会成功。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就很难说了。”对王培沂而言,他的坚持完全源于兴趣爱好。“确实觉得在做这件事情时,你是在享受的。因为不喜欢做的事情,便没办法投入感情。不投入感情,就没办法把事情做好。”做定制是设计师与客户一对一的沟通,可以更酣畅地传达设计意图。相比而言,成衣要更多地考虑消费大众的审美及需求,会牺牲很多设计师的创意。因此,王培沂选择了服装定制这个方向。不过,他继续补充道:“当然,即便前期的定位取决于设计师个人,在做的过程中,肯定还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去做一些调整。就算是喜欢,也要考虑你的生存与生活。说得直白些,还是要赚钱,才能继续做下去。在某种程度上,赚到钱,也证明了别人对你的认可,愿意去购买。相应地,设计师也会从中感受到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一定要说单纯出于喜欢、为自己而做,不考虑其他,相信大多数人也坚持不下来。”

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如何确定自己的兴趣点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成为支撑自己长期坚持的动力。王培沂说,这是需要慢慢寻找的,读书时不可能确定。但有些自相矛盾且也比较困难的是,在开始工作时,还是要思考出未来大概的发展方向。毕竟去不同的地方工作,意味着不同的设计方式。以后更倾向于做哪一种,还是需要尽早判断。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