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从制陶到造村─李见深与三宝国际陶艺村

  • Update:2014-10-14
  • 张明
  • 来源: 《装饰》杂志第8期
内容摘要
三宝国际陶艺村位于景德镇城东南十余里,是一片老式农宅改造的陶瓷作坊,由陶艺家李见深建立。目前包括陶艺博物馆、陶艺研修院、餐饮旅舍、画廊几部分,组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完整艺术空间。从 2000 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有几百名外国陶艺家来这里创作、交流、访问,这里的自然环境清幽寂静,生活情境原生态,陶瓷创作条件丰富便利,为东西方的陶瓷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意味、有价值的平台。

  

 李见深
 
遇见三宝
 
2014 年 6 月,《装饰》编辑部前往景德镇为特别专题做现场调研。在参观了陶瓷博物馆、陶瓷研究所,采访了陶瓷学院的负责人、教师、收藏家、陶瓷企业家、独立艺术家,探访大学生创意集市、陶瓷商场、店铺等陶瓷产业的方方面面之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教师们带领我们来到了一个景德镇的“偏远”角落。离开了市区,细窄的小路两边是青山绿水,道路的尽头就是我们的目标——三宝国际陶艺村。据介绍,三宝国际陶艺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博物馆、陶艺工作室、世外陶源餐饮。除了村主李见深的“自留地”,还包含旅舍、餐厅、茶座等生活配套设施,展示、售卖的经营区域,以及最重要的陶瓷创作区。三个主要建筑背靠青山,里面都有溪流穿过,房屋内部依靠楼梯层层户户相连。空间虽小,层次分明,内容丰富。除了博物馆是新修建筑,其他均是在原有村落基础上改扩建的木质结构房屋。从空间、建筑开始,到接纳的主要客流以至提供的服务,村里的“软件”及“硬件”与景德镇的其他陶瓷领地的内容、形式全然不同,以一种理想化的整体生活方式营造在景德镇独树一帜。其独特之处首先是几乎完全保留了中国的村庄味儿,另外一点是其国际化的程度。
 
 
1-3. 三宝景色
 
一、村里的三宝
 
三宝国际陶艺村在国际陶瓷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而在景德镇却是个异类。虽然从陶艺家到游客,人们谈到景德镇,来到景德镇时都绕不开三宝,但不同层面的人对三宝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国外艺术家来了就不想走,而很多国内艺术家觉得这里过于安静、寂寞,“没法搞创作”;游客觉得“有情调”,还有很多当地人觉得“都是骗外国人的”。2005 年 10 月,景德镇政府才从市中心铺了一条沥青路到三宝村口,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公共交通线路通往三宝村。
 
这个村庄原叫做“四家里”,距宋代湖田窑址约 5 公里,群山环绕,溪流淙淙,古时居民即利用山边瓷石,溪流做驱动力,以水碓将瓷石碾碎进行瓷土加工,淘洗、滤渣、沉淀、风干,即成可塑性强的优质瓷料,送往宋代湖田窑使用。小小的乌托邦三宝国际陶艺村就建立于此。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是景德镇设立的第五家民间博物馆,藏品并非千年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而是收藏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及地区的陶艺作品 ;同时开设原料加工、国际陶艺创作、烧造工艺和国际陶艺精品等展示区,为东西方陶艺的创作、研修、收藏和展示搭建平台。
 
千年瓷都景德镇,遍地陶瓷,无论是陶瓷作坊、陶瓷商铺、陶瓷工人、大师、陶瓷研究所、学院、博物馆,满目陶瓷,初到之时令人眼花缭乱。宝贵的历史文化传承,积累了千年的陶瓷生产经验,极度细分而完整的陶瓷生产体系,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陶瓷工作人员,甚至景德镇整个社会长期浸润在陶瓷产业中使居民对陶瓷所产生的深厚感情,这些都是无形的资产,是瓷都无可取代的优势。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景德镇的市中心传统的窑址、工坊,已被林立的楼房商铺所代替。景德镇的文化传统、陶瓷传统正在日益消亡。例如景德镇陶瓷烧制所用的传统柴窑,以松木和杂木做燃料,其原料所造成的窑温变化,会产生自然的有色变化和肌理效果,使作品的艺术效果不可预期,层次丰富,难以复制,表现力极强。比现代手段烧出的釉色更加浑厚质朴。问题在于柴窑烧制使用天然木材,产生大量烟尘,随着环境意识的渗透,景德镇的柴窑日益稀少,几近消失。景德镇的无形资产将在何处承载和依托,景德镇的文化传统还可在何处存续?
 
每个热爱景德镇,担忧景德镇未来的陶瓷人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每个人以自己的能力努力做出回答,三宝国际陶艺村就是李见深的成果之一。“当我决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并不是一时冲动,只不过没有想到,怎么这么艰难。”他用十余年的时间,搭建整个三宝村的空间与环境来述说传统的中国思想,述说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在“移步换景”的中国古典造园思想的整体控制下,村舍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村里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都以中国式的意境一以贯之。怀着对旧物的偏爱,李见深为村里收集了无数老物件。村里最重要的陶艺创作空间中,更是保存了景德镇传统陶瓷制作工艺环节,自然也包括柴窑烧造。三宝柴窑最初创建于 2000 年,从小型柴窑到馒头窑、龙窑,再到阶梯窑,一直烧到今天。三宝的小路上虽然穿梭着外国艺术家,画廊中虽展示着国际化的作品,而整个氛围却依旧弥漫着浓浓的中国意味。中国氛围的营造与外国艺术家的簇拥,都使三宝国际陶艺村成为景德镇一个特立独行的路标。
 
二、国际化的三宝
 
景德镇在国际上的盛名由来已久,可说是西方艺术家特别是陶瓷艺术家心中的圣地。自从景德镇的陶瓷烧造进入鼎盛时期,宋元开始输出到世界各地如日本、印度、非洲等。随着国力增强,航线开辟,景德镇陶瓷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热潮,风靡整个欧洲社会,是西方能够烧造自己的瓷器之前人人向往的奢侈品。从宫廷生活开始,对西方建筑、园林、绘画、家具等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三宝国际陶艺村建立之前,来景德镇“朝圣”的国际陶瓷艺术家,只能以旅游的形式,在景德镇“朝拜”一下便遗憾地离开。李见深在外求学之时,意识到景德镇在国际陶瓷艺术家心中的地位,意识到景德镇的价值所在,意识到可以将国外
的“艺术家驻留计划”引入国内,在景德镇为外国艺术家提供创作、居留的艺术中心。
 
艺术家驻留项目在 20 世纪初即出现在美国,最初由富豪提供资金、场所与条件,邀请艺术家前来进行创作。后随着整体艺术生态的不断发展完善,艺术院校、美术馆、基金会、艺术组织等等也逐步开始运营艺术驻留计划。发展至今日,艺术家驻留项目在西方已有成熟的机制和多种实现形式。例如在艺术院校中,就会面向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驻留项目申请的培训。如果申请成功,年轻的艺术家就能够在作品得到认可之前,取得经济支持和物质条件来进行创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越国界的驻留项目慢慢增多。除了需要经济支持来进行创作的年轻艺术家,更多已有成就的艺术家想要突破自我,重新充电时,也会考虑客居他乡,看似旅行,实为工作和创作,改换心情和创作氛围,常常有新鲜的灵感和优秀的作品出现。
 
20 世纪 90 年代末,国内艺术界几乎无艺术家驻留项目,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几无听闻,更不用说景德镇这一小城市。李见深敏锐地捕捉到了景德镇的资源所在、优势所在,借鉴国外的艺术驻留项目经验,看到了为世界打开中国陶瓷对外窗口的机会。景德镇自古即是一个开放又包容的地方,从未拒绝过外界好奇的目光。如果不是以开放的、兼容并蓄的心态不断吸收外来的技法与思路,景德镇不会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以一种手工艺产业支撑整个城市的发展。除了不排外的民众心态,国际陶艺家更需要的是景德镇丰富而多样的陶瓷烧造条件,于是,三宝国际陶艺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取得工艺上的和材料上的这些资源并进行创作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漂”在景德镇的物质支持。同时提供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陶瓷制作完整流程的机会。从配泥、拉坯、利坯、施釉、装窑、烧制,三宝国际陶艺村能够进行最原始的中国传统陶瓷烧造的一系列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富有经验的陶瓷工人负责监督,这对于一直景仰中国陶瓷的国际艺术家来讲,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样一个艺术家驻留空间的自身生存并不容易,平日运营、设备损耗、人员工资等日常所费就并非小数目。国外类似的民营艺术创作机构很多,实际上除了提供服务、售卖作品之外,会有一些富有的个人和基金会来进行捐赠,以此资金来源维持机构运转。而国内在这一领域的规范、模式、意识都还没有建立。缺少捐赠者这一大部分经费来源,民营艺术创作机构举步维艰。据李见深所言,最初的三宝国际陶艺村完全由自己的作品和其他收入支撑,经过了长期的投入,目前通过三宝画廊、民宿、餐饮等等几方面的不断努力经营,三宝终于能够大体上收支平衡。景德镇细分的陶瓷工种、丰富而廉价的原材料,也是三宝国际陶艺村作为民营艺术驻留项目能够坚持下去的客观条件。目前国际艺术创作工作室的房租、创作材料费、艺术家生活费根据艺术家前来交流合作的形式不同,部分由艺术家支付,部分由三宝承担。艺术家在此创作的作品,则有选择地留给三宝国际陶艺村,留下珍贵的艺术痕迹。由三宝画廊免费提供的展示平台中,如果艺术家成功出售了作品,也会给三宝留下一部分的交易费用。
 
三宝国际陶艺村每年接待近百名国际陶艺家来此创作与交流,还有一些来了之后就长驻于此。三宝除了为他们准备适宜的环境与条件,更用氛围把他们留在这里。外国艺术家有了探访中国陶瓷艺术的途径,有了能够在景德镇创作陶瓷艺术的落脚点,常常一心投入,不可自拔。到此流连忘返之余,聚集起越来越多的同伴,韩国陶艺家园便是为日益增多的韩国艺术家专门设立。对来自世界各地陶艺爱好者来说,景德镇是世界陶艺的中心,而三宝是他们眼中的景德镇中心。来自四面八方的陶瓷人聚集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族群,他们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名字“景漂”。而三宝国际陶艺村为“景漂”一族增添了异域色彩,使景德镇的创作氛围更加丰富。
 
三宝是个神奇的地方,坐落在青山绿水之中,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静谧的空间。而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聚集于此,使此地不仅不与世隔绝,反而具有很高的开放性,极为国际化和多元化。三宝国际陶艺村成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国际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随着通过这个平台展开的活动增多,各种合作日益密切,交流形式也愈加多元。随着各国艺术家而来的,是国际上各种形式的陶艺交流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大师工作室、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景德镇三宝事务所、意大利帕克桑文化中心三宝艺术工作室,等等。三宝国际陶艺村则在 2002 年被国际陶艺协会接纳为正式成员组织。随后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国家美术馆,李见深先后参加 2003 年挪威国际陶瓷艺术研讨会、主办挪威国家陶瓷艺术交流展、策划主持2003 年至 2004 年中国当代陶艺作品展。还策划主持了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各国陶瓷艺术作品展等众多的国际交流活动。
 
除了为国外艺术家提供创作的环境,三宝同时将中国陶瓷宣传出去。那些来过三宝国际陶艺村进行驻留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在回国之后也会通过三宝,为中国陶瓷艺术家提供驻留的计划。交流是双方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每年进入景德镇的国际艺术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创作理念,在此进行共同创作与研讨,又对景德镇自身的陶瓷艺术氛围有何启发?文化背景和视角的开拓是双方的,在创作思想、方式、技巧等方面,一定也产生了些许影响。有些前来创作的国外艺术家,在驻留期结束之后,会在三宝举办总结式的展览,并在小型的研讨会上分享他们在中国所得到的收获,无论是工艺上的、思想上的转变与突破,都是对中国艺术家非常有意义的经验。2012年6月24日至7月24日,“2012 中国三宝-德拉国际艺术作品邀请展”在三宝国际陶艺博物馆举行,以“瓷与纸”为主题,展出了中外艺术家在三宝国际陶艺村所创作的 100 多件绘画、陶瓷作品。(图 19)这是中西方艺术家在三宝国际陶艺村举办的首次集中作品展示,参展作品都由中外艺术家在村里创作完成,是中西交流一次有力的成果展现。
 
 
三、三宝村主李见深
 
李见深 1978 年进入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雕塑专业就读,1982 年获得学士学位,1987 年再次回到景德镇陶瓷学院继续深造,1989 年获得硕士学位。1993 年前往美国纽约阿尔弗雷德大学(Alfred)陶瓷学院,于 1995 年获陶艺硕士学位。在李见深 1995 年学成归国,回到景德镇之时,这个村庄已经日见衰败,很多房屋建筑年久失修,不宜居住。李见深一户一户买下农舍,开始建造自己心目中的田园陶家。这一举动虽并不被人理解,但在李见深心中,一直有着建立寄托自己陶瓷情怀乌托邦的理想。“在西边做陶,在东边造屋,用做陶的体会营造陶村的触觉与细节,在古人和现代之间找到一种和谐,寻求一种边缘的生存方式”。在李见深看来,要保存文化,首先要留存能够承载岁月的建筑与物品,才能唤起有关文化的记忆、有关记忆的味道。他在景德镇古玩集市淘购旧货,在三宝村恢复传统建筑。土墙、溪水、青山、竹林、陶土、瓷片、民俗、庭院,自然环境与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有机地结合,在高低错落中呈现出当代东方式的美感。直至今日,有意气相投的朋友来时,李见深还会亲自下厨,用他自己做的日用之器捧出宴席。希望能够为来过三宝国际陶艺村的人留下景德镇的传统与记忆,更希望能够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与传统展示给世界。为了留存中国的传统陶瓷文化,除了做陶、造屋,李见深还拍摄了一系列陶瓷纪录片。
 
1995 年,刚刚从国外回来的时候,李见深拍摄了纪录片《景德镇,我在中国的家》,在世界陶艺电影节上获得了银奖,并成为当年法国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有了陶瓷艺术乌托邦的初步设想,李见深邀约世界陶艺大师、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陶艺协会副主席、景德镇市第一批国外荣誉市民韦恩·海格比教授和景德镇陶瓷学院周国桢教授共同商议,开始了造村计划。经过一步步组织和筹备,1998 年,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正式创建。2000 年,三宝陶瓷研修院的“世纪窑火——中国盐烧第一窑”点火,三宝国际陶艺村逐步接纳艺术家前来创作。同年,李见深策划主持了“瓷的精神”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研讨会、率中国陶瓷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希腊组织的世界陶艺大会,并开始接纳外国驻留艺术家。三宝国际陶艺村从此开始了向世界宣传景德镇,将国际艺术家引入景德镇,将景德镇陶瓷文化向外推广的国际文化交流事业。
 
除了以景德镇为对象的纪录片,李见深还以《笔王》、《泥的轮回》、《尼西藏陶》等许多部陶瓷纪录片在国际上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发声。其中《泥的轮回》成为加拿大路易斯堡国家公园博物馆专题片,《尼西藏陶》入围 2006法国国际陶艺电影双年展。于 2007 年 8 月拍摄,22 分钟的纪录片《陶窑》(图 4-7)默默记录了安徽泾县古陶工艺的制作流程。镜头经过中国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进入古老的陶工作坊,坊中陶工虽然只有四十几岁,但从事陶瓷制作大多已二十几年。从制坯直到烧窑,不着一言,只有在添柴堆火烧窑过程中的歌谣回响。2008年 4 月,该纪录片在法国获得第十届国际陶瓷艺术电影节电影文化遗产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最佳陶瓷艺术纪录片奖。李见深用泾县龙窑燃烧的火光发问 :我们的传统工艺是否正在消失?
 
 
4-7.《陶窑》纪录片
 
李见深对传统的理解,同样体现在他的陶艺创作上。陶瓷艺术是藏在玻璃柜中,作为珍品展示,还是进入生活,为百姓所用?“瓷器作为中国的文化载体,不断传承我们的文化精神和传统,用中国人完整的智慧和手艺,让瓷器成了我们千古不化的人文精神”。他认为,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才是回归到陶瓷的本质。传统陶瓷重器,承载艺术的,正是生活所用之器。他所创作的“新官窑”、“新民窑”,就是将景德镇的千年传统带入现代的另外一种尝试。
 
 
8-11. 新官窑
 
 
12-15. 新民窑
 
李见深并非景德镇土生土长,而是江西九江人,自学成归国之后,除了建立三宝国际陶艺村,他的热情与精力也投入到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继承与发扬之中。回国之初即协助景德镇陶瓷学院创立国际夏季陶艺进修学院。后筹办景德镇千年置镇活动项目、组建“瓷都千年庆典”陶瓷艺术国际交流策划部,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大师前来交流、策划筹备中国首届“高岭杯”国际陶艺双年展大奖赛,等等。因其海外留学的学术背景,2005 年受景德镇市政府的委托,前往欧洲和北美进行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在海外推广和招商工作,并在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组委会中任当代国际陶艺展总策划。他前后共策划了七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国际陶艺大师作品精品展,并现场主持中外陶艺大师创作交流活动。为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真正具有国际性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16-18. 三宝内部国际交流
19.2012 中国  三宝 - 德拉国际艺术作品邀请展
 
三宝国际陶艺村建立起来之后,为景德镇的国际交流活动提供了另外一个创作基地。在2012 年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来举行的“促进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弘扬文化多样性合作计划之中国、非洲与阿拉伯国家间陶瓷艺术与景德镇学交流活动”中,来自中国、非洲与阿拉伯国家的陶艺家除了前往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等地,也在三宝国际陶艺研修院进行了交流。正在本文写作之际,湖南卫视所举办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2014 文化体验之旅第二站就在三宝国际陶艺村取景录制,除提供场地、材料,指导创作、烧制柴窑以外,李见深还从制坯、上釉、烧窑等不同方面为节目设计了比赛环节。相信节目播出之后,对三宝国际陶艺村、景德镇、陶瓷文化、传统艺术等各方面都是一次很好的宣传。
 
 
20. 瓷都历史
21. 传统陶瓷制造
 
 
22. 烧窑
23. 柴烧陶艺盘
 
 
24. 三宝美术馆外观
 
 
25-26. 三宝美术馆内部
 
 
27. 三宝内部居住空间
 
 
28-30. 三宝景色
 
李见深言辞犀利,毫不留情,因为坦率而好为人师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粗粝的表达之下,是内心的坚定,是对理想的坚持。“我觉得我这一辈子,在有精力的时候、喜欢的时候做了这件应该做的事,就是对后人负起的责任”。在他看来,景德镇有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资源和条件,却没有得到好好的利用。爱之深,责之切,说起景德镇的各种现象来批评多于赞扬。对于陶瓷文化、对于千年瓷都的现状,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责备之辞,正是因为他心中有着更高的期待。景德镇的价值如何才能体现?“景德镇”三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用整个三宝国际陶艺村,李见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结语:理想落进现实
 
关注景德镇,我们所关注的最终还是中国传统陶瓷精神的传续。三宝国际陶艺村是景德镇陶瓷产业中的一个特例,而它出现在景德镇又是一个必然,遇见三宝,探访李见深,我们见到了中国传统陶瓷精神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是制作陶瓷、策划展览、拍纪录片、举办活动、建造三宝村、经营艺术空间,李见深看似纷繁的创作形式背后,不变的是对传统陶瓷的珍重,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那是一种中国文人式的理想和追求。而与中国传统文人的遁世行为不同,李见深一头扎进现实之中,以多年的拼搏与奋斗,用双手双脚于泥土中搭建起一座理想的花园。
 
“对我来讲,做陶、构筑村舍,都是一种精神和欲望的物质再现。制作过程本身往往是把一些游离不定的想法不断地完善,把点点滴滴的触动用不同的方式凝聚在一个可视的形具之中 ;把中国文人许多世纪的形而上的追求变成一种形而下的实现”。这向很多以艺术为名逃避现实问题的艺术家敲响了警钟。世界在变化,城市环境在变化,观念在变化,艺术界在变化,景德镇虽有千年的历史,蓬勃的热情,也抵挡不过历史的洪流。如果没有人在纷繁的变动之中坚守,不遗余力地奋斗,我们的传统手艺精神是否将在变化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最终无影无踪?进一步来说,手艺精神如何能够存续?靠固守陶瓷创作手法,靠建立更多的博物馆,靠向世界输出更多的产品,还是有许多其他的可能性?三宝国际陶艺村向世人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张 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