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国传统戏台中的藻井装饰艺术

  • Update:2009-11-04
  • 薛林平
内容摘要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的顶棚形式,向上凹进呈穹窿状,等级较高,多见于宫廷建筑和大型寺庙建筑中。但是,南方民间戏台中亦经常采用藻井的形式,一般设在戏台明间(演出区)的正中央顶棚处,装饰华丽,雕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根据大量实地调查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中国传统戏台中藻井的常见形式、构造特点、主要功能等问题。
中国传统戏台中的藻井装饰艺术
 
薛林平
 
摘要: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的顶棚形式,向上凹进呈穹窿状,等级较高,多见于宫廷建筑和大型寺庙建筑中。但是,南方民间戏台中亦经常采用藻井的形式一般设在戏台明间(演出区)的正中央顶棚处,装饰华丽,雕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根据大量实地调查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中国传统戏台中藻井的常见形式、构造特点、主要功能等问题。
关键词:戏台、藻井、装饰、建筑史
 
 
    
一、概论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向上凹进为穹窿状的顶棚形式,又称为天井、绮井、圜泉、云井、斗四、斗八、龙井等,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墓室顶上,已有藻井装饰,且型制成熟【1】。张衡(汉)在《西京赋》中曰:“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2】。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则规定有“斗八藻井”和“小斗八藻井”的确切做法【3】。藻井的等级较高,多见于宫廷建筑和大型寺庙建筑中。《稽古定制·唐制》中曰:“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 【4】。沈括(宋)在《梦溪笔谈》中也指出藻井“唯宫室祠观为之”【5】。可见藻井的运用多有限制。明清以后,藻井的构造逐渐变得华丽繁琐,形式多样,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等形式,周围一般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尽管藻井在一般的民间建筑中并不多见,但在民间戏台(特别是南方民间戏台)建筑中,则非常多见。即使一些规模很小的乡村戏台,也多采用这一形式。藻井一般均设在戏台明间(演出区)的正中央天花处,也是这些戏台中最华丽、最引人入胜之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藻井形式
传统戏台中藻井的构造,可分为井口、穹窿、井顶三部分,剖面呈倒置的喇叭形,层层里收至顶部。井口一般呈八角形,由四根正心桁和四根斜放的采步金围合而成。穹隆装修最为考究,有单层和双层之分,具体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井顶一般为圆形的明镜形式,一般绘双鱼、龙头、八卦等。笔者根据藻井具体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将其归纳为螺旋式、聚拢式、轩棚式、叠涩式、层缩式等五种形式。
1.螺旋式
所谓螺旋式藻井,就是藻井呈盘旋上升的形式,其造型具有很强的动感。如江苏苏州全晋会馆戏台藻井,18条旋涡螺旋上升,由632片木构件榫合而成,拱头雕成24只黑蝙蝠和306朵金黄色云头,显得富丽堂皇。浙江宁波天一阁秦氏支祠戏台藻井,亦采用螺旋式形式,16条旋涡螺旋而上,每个斗拱都雕成如意的形状,穹窿顶汇合于中间的明镜。
浙江宁海县马岙村俞氏宗祠戏台藻井,用异形拱昂组合成螺旋形,16条旋涡螺旋上升,汇合于明镜,极富动感,非常优美。每条旋线的底部设一龙首,龙首之下雕一狮子,代替小坐斗,上面由十三个假昂组成。天津广东会馆戏台藻井用变形斗拱堆砌接榫,20条旋涡螺旋上升,造型别致,色彩华丽。
江西乐平市浒庵村戏台北面的藻井,以如意斗栱组成螺旋形,顶部为明镜,浮雕“二龙戏珠”,同时,藻井内还悬和尚骑狮圆雕及云朵8组。浙江绍兴府山公园戏台藻井,外侧为卷轩,用六角形的四方连续细格作装饰,内层为八角覆斗式圆井,再向内则有16条旋涡螺旋而上,明镜处浮雕“二龙戏珠”。
2.聚拢式
所谓聚拢式藻井,就是藻井竖向汇合于中心,其造型具有强烈的向心性。如浙江宁海县龙宫村陈氏宗祠戏台藻井,上下共12圈,每二圈为一组,竖向设龙拱昂26道,向上延伸,其中有八条升至第六层连拱板处,其余八条则皆直达顶部明镜,明镜上彩绘阴阳太极图。安徽省泾县金溪村戏台藻井,九层斗栱层层收拢,非常精致,汇合于明镜处,明镜上绘彩画。
3.轩棚式
所谓轩棚式,就是藻井通过“轩”的结构逐层汇合于中心,如安徽祁门县磻村敦典堂戏台藻井采用上下二层结构,28根“S”形构件贯穿到顶,井口外方内圆,四个角上各有一块精美的蝙蝠木雕,井壁上悬“一曲昇平”匾。安徽祁门县珠林村余庆堂戏台藻井,亦为上、下两部分,下面四周均匀分布32根“S”形木筋,上面四周均匀分布24根“S”形木筋,上部的木筋端头汇聚于明镜,明镜上绘八卦图案,装饰性较强。
4.叠涩式
所谓叠涩式就是利用尺度较大的斗栱层层叠落,聚拢成藻井的形式。如江西婺源县阳春村方氏宗祠戏台藻井,利用斗栱的层层叠落,形成穹隆顶。浙江象山县爵溪镇街台藻井,四角悬垂柱,中间亦是层层斗拱,汇合于圆形中心。
山西平遥县财神庙戏台藻井,由五重八角井组成,从下到上逐渐向内收缩,最下一重由额枋、平板枋以及每角的一根垂莲柱组成,明镜上绘有阴阳八卦。新昌县溪西村何氏祠堂戏台藻井,呈菱角牙子,层层叠叠,汇合于明镜,非常华丽。
5.层收式
所谓层收式,就是藻井呈逐层收缩的形式,每层为板材形成的平面。如浙江武义县俞源村俞氏宗祠戏台藻井,用木板构筑,上下三层,逐层收缩,形式简捷,但由于饰以彩画,仍显得非常雅致。浙江武义县郭洞村何氏宗祠戏台藻井,亦采用这一形式。
非常奇特的是,有些戏台采用双藻井或三藻井的形式。所谓双藻井式,就是戏台沿庭院中央纵向延长,呈纵向二间,每间上面均有藻井,这种戏台藻井主要见于浙江宁海县。如浙江宁海县大蔡村胡氏宗祠戏台,纵向呈二间,藻井为二连贯式。主台藻井呈圆形,用异形拱昂组合成16条,层层收缩,逐层升高,用连拱板为联络材。其中八条升至顶端,汇合于明镜,其余八条则仅升到中部。第二个藻井则呈八角形,层层斗栱,汇合于明镜。
浙江宁海县潘家岙村潘氏宗祠戏台,纵向呈二间,藻井为二连贯式。主台藻井呈圆形,小坐斗勾连成16条,直线汇合于中心。靠近中厅的藻井,外围呈轩的形式,内为八边形,用重翘小坐斗逐层升高,汇合于中心,坐斗之间用镂空彩绘连拱板横向连接。
所谓三藻井式,就是戏台沿庭院中央纵向延长,呈纵向三间,每间上面均有藻井,这种戏台藻井亦主要见于浙江宁海县。如宁海县岙胡村胡氏宗祠戏台,纵向的三开间均有藻井,呈三连贯式。主台藻井为螺旋式,以十六个龙头状坐斗向上重叠,龙尾归汇于井顶圆形明镜,动感很强,也非常华丽。另外,井壁连拱板上雕刻水草花纹,体现了藻由水生,水能灭火的寓意。中间的藻井呈圆形,以八龙、八凤形坐斗,逐层升起,凤尾停在第八道连拱板上,龙尾则汇合于井顶的圆形明镜中。镜中彩绘一条盘龙,意指一龙生九子。靠近中厅的藻井,亦呈圆形,外沿绘有如意花鸟图案,非常细腻。井口分内外两道,下层呈轩的形式,上层则是八个鱼状坐斗逐层升起,汇合于明镜,明镜中彩绘双鱼。
三、总结
藻井是南方传统戏台中最重要的顶棚形式。根据笔者的调查,如江西乐平、安徽徽州、浙江一带现存的传统戏台,就主要采用藻井的形式。而这一时期的北方戏台结构,则主要采用抬梁结构,并将梁架暴露在外面,所谓“露上明造”,很少有采用藻井者。
传统戏台中藻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装饰作用,一是音质效果。藻井往往是戏台之精华,利用小型斗栱,或层层叠落,或盘旋上升,中心多置以明镜,四周又施以雕刻,极尽华丽。同时,由于藻井呈半圆形,对声音起聚拢作用,对提供早期反射声有利,可以改善演员的自我感觉。南方戏台如此普遍地采用藻井,和声音是有一定联系的。不管其客观上对音质贡献之大小,古人主观上是希望通过这种设置改进戏场的声音状况。
 
 
注释
【1】刘叙杰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549页。
【2】陈国政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文献精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158页。
【3】李诫(宋),营造法式,卷八“小木作”,引自: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213页。
【4】《新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十四,引自: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48页。
【5】沈括(宋)著,梦溪笔谈,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