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霍布尔裙及其时代

  • Update:2012-08-13
  • 张杞峰,北方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7期
内容摘要
1910 年,巴黎服装设计师保罗·波烈设计的霍布尔裙顺应了人们对于东方文化的特殊审美需求而一度风靡巴黎至欧美,一战前的1910—1914 年间,也被称为“霍布尔裙时代”。本文主要从与霍布尔裙相关的几个方面解析其特殊的流行现象以及所具有的革命性时代意义。继S 形之后,霍布尔裙的流行推动了20 世纪女装步入现代样式的进程,女装向着简洁明快、强调机能性的趋势发展。

在1911 年欧洲一幅新闻资料插图中( 图1), 有这样一句话:“What'sthat? It's the speed-limit skirt! (那是什么?是那种让人慢走的裙子!)”,话中说的这款裙子样式便是曾经风靡巴黎的“霍布尔裙(Hobble Skirt)”。1910 年,巴黎时装设计师保罗·波烈(Paul Poiret)推出了一款膝盖下收紧的长裙,由于穿着这种长裙的女士走起路来摇曳蹒跚,人们索性将这款裙装样式称为“Hobble Skirt”,直译为“蹒跚走路的裙子”,音译为“霍布尔裙”。一战前,霍布尔裙一度风靡巴黎和欧美其它地区。后来人们将1910—1914 年间称为“霍布尔裙时代”[1]。本文便是针对巴黎的“霍布尔裙时代”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试图追溯和理解时尚与社会、时尚与艺术、时尚与人之间隐含的因果关系,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时装创新设计、流行趋势以及当代时装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1. 1911 年的媒体资料图片


2. 1910 年俄罗斯芭蕾舞剧《天方夜谭》中的苏丹与新娘莎拉嘉德


3. 1906 年波烈设计的希腊长裙


4. 波烈设计的东方风格的长裙s


5. 波烈设计的霍布尔裙样式


6. 霍布尔裙几种简单的款式结构


7. 波烈设计的底摆开褉的霍布尔裙N


一、“霍布尔裙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霍布尔裙时代”的法国正经历着难得的和平,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法国经济正处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人们普遍陶醉在“美丽新纪元”(Belle Epoque)[2] 中,伴随着道德的瓦解和追求物质享乐的目的,人们开始抵抗传统的维多利亚文明的冷漠与理性,追求感官上的自由新奇体验,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时尚观念发生着巨大转变。
20 世纪初的欧洲,艺术领域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现代主义艺术焕发蓬勃生机。科技进步,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渗透。受日本装饰艺术启发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nu)[3] 最具代表性,深受其影响的S 形[4] 样式女装在欧美广泛流行,S 形女装去除了夸张的克里诺林裙撑和巴斯尔臀垫,减轻了裙摆的拖沓,使臀部曲线自然展现并便于活动,但是,这种唯美的女装造型仍依赖于紧身胸衣对人体的塑形,崇尚自由开放的时尚人群对于崭新样式的女装有着更多的期待和更迫切的要求。
当时正逢沙皇帝国瓦解,逃亡欧洲的俄罗斯贵族逐渐将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带进欧洲,1902—1909 年间,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上演了一系列前卫舞剧,包括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春之祭》和《蛇舞》等。1910 年,由列夫·巴克斯特承担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的芭蕾舞剧《天方夜谭》,因其独特的舞美设计、粗犷的舞蹈、阿拉伯风情的服装使巴黎观众耳目一新。(图2)缠头巾式女帽,宽松飘逸的灯笼裤,轻薄如云的罗纱等富有东方情趣的装束颠覆着巴黎人头脑中传统的服装样式。巴黎时装界涌现出一批摒弃传统大胆创新的优秀设计师,保罗·波烈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二、一战前的保罗·波烈

保罗·波烈(Paul Poiret, 1879—1944)出生于巴黎一个布商之家,他对女性美有着独特的认识,他反对女装上繁复的装饰,曾讥讽S 形的妇女走路好像推车。初出道的波烈曾在高级定制时装大师沃斯的店中工作。1903 年,24岁的他便开始了独立经营,敏锐的时尚感知使波烈迅速确立个人风格。1906 年,便发布轰动一时的希腊风格长裙(图3),以“胸罩”塑造女性上身,将塑形支点转移到肩膀,去除了女装中的紧身胸衣、裙撑和臀垫。自此,女装中带着明显虐恋意味的紧身胸衣真正开始退出主流女装的历史舞台。1910 年,保罗·波烈推出令巴黎人如痴如醉的“霍布尔裙”,一种特殊的穿着体态和美感出现。凭着卓越的设计才能和非凡的经营理念,保罗·波烈当之无愧是20 世纪初时尚界的领军人物。
1. 浪漫的东方风格
波烈非常迷恋东方艺术,他先后到东亚、近东以及埃及寻找灵感,收藏了大量来自摩洛哥、波斯、印度、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艺术品和家居用品。他生活豪奢,他妻子整日犹如波斯皇后般出入在宫殿样的宅院中。1909年,受俄罗斯芭蕾舞剧中东方服饰的影响,波烈设计了名为“哈伦裤(Harem)”的女装裙裤,开创了欧洲女性外穿裤装的先例。1910 年,富有东方情趣的“霍布尔裙”使得女性腿部成为新的审美焦点。1911 年,波烈在家中举办了一场灵感源于苏丹后宫的时装发布会“天方夜谭”。之后的波烈还发布了很多色彩强烈且具有浓郁东方风格的服装作品,如“孔子”大衣、日本和服式开襟的丘尼克·多莱斯等。(图4)
2. 非凡的经营理念
保罗·波烈不仅是一名卓尔不群的设计师,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将一些设计师和艺术家引入自己的企业,为其设计服装面料图案,绘制宣传手册。1912 年,“他亲自率领9 名模特儿穿着蓝色哔叽的男式女套装和米黄色格子的两面穿大衣,头戴装饰着大写“P”字的油布帽子,分乘两辆汽车,周游莫斯科、柏林等欧洲各国和主要城市,展示自己的作品,拉开了国际性的“时装使
节”时代的序幕。”[5] 一战前的波烈每年奔赴伦敦举办作品展示会,并去美国拓展海外市场。他在自我宣传方面的非凡才能也是狂热的“霍布尔裙时代”形成的主要内因。
波烈不仅拥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和服装公司,他还时常涉猎其他时尚领域的设计,如室内装饰、家具、服装配饰、首饰、香水以及化妆品的研发。1912 年,波烈在巴黎开办了一所装饰艺术学校,力求保护和培养年轻设计师。学校开办和运营非常成功,影响力也像波烈的时装一样波及到欧美各国。

三、霍布尔裙及其特点
在直接受到俄罗斯芭蕾舞剧《天方夜谭》启发之后,1910 年,波烈推出的造型独特、富有东方情趣的霍布尔长裙带给巴黎人们前所未有的着装体验,受到时尚人群的大力推崇。“霍布尔裙时代”随之到来。
1. 常见款式及基本特征
常见的霍布尔裙套装款式多样,有鱼尾裙样式、和服式、直线样式,还有表现自然体态的款式,其中典型的霍布尔裙套装通常是灯罩形高腰上衣与鱼尾状长裙。(图5)上衣腰线一般提至胸下,腰部放松,衣摆过臀围线或更长,呈现明显“A”字型。下装的霍布尔裙的基本特征是:直线长筒形,膝下收紧,底摆多有开褉,裙长一般至脚踝或有鱼尾状小拖尾。无开褉的霍布尔裙多利用
裙摆纵向活裥或斜向皱褶作为步行所需松量,也有类似于罗印·克罗斯(LoinCloth)缠裹方式的霍布尔裙。霍布尔裙的剪裁并不复杂,一般分为斜裹式(腰间打活裥形成斜向褶皱,开口留在前身)、底摆开褉式和正门襟式。(图6)
2. 摒弃紧身胸衣
霍布尔裙时代,妇女运动已经兴起。霍布尔裙的出现使女性完全摒弃了紧身胸衣、裙撑和臀垫的束缚,随后时尚界出现的高尔夫球服、网球服、骑马装等运动服装都在此自由开放的基础上为妇女参与运动提供更大的可能,女性体态朝向更加健康自然发展,为20 世纪现代女装的造型基调做出铺垫。
3. 灵动的开褉
当时的巴黎城区已是车水马龙,为避免交通拥堵,交通警察经常需要搀扶穿着霍布尔裙的女士穿行马路。于是,为了步行方便,保罗·波烈在膝下收紧的裙摆上做了一个深深的开褉,这也是欧美服装史上第一次在女裙底摆上开褉(图7)。这无疑预示着新世纪女装的表现重点将向腿部转移,时尚审美面临重大变革。
4. 收紧的“头”“脚”
随着人们对女人小腿和脚部的关注,穿着霍布尔裙一般搭配紧致的及膝筒靴或精巧的尖头低跟系带鞋,女人的纤纤细足与修长小腿成为那个时代性感的标志。为适应这种直线悬垂、秀美简洁的服装造型,波烈设计了窄檐的圆顶帽代替以往S 形中装饰累赘的大檐帽。女人们的头发被烫卷贴于额头和脸颊,发型变小,贴面短发开始悄然流行。
5. 柔软悬垂面料
由于工业化生产、进出口贸易频繁,当时的布料已经非常丰富,基本根据季节变化满足人们不同所需。春夏季一般选用柔软轻薄、具有悬垂感的雪纺绸、真丝、绸缎、细薄棉布等面料搭配色丁、织锦、刺绣和机织蕾丝。秋冬季为了保暖,多选用天鹅绒、羊毛斜纹织物、棉织物、皮草等有厚度并具有一定悬垂感的柔软面料。
6. 霍布尔裙的受众人群分析
“霍布尔裙时代”正是女权主义被倡导之初,先进的女性开始广泛接触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人们在既渴望自由又被束缚的文化意识中形成了当时特殊的审美取向。时尚流行不再只是贵族、富商、资本家、艺术家名流等上层人群追求的生活方式,优越富庶的中产阶级也成为时尚流行的买单者和强有力的推手。保罗·波烈的妻子德尼兹·博莱便是这些妇女精神追求与生活状态的典型代表。她身形苗条、外形古典,是保罗·波烈的灵感缪斯也是霍布尔裙的最佳诠释者。

五、霍布尔裙的时代意义
1914 年,一战爆发,巴黎时装业受到重创。波烈豪奢的时尚理念背离潮流,时尚主导地位逐渐被夏奈尔、威奥耐、简·帕特等设计师所替代。女人们开始男式女服,从事各行各业,令人行走不便的霍布尔裙迅速销声匿迹。“霍布尔裙时代”结束。随后,简洁、明快、强调机能性和现代感的现代女装样式逐渐确立。
昙花一现的霍布尔裙却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霍布尔裙使女性从紧身胸衣中解脱出来,胸罩出现,肩部成为服装支撑关键部位,使女性上装更符合人体机能,女装审美也开始向脚和腿部转移。女装廓形由流行几百年的X 形、S 形转变到H 形、V 形和菱形,女装中的筒裙样式形成。当今女装中的“鱼尾裙”、“铅笔裙”等样式与霍布尔裙一脉相承。霍布尔裙流行的因素之一在于它的流水线批量化生产,既时尚又节约成本的直裁和斜裁技术越发普及,同时代的帕康、莱多芳、卡罗姐妹等设计师就运用简洁的剪裁和去除繁琐装饰的设计使时尚服务更多人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霍布尔裙在欧美各国的风靡使得当时的巴黎又一次成为世界时装中心。
S 形时代之后的霍布尔裙具有着特殊的时代性,蕴含着艺术和戏剧的精神,充满想象力,是欧美时尚史中一段短暂而华彩的乐章,对其回顾与追溯旨在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具体的设计历史参考,对当代时装的创新设计有所启发。

注释:
[1]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第162 页。
[2] (英) 凯利·布莱克曼:《20 世纪世界时装绘画图典》,方茜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第6 页。
[3] 马凤林:《新艺术——平民情感与贵族意识》,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2005,第3 页。
[4] 同[1],第152 页。
[5] 同[1]。

参考文献:
[1] The Collection of the Kyoto Costume Institute: Fashion, A History from the 18th to the 20th Century ,Volume 1, TASCHEN GmbH, Kyoto, 2005.
[2] ( 英) 普兰温·科斯洛拉芙:《时装生活史》,龙靖遥等译,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4。
[3] (英) 凯利·布莱克曼:《20 世纪世界时装绘画图典》,方茜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
[5] 叶立诚:《服饰美学》,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2001。
[6] 罗玛:《服装的欲望史》,新星出版社,北京,2010。
[7] 马凤林:《新艺术——平民情感与贵族意识》,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