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格拉普斯的艺术哲学

  • Update:2012-10-16
  • 陈亚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9期
内容摘要
格拉普斯是20 世纪70 至80 年代间法国最负盛名的设计机构,多年
来专为法国共产党及左派工作。他们不愿意被到处充斥广告的世界所控制,坚
持用设计来改变生活,从批判社会到建构文化财富,走过了一条精彩的艺术道路。
今日我们试图重读其图像,揭露其隐含的价值,希望能找到理解法国平面设计
的方法,并借此重塑当代设计者的理想、重新认识设计的价值。

1. 皮埃尔·伯纳德

        1968 年5 月,法国巴黎爆发了举世震惊的由学生运动引发的政治危机——“五月风暴”。上世纪60 年代中期的法国,正处于战后重建的“光辉三十年”的中途。然而在经济繁荣、政治安定的表象之下,法国同样面临着一场物质上升、信仰下降的危机,这一代法国人对目前的庸碌生活表现出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不安。
一,小组成立
        1964 年,皮埃尔·伯纳德(Pierre Bernard)从国立巴黎装饰艺术学院毕业后,靠奖学金去华沙艺术学院学习。次年,毕业于法国高等艺术学院的杰拉德·巴雷斯·克拉维尔(Gerard Parls Clavels)也相继来到华沙。此时正值波兰设计大师亨里克·托马谢夫斯基(Henryk Tomaszewski)在执掌华沙艺术学院海报系。他教导学生“要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而不是以一个谋职者的身份去从事设计”。托马耶夫斯基的涉世思想,对伯纳德与克拉维尔影响很大,不知不觉中,亨里克·托马谢夫斯基成了格拉普斯精神的发源地。
        在1968 年的学生运动中, 皮埃尔·伯纳德与杰拉德·巴雷斯·克拉维尔、弗朗索瓦·马赫(Francois Miehe)三人一起合作设计。1970 年,志趣相投的他们创立了格拉普斯设计小组,随着1976 年让- 保罗·巴肖雷(Jean-Paul Bachollet)与阿历克斯·乔丹(Alex Jordan)的相继加盟,在法国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浪潮中,格拉普斯作为一个活跃的平面设计团体而国际知名。
        小组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员,具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拒绝企业和政府客户的任务,专为实验剧场、城市议会、法国共产党及总工会、教育事业和社会机构工作。设计师来自欧洲各国,最多时达到20多名,80 年代间,他们分成三个不同的设计群体,但他们还是仅用格拉普斯的身份签署所有的工作。这些人有热情,有责任心,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能协调法律和自由、劳动和平等的美好社会,这在设计公司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2.《工业化社会中的孩子》,1976


3. 格拉普斯海报展,拉赫蒂,1988


4. 各种不同的尝试,1985


5. 种族主义癌症世界,1986


6.《富人、穷人》国际人权和公民形象,1989


7.《我来吧!》格拉普斯海报展,1979

8. 法国海报艺术,1970年世博会


9. 卢浮宫的标识,1988( 图片来源:http://www.aubervilliers.fr


二、创作特点
        就创作理念而言,对现实的批判与未来的期待是格拉普斯最显著的特点。皮埃尔·伯纳德说:“我们想把自己的平面设计天赋,投入到社会变革活动中。对于我们来说,做平面设计,就是为了改变我们的生活,争取一个更公正、更宽容的社会。”[1] 考察格拉普斯的作品,如果仅从美学或艺术角度出发,无疑会大大削弱他们作品中的力量。设计对他们而言是设计师寻找自我良知,向社会表达承诺的方式,通过公共平面设计的传播,进行社会和文化渗透,从而达到营造社会正义,照亮世界的设计理想。
        小组对于精确的传达高度关注。对他们而言,每一件海报都是一个政治决定,代表着一个政治观点。在设计方法上,他们一直采用集体创作、集体签名的方式进行工作,所有小组成员共同承担风险,共同享有成果。这种协作的工作方法与艺术理念,既是出于对社会政治评论的严谨态度,也是对团结战斗精神的继承与缅怀。由于经常为公共事业提供设计服务,捉襟见肘的预算不仅意味着较低的设计酬劳,还使得他们的作品无法获得有利的发布媒体与空间。对此,格拉普斯处理方法是创造引人注目的激烈画面,把图形、摄影和字体破坏性地糅合在一起,制造画面冲突,这一努力成功地锁定了公众的视线。通常,他们会采用手写文字样式和各种象征性的设计语汇,如手、蛋、月亮、太阳等,用绘画、摄影、文字等各种技术手段的融合,把信息用一种极具视觉颠覆性和破坏力的方式传达出来。
        直截了当的“涂鸦”成为格拉普斯在80 年代的最主要风格特征,既有学运时由游行学生与群众自行涂鸦而成的随意,又有托马谢夫斯基简单幽默、充满天真的手绘风格的海报的影响。小组继承了法国绘画艺术传统中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能力,在充满挑衅性的图像中,我们甚至能感受到一种明确的优雅气质,秩序与非秩序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这种全新、不可复制的艺术形式,尽管并不完美,却常常能产生一种直面人生的力量,引发共鸣。
三、艺术哲学
        在七八十年代的欧洲,街头的海报仍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格拉普斯通过海报和公众沟通,影响人们的决定,进而实现“改变生活”的工作愿景。他们视设计为一种道德力量,伯纳德更是将艺术与政治视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两项事业,既然政局的改变无望,于是他便热情地投入艺术中,用作品揭露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公,呼唤人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情、艺术与世事的平行对比关系,便自然而然地瓦解了。
        格拉普斯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精神遗产而自豪,他们的作品中不仅融合了设计者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构想,也充分体现了委托方的思想和传播策略。格拉普斯的创作吸引我们的不仅是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其中展示的法国政治生活中的种种变局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波澜起伏也常常让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唏嘘不已。
        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舒缓了固有的社会矛盾。它用丰厚的物质成果调和了反抗的力量,同化了原本会发出不同声音的人。20 世纪60 年代,首先从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开始,一群吃穿不愁的青年学生们开始喊出反对一切“无意义的工作”的口号,向一切压抑他们的社会规范开战了。他们放纵性行为,疯狂于摇滚音乐,结成吸毒团体,寻求真正解放了的感觉和无文化控制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这种文化的冲突,从根底上显示了青年一代对现代文明与资本主义现有制度的不满与鄙视。[2]
        平面设计要帮助社会进步,向现代的和民主方向发展,每个细节的设计都要有助于重建社会秩序的公平、公正与简单。格拉普斯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和改良,但囿于法国共产党在政局中的边缘性与非主流地位,他们根本不可能从正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主张,格拉普斯用几乎是破坏性的图像来解构现代政治中丑陋与不公一面。这样的作品在格拉普斯的20 年里比比皆是,他们不仅仅用这种方式宣扬了法国共产党的政治诉求,也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自身的形象。
        格拉普斯的这种反美学倾向,和西方解构哲学的兴盛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不无关系。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认为,美学本身已被成功塑造为一种压制的工具,现实社会中的艺术已被剥夺了对抗的力量,成为一种赞美和同化于社会的东西。而真正的艺术是人类可以获得最终解放的革命手段,他甚至试图以一种持续的审美颠覆作为艺术之道,拓展出“新感性”解放之路,对他而言,审美观即是革命。马尔库塞振聋发聩的呼声激励了一代美学、艺术家为之奋斗的梦想,他的《单向度的人》则一度成为年轻一代狂飙的圣经。在《作为现实的艺术形式》一文中,马尔库塞断言:“如果艺术要成为艺术的话,它必须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真实生活的本身就是对既定的生活方式,包括它的制度、全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的败坏的道德、它的需要、它的个人的行为举止以及它的工作和娱乐的自觉的否定。”[3]
        格拉普斯的颠覆与冷嘲热讽、戏谑的气质和马尔库塞等哲学家的批判理论应节合拍。引人注目的不仅仅是其创作的形式,作品中强烈的政治气息更是让人驻足的原因。他们的创作手法,细节表现也演化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法国平面设计风格,一再被人们模仿和抄袭。在存在的21 年里,格拉普斯摘取了数不胜数、涉猎广泛的国际设计奖项与竞赛桂冠。为他们赢得喝彩的不仅仅是作品中独到的艺术手法,更重要的在于作品背后强烈的意识形态立场——为更美好的世界而战斗的信念。
四、解散重组
        格拉普斯创建时,三位创始人都是20 多岁的大学生,对前卫的设计抱有强烈的激情与热望,他们关注政治的图像,这种心态让他们加入法国共产党。随着社会总体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年岁的增长,伯纳德坦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个人是无法改变世界的。他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批判的理论不可能提供任何积极的建设功能。1988 年,在格拉普斯解散之前,皮埃尔独立接下了团队项目——卢浮宫的平面设计。这个项目在格拉普斯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他成员认为此任务背离了小组成立的宗旨而拒绝接受。皮埃尔只得与两位来自荷兰的设计师德科·贝哈以及弗克·加耶合作,同年,这三人以ACG 的名义为法国国家公园打造形象。这两位荷兰设计师后来退出后,ACG 组合成为工作室,皮埃尔坚持做到现在,构建和创造文化财富成了其工作新的基点。
        关于格拉普斯解散的原因,除了成员之间个人的意见分歧以外,时代主旋律的突然变调,特别是1990 年以后,苏联的解体以及冷战的结束,社会相对平静的大环境下,格拉普斯有完全转化了商业机构的危险。解散之后,三个从格拉普斯分离出来的工作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伯纳德与两位荷兰设计师共同组建了ACG 设计工作室,以平面设计研究为主旨,竭力用现代设计来改变做作、夸张的社会。克拉维尔和文森特·佩洛(Vincent Perrottet)组建了“设计师联盟”,参与实验性设计,到2001 年结束。阿历克斯·乔丹曾领导过巴弗洛摄影师团体,后来创立了“我们携手”(NTE)工作室,参与巴黎市郊市政建设设计,并为人道主义和慈善机构工作。[4]
结语
        1968 年学生运动时标语与口号中有一句话:“做现实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生动诠释了格拉普斯20 年的创作实践。他们虽然也对现实世界感到失望,但却并不绝望。多年来,坚持设计来改变生活的理想,从批判现实到建构文化,一刻都不曾放弃过。在格拉普斯选择解散后,各主要成员仍在各自的道路上继续自己的梦想。对他们的美好信念,我始终抱有敬意。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个时代都会有自身的问题,今天我们感叹平面设计在当代遭遇危机时,请不要忘记自己作为设计者的理想和责任所在,正是因为有这点底线和坚持,才能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光亮起来。

注释:
[1] 朱海辰:“做现实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包装与设计》,2004.2,总122 期,第20 页。
[2] 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409 页。
[3](美)H·马尔库塞:“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周宪主编《艺术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第118 页。
[4] 参见www.erasmuspprij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