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国女子竞技体操服演变与文化思考

  • Update:2012-10-16
  • 杨柳 / 姜龙,攀枝花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9期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图像分析法将建国以后女子竞技体操的服装进行梳理,并将其按照服装特点进行阶段性解读,梳理出竞技体操服装演变的脉络。同时进行文化思考,从民族文化、科学时尚和商业化方面分析。

1.1954 年中央体育学院体操队兰亚楠自由体操表演


2. 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四项冠军王维俭


3. 1979.4,小V 字领配合倒三角形图案,拉伸领口,修饰脖子和脸型


4. 第23 界奥运会高低杠金牌获得者马燕红

5. 我国女子体操服装发展简图

一、竞技体操服装的演变
1. 1950—1961 年
        建国初期我国还没有比较像样的室内体育馆,体操比赛基本上是在户外体育场上进行的。由于体操是我军的一个操练课程,因此当时成绩比较突出的都是解放军运动员,如欧阳丽驹、陈孝彰等。1954 年在全国13 城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田径、体操大会上,国际通行的女子竞技体操项目已经全部具备,我国竞技女子体操逐步进入正轨。
        1952 年奥运会以来,国际体操比赛中女子体操服装一直裸露四肢,以此展示健美的女性身体。这时期我国女子体操服从款式上,属于圆领、无袖、紧身连体平角裤,腰系一条白色窄松紧带。由于都是在室外体育场比赛,因此运动员都穿着体操鞋。色彩上多为单色,以蓝色为主,也有大红、枣红、黄绿等颜色。没有花纹和图案,仅采用白色腰带为点缀,这种色彩组合体现运动员身材比例的同时分割视线,能更好地吸引观众眼球(图1),也透露出50 年代的朴素之美。1957 年的中捷体操友谊赛中,中国队的比赛服在前胸增加了国徽这个国家标志,由此开始了中国队参加国际级比赛时体操服上使用国徽的先河,也成为体操队区别其他项目的比赛服装的一个重要标识。进入60 年代,国人经历了1960-1963 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粮食减产棉花歉收,物质经济极度匮乏。女子体操服并没有大的变化,依然承袭50年代的款式,只是领口和袖口有增大的趋势,肩线变短,腰带取消,使得体操服装更接近于泳衣,整体造型更加简洁流畅。
        这一时期的运动服基本由国产的棉布制成,而用于内衣裤袜手套等的棉针织,由于竞技体操无束缚、尽情舒展的竞技特点,对运动舒适性有很大需求,也应用于体操服中,且在领口和袖口部位多用螺纹组织来保证服装的合体性和伸展性,以此提高服装的运动功能性。
2. 1962—1977 年
        1966 年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体育事业也遭受严重摧残,女子竞技体操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用于训练和竞赛的场馆被迫关闭,比赛训练器材设施由于无人管理毁损严重。[1]
        在批判“封、资、修”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一些人认为:体操要从过去表现王子公主,使用外国音乐伴奏的错误方向中走出来,每套体操都要“突出政治”,要有“革命”的主题思想,无论是音乐、动作和运动服装都要反映“革命”的精神面貌。认为“女子体操服装袒露太多,应进行改革”。应该走“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之路。早在1965 年的全国比赛中就有的参赛队在《秋收暴动》、《太行山上》、《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伴奏下,穿着长裤式体操服装,后来甚至穿着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的服装,以投弹、刺枪等战斗动作上场比赛,用京剧伴奏表演体操[2]。这时的体操服装完全成为政治的标志,失去了自己的本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也有人坚持穿着符合体操竞技特点的体操服,在国际比赛中能为国争光就是最大的政治,服装也应符合国际要求,要以不妨碍运动表现和裁判评分为原则。这时体操服显著的特征就是袖和领的变化。袖从50 年代的无袖变化成中长袖,领由之前的小圆领变成领口开大的领口领,领型也开始出现鸡心领,并且领口出现饰边(图2)。参加国际比赛时仍然保持前胸的国徽标志。服装合体程度有所提高,衣服起泡起皱少,更加适合各种姿态的跑跳。到1971 年恢复全国体操比赛时,运动员才穿着符合体操比赛规则的服装参加比赛。
        70 年代中后期随着体操比赛的复苏,体操服装开始出现新面貌。款式上是中长袖的紧身连衣裤,与60 年代初期相似。色彩上的变化是显著的,几乎全是大红色,在领口处多饰以白边,或宽或窄,或单或双,整个服装红白对比强烈而醒目。尤其以大V 领或深V 领为主的变化成为此时最明显的最时髦体操服特征,有些服装甚至前后领口都开成V 字领,红色也成为中国队的标志。此时由于运动型面料尼龙的出现,服装变得更合体,运动更自如。尼龙吸收水汽后,韧性更好,承受冲击能力更强;但是遇到水就会变硬,大量出汗后运动服紧贴在身上,透气性差。
3. 1977—1982 年
        1977 年8 月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体委根据我国体育的发展形势,从拨乱反正、重提“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到“工作重点转移、侧重抓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体操队在70 年代中后期开始参加国际比赛。1979 年第20 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马燕红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世界体操冠军。
        这一阶段我国女子体操虽然相比改革开放前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基础薄弱,加上文革的重创,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此时的体操服装重视视觉分割,用不同色块将服装分割开来,基本款式承袭之前的长袖,在领口方面则以小圆1 2 3 4 领和小V 字领为主,衣身变化多集中在前胸上,图案设计突出简单的几何图形,呈现别具一格的几何风情。(图3)尤其是在大红的体操服两侧从袖口到胯骨增加的长条形色块,运动员举手投足间便增加了女性的线条美,而且对体型稍胖的运动员更是一种美化,因此这种体操服装很受欢迎。体操服从此开始逐渐修饰运动员的美,体操完全变成了一种美的展示。
4. 1983 年至今
        从1980 年代中后期开始,特别是进入90 年代后,随着我国各项事业改革的推进,体育领域的改革也进一步深化。1984 年第23 届奥运会高低杠冠军马燕红穿着由阿瑞娜品牌赞助的体操服,这是第一次在中国体操运动员服装上出现品牌标志,体操服装从此进入商品化阶段。(图4)此后品牌的标志与国徽成为体操服上不可缺少的两个元素。
        女子体操服在款式上仍简洁大方,长袖紧身连体服,下裤更窄小,拉长腿型,完美地呈现女性体征,视觉效果突出。值得一提的是自从1992 年世锦赛上体操服采用中式立领后,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一直被用到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甚至出现了旗袍式的体操服。各种中国元素被广泛应用服装中,龙纹、祥云纹、祥兽、缠枝牡丹等等,不再拘泥于简单的几何线条和色块拼接等简单组合,设计强调体现国家民族特色,兼备时尚元素。高科技为不断满足体操服装运动舒适性及出色的吸湿透气导汗功能而不懈努力,新型面料层出不穷。从莱卡到COOL-MAX 面料,再到2008北京奥运会上的Xtra Life LYCRA 面料,优质性能让面料高度保形、高度舒适、防止松弛起泡,从而令体操运动员的形态始终美观自如。色彩上仍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这已然成为中国体操服装的代表色彩。在注重视觉效果的同时更加强调色彩组合的科学性,通过色彩中的色相、明度、纯度、形状、位置等的变化和反复,满足体操服装色彩的心理要求并与图案形态相互协调,结合运动明星组成了一种新运动时尚。
二、文化思考
1. 民族文化
        国际赛事中各国比赛服装最显著的差别是民族意识,其原因有二。一是实用性,能够方便地区别各国的参赛选手。二是象征性,运动员一旦穿上比赛服,其个人角色就发生了变化,他们以卓越的比赛成绩和高尚的体育精神体现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我国体操服中有几种典型的民族文化符号,按照产生的先后:首先为附着在运动服上的国旗、国徽或国家名称缩写的国家标志。早期这些国家标志的尺寸较大,在朴素无华的体操服中尤其显眼,而今这类标志变得越来越小。其次使用有国旗色彩或图案的面料。国旗本身浓缩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种更醒目的民族符号。尤其在集体项目中,视觉效果整体而强烈。如美国的星条旗,中国的红色、黄五星……这些符号与所指已深入人心,至今仍是使用最广泛的体操服设计元素。第三是传统元素融入设计。近年来运用龙形,以及织锦等传统中国元素为灵感的运动服就获得广泛好评。北京奥运会上女子体操服借鉴了中国传统旗袍的元素结合经典缠枝牡丹图案很好地诠释了中国风情,虽然也没能逃脱“番茄炒蛋”的评价,但民族文化强烈的感染力使体操服中的民族元素成为一种值得回味的符号。
2. 科技与时尚
        体操服科技因素在整个服装设计中的主导地位无法替代,目前主要是从减少运动阻力增加生理舒适度保护身体、减少伤害和调节心理状态方面进行功能设计。体操服在符合比赛规定的前提下,其时尚性和观赏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构建了与主流时尚相呼应但又相对独立的一个空间。体操作为唯美项目,其极具观赏性的特质使得体操服最先使用高时尚度的各种织物和非织物,如编织、网眼、起绒织物、蕾丝、涂层等;以往多用于时装工艺中的扎染、刺绣等;设计手法中的不对称、拼贴、镂空等也同样受到体操服设计的青睐,使得体操比赛更像是一场呈现争奇斗艳的时装秀。尤其是体操服装的性感化趋势让体操成为高上座率比赛的原因之一。高科技改变了纤维性能,使体操服呈现出一种贴体、流畅的外观,具有良好功能性的同时逐渐倾向于完美展示运动员的健美体形。
3. 商业化
        不可否认,国际体育赛事具有极的商业潜力。各运动品牌更将商业战场延伸到了奥运会上,运动服上除了原有的国家标志,又增加了醒目的商品标志。以运动员名字命名的服装和品牌屡见不鲜,明星选手的商业宣传价值被充分地挖掘,商业化的运转通过对英雄主义的情结与健美的体态的极力渲染,使比赛选手穿着的服装赢得不同于以往的关注。
结语
        我国女子体操服装经历了60 年的演变(图5),从分体到连体,从合体到紧身,从无袖到长袖,从朴素到时尚,从棉织物到高科技面料,从纯功能性到商业化。希望这些变化能作为我国体操服装设计提高理论依据,让我国体操服装能在今后的比赛上让世界惊艳。

注释:
[1] 崔乐泉、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现代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第161 页。
[2] 陆恩淳:《笔耕体操三十年》,武汉出版社,1991,第340 页。
参考文献:
[1] 崔乐泉、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现代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
[2] 陆恩淳:《笔耕体操三十年》,武汉出版社,1991。
[3]《新体育》,1950.7—2008.12,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