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透过《圆明园四十景图》“九州清晏”图看植物造景艺术

  • Update:2013-02-11
  • 张 丹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 楠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1期
内容摘要
本文以《圆明园四十景图》中“九州清晏”一图为元图像,借助绘画理论将图像语言分解,将圆明园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研究推进到由园林植物所形成的植物空间上,探讨九州清晏景区的植物空间特点、空间的组合方式等,丰富圆明园盛期四十景的植物造景艺术研究方法。

伴随着清朝末期中西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碰撞,宫廷和民间油画家逐渐增多。传教士画家和宫廷本土画家将中西绘画技法的融合,形成了中西审美趣味相折衷的宫廷画新画法。其中宫廷山水画类不同于中国传统山水画手法,只注重表现场景的“神韵”,忽略表现场景真实的细节和空间感;它更多的是受西方绘画理论影响,将绘画建立在科学的理性主义基础上,描绘其物理化的空间观念,力图克服平面的限制,造成三度空间的逼真“写实感”,使人看到一个具象的、较为精准的自然场景。[1]
因此宫廷山水画为我们今天研究清朝皇家园林历史以及原貌研究提供了最为生动的历史资料。本文以绘制于乾隆年间的《圆明园四十景图》[2] 中“九州清晏”一图为元图像,借助绘画理论将图像语言分解,将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研究推进到由园林植物所形成的植物空间上,探讨九州清晏景区的植物布局特点、空间的组合方式等,丰富圆明园盛期四十景的植物造景艺术研究方法。

1. 九州景区平面


2. 对“九州清晏”植物进行分类


3.“九州清晏”植物布局特点


4. 布局方式“口型”与“焦点型”


5. 九州景区植物分类分析

一、按图索骥“九州清晏”
整个圆明园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园组成,其中圆明园又分为宫廷、九州、西北、福海和北部等五个部分。“九州清晏”与“茹古涵今”、“坦坦荡荡”、“杏花春馆”、“上下天光”、“慈云普护”、“碧桐书院”、“天然图画”、“镂月开云”九幅图表现的九州景区风貌。
九州景区位于正大光明殿以北的前湖北面。所谓九州是环绕后湖布置的九个岛屿,象征“禹贡九州”。每个岛上都有一处景观,九州清晏殿位于九州景区的中轴线上,占地约70 万平方米,是圆明园中最早的建筑物群之一。[3(] 图1)这一景区是圆明园的核心区域,到雍正皇帝全面扩建圆明园,仍然确定它为全园的中心,也是帝王重要的寝宫区,又是筵宴大臣的地方,因此这一角度上来说此景处的植物也较其他景区会丰富而有代表性。
其中“九州清晏”中轴部分为“上元三宴”之首宴的地方,由三组南向大殿组成,第一组为圆明园殿,中间为奉三无私殿,最北为九州清宴殿。中轴东部有“天地一家春” 为皇后和妃嫔的寝宫,也是道光出生的地方。西部有“乐安和” 巨幅圆明园全景图(即四十景图)悬挂于清晖阁北壁,还有露香斋、无倦斋、茹古堂、松云楼、涵德书屋。道光十年又在“怡情书史”附近建起“慎德堂”等殿宇;是皇帝寝宫以及读书赏景的场所。[4]
因此在对“九州清晏”一图进行分析的时候,首先对图中植物进行分类:
(1)出现在堤岸边或者远景山麓的常用乔木,这类植物在四十景图中出现最多,而且围合形成每幅图画的主要构图结构和地势走向;(2)与常用乔木丛植的常用灌木,这类植物仅次于常见乔木,且遍布山野;(3)种植在建筑群内外的特色乔木,这类植物从画法和色彩上能辨识与常用乔木不同往往围绕建筑主体栽植;(4)特色灌木,从画法和色彩上能辨识与常用灌木不同,往往在庭院内种植,共分四类。(图2)其次,依据咸丰十年的圆明园复原图平面和四十景图绘制和复原九州景区平面图,将植物分类反映到平面上。一方面借助《芥子园画谱》等传统绘画原理资料通过绘画技法和植物表现特征推断植物种类;另一方面将植物按照分类反映到平面上,推测出植物分布及配置特点。(图3)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圆明园盛期九州清晏的植物种类很丰富,几乎涵盖全园人工种植植物种类;由于南向阳光充足,多在建筑南侧点植高耸的乔木如梧桐,丛植芍药、丁香、海棠、玉兰、连翘和文冠等灌木;后庭内往往植少量植物,通过部分植物来美化、点缀建筑的游憩空间;槐树沿堤岸种植形成空间的围合感,并在桥梁出入口搭配榆叶梅等灌木点缀,并起到提示作用。

二、“九州清晏”植物造景分析
1. 植物平面布局
九州清晏景点内主轴线建筑为三进式院落,建筑布局左右不完全对称。在“上元三宴”殿前或大门两侧,栽植左右对称来表达一种秩序和主次关系;在寝宫“天地一家春”种植观赏性灌木;皇帝读书的地方“慎德堂”庭院中央种植孤植,形成一个功能区的中心;而在沿河堤护坡种植的槐树、桃树和榆叶梅等灌木,将九州清晏景点与水系分割增强岛体的体量感;在建筑群南侧利用自然地形配种植的油松和柏树,大小、距离及位置安排保持了不对称的均衡,使空间和谐统一。[5]
2. 布局组合方式:“口型”与“焦点型”为了界定明确而完整的景区空间范围,外围植物采用四面围合的方式,这样的植物空间具有内向的品质,封闭性较强。而庭院内则采用孤植,将空间的视觉焦点集中于空间中的一个位置,使空间明确化。(图4)要创造一个有效的、生动的外部空间,必须首先要有明确的围合,出于围合所产生的安全感,而庭院中的孤植树是这个空间的标志。

三、九州景区植物造景艺术特点
作为人工山水园,圆明园的空间结构、地形地势都经过人为的构思和创造,通过山水体系和建筑的布局就基本形成了园林的整体性空间结构。九州景区在圆明园中的地理特征明显,环绕后海各自独立又相互连接。通过庭院形成建筑组群,植物将建筑空间与庭院的“自然”空间穿插渗透,形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图5)
从植物造景的整体形态来讲,靠北侧岛屿地势复杂,且靠山而建,植物造景采用的是“林”的整体结构,不孤立地表现园林植物景观,而是将植物景观与其依存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并通过每个景点的主题式栽植突出局部的植物造景特色。从植物造景的空间组合方式上,除了九州清晏景点中的“口型”、“焦点型”[6];还有杏花春馆景点的“散点型”;天然图画景点的“倒U 型”。由此可以分析得出九州景区植物造景空间有以下特点:
1. 界定空间
用竹林分割和围合园内外空间,栽植槐、梅等使建筑主体被绿色环绕,形成划分园区内外的天然屏障。
2. 联系空间
各个岛屿之间的桥廊用槐树、柳树等连续栽植,成为联系各个景点的绿色纽带。
3. 特色空间
主体建筑大门或庭院内中心多植杏花、桂花、海棠、玉兰等特色植物,既丰富了空间又增添了景观的主题特色。
4. 统一空间
由于建筑群的不对称性和分散特点,建筑空间不能形成界面,主要依靠浓密的树木为屏障形成空间感,增强每个岛体的体量感。

结语
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中重要的景观元素,与园林中的地形、水体、建筑等要素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景观形式,为外部空间增添了生机与变化。因此圆明园植物造景艺术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长期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也是研究的难点。
本文以圆明园九州清晏景点的植物造景为研究对象,通过引用图像分析方法,从画入手,分析画面的构成和布局特点,可以将此方法辐射到整个圆明园丰富的植物造景艺术研究中。然而由于二维空间分析的局限性,单靠分析山水画家笔下的作品并不能全面掌握植物实际分布情况;有时根据构图需要,树木花草的种植与其真实状况有出入,而且无法考证。因此对于圆明园内的植物种类的研究,往往由于“一叶障目”而不能一丝不差地恢复其原貌。但对圆明园植物原貌的研究仍然是对我国古典园林史研究永不休止的实践和挑战。

注释:
[1] 曹意强等:《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杭州,2007,第476-477 页。
[2](清)唐岱、沈源题咏, 汪由敦楷书:《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乾隆九年(1744 年)彩绘本,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乾隆元年(1736 年)正月,弘历命如意馆画师冷枚按康熙朝绘制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为圆明园各“殿宇处所”起稿分景画样;其后不久又改令唐岱、沈源二人绘画,由沈源画房舍,唐岱画土山树石;再后来周鲲等人也参与了这套“圆明园大册”的绘制。起初这套图仅绘了33 景, 乾隆六年增入“方壶胜境”、“蓬岛瑶台”和“慈云普护”3幅图,乾隆九年九月又增入“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洞天深处”和“月地云居”4 幅图,从而最终成为《圆明园四十景图》。
[3] 刘阳:《昔日的夏宫圆明园:城市记忆老图像》, 学苑出版社,2005,第12 页。
[4](法)伊夫•马理•阿岚、邱治平、( 法) 珍妮娜• 姬霞霓:《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2002,第134-140 页。
[5] 童寯:《园论》, 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2006,第41-50 页。
[6] 李雄:《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122-124 页。

参考文献:
[1](清)唐岱、沈源题咏,汪由敦楷书:《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乾隆九年(1744 年)彩绘本,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2] 刘阳:《昔日的夏宫圆明园:城市记忆老图像》,学苑出版社,北京,2005。
[3](法)伊夫•马理•阿岚、邱治平、( 法) 珍妮娜• 姬霞霓:《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2002。
[4] 童寯:《园论》, 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2006。
[5] 李雄:《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