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从交互产品审美问卷分析中国用户的审美体验

  • Update:2013-03-11
  • 刘书青 / 刘冠民 / 郑先隽 /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2期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以AttracDiff 2 问卷为基础,编制适合测量中国用户的审美体验问卷,并研究了中国用户对特定产品的用户体验。该问卷根据对中国用户的访谈增加了审美体验的新维度和新题项,并使用该审美体验问卷研究了中国用户对常用的诺基亚、黑莓和苹果这三款手机的审美体验。

 一、研究背景
交互产品的审美研究在人机交互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关注产品设计的审美体验,一方面能够体现产品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美化物质世界;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良好的人机沟通,增加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喜爱程度。因此,消费者对交互产品的审美评价成为交互产品设计成功的重要因素, 而制作符合实际需要的测量工具来数量化审美评价是实现这些目的的关键。
在产品审美评价的测量工具中,问卷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被广泛应用。Hassenzahl,Platz,Burmester 和Lehner(2000)首先开发了交互产品审美体验问卷AttracDiff 1,该问卷包含23 道题项(例如Ugly——Beautiful),采用7 点评分,测量三个维度——实用性(Pragmatic Quality,PQ)、享乐性(Hedonic Quality,HQ)和吸引力(Appeal)。[1] 实用性指的是产品的有用性;“享乐性”指产品的原创性、新异性和美感;“吸引力”是指从整体上看,产品对使用者的吸引力。[2] 随后研究证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Hassenzahl,Burmester 和Koller(2003)将享乐性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维度——兴奋性(Stimulation,HQ-S) 和辨识性(Identity,HQ-I),并相应地把AttracDiff 1 修订为AttracDiff 2。[4] 兴奋性指的是能满足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上的个人发展需求的特性,而辨识性指的是产品有助于表达理想的自我身份的特性。在随后的研究中证实了AttrakDiff2 也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随着交互产品的设计和实践在国内的快速开展,对中国用户审美体验研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Hassenzahl等人开发的审美体验问卷是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不一定具有文化的普适性,因此修订适用于中国用户的审美体验问卷并用于测量中国用户对特定交互产品的审美体验变得非常必要。过去几十年的心理学系统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首先,东西方文化影响了不同认知风格。东方人的认知风格是整体性的,倾向于把目标和背景看作一个整体,关注目标与其背景的关系;而西方人的认知风格是分析性的[6],倾向于从背景中分离目标,喜欢将事物归类。其次,文化差异也造成了自我概念上的差异。独立性的自我概念强调自我与他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而依赖性自我概念强调自我与他人的一致性。[7] 另外,审美的文化差异已经在视觉审美偏好的研究得到验证。例如,Masuda,Gonzalez,Kwan 和Nisbett(2008) 发现东亚人比西方人在审美上对背景更敏感。[8]Zhang,Feick 和Price(2006)发现具有独立自我概念的个体觉得角形更有吸引力,而依赖自我的个体觉得圆形更有吸引力。[9]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Hassenzahl等人开发的审美体验问卷是否能恰当而准确地反映中国人的对交互产品的审美体验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如下:1)探索中国人对交互产品的审美体验的维度;2)以AttracDiff 2审美体验问卷为基础,开发针对中国用户的审美体验问卷;3)分析中国用户对诺基亚、黑莓和苹果经典款手机的审美体验差异。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
1. 交互产品审美体验维度的访谈研究
为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确认AttrakDiff2 已有的四个维度(实用性、辨别性、兴奋性和吸引力)是否适用于测量中国用户对交互产品的审美体验,并且探索对中国用户来说是否有其他维度存在,该研究首先对26 个大学本科生(12 个女生,14 个男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
首先让用户分别看手机和笔记本图片,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列出认为重要的审美体验维度(每维度至少3 个形容词)。然后,让用户分别用三款音乐播放器完成5 个任务,针对每个播放器描述自己的审美感受。对访谈内容分析表明:所有用户的审美体验维度仍然包括实用性、兴奋性、辨识性和吸引力四个方面。另外,大多数用户会从“从众性”(Conformity)方面(流行范围、用户数量、朋友选择等角度)考虑对交互产品的偏好。根据AttrakDiff2 问卷以及访谈研究的结果,初步确定了52个题项构成《交互产品审美问卷中文修订版》,每题由一组反义词对组成(例如,新颖独特——平凡普通),两词之间包括7 个等级(1 到7)。
2. 交互产品审美体验问卷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是编制适用于中国用户,具有清晰结构和良好信效度的交互产品审美体验问卷,并且采用该问卷评估中国用户对常用的三个品牌手机的审美体验。
72 个中国大学生用户(36 个男生和36 个女生),平均年龄为22 岁(年龄范围从18 到27)参与了这次实验研究。实验中使用的三种手机类型是诺基亚6303、黑莓8900、苹果iPhone 4。每个用户单独由实验者带进实验室。实验者简单介绍研究和描述指导语之后,每个用户每个手机分别完成8 个不同的场景任务。这些场景任务包括:接收短信、发短信、打电话、设置闹钟、日程安排、听音乐、拍照和玩游戏。在完成每个任务之后,立刻评定任务难度。本研究采用场景测试后问卷(ASQ;Lewis, 1991) 评定任务难度[10],7点评分(从1= 非常容易到7= 非常困难)。
完成所有的场景任务评定之后,被试者填写交互产品审美体验问卷(该问卷由52 道题目构成,每题由两个意义相反的四字短语组成,两个短语之间有7 个等级。该问卷用于测量手机的实用性、兴奋性、辨识性、吸引力和从众性)。每款手机都要完成上述的流程。整个实验持续大约1 小时。所有参与者完成实验之后,对数据采用SPSS16.0 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
项目分析:本研究通过分析每个题目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对52个题进行项目分析。如果某道题目与总分的相关过小,说明该题目与该问卷整体所测的审美维度有较大差异,需要删除。依据项目分析的结果,删去9 个相关较小的题目。
探索性因素分析:对剩余的43 题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题目的KMO 为0.953,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表明本问卷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旋转,最终得到3 个因素。其中,因素1 与原始问卷中的兴奋性类似,因素2 与原始问卷中的实用性类似,因素3 包括了从众性的3 个题目,因此中国用户的审美体验问卷的3 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兴奋性(Simulation)、实用性(Pragmatic Quality)和从众性(Conformity)。
内部一致性信度:本研究采用Cronbach α 系数评估29 个题目的内部一致性,评估题目之间是否测量了同样的特质。整个问卷、因素1(20 题)、因素2(6 题)和因素3(3 题)的α系数分别为0.968、0.873、0.853, 总问卷的α 系数为0.951, 都高于0.7,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在对问卷的有效题目进行筛选之后,我们根据有效题目的得分,从任务难度评定和审美评定上,对实验中测试的三款手机进行了比较。首先在任务难度评定上:三款手机任务总难度评定平均分数分别为1.57、2.09 和1.66, 进一步对任务总难度的方差分析的结果发现,在整体使用难度上,诺基亚6303和iPhone 4 都比黑莓8900 更容易操作,并且诺基亚6303 和iPhone 4 使用难度程度相当。其次在审美体验上:1)对三款手机整体审美体验的平均分数分别为4.33、4.04、5.64,进一步对整体审美体验的方差分析发现,对iPhone 4 的整体审美体验高于诺基亚6303 和黑莓8900,并且对诺基亚6303 和黑莓8900的整体审美体验相当。2)对三款手机实用性评价的平均分数分别为3.09、4.46、5.83,进一步对实用性评价的方差分析发现,对iPhone 4 和诺基亚6303 的评价高于黑莓8900,并且对诺基亚6303和iPhone 4 的评定相当。3)对三款手机兴奋性体验的平均分数分别为5.36、4.23、5.36,进一步对兴奋性评定的方差分析发现,iPhone 4 高于诺基亚6303,诺基亚6303 高于黑莓8900。4)对三款手机从众性的平均分数分别为4.55、3.43、5.74,进一步对从众性的方差分析发现,iPhone 4 高于诺基亚6303,诺基亚6303 高于黑莓8900。

三、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的目标是开发一个适合于中国人的交互产品审美体验问卷。依据跨文化心理学领域的已有研究,我们探索中国用户对交互产品的审美体验特点,特别是在AttracDiff2 问卷中的四个维度(实用性、兴奋性、辨识性和吸引力)是否适用于中国用户。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用户会从3个维度评定他们对交互产品的审美体验:兴奋性、实用性和从众性,而不是从Hassenzahl 等人提出的四个维度来评价。该研究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假设:文化的确影响了用户对交互产品的审美体验。
首先,中国化审美体验问卷的兴奋性维度包括了AttracDiff 问卷的兴奋性、吸引力和辨识性的一些题目,以兴奋性题目为主。这表明中国用户对交互产品的审美体验是基于以兴奋性为主的整体印象,而并不像西方用户从兴奋性、辨识性、吸引力三个更具体的子维度去进行享乐性评价。这支持了东方人的整体性认知风格和西方人的分析性认知风格。[11] 即整体性认知风格的人更关注目标和其背景的关系和整体。分析性认知风格的人更关注事物的特质,喜欢将事物归类。另外,AttracDiff 问卷中的两个因素:实用性和兴奋性都适合于西方用户和中国用户,表明实用性和可用性的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然而,AttracDiff 中的辨识性维度不适用于中国用户。这可以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解释。辨识性这一维度描述了用户通过使用的产品表现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烈,因为西方的独立自我概念文化强调个性特点和个人的作用;然而,依赖自我概念文化,例如中国文化,不强调个性特点和个体的作用,因此,对通过使用产品体现个性的需要并不强烈。本研究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中国用户的审美体验问卷出现了一个新的维度:从众性,这一维度也反映了文化的影响。从独立性自我概念文化特点来看,西方人通常依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判断,而依赖性自我文化中东亚人更关注他人的意见[12],这一结论也在受访用户中得到确认。例如,“如果我的朋友喜欢这个产品,我也更可能喜欢它”,“如果许多人已经使用某个产品,我也愿意尝试使用它”。
另外,在三款手机的难度评定和审美体验的比较分析中也发现了非常有趣的结果。中国化审美体验问卷的评定结果表明,iPhone 的整体审美体验分数最高,之后是诺基亚和黑莓。在兴奋性、从众性两个维度,对iPhone 的评价最高;在实用性维度上,诺基亚和iPhone的相当,都高于黑莓。任务总难度评定上,iPhone 和诺基亚比黑莓更容易操作。以上两方面的数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审美体验是交互产品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苹果公司的iPhone 在当前的手机市场占主导地位;诺基亚因为实用性较高,也在手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难度评定数据可见,黑莓虽然功能较全,但其界面布局使得中国用户操作起来更困难,不太得到用户的认可,这在实验之后被试的反馈中也得到了确认。我们的研究结果对设计出符合中国用户审美体验的产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的王淑娟老师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特此鸣谢。

注释:
[1] H a s s e n z a h l , M . ,Platz, A., Burmester,M . , & L e h n e r ,K : “ H e d o n i c a n de r g o n o m i c q u a l i t yaspects determine asoftware’s appeal”.Proceedings of the CHI2000 C o n f e r e n c e o nH u m a n F a c t o r s i nComputing. New York:A C M , 2000, p p201-208.
[ 2 ] H a s s e n z a h l ,M : “T h e e f f e c t o fp e r c e i v e d h e d o n i cq u a l i t y o n p r o d u c ta p p e a l i n g n e s s ”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Human–ComputerInteraction , 2002, 13,pp479–497.
[ 3 ] H a s s e n z a h l ,M : “T h e e f f e c t o fp e r c e i v e d h e d o n i cq u a l i t y o n p r o d u c ta p p e a l i n g n e s s ”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Human-ComputerInteraction , 2001, 13(4), pp481-499.
[4] H a s s e n z a h l , M . ,B u r m e s t e r , M . , &Koller, F:“ AttrakDiff:E i n F r a g e b o g e nz u r M e s s u n gw a h r g e n o m m e n e rh e d o n i s c h e r u n dp r a g m a t i s c h e rQualität [AttracDiff:A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t o m e a s u r e p e r c e i v e dhedonic and pragmaticquality]. In J. Ziegler& G. Szwillus (Eds.),Mensch & Computer2003 . I n t e r a k t i o n i nBewegung, Stuttgart,Leipzig: B. G. Teubner,2003, pp187–196.
[5] H a s s e n z a h l , M :“ T h e i n t e r p l a y o fbeauty, goodness, andusability in interactiveproduct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04, 19(4) , p p319-349.
[6] N i s b e t t , R . E . , &Masuda, T: “Cultureand point of view”,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 of the UnitedS t a t e s o f A m e r i c a ,2003. 100, pp11163–11170.
[7] Kitayama, S., Duffy,S., & Uchida, Y :“ Selfa s c u l t u r a l mo d e o fbeing. In S. Kitayama& D . C o h e n ( E d s . ) ,Handbook of CulturalPsychology . New York:Guilford Press, 2007,pp136–174.
[ 8 ] M a s u d a , T . ,Gonzalez, R., Kwan,L . , & N i s b e t t , R . E :“Culture and aestheticpreference: Comparing
h e a t t e n t i o n t ocontext of East Asiansa n d A m e r i c a n s ”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Bulletin ,2008, 34, p p1260–1275.
[9] Zhang, Y. L, Feick,L . , & P r i c e , L . J :“The impact of selfconstrual
on aestheticpreference for angularv e r s u s r o u n d e dshapes”,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 , 2006, 32(6),pp794-805.
[ 1 0 ] L e w i s , J . R .
(1991). Psychometric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a na f t e r s c e n a r i o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f o rc o m p u t e r u s a b i l i t y .s t u d i e s : T h e A S Q .SIGCHI Bulletin , 23, 1,pp78-81.
[11] 同[6]。
[12] 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