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国室内设计赛事活动发展分析(1990-2011)

  • Update:2013-05-01
  • 任艺林 / 郑曙旸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3期
内容摘要
赛事举办是设计行业发展状况的侧面写照,本文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室内设计赛事活动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归类,根据时间、数量、主办单位等因素,从赛事的发展阶段、活动性质等方面进行解析,并对近五年赛事活动的突出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以引起业内和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近几年来,我国的室内设计竞赛擂台热闹非凡,此赛事还未偃旗息鼓,彼赛事又已如火如荼。不少比赛都挥舞着“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顶级”之醒目大旗,更有诸多媒介为之造势。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伴随着一系列的赛事,学术的交流互通需要赛事搭建平台,新秀的发掘与提携需要赛事创造机遇,行业影响力也需要借助赛事打造和加强,这也成为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态特征。
本文集中调研整理了近二十年我国室内设计相关的不同赛事共计100 个,赛事信息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和书刊资料(基本排除了独立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赛事),将近二十年的中国室内设计相关赛事尽可能全面地进行了一个梳理和归类,力图从侧面展现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态势,并通过专家访谈加深对竞赛活动的现实问题的思考。

一、赛事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经历了现代化大潮的洗礼。我国真正现代意义的室内设计由此起步,并迅速进入了市场化的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我国与室内设计相关的设计竞赛还寥寥无几。而后,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迅猛提高,以及在旅游业带动下建筑装饰行业的蔓延式快速发展,与室内装修、建筑装饰相关的公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与此同时设计师们迫切需要交流、切磋、学习的平台和途径,赛事活动随之产生并快速发展。
第一个阶段1991 年至2000 年为初创探索期,十年间举办赛事三十余次。这个十年间,真正意义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室内设计赛事发展应从1995 年算起。
当年,“全国‘康居杯’住宅装修装饰室内设计作品邀请赛”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该比赛由建设部勘察设计司和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共同主办,全国共有300 多幅作品参展。该赛事也被媒体称为建筑装饰行业首次家装设计竞赛活动。[1] 另一个在室内设计领域影响深远的赛事是由新西兰羊毛局中国分局与《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共同主办的“新西兰羊毛局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在中国室内建筑师学会的支持下,该大赛成功举办五年,使得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崭露头角。[2] 此后,1996 年“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暨室内设计大赛”作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首创的一项标志性活动拉开序幕。1998 年,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主办“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正式启动,至今已举办十四届。初创探索阶段的赛事不多,但多数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影响力较强。
第二个阶段是2001 年至2005 年为多元发展期,赛事发展数量较前一个十年阶段近乎翻倍,五年间举办赛事60余次。2001 年,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在政府的支持下推出“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2003 年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教育委员会主办题为“中国首届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主题年”活动,当年全国共有78 家院校组织参赛,成功举办两届之后,正式更名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高校间的竞赛与对话直接反映我国室内设计专业化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90 年代末期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了大规模蓬勃发展的势头,其中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更是气势逼人。
第三个阶段是2006 年至2011 年为非理性繁荣期,五年来举办各种赛事共近两百次,数量陡然增加,形式五花八门,水平良莠不齐。室内装饰业追随着人民群众的消费热点已经变得大众化、平民化、社会化,参赛主体、赛事类型、范围、对象都更加多样纷杂。以房地产商、材料商为主办方代表的方案征集型赛事逐渐增多,其中不少有明显的宣传造势之嫌,变成了典型的商业行为。网络赛事也热火朝天,类似选秀节目一般,网络投票、人气评比的形式也走进了室内设计赛事的舞台。随之而起的是各个赛事名称接二连三地越叫越大,全国上下纷纷舞动“最具权威”的旗帜,擂台一般形成了奖项林立的竞赛迷局,大有群雄逐鹿之势,成为了该时期一大特点。

表1 :当年举办赛事总数柱状图


表2 :赛事主办单位类别分析


表3 :赛事举办连续性分析(单位:年)

二、赛事主办单位的五种类别
赛事主办单位的类型直接决定了赛事的举办目的和性质。结合时间性,通过100 个不同赛事主办单位的分类,我们又可以从中得出中国室内设计赛事的推动因素和发展态势。
主办单位基本可以归为五类。第一类是与室内设计专业学科、装饰行业、建筑行业相关的“学会”、“协会”以及其他社团组织,这也是大赛举办的主要力量。其中,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与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成为室内设计类赛事的主办力量,其主办的赛事活动占到赛事总量的1/3 以上,其中2000 年以前探索初创期的赛事大多数由三大组织主办或参与工作,室内设计赛事环境清晰有序。而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其他团体组织自2000 年以后也活跃繁忙起来,他们发起举办的赛事约占总数的30%。第二类是相关媒体机构,包括与建筑、室内设计相关的期刊、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第三类是与室内设计行业相关的企业,例如房地产公司、家居建材厂商等。第四类是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界。第五类是政府相关部门,例如地方政府、建设委员会、建设厅等。这些部门主办的赛事大多集中在2006 年以后。

三、非理性繁荣期的审视与反思
赛事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是曲折而有趣的,单是浏览赛事介绍和报道,就能感受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各个赛事无论规模大小,举办境况,参赛人员层次,其对外宣传无疑都是赞扬声一片。这里诞生了多个“之最”:“最具权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高荣誉奖”、“最具学术水准”、“室内设计领域的奥斯卡奖”、“超强阵容、超高水准、超具创意的设计装修盛会”等等。
赛事空前繁荣是室内设计行业茁壮成长的侧面写照,但同时也从某个角度反映出该行业在迅猛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良莠不齐的纷乱境况,在赛事举办方和参与方互利互惠的环境中,鲜有批评的声音。
在100 个赛事活动样本中,三分之二的赛事仅举办过一次。另外举办届数在2-5 届的占21%,6-10 届的占8%,11-15 届的占总数的5%。一些比赛经过了拆解、合并、重生或者更名,还有不少赛事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多元造成了不少赛事活动名称近似、易混。另有些赛事对于其发展脉络介绍模糊,或者奖项撞车。例如根据官方资料介绍,“金堂奖”曾于2009 年成为“第五届中国饭店业设计装饰大赛”的正式命名(中国饭店协会与广州国际设计周联合主办),当年该奖项被定位为“中国饭店、餐饮业第一设计奖项”(来源:中国饭店协会网站)。而后2010 年“金堂奖·China-Designer 中国室内设计年度评选”盛大开办,介绍称其是“金羊奖”的华丽转身,“金堂奖”也有了新的宣传定位“中国室内设计业界最权威机构与中国房地产业界权威机构联合打造的国家级奖项”(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并未谈及与之前的“饭店业、餐饮业第一设计奖项”的关系。除了奖项设立及发展的不明确问题之外,更有一些大赛其前期宣传和后期出版作品集的赛事名称竟然也不一致,关键词的随意更改不得不让人对赛事的正规性产生严重质疑。密度大、节奏快,忙于形式和结果,注重名利、忽视内涵,多数赛事活动也变成了“高效”却毫无营养的“快餐”。
笔者对十多名业内专家进行了访谈,对于业内开展的很多评奖、论坛等活动,他们都纷纷表示无奈。当经济利益成为评奖活动的主要驱动力,收钱评奖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公信力和权威性便无从谈起。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室内设计相关协会、学会组织没有哪一个能在国内树立绝对威信,担负起行业发展的重任。国内的行业协会与专业学会鱼龙混杂,还有国外相关设计团体在中国发展下属组织也不规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只要可以生存下来,就招兵买马。不少协会要发展要壮大,各协会纷纷以组织会议、论坛与评奖等活动确立其存在的权威性与合理性。另外,学生的职业发展、教师的职称评定、设计施工企业的订单,奖项总能给他们带来“光环”,收取参赛费用维系会员单位的关系,支持协会的生存,这似乎陷进了一个不可自拔的怪圈,利益链条、浮躁和不正之风侵蚀着赛事与学术活动。
大量的评比让我们的业内“专家”频频奔波在评比和去评比的路上,面对上百份的作品,绚丽的图面成为评奖的主流依据,视觉“效果”变成主要评价因子,有些“大展”中竞出现抄袭的作品,如此产生的获奖作品又有多少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还有些获奖的项目凭借着自身级别与规模获得优先排序。而以评奖之名义举行的盛大的活动,又把评奖变成一个个公关交际场。很难想象这样的环境中可以产生真正优秀的设计作品与设计师。以评促建,重在建设,评奖必然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对它的导向性和规范性。赛事活动不应沦为利益和消费主义的工具,评奖活动应反映正确的设计价值观,更应当有所承担,承担着引导人们健康生活和行业健康发展的责任,承担着生态责任、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
评奖现象侧面映射出中国室内设计行业正处于一个“混乱”状态,但不少专家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该问题。一些赛事活动正以良好的导向和状态起步,倡导生态化设计、呼吁保护传统文化等等,可是在赛事大潮中,与名利抗衡又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希望这种状态能够引起更多从业者的自省,唤起全行业的认识与关注,获得政务决策者的秉公支持,并在国家范围内树立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神圣并充满着荣誉和责任的奖项以及赛事活动,以促进学术繁荣,深化理论研究,发扬优良学风,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以及促进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

注释:
[1] 中国建筑装饰网。
[2]《室内设计与装修》,1996.1。
参考文献:
[1] 董赤:《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 鲍诗度:“前言”,《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
[3] 现代装饰杂志编辑部:“我也谈谈室内设计大赛”,《现代装饰》,2004.1。
[4] 陈静、刘方圆:“从学术评奖看学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29,第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