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以花塔为例试析代尔夫特陶器的中国风审美特征

  • Update:2013-05-02
  • 罗梦达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4期
内容摘要
“代尔夫特陶瓷”是来自英文“Delftware”的直译,指在荷兰代尔夫特生产的白釉蓝彩的锡釉陶器。无论是纹饰还是造型上,代尔夫特陶器在本民族传统审美的基础上,借鉴了中国青花瓷艺术,创造出符合欧洲人审美特征的中国风陶器产品。本文重点以花塔为例,探讨荷兰代尔夫特陶器的中国风审美特征。

 “ 代尔夫特陶瓷” 是来自英文“Delftware”的直译,指在荷兰代尔夫特生产的白釉蓝彩的锡釉陶器。荷兰代尔夫特陶器厂用本地工艺模仿中国外销瓷,特别是景德镇的青花瓷,将中国风与欧洲人生活的器物造型相结合,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代尔夫特陶器一跃成为17 世纪荷兰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并引起欧洲各国争相效仿。这个以前以生产啤酒为主的欧洲小镇也有了“欧洲景德镇”之美誉。本文重点以花塔为例,探讨荷兰代尔夫特陶器的中国风审美特征。

一、荷兰代尔夫特陶器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种陶器的生产与发展都不是偶然的,荷兰代尔夫特陶器的产生与发展同样也有其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17 世纪的荷兰,经过尼德兰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从此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工商业、航运业突飞猛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海外扩张,使荷兰成为当之无愧世界上第一贸易大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是17 世纪对华贸易的主角,也是中国风的开创者。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简称VOC)成立,垄断了荷兰同非洲、东印度群岛之间的贸易,并开拓殖民地。
中国风兴起于荷兰,在法国受到追捧,最终波及欧洲主要国家。荷兰人在马来西亚东海岸俘获的葡萄牙船上截获了大量的中国万历年间的外销青花瓷器。这批最初运入欧洲的大批量中国瓷器,之后被拍卖,轰动一时。遥远、神秘、美丽、富庶,让人神往,这就是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联想。加上人们对中国商品的狂热,使得欧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掀起了一股“中国风”。17 至18 世纪,欧洲各国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来华贸易,将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茶叶、家具等运往欧洲。来过中国的传教士、商人和外国使节对中国不吝赞美之词。于是,中国风最主要的依据,一则来自中国为主的东方外销品;二则借鉴中国游记之类出版物中的
插图。
由于中国外销瓷的输入,马略卡陶器受到冷落,许多厂家为了避免与中国瓷器竞争而改为生产陶砖。但从1644年开始,中国因明清易代导致对外贸易中断,荷兰代尔夫特的陶瓷商抓住机遇,开始大规模生产仿制中国青花瓷的锡釉陶产品,形成了最早的中国风。虽然直到18 世纪初,欧洲还不知道制造瓷器的秘密,但荷兰陶工不断改进锡釉陶工艺,令其在外表上尽可能接近中国瓷器。至此,代尔夫特开辟了一条新的商业途径,发明并生产了日后享誉全球的代尔夫特白釉蓝彩的陶器。

二、花塔:代尔夫特陶器中的奇葩
17 世纪末至18 世纪,代尔夫特陶瓷进入发展的顶峰。1675 年代尔夫特陶器厂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陶瓷产品——花塔。因为其有多个管状承口,也叫“多嘴花瓶”。它的出现与当时郁金香花的流行有关,人们用花塔专供郁金香,也叫它“郁金香花瓶”。花塔有大有小,小的放在桌面,大的装饰壁炉。(图1)造型十分类似中国的宝塔。这种极具中国风的代尔夫特陶器的出现,从纹饰与造型上完美诠释了东方情趣,令人过目不忘。


1. 纹饰
图2 是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的一件精美的蓝彩花塔。显而易见,代尔夫特陶器的纹饰首先从色彩上,以简洁、纯净、自然的蓝白两色征服了世人的眼球。大部分人认为,这主要来自中国青花瓷的影响。青花瓷,“白地蓝彩瓷的专称。典型青花器系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1] 青花瓷始于唐宋,在明清时期,也就是17 世纪中国陶瓷输入欧洲之时,已达到巅峰状态。青花瓷的蓝白色十分符合欧洲人的审美和对中国风的理解。巴黎卢浮宫也收藏了一件代尔夫特花塔。(图3)这座1720 年左右制作的花塔,相比前一座花塔,更加庄重高大、中西融合。基底座四面各绘制了花卉、博古纹和荷兰风景。底座与塔身连接处四面有美人鱼陶像装饰。塔身另有缠枝、垂云、蝴蝶、禽鸟等纹样装饰,显得庄重华丽,又不失活泼生动。代尔夫特的陶器作品被注入了如此多的中国纹饰元素,由此可见欧洲人对中国青花瓷的迷恋。


代尔夫特陶器对青花瓷纹饰的模仿主要是克拉克瓷与过渡时期瓷器。其中,克拉克瓷盘的纹饰最具典型性:盘底中心绘主体纹饰,常见的有河塘水禽、石上昆虫、仙人楼阁、林间鹿群、祥禽瑞兽等。主体周围多有一周连弧纹。多层次的开光呈莲瓣形、菱花形、椭圆形、扇形、圆形、如意等。开光内多绘有向日葵、菊花、桃实、佛手等四季花果或佛道法物杂宝。开光的间隙填锦纹、璎珞纹。对于过渡时期瓷器纹饰的模仿,则出现较多山水风景与人物故事题材,出花鸟鱼虫、婴戏图、庭院侍女、刀马人物、山林高士等纹样。主题纹样边缘常以缠枝花卉、莲瓣纹、蕉叶纹等装饰。中国纹饰讲究寓意,与造型结合,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葫芦瓶的葫芦与“福禄”谐音。再如瓶中插上四季花卉,预示四季平安。然而,代尔夫特陶工对中国纹样的理解是有限的。这些中国纹饰更多的是他们对于中国的遐想和对异域风情的向往。除了对青花瓷的模仿,这些纹饰不仅运用在花塔上,在其他生活陶器中也频繁运用,同时将其改造成适应欧洲人生活习惯与审美的形式。如图4 的大啤酒杯,器型保留德国传统。杯腹却分为三个开光,各描绘了一位西方小提琴演奏者。开光外装饰以花卉、雀鸟、蝴蝶等图案。中、西方的纹饰结合成一首浪漫唯美的田园诗歌,表达出荷兰人们对自然、田园和生活的热爱。此外,还有一种类似于中国将军罐的盖瓶,瓶腹上描绘着中国山水、花卉鸟禽,山林中隐藏着西方建筑,这也是将中西纹饰混合运用到欧洲器型的明显例子。


中国纹饰被不断运用在荷兰人制造的陶器中,同时加入了西方元素。而花塔则是代尔夫特陶瓷繁荣发展的集中表现,中西结合的创举。如此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审美与巧妙的融合,展现了代尔夫特陶瓷的蓬勃发展与创新精神。
2. 造型
造型是陶瓷艺术重要审美特征,端庄的造型、优美的线条都能给人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但由于民族文化与生活习俗的不同,代尔夫特陶器在造型方面还是更多保留了欧洲人传统用餐习惯的器型。常见的有盘、瓶、罐、壶等。盘有圆形、多边形;瓶有长颈、葫芦形;罐有敞口罐、有盖罐,大部分大口小底;壶有长颈壶、带把壶等。更有许多是直接模仿人物、动物造型,生动可爱。然而,到了17 世纪末,代尔夫特陶器产品百花齐放,几乎每家工厂都开始按照自己的理解生产中国风的产品。
代尔夫特的陶工借鉴了中国瓷器的造型,如盘、碟、碗、军持、将军罐、葫芦瓶、长颈瓶等,也稍作改造以适应欧洲人的生活习俗与审美。另外,还有日用的啤酒杯、大口水罐、盐皿、烛台等。仍然重点以花塔为例,图2 中的花塔造型独树一帜,呈逐层向上的宝塔状。每层四个角有可插花的管状承口。塔身满饰花卉纹饰,基座四面除了缠枝花卉、莲瓣纹等装饰之外,主要绘有宝塔和中国山水、亭台楼阁等。而这一造型形象最初可能来自欧洲出版的中国游记。17世纪后期欧洲出版的《中国出使记》、《中国图说》等一系列带插图的中国游记对欧洲中国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纽霍夫的《中国出使记》中有他亲自实地描绘的铜版画插图,其中特别引起欧洲读者关注的就是一幅南京大报恩寺塔的插图。这成为欧洲人对遥远的中国神秘与美好的想象之源。宝塔几乎成为欧洲人心里中国建筑的代表,在其他装饰艺术领域也频频出现,形成中国风的重要装饰特点。

结语
由上文可以看出,无论是纹饰还是造型上,代尔夫特陶器在本民族传统审美的基础上,借鉴了中国青花瓷艺术,创造出符合欧洲人审美特征的中国风陶器产品,代尔夫特陶器不仅在物质上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用品,同时也在精神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要求,符合处于黄金时代的荷兰人对生活艺术化的美好追求与对中国风的向往。这也许成为代尔夫特陶瓷获得巨大成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几百年来,荷兰代尔夫特陶器在纹饰、造型上都十分注重承袭传统,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制作工艺,并没有完全摈弃传统。可见,“不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东方艺术,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一步步走过来的,他们的发展各有原因,这期间不排除异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但丝毫没有影响本民族文化特征中的鲜明个性与面貌。虽然各国的审美文化各有不同,但都有其个性的一面,但是,他们又同属于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和而不同’的现状和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2]
借鉴代尔夫特陶器的发展历史,我们需要从中国悠久的传统陶瓷文化中汲取精华,吸收异域陶瓷文化,大胆创新、回归人性与自然,才能够使陶瓷艺术真正为人类的生活服务、与精神完美结合,成为一种不脱离现实的艺术形式。

注释:
[1] 汪庆正主编:《简明陶瓷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 冯小红:“论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装饰》,2006.7,第16 页。

参考文献:
[1] 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文物出版社,北京,2006。
[2] 陈进海编著:《世界陶瓷艺术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
[3] 李金明:“明清时期中国瓷器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