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巴黎时装工会学院服装设计教学理念及实践模式

  • Update:2013-05-02
  • 吴 艳 江南大学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4期
内容摘要
法国的服装教育历史悠久,许多高等服装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众多知名的设计师,这与他们学校本身完善的教育管理方式密切相连。巴黎时装工会学院注重“循环·互动”的独特教学理念和设计实践模式,并且在实际教学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养出有很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并存的服装设计人才。这也值得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事业学习借鉴。

 我国高等服装设计教育开始于20 世纪后期。经过20 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服装教育取得较大进步, 培养了一大批服装专业人才。但是, 我国目前的服装设计教育依然是重表现轻工艺, 学生设计的作品艺术化重于生活化,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市场需求。[1] 近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大高校为响应市场需求,就服装设计这一专业科目如何更好地设置开始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讨。本文就法国巴黎时装工会学院为例,通过学习、分析它的服装设计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从而使我国服装设计教育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一、巴黎时装工会学院概述
法国巴黎被称为世界时装之都,那里伫立着许多著名的服装院校,巴黎时装工会学院便是其中之一。巴黎时装工会学院(l'École de la Chambre Syndicale de la Couture Parisienne),又名圣罗舍学校或巴黎高级时装工会学校,1927 年成立,隶属于巴黎高档时装公会,是法国最著名的服装设计学校之一。它的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手段别具一格。其课程包括:设计、立裁、平面打板、手工课、造型艺术、面料设计等。其中,手工课与立裁最为知名。巴黎时装工会学院以高级定制为教学方向,具有先进独特的教学理念及实践模式,为服装业的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专业人才。[2] 如服装设计师苏长文(Stephane Soh),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学校毕业后,就职于姬龙雪(Guy Laroche)、皮埃尔·巴尔曼(Pierre Balmain)、泰德·拉皮迪斯(Ted Lapidus)、梦特娇(Montagut)等多家国际顶级时尚品牌。另外,还有众人熟知的安德烈·库雷热(André Courrèges)、三宅一生(Issey Miyake)、让·路易·雪莱(Jean-Louis Scherrer)、华伦天奴(Valention)、维罗妮卡·尼沙尼安(Véronique Nichanian)、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等,这些著名设计师也都曾受教于巴黎服装工会学院。

2. 服装效果图(gwendoline)


3. 成衣效果(yaki li)


4. 主题flou 系列(yaki li)

二、“循环·互动”教学理念
法国巴黎时装工会学院的服装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教育方向是高级定制,注重的“循环·互动”教学理念。在学校,老师一方面要求学生有明显的个人设计风格、强调创意,另一方面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来说,国内的教育则更趋向于接受式的大课教学,即向学生直接“灌输”理论,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却不利于思维界限的突破和创新。我国大学中的一些普遍问题还不仅仅存在于艺术专业中:大课过多,教师的授课技巧又不够吸引人;讨论课和操作课太少,即便有也常因教师资质或设备不够,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有时候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乱开无轨电车,导致一放就乱,一统就死。这与很多教师自己的学习经历一直是听大课有关。[3] 而巴黎时装工会学院具有优良的师资力量和别具一格的教育方式,学校教师也大都来自各大服装品牌,有丰富的时装行业从业经验,而这恰恰是公司企业与学校的有效合理的融合,使得企业与学校双向互动,彼此促进、共同进步,从而取得双赢的局面。教师秉承“循环·互动”这一独特的教学理念,开展生动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另外,与国内课堂式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巴黎时装工会学院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延续——实践与实训部分,与各大服装品牌合作,将理论教学与工作室教学、课题式教学相结合,强调团队合作。企业与学校循环、互动,双向结合,最终解决了学生设计创意之外的成衣表现,手工、立裁的服装造型表达效果,使作品能够做工精致、细节到位。探究这一教学理念,对于我国服装设计教育事业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三、“循环·互动”的设计实践模式
目前,国内各大服装院校的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学生学业最后一年的某个时期,而巴黎时装工会学院的这种循环、互动的设计实践模式,却由浅入深地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循环、互动的设计实践模式是指学校与服装企业、服装品牌合作,给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实训的环境与内容,提供更多参与应用性课题研究的机会,接触更多的服装品牌公司,增加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的机会。在互动教学的模式下,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友好、协商、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所在,较快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4]“循环·互动”的设计实践模式的独到之处:学校与服装企业、服装品牌和设计师合作,培养目标明确,参与性、专业性、创意性、实训性较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这与国内所培养的“学院派”设计师有很大差别。
“循环·互动”的设计实践模式的成功之处:在实践、实训的过程中,使学生提前了解品牌公司的设计运作流程和时装发布会的各个环节,结合自身特点提前进入职业设计师状态。通过某一课题,全面系统地参与品牌设计的全过程,学生提高设计水平的同时,也给品牌公司带来了效益,亦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循环·互动”的设计实践模式的创新之处:注重个人设计风格培养的同时,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实训环节以小组作业为主,要想最大限度地突出团体优势,就需要团队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取长补短的相互信任与相互合作。这种“循环·互动”的设计实践模式,将宝贵的实训机会不定期地分布在大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内容灵活多变,时效性很强,同时给老师、学生、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

四、实践模式的流程和案例
1. 巴黎时装工会学院实践模式的基本流程
学生与品牌公司有双向选择的机会,学校作为第三方参与其中,起到相互推荐的作用,为双方的利益提供保障。这三者的关系,主要是公司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学生则通过进入公司实习的机会,进行加强自我的实践能力;学校在中间起到中介的作用,成为连接学生和公司的桥梁。(图1)法国的服装品牌公司在选择实习生时非常严谨,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绘图、面料、制版、立裁,缺一不可。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设计风格、表达能力以及沟通与协调的能力。一旦加入团队参与项目,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把个人风格很好地融入品牌当中。实用和创意两部分以多个主题系列设计的形式来展示。这种方式能够树立学生的整体管理理念,加强沟通,明确责任,有效培养学生控制整个项目的时间成本质量和风险,从而提升基于解决问题的创意能力,增强实战经验。[5] 最后成衣的静态作品展邀请行业专家、时装媒体参与点评,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不断淘汰和加入新鲜血液,学生也会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个人能力,从而在毕业时有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这对于双方都是一个互惠互利的机会。
2. 案例分析
(1)案例1 :三年级成衣市场的设计作业
学生需将混合伊夫·圣罗兰、蒂埃里·穆勒(Thierry Mugler)和巴黎世家(Balenciga)三个品牌混合,从它们的服装系列中选择一个共同的设计元素,以套装为主题进行设计。要求体现每个品牌的发展史,设计点和廓型风格,款式数量约20—30 套,季节自选。这些看似简单的作业其实做起来一点也不容易。它首先要求学生要对三大成衣品牌深入了解,再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运用共同的西装元素展开系列设计。既不能脱离品牌风格主线,又要跳出框架带入鲜明的个人设计风格,最重要的是掌控好整个系列完整性的综合能力。(图2)
(2)案例2 :三年级创意设计作业
以“结构”为概念,“白色”为主题,融合伊夫·圣罗兰、蒂埃里·穆勒和巴黎世家三个品牌的秀场概念进行系列设计。此系列把概念和主题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运用细腻的手法把伊夫·圣罗兰的性感、穆勒的解构和巴黎世家的简约整合创新,又不失完整性,在新系列中完美体现了新造型、新风格、新创意。(图3)通过多次的实践环节训练,学生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自身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根据自己的优势,针对四年级的毕业作品在某一领域再深入地学习下去。毕业设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大学四年最后的展示,完美的句号。
(3)案例3 :四年级毕业作品
主题叫做“flou”(朦胧),以“解构”为概念展开系列设计。此系列以“少即是多”的原则,运用“褶皱”这一单一的元素贯穿整个系列,在强调创意和风格的前提下,注重服装结构和造型,市场元素也相提并重,针对相应的目标顾客群,注重市场反应。整体设计完整,造型别致,时尚前卫,系类感强。(图4)

结语
中外服装设计教学在理念、模式和侧重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巴黎时装工会学院的教学目的和授课重点是围绕如何让学生胜任设计师的职业生涯展开,注重“循环·互动”的独特教学理念、设计实践模式,在实际教学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养出很多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并存的服装设计人才。我们只有借鉴巴黎时装工会学院服装设计教育的先进经验,改革旧的教学方式, 积极尝试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教学特色,从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注释:
[1] 郑丹彤、邹平:“国外服装设计教育的特点分析及借鉴”,《纺织教育》,2010.2,第30 页。
[2]Jean-François Botrel,Histoire de l'éducation , Paris: Institut national de recherche pédagogique, 1996.9.
[3] 孙惠柱:“当代中国高校艺术教学的方法与前景”,《艺术百家》,2012.5,第25 页。
[4] 参见巴黎服装工会学院官方网站http://www.ecolecouture-parisienne.com/ecole-couture-parisienne-2/theschool/les-debouches/?lang=en
[5] 高志强、包旦妮、占必传、薛生辉、单文霞:“创意产业视阈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再思考”,《艺术百家》,2012.5,第2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