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温州近代圈椅演变研究——基于实际案例的对比分析

  • Update:2013-08-25
  • 黄玫玮 / 许学民
  • 来源: 《装饰》杂志第6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圈椅是中国古代传统家具中的经典式样,造型圆润优美且乘坐舒适,因此一直深受大众的喜爱。文章选取温州清代圈椅和民国圈椅作为研究实例,通过对三款实例的内部结构、材质、制作工艺、装饰内容及造型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与论证,整理温州传统圈椅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艺术特色及演变的轨迹,以体现出当地物质文化在时代更替中的变化及传承。
关键词:圈椅、造型、结构、演变

温州古代坐具中,圈椅是较受欢迎的式样,并体现出较高的制作水准及艺术观赏性。在民国时期,温州出现了以圈椅形态为摹本并结合当地风俗文化及审美的新型“圈椅”,这既是民俗文化发展中多样化需求的体现,同时也是对传统家具式样进行创新的大胆尝试。

一、温州清代与民国时期圈椅的风格特点

温州清代圈椅秉承了江浙家具优美、细腻、雅致的造型特点,其由高至低顺势而下的圆弧形扶手便于坐靠者双臂张开搭靠,给人以安全稳定之感。靠背板呈曲弧状,符合人体脊背形态,使坐靠者可以较为放松地仰靠其中。圈椅结构不求奇巧,中规中矩,注重遵循传统榫卯结构的合理搭构。雕饰较少,一般只在座椅关键处有点缀性装饰而不滥用,常用纹饰有如意云纹、卷草纹、蝙蝠纹等,手法有透雕、浮雕等多种技巧,圈椅中的花板常运用贴金箔、铺砂、螺钿片、粘贴玻璃等髹饰手法,除用于装饰的主体花板以外,椅体大多为素漆髹饰。

在民国时期各种新型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温州的圈椅开始向多样化、新颖化方向发展,但在造型上还是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脱胎于传统圈椅的痕迹。新型“圈椅”在扶手处保留了古代圈椅的圆弧造型,但在靠背处或借鉴圈椅的曲线形态及装饰格局,或结合当地扶手椅的形态,加以简化或夸张。在雕饰方面虽然延续着传统的手法及题材,但雕刻的成分大大增加。尤其注重家具构件局部的形态变化,不再运用清代圈椅方直清朗的造型,而往往用曲线来代替。在结构上已经和清代圈椅的一体式结构不同,采用了工艺较为简化的分体式结构,强度及牢固度明显降低。

三、实例综合对比研究

本文甄选三款温州不同时期圈椅实例来进行对比研究,清代圈椅定为甲椅(图1),民国时期圈椅定为乙椅(图2),民国时期小姐椅定为丙椅(图3),通过对内部结构、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论证,以期展示出温州古代圈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变过程中的得与失,现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研究:

 

1-3 

1. 木质对比

温州自古地处山区而交通不便,因此家具多使用当地出产的白木制作,温州古代家具重漆饰与雕刻,要求木材具有细腻、均匀、柔韧且便于雕刻的特性。通过对三例椅子木质的辨识,可以较明确地分辨出椅甲通体为白榉木质,椅乙的框架结构为柏木制作,座面板芯及靠背中的花板部分为樟木,椅丙则整体为樟木材质。

2. 结构对比

此三例圈椅在外在形态上虽较为相似,而结构上却存在较大差异,相较而言,三例椅具结构差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为扶手处的结构,二为整体框架的结合方式。

椅甲为温州清代传统圈椅式样,扶手处为三拼楔钉榫结构(即三段木料通过楔钉榫连接而成),相拼接的榫卯各自穿插,如两手相握,构件连接处留有梯形方洞,拍和后将竹制楔钉挤入方洞,从任何角度均无法打开,设计相当合理巧妙,是常用于古代圈椅的较具特色的榫卯结构。椅乙与椅丙的扶手部分虽延用了传统圈椅的圆弧形态,但内部榫卯结构却并不尽相同。椅乙圆弧形扶手采用较费料的两拼楔钉榫结构制作(而非常规的三段或五段拼合),两段扶手之上通过两个栽榫安置一段高耸的搭脑,这样既可以顺应民国时期椅具安装搭脑的流行趋势,同时也起到加固扶手连接强度的作用;椅丙扶手处的榫卯结构与前两例不同,由于受到靠背高于扶手的形态制约,因此没有采用结构复杂制作繁琐的楔钉榫结构,而是运用了较为简易的平直榫结构,即扶手末端出直榫直接插入高起的靠背之中。

此外,三例椅具结构上另一突出的差异反映在整体框架搭构方式上。椅甲靠背呈S 形曲线,为三段式框架结构,前腿上部分称为鹅脖,其后依次为联帮棍及后腿,以上构件均顶端出榫与扶手连接,底部固定于座面之上,对连接及支撑扶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腿为整料制作,顶端与扶手连接,中部贯穿椅面,下方与前腿形成牢固的框架,是将圈椅上下贯穿为“一体式”结构的最为重要的构件,圆弧曲线状的扶手便被这七个支点均匀地支撑起来,线条优美而结构相互制衡。椅乙上半部分在形态上与椅甲接近,但在结构上与椅甲存在一定差异。首先,椅乙借鉴了当地扶手椅(图4)的造型及结构,尤其是椅具后腿采用分段式制作,违背了传统圈椅腿部上下贯通的“一体式”特征,此种制法在降低制作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椅具牢固度。椅丙的造型及结构相较椅乙而言改变成分更多,其瘦长平直的靠背在形态、结构与装饰方面,与清代“一字碑”式扶手椅靠背已毫无区别,同样为了顺应椅具的造型与装饰而在结构上将传统圈椅的后腿贯穿椅面结构去除,扶手由鹅脖及四根车旋圆木棍支撑于座面之上,形成以座面为界,椅子上下部分分段制作,整体结构多攒接而用料又偏于细短,强度应低于椅乙。

三例椅具从座面到底部比较而言,椅甲结构最为合理,其座面采用攒边格角榫结构制作,椅下方由踏脚枨、横档及侧档采用避位方式将四腿固定连接,此方式避免椅腿上的榫眼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而影响牢固强度。踏脚枨较宽,突出于两前腿,便于坐者足部踩踏。椅乙座面虽为异形,但内部结构与椅甲相同,座面之下采用古代圈椅中极少用的束腰结构,使其下部结构与清代扶手椅分体式结构相类似。椅下方踏脚枨和横档处于同一平面连接,没有采用常规的榫卯避位方式,所幸腿足用料粗大而无大碍,踏脚枨与前腿齐平,踏脚功能弱化。椅丙座面边框为弧形构件,均采用格角榫制作,扁方形四腿直接出榫固定于圆形座面之上,其间安插弧形牙子,足部由五根木枨以旋转方式攒接,无踏脚功能。

通过三例椅具结构的综合对比而从中得出结论:制作于清代的椅甲明显注重内部结构的贯通与合理性,而民国时期的椅乙与椅丙显然侧重于装饰与造型,而不得不被动地简化或弱化了结构。

 

1

 

3. 造型及艺术特色对比

椅甲制于清代,为典型传统式样,制作工艺严谨,形态雅致挺拔,扶手流畅而富有张力,末端采用外翻圆形钩状收尾,简洁活泼。雕饰主要集中于靠背的花板部分,顶部的花板采用浅浮雕如意云纹图案,线条挺拔、含蓄且精美;中段雕板呈梯形,中部起线凸起无雕饰;底部花板镂空雕云纹及卷草纹,纹饰精致饱满,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椅座下方的罗锅枨雕刻拐子龙纹,矮老中间装饰镂空牡丹卷草纹卡花,细腻而精简的雕饰成为椅甲的点睛之笔。此外,椅甲还运用元宝线、冰盘沿等线脚装饰,较好地突出了圈椅流畅典雅的造型。椅甲漆面脱落较严重,从残留的漆痕来看,靠背中间的花板曾髹黑色漆,上下的花板髹朱红漆,花板以外通体髹褐色漆,漆层已氧化变深。

椅乙用料厚重夸张,扶手造型保留了圈椅圆弧曲线元素,靠背上部弧线形高耸的搭脑与座面不规则弧型形成呼应,具有民国时期流行的欧化倾向。腿足部为厚重的三弯腿外翻倒马脚造型,突出了坐具的浑厚与气势;踏脚枨与其它三面的横档呈圆弧状连接,以求与椅座造型相协调。椅乙的雕饰主要体现于靠背花板上,上端的花板浮雕已毁坏,依稀可辨识为古代戏曲人物题材,浮雕有贴金痕迹,下方花板为镂空雕刻蝙蝠纹饰,残留红、绿色漆,边框处装饰细碎的螺钿及薄玻璃片。

椅丙在当地称之为“小姐椅”, 其形态娇小秀美,胭脂气息浓厚,是温州民国时期女子使用的坐具。椅丙的扶手运用了圈椅的圆弧造型,座面以下与本地古代圆凳(图5)的式样相类似,腿部为三弯腿及外翻倒马脚造型;靠背则吸取温州当地清晚期“一字碑”式扶手椅的平直细长形态,搭脑呈卷书状向后弯曲,整体造型婀娜多姿;椅丙雕刻内容较多,题材丰富,搭脑处雕刻海棠形开光及浅浮雕虎头造型,靠背部分采用了平直三段式格局,上方花板镂空雕刻二龙戏珠,下方为倒挂蝙蝠及花草纹饰,中间花板为浮雕庭院仕女纹样,画面中人物及庭院场景通体贴金箔,浮雕底板为铺砂贴金髹饰。

 

4-5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三例椅子的结构、造型、材质、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综合对比,总结为以上表格,通过表格可以较清晰、直观地寻找出三例椅具的相似及不同之处。

通过以上的综合对比,不难发现清代的圈椅在制作方面还是一直遵循传统的制作模式,在结构、雕刻、漆艺等方面都具有中规中矩、制作精良、造型简练且流畅的风格。而制作于民国的椅乙与椅丙虽然同样具有圈椅的造型因素,但更注重多样性与新颖性的发掘,不再拘泥于传统家具的固有式样,立意于整体的视觉冲击力而有意弱化家具线脚等细节。相比清代圈椅,此两例民国坐具整体造型趋于圆润,虽然精致度变弱,但是创新后整体样式却也活泼、协调,具有可圈可点之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构件数量方面,民国时期椅子的组成构件明显减少,这降低了家具的制作难度与成本,但家具内部的结构与牢固度也有所降低,这种追求表面的形似而忽略内部构造的制作模式,确实是民国时期家具的不足之处。但这两例民国椅具在造型及装饰方面的尝试还是较为成功的,如座面、雕板、扶手或腿足等处,或增加当地民众喜爱的雕饰成分,或采用圆弧形等特殊形状,或追求形态新颖夸张,以达到与传统式样不同的目的,体现出了性格鲜明的造型特点和华丽繁复的艺术气韵。

三例椅具是温州古代文化、民俗与历史共同孕育的实证,不仅反映出历史断层中温州工匠和民众深厚的“圈椅情结”,展现了传统“圈椅”由统一的式样逐渐走向多式样的演变轨迹,同时也体现温州工匠不满足于传统家具旧有的模式,具有大胆创新的尝试心态,由此而衍生的家具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特别是造型方面所做的尝试对于中国传统家具式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黄玫玮 / 许学民 温州大学

 

*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朱家:《明清家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2] 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2001

[3]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三联书店,北京,2008

[4] 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文物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