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库木吐拉新2 窟顶部菩萨首饰初探

  • Update:2013-09-02
  • 热娜?买买提 台来提?乌布力
  • 来源: 《装饰》杂志第7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库木吐拉石窟开凿时间约在公元201 至907 年,即东汉末期至唐代末年,现保留壁画的洞窟有40 多个。库木吐拉新2 窟是龟兹石窟壁画艺术中的精品。本文重点对库木吐拉新2 窟顶部菩萨造像中出现的首饰进行辨析,并找出这些首饰所蕴含的多元文化特征。
关键词:库木吐拉石窟、多元文化、缨络、联珠纹

新疆库车县一带有丝绸之路古道上的龟兹古国。龟兹古国境内保留了大量的古遗址,其中佛教石窟寺为大宗,多保存在库车、拜城、新和县境内。

库木吐拉石窟位于库车县境内求尔塔格山的南麓,库车县城西北约25 公里渭干河东岸。“库木吐拉”出自于维吾尔语,汉语意为“沙漠中的烽火台”。库木吐拉石窟开凿时间约在公元201 907 年,即东汉末期至唐代末年,现保留壁画的洞窟有40 多个。洞窟分早期(两晋时期)、中期(南北朝时期)、晚期(唐至回鹘时期)。[1] 早期壁画风格受犍陀罗艺术风格影响。中期壁画风格有所改变,人物形象轮廓有屈铁盘丝之风,使用的颜色以蓝、白、绿为主。后期壁画人物形象显得生动活泼,立体感强。整个石窟壁画中唐代石窟最多,明显受唐代文化的影响。这表明古代龟兹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库木吐拉新2 窟是1977 年清理库木吐拉第20 窟(新1 窟)时发现的,窟中的壁画保存得基本完整,全窟的壁画以暖色为主,壁画色泽变换有序,恬淡谐和。尤其是该窟顶部的壁画更是精美华丽。库木吐拉新2 窟顶部壁画大多尚存,穹窿下的平顶部分草泥层全部脱落。穹顶中心绘制直径约100 厘米的圆形大莲花,莲花纹多重纹样由内向外依次为圆形莲心,直径约20 厘米;红色带,宽1 厘米;粉绿相间的四组筒形鳞纹,宽5 厘米;1 厘米宽的色带;粉色墨线多重莲瓣;红地白色六瓣花纹,两侧各有一圈2 厘米的绿色带;圆莲外绘出上窄下宽的13 幅梯形条幅画面。梯形画面有2 厘米宽的白色带边框,其内绘菩萨立像,供13 身均具头光。菩萨群像的下沿,原应有一周6 厘米高二方连续的红地白色花纹,余残毁。[2](图1

 

1

 

本文拟在前辈们的研究基础上,对库木吐拉新2 窟穹窿顶绘制的13 位菩萨立像的首饰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穹窿顶人物造像

库木吐拉新2 窟穹窿顶中的13 个菩萨造型非常引人注目,他们是龟兹石窟壁画最精美的人物造型。这13 位菩萨,除了一位外其余的12 位两个两个的相对而立,大都上身半裸,身体比例准确,造型优美,眉清目秀,直鼻子,大眼睛,小嘴厚唇,嘴上面有像蝌蚪一样的髭须,头上的黑发缕缕曲丝披在两肩,他们摆出各种姿态,身上穿着各种服装,戴着华丽的首饰(头冠、缨络、项链、臂钏、手镯),手上有的提莲花、净瓶,有的提杯子、花绳,有的双手合十,后面的背景还有花卉。他们的头顶有一个大团莲花,非常美丽,令人难忘。从这13 位菩萨像的面部造型和装饰中可以看出,他们承袭了印度犍陀罗造像的艺术风格。(图2

 

2

 

犍陀罗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北部一带。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犍陀罗地区长期受到佛教文化、希腊文化的共同影响,于是产生了对佛的偶像及其前生菩萨偶像的崇拜,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希腊的艺术技巧和雕刻形式来展现佛本生和菩萨诸行就成为犍陀罗佛教艺术的主要内容。[3] 犍陀罗佛像造型的特点是全身丰腴、柔韧,肌肤洁白细腻,注重面部的和谐与一致。头顶盘叠为圆形螺发;头发是波浪式卷发,头顶戴头冠。身披袈裟或半裸式袈裟,表情安详、宁静。

库木吐拉新2 窟窟顶中的菩萨人物像缕缕曲丝的黑发,头上用连珠串起来的凤衔冠,略凹的眼窝流露出宁静沉思的神态。服装的线条圆润、劲挺,肌肤采用凹凸晕染法,呈现出皮肤的立体感和质感。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