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明代鬏髻的类造与美趣

  • Update:2013-09-08
  • 刘晓萍
  • 来源: 《装饰》杂志第7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本文从明代文学作品出发,对当时女性的发式形制进行梳理分析,并参照比对同时期的出土文物和写实绘画作品,认为“鬏髻”是明代妇女的主要发式。本文深入分析了“鬏髻”及其在当时的美学成因及其所体现的美学观点,并对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对服饰造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明代头饰、鬏髻、类造、美学

* 本文为2010 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服饰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服装民族化道路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YBB021

* 本文为2012 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楚汉传统装饰艺术与湘绣产业现代化研究》

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BA027

 

一、明代鬏髻的盛行

古代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衣”包括上裳、下裙,“冠”则指发型、发饰。从春秋战国至晚清,男女自出生皆蓄发,因此,古人对于“头上风光”的重视毫不亚于服饰穿戴,女子尤甚。从历代仕女画和诗词作品中可以发现,古代女性的发型虽以梳髻为主,但发髻式样丰富多变,如灵蛇髻、堕马髻、惊鹄髻等,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对女性的发型、衣着的细致描绘,是当代研究我国传统服饰美学及其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金瓶梅》是明代著名长篇世情小说,相传由兰陵笑笑生据《水浒传》“武松杀嫂”一节推演而来,成书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故事背景虽然设定于北宋政和年间,然而作者笔下的市井风俗、礼仪制度、人物穿戴,无不浸润着浓厚的明代气息,其中大量描写人物装束的文字为我们研究明代服饰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作为贯穿《水浒传》与《金瓶梅》的关键人物,潘金莲美丽的外表是两部书的亮点。而对于衬托其美貌的发髻,《金瓶梅》的作者将其刻画得细致入微。譬如说西门庆第一次看到潘金莲时,她“头上戴着黑油油的头发髻”;在第十一回,潘金莲成为西门庆的侍妾之后,身份地位提高,发髻也发生了变化:“家常戴着银丝鬏髻,露着四鬓,耳边青宝石坠子。”第二十八回又写潘金莲在镜前梳头时的状况:“红丝绳儿扎着,一窝丝攒上,戴着银丝髻”。作者感慨,戴上“银丝鬏髻”的潘金莲美极了,“打扮的就是个活观音”。

《金瓶梅》中,不仅潘金莲戴“鬏髻”,其他几名女性也都作此装饰,并且对鬏髻的材质、样式极为考究。例如第十三回,提及李瓶儿,说她“夏月间戴着银丝鬏髻,金镶紫瑛坠子”;第五十四回形容童七媳妇“戴着金丝七梁鬏髻,勒着镜面乌绫包头”;第七十五回写众妇人相约出行,“都是白鬏髻,珠子箍儿,胡珠环子”。

明代妇女以戴“鬏髻”为美,《金瓶梅》的作者受此影响,将对“鬏髻”的追捧真实地再现于小说之中,为我们了解明代妇女的发型装饰和审美观念提供了生动详实的资料。

事实上,“鬏髻”这种发型并非只流行于民间,明代宫廷女子更把它作为“标准”发型。《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三年定制,凡宫中供奉女乐,奉銮等官妻,本色鬏髻。”不独女乐、官妻如此,据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发掘的北京定陵出土报告记录,[1] 万历皇帝的两位皇后也都采用“鬏髻”的发式,头戴“黑纱尖棕帽”(即假髻),只是插戴配饰较民间女子更显华丽。孝靖皇后的所用发式是:“理顺后盘绕一周,余发掩于髻下,髻上又插金玉簪钗”,这正是采用了上文潘金莲“一窝丝攒”的发式;而孝端皇后则是采用“头发用带扎后盘于脑部稍后,横插金簪”,这种束发方式均与潘金莲相同。这一考古发现,作为实例,印证了“鬏髻”在明代女性发型中的主流地位。

 

二、明代鬏髻的类造

古代妇女为求发型美观,自先秦开始就有佩戴“假髻”的传统,即以奴隶的发丝、马尾或金银丝作成髻形,戴在头上,充作垫衬。“鬏髻”一词出现较晚,始见于元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曲词,称蔡婆婆“梳个霜雪般白鬏髻”,元代的“鬏髻”并没有用假发,而是用发髻本身。“ 鬏髻”的真正流行始于明朝,从《金瓶梅》中潘金莲盘发的方式及定陵出土文物来看,此时的“鬏髻”已不再是单纯的发髻,而是指罩在发髻外的包裹物,其作用与假髻类似。

鬏髻是明代妇女的主要发式,它一般用马尾、头发或金银丝等材料编成,呈中空的网状圆锥体,使用时将其扣在头顶,罩住由真发结成的发髻。由于鬏髻只是用来罩住顶发,而非整个头部,因此尺寸一般都不大,底部口宽仅十多厘米,又被称为“发鼓”。[2] 遇有重要的场合,鬏髻上要插戴包括分心、挑心、花钿和金银簪等在内的成套首饰,称为“头面”。头面与吉服相配,是明代妇女在重大节庆场合的“正装”搭配。

明代出嫁的妇女一般都要戴鬏髻,它是女性已婚身份的标志。由于身份、家境的差异,妇女佩戴的鬏髻材质也各不相同,比较常见的是三种,即头发鬏髻、银丝鬏髻、金丝鬏髻。头发鬏髻,俗称“头发壳子儿”,即用马尾或人发编的假髻,内外可以贴覆织物。

头发鬏髻是最普通的发髻,家境一般的女性大多佩戴此髻。例如《金瓶梅》中,作为家人媳妇的宋惠莲,只能“戴着头发壳子儿”;而未嫁入豪门之前的潘金莲,也是戴着“黑油油的头发髻”。

银丝鬏髻,简称“银丝髻”,即用银丝编成的尖圆顶网罩。银丝鬏髻价值不菲,大户人家的女眷才有条件佩戴。我国出土的银丝鬏髻实物较多,如上海浦东万历年间陆氏墓出土的银丝鬏髻,形似尖顶圆帽,中部以粗银丝分隔,留出网眼,方便插戴首饰。[3](图1)江苏无锡陶店桥万历三年华复诚之妻曹氏墓出土的鎏金银丝鬏髻,其上部的尖帽用于容发髻,下部的宽沿用于罩住头顶的余发,整体高度约9 厘米。[4] (图2

 

1银丝鬏髻

2鎏金银丝鬏髻

 

金丝鬏髻,这是鬏髻中最贵重的一种,通常做成扁圆的冠状,因此又称作“金冠”、“金丝梁冠儿”。金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是尊贵地位的象征。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金丝鬏髻数量很少,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浙江义乌嘉靖三十七年吴鹤山之妻金氏墓出土的金丝鬏髻,上半部较圆钝,像一顶小圆帽。[5](图3

 

3金丝鬏髻

 

从上面提到的出土文物和小说描绘来看,鬏髻的造型其实相当单调,通常只有圆锥和冠两种形状;并且,由于鬏髻内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女性的发髻也不能做成复杂的式样,只能像男子那样简单地盘于头顶,这与唐宋以来女子妩媚多姿的发髻造型大相径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