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宋代素髹花口盏托形制演化分析

  • Update:2013-11-21
  • 谢玮,太原工业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11期
内容摘要
本文从宋代素髹花口盏托的形制入手,探寻宋代花口盏托的形制源流、圈叠胎的制胎工艺以及素髹花口盏托的形制演变三个方面,进而对其髹饰技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宋代素髹花口盏托实用与娱情的兼容性。

 一、宋代素髹花口盏托造型解析
1. 宋代花口漆盏托形制源流
《扬子•方言五》言:“盏,杯也。……自关而东赵魏之间曰椷,或曰盏。”[1]盏,形似碗而小,敞口深腹,斜腹壁,圈足。其形制跨度较大,有直口、撇口,束口、花口等。盏托是盛茶之盏与置盏之托相配套组合出现的,形状似杯,但下面有托盘和圈足。[2](图1)

1.(宋)素髹花口漆盏托

《演繁露》卷十五言到:“托始于唐,前世无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楪子,融蜡象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置盏于蜡,无所倾倒,因命工髹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曰托,遂行于世。”[3]因为烫手指所以设法为盏做一个带托圈的漆托,盏托为盘状造型,用以承托盏碗。盏托之所以圏足,是因为桌案表面光顺,保持器物的稳定不再需要三足或多足支撑,仅圈足便可应付各方向递进时器物安置的稳定,即无论什么方向和倾斜角度的递进、放置,圈足都能确保有三个以上的接触点。盏托在操持时既增加手部滞留摩擦系数、又不至于阻碍托底兜持的端拿方式,这是非常实用的结构与形态设计。漆制盏托五代已有,宋时普遍,由于漆制品的隔热性能优于金属和陶瓷,漆材质的器身轻巧拿取轻便,是在防止倾倒和盏热烫手的实用功能上产生的造型行为。
花口现象普及于宋代各类盏托中,在唐代金银器影响下,逐渐成为各种材质器型热衷的造型样式,金银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捶揲工艺的引入突破了铸造技术的局限,口沿造型多样化,加之域外审美观等因素,以及上流社会强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了花口现象的普及。这些花口漆盏托形制源流具体表现为:
漆盏托的花口与金银长杯的杯体形制有关,金银长杯杯体平面为椭圆形,其器身内壁分曲形成突起的棱,外壁对应有凹槽,并带有高矮不同的圈足。在后来的发展中,一是保持着多曲的特征,杯体加深,足增高,呈喇叭状,足棱消失;另一种先将曲改为瓣,即每曲形成的内
凹线都是从口至底,再进一步将多曲减少。例如唐代鎏金摩羯纹银杯(图2),凝练为四曲,凸棱直至杯底,呈放射状,其轮廓线在杯体向外转折时采用弱化处理。这种花口、敞口弧腹、圈足式影响宋时盏托 , 并成为相对固定的形制。[4]

2.(唐)摩羯纹鎏金银杯

唐时多曲金银碗(图 3)也是漆盏托形制源流之一,早期多曲银碗的分隔处凹槽较明确,四曲、五曲皆有,唐代多曲金银碗弧度较大,腹部及口部造型尚存唐代金银器遗风,花口部分多数使用传统装饰手法。唐时金银盏(图 4)工艺利用分区法,而宋代金银盏(图 5)用钣金工艺,花口分瓣较为随意。[5]宋代的花口盏托呈斜弧腹式,体积小,利于手持,此时更加重视中原文化装饰韵味,花口在器表内凸外凹的做法,规则整齐,金银器的风范已不再突出。

3.(唐)鎏金摩羯纹多曲银碗


4.(唐)花口金盏


5.(宋)鎏金银荷叶盏托

莲花造型较早就运用在器具上,南朝青瓷器皿中已多呈现。(图 6)人们取其出泥而不染的习性寓意品行高尚廉洁,宋时花口漆盏托多作花瓣的形式,抽象与形象结合,极具美感的同时传达人们对高尚品行的赞美崇敬。[6]

6. 南朝青瓷器皿中的莲花纹样

宋代花口漆盏托圈足、盏与盘体的直径之比多在 1:2 之间,这样的比例使盏托不易倾覆、外溢,托盘中心与盏内凹陷内径相当,似契合榫卯,盏托直径正是宋时流行的“一握”尺度(以手把玩的标准尺度)。盏下面的托,口径大于盏口沿直径,它的具体功能是避免传送时直接接触因沸水沏就而滚烫的盏碗,也可收容盏碗在啜饮和添水时难免的外溢,不至于烫坏或浸污家具。向盏托里斟茶开口小了难免外溢,故而盏托为敞口浅腹,饮者须一手持托,一手捏靠盏沿饮之,这符合餐饮聚会时的礼仪制度,说明礼仪需要和斟茶、饮茶方式是盏托器型流行的原因。宋代花口漆盏托在适用性与实用性之间实现价值平衡。[7]
可见,宋时漆盏托器型源流的推动因素与此时技术、审美、风俗相融合,造型样式的借鉴模仿体现了融合的选择性和主动性。

2. 宋代花口漆盏托制胎工艺
漆质盏托追求金银器器体轻巧、瓷器纤薄美感的理念始终存在,与传统木胎的斫、旋、卷做法不同,宋代流行圈叠胎。圈叠法是基于卷素工艺,又比卷素工艺更科学,它除了保持胎体轻薄外,还具有不变形、不豁裂、较为牢固的特点。宋代素髹漆盏托的胎体是层层圈叠成型,所以造型丰富,只要是圆弧形的,不论形状,均可圈制。此漆胎先将木条裁成木片,做出圆形盏托的形状,而后再将薄木片用水蒸气加温,沿碗底圆形木片边缘黏合,烘干定形,再一层一层堆高,每加高一层,便要适当加长薄木片的长度,最后成型。因圈叠法是把各圈接口各自错开,由此木材合力被分散开来,确保器物不容易出现变形情况。故而盏托器型精细,花口匀称平正,与底边胶接天衣无缝,木胎外包涂漆灰,紧密牢固,出棱分瓣和器体的凹凸制作极为讲究。[8]例如北宋后期十里铺六瓣形盏托,托盘侈口,盏口微敛,圈足略外撇,整体线条流畅,转折少,予人轻盈通透之感。(图 7)

7.(宋)十里铺花口(六瓣形)盏托

圈叠胎的应用,使盏托花口的起棱分瓣更加考究、整体造型简洁洗练,胎体精薄轻巧。

3. 宋代素髹花口盏托形制演变
花口的兴起,虽首先取决于易于表现花口造型的圈叠制胎工艺成熟,但社会审美取向同样不容忽视,宋代素髹花口盏托是在技术保障条件下多样性可选范围内做出的主观性选择的结果,而非狭窄范围的适从结果。
宋代素髹花口盏托造型曲线丰富,多起棱分瓣,器身随花口明显起伏,花瓣曲度一般较大;也出现了漫圆形花瓣,器身无棱仅花口的盏托,盏托的托盘边沿较宽,略显厚重。(图8)

8.(北宋)六瓣形盏托

宋代素髹花口盏托花口曲线的变化,呈现出层次分明的韵律感:北宋初、中期盏托口沿起棱分瓣趋势比唐、五代更胜,宋代圈叠胎技术的成熟使花口盏托的实现更为容易。北宋后期至南宋中期,盏托花口曲线有拉长的趋势,回归圆形轮廓,转折变少,平淡简约、造型洗练。[9]南宋后期追求结构曲线的短小多变、奢华繁复。
此外,从盏托器型高度来看,由初始的直口、浅托盘,到唐代托口较矮,五代末期盏腹加深、足增高,至宋代托圈增高、高圈足、器型愈加秀美挺拔。其演进的外在机制有可能是高坐具的出现所导致的人们生活方式与造型观念的改变。
从以上演进规律分析,它体现了造物设计的内在系统对外部环境系统的一种适应,即从沿袭晚唐、五代的浮华与奢靡,到宋学产生后转向简约清隽,再到南宋对奢华世风的追逐。因此,社会经济、审美风尚等成为器型演进的外在机制。[10]
宋代素髹花口盏托在视觉形式感上同时满足了平直与圆曲的秩序感与和谐感,使造型上各种构成因素获得整体协调效果。从立面看,其造型具有等比例或接近比例的横向分割关系:既有水平直线的秩序、严谨、庄重,也有曲面弧线的优美、完满、变化。从俯视视角看,托盘、盏口轮廓线都是弧曲状态,显示出不同弧度的曲线轮廓组成圆曲的视觉优雅与饱满。因为造型比例上的视觉美感是人们视知觉共有的规律性事物,是宋时素髹花口盏托对造型比例尺度上分割的具体表达。

二、宋代素髹花口盏托髹饰技艺
1. 炼漆
素髹漆器也称“无文漆器”,又称素面、光素漆器,有的通体只髹一种颜色漆,有的表里异色或表里同色、底足异色。唐代熬制漆液的工艺已能调制出晶莹温润、略有透明度的表涂漆液,宋时,松香等物质的介入和抛光技术的发展使透明漆的熬制工艺达到顶峰,使得宋代漆器呈现出良好的含蓄与温润。而这种特殊的质感符合当时士人阶层的审美取向,即“内敛”。此髹涂方法大范围的流行,基本上覆盖了当时除瓷器之外的每种茶饮餐食器具。[11]
2. 髹涂
宋代素髹花口盏托设色上极为简洁,一般以单一色相或者双色相为主,尤其是以通体黑色或红色为多。红色为朱砂红,可见宋代人是用透明漆来调制朱红色漆,因此不论是硬度还是纯度都很好。事实上,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朱红色漆,只是根据髹涂需要融进大漆以达到控制稠度的目的,在色相上偏于晦暗。在汉代则出现了色泽纯正的红色漆,大部分是桐油与蓖麻油,同时还有从西域流传过来的“密陀僧”技法,能够调制出来色泽纯正的红漆,只是硬度不好,难以进行打磨抛光。而北宋时的素髹花口盏托里面的红色品类,很少设纹饰,其漆质肌理因红正色纯,给人以夺心动魄的感觉。宋人在制作黑色素髹盏托的过程当中,使用地方创新技术有两种 :一个是调制推光漆进行髹涂,另一个则是器物抛光。黑推光漆是由生漆熬制,在半脱水的熟漆中调入铁锈粉(锅灰、锈件)使之封闭反应,即可得到黑亮深沉的推光漆,凡涂刷过都有一种乌黑油亮、毫光毕现的效果,色相纯净仿佛被擦拭开光处理过一样。盏托在被髹涂黑漆之后,就如同推过光 ;而推光漆的液状稠厚,有着出色的流平性,结膜后硬实,适合打磨抛光。另外,南宋素髹花口盏托除红黑两种之外,更多的是栗壳色间以黑色的器物。例如宋绍兴十五年(1145 年)娄元墓六瓣形栗壳色漆盏托。(图9)

9.(宋)六瓣形栗壳色漆盏托

素髹盏托的这种色相达到视觉上完美无缺的平衡感 , 在南宋时期出现的栗壳色素髹盏托则大部分是内黑外褐,既没有纹饰也没有铭文。南宋素髹盏托还有在漆地贴金之上薄髹漆油(指贮存生漆的大桶中漂在最上面那道透明度较高、含杂质较少的所谓漆油)。
炼漆、髹饰技艺的发展,使漆质坚实致密,虽无纹饰之美,更显造型、材质之妙。

三、宋代素髹花口盏托实用与娱情的兼容
宋代素髹花口盏托这种形式是最与众不同的精神品貌,一种不脱离实用性,且依附在器物上的性灵,与当时的社会审美共识标准吻合。这种形制的频繁出现,意味着新的审美形成构成法则的形成,这种法则一旦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识,新的造美范式就产生了。[12]
作为宋代素髹花口盏托器型的表现,标志着宋代器物设计在功能转换上出现重大的文化分野,部分盏托的文化功能已经逐渐开始超越使用功能本身,充分表明宋代社会成熟生活方式的延续。素髹花口盏托功能从最初的合一到逐渐细化分离,又体现了器型演进的一条深层的内在机制 :外在的形式表现是对内在功能的肯定和对人的尺度的适应。因功能制宜,是素髹花口盏托创制与生产的首要准则。功能又必须满足使用者的尺度,所以最终的关节点在于人。从人出发,人的生活方式使器物的功能逐渐趋于合理,并由单一向多方面拓展,形式上也更具有审美意味。
实用性是任何造物行为必须首先重视的问题,宋代素髹花口盏托在充分考虑实用性的同时,极尽别致,素髹的髹饰形式又迎合了宋人性灵的风雅和意趣,使所造之物成为精神的物化,兼备实用与娱情。


注释 :
[1]《 辞 源 》, 第 三 册,商 务 印 书 馆, 北 京,1996,第 2189 页。
[2] 韩荣 :“辽宋‘托盏’之考”,《装饰》,2009.6。
[3] 徐伯元、杨玉敏:“江苏常州北环新村宋木椁墓”,《文物》,2001.2。
[4] 韩荣:《有容乃大——辽宋金元时期饮食器具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 位 论 文,2010, 第82-83 页。
[5] 高纪洋 :《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第 49 页。
[6] 汪鹏 :《宋瓷造型理念对现代陶瓷设计的启示》,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第17 页。
[7] 王琥:《设计史鉴(审美篇)》,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2010,第62-63 页。
[8] 上海博物馆实验室、常州市博物馆考古组:“关于宋代漆器圈叠胎骨制作的探索——发言提纲”,《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2010.12,第369页。
[9]同[5],第43、44、258页。
[10] 吴映月 :《宋代实用漆器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第5 页。
[11] 王琥 :“ 创 新 的 魅力 —— 浅 析 南 宋 时 代漆工艺几项技术进步的意义”,《东南文化》,2002.6。
[12]同[7],第122、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