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上下连属式袍服研究

  • Update:2011-12-21
  • 贾玺增、李当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湖北省江陵马山楚国一号墓出土7 件袍服的上下连属式结构特点、剪裁技术、缝制特点、多片拼合的文化内涵和客观制约因素展开讨论。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马山楚墓袍服分片裁缝的制衣方式与当时布料幅宽和表面纹样有关;其次,中国先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能够通过背省和腰省的技术,塑造服装的人体自然形态;再次,在马山楚墓袍服的腋下部有用于增加人体手臂伸展的袖裆插片。
关键词:楚国、袍服、深衣、袖裆、缘饰
本文为2009 年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服装结构研究”(09BF054)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就实际情况而言,马山楚墓袍服分片裁剪方式应与当时布料幅宽限制有关。据西周《九府圜法》和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记载当时“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按周代1 尺约等于23 厘米[6] 换算,当时布幅的宽度约为50.6 厘米。马山楚墓出土袍服袖展最长者(小菱形纹锦面绵袍N15)达345 厘米;袖展最短者(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N10)也有158 厘米。因此,将几幅衣片拼合是解决袖展长度的唯一办法。从笔者所绘的模拟排料图(图11)来看,马山楚墓的这些袍服分片裁剪是当时布料幅宽限制的必然结果。

11.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N15 模拟裁剪排料图


      据实物测量可知,这些服装裁片的宽窄并不统一。笔者认为,这与其表面绣绘纹样的大小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服装上刺绣的纹样要事先绣好,在缝制衣片时把整幅的绣面剪开,然后再缝合成型,所以“每片的幅宽要大致照顾到刺绣图案的主题不被破坏”[7],如凤鸟花卉纹绢袍N10 的下裳虽多达9片,但其衣面上作张翅站立状的凤鸟纹却基本完整。在这些服装中,下裳裁片最少的是以小菱形纹锦为衣面的N16,其下裳裁片仅为四片。这样做应是为了更好地保持锦面的完整性。
      从衣襟开合方式看,马山楚墓出土袍服均为右衽、直裾。在穿着时,左襟(前襟)与右襟(里襟)作“又”字形重合相掩,即左襟(前襟)在上压住右襟(里襟)至右腋部,使左右两衣领形成交叉状。其外观如英文y。令人不解的是马山楚墓出土袍服的衣襟均为直裾,这与同时期楚墓中出土的木俑和绘画作品中普遍见到的身穿曲裾袍的楚人不同。而比马山楚墓时代稍后,地理相近且仍属楚文化体系的长沙马王堆1 号西汉墓中则出土了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种式样。其具体原因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二、裁制技巧
      从裁剪方式上看,江陵楚墓出土服装可分为“正裁”和“斜裁”、“正拼”和“斜拼”。所谓“正裁”即按照衣料直纱向(经向)裁剪,直接利用衣料幅宽,只在长短上裁取所需要量。所谓“斜裁”,即与直纱向成一定角度的斜向裁剪。所谓“正拼”,即正裁的衣片间的拼接,拼缝处两侧的纱向平行,都是直纱向或横纱向(纬向)。而正裁的衣片与斜裁的衣片拼接或斜裁的衣片相互拼接时称作“斜拼”,拼缝处两侧纱向成一定角度(不平行)。
      根据以上概念,江陵楚墓出土的袍服上衣部分大多为正裁、正拼,在下裳部分才有斜裁和斜拼的现象。但其中N1 这件素纱单衣的裁制方式与众不同。首先,素纱绵袍N1 的领缘和袖口缘饰为斜裁方法制成的“斜条”。[8] 在实物复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其领缘采用“斜条”能够达到增加领口的舒适度和贴体度,但袖口采用“斜条”并不能直接增加其穿用的舒适度,反而会带来袖口逐渐变大的问题。因此,楚人在袖口采用“斜条”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素纱绵袍N1 上身衣片的拼缝线与腰线呈15 度夹角。在《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发掘报告中称其为“斜裁法”[9],沈从文先生称其为“斜拼”[10]。但考察实物可知,素纱绵袍N1 的上衣是由8 片(身4 片、袖4 片)正裁的素绢衣片缝制而成(图12),故此,它既不属于“斜裁法”,也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斜拼”。这是因为,素纱绵衣上身腰缝a1 和后背中缝a2 皆为15 度斜线。(图13)当上衣腰线与下裳腰线缝合后,上衣前后腰部的斜度转至袖子的中折线b。(图14)素纱绵衣的上衣各片除背中缝(也称“后中心线”)c 与腰缝垂直外,上身衣片间的缝线均产生了15 度的倾斜。从裁制技巧和功能方面分析,素纱绵衣上身腰缝和后背腰缝处采用斜裁的目的是为了从后中缝和横腰处分别去掉一个15 度夹角的量。相当于现在表现体形特征的“省”(dart)的作用,这两处省的设计,使上衣的腰部更为合体。事实上,与其他几件高腰身的衣服相比,N1 的腰身位置也较低,基本位于正常位置。另外,通过上衣在这两处“收省”,一方面使上衣形成15 度“落肩”,既方便人体运动,又更接近人体自然姿态(与平展双臂的姿态相比);另一方面,在收缩腰部的同时,等于相对扩大了胸围部分的量。这是非常智慧、合理的一种设计。

12. 素纱绵衣N1 结构图


13. 素纱绵衣上身腰缝和背中缝省量示意图


14. 素纱绵衣上身腰线缝合示意图


      从形状上看,这些服装的袖形均为筒袖。从袖口形状看,可分为“敞口”和“收口”两种。前者袖口与袖身同宽,如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N10(图15);后者袖口则明显小于袖身。从收口的方式看,后者有两种式样:第一种,从袖袂(如N15)处开始向袖口呈弧线收缩,如一凤一龙相蟠龙纹袖紫红绢单袍N13(图16)、小菱形纹锦面绵袍N15(图17);第二种,从袖根(如N1)处开始向袖口收缩,如素纱绵衣N1。这些袍服的袖口均有缘饰,且多为别种衣料,此应为古时所称的“祛”。从袖长看,除N10 外袍服的袖子都远远长于墓主人的臂展长。(详见表3)

15.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N10


16. 一凤一龙相蟠龙纹袖紫红绢单袍N13 结构图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