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从书籍装饰到文化图符─毕扎德对16世纪波斯细密画风格的影响

  • Update:2014-10-02
  • 包玉荣
  • 来源: 《装饰》杂志第7期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相关史料,以毕扎德为切入点,对 16 世纪初期波斯细密画的发展渊源、题材、形式语言及技巧等要素进行了剖析。毕扎德在从赫拉特画派至第二次大不里士画派的风格形成过程中,在装饰范式和空间营造等方面对波斯本地细密画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大不里士画派在毕扎德时期隐喻地通过突破传统细密画的装饰样式,表达了画家意在摆脱早期政治与文化束缚的愿望。
关键词 :波斯细密画、毕扎德、赫拉特画派、大不里士画派
波斯细密画(Persian miniatures)是一种源于 7 世纪波斯等地手抄本(主要是文学作品)插图的装饰艺术。在塞 尔 柱 帝 国(Imbaraturiyyah al—Salajiqah)及其后的蒙古伊尔汗国(Ilkhans)统治时期,作为书籍装饰艺术的波斯细密画曾先后受到了伊斯兰甚至是中国艺术的影响。在 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的发展过程中,受当时最有名的细密画装饰艺术家卡迈勒·阿尔丁·毕扎德(1460 - 1535)的影响,波斯细密画开始呈现出独特的本地风格。[1] 这是由于毕扎德曾作为帖木儿(Timurid)后期和早期萨法维王朝(Safavid dynasty)时期的皇家画室主管,所以在技能传授和装饰风格导向等方面对波斯(尤其是萨法维时期的)细密画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者认为 :“毕扎德是为数不多的采用新颖的装饰画原则,并以伊斯兰苏菲派的故事作为视觉叙事主题来表达的里程碑式画家之一 。”[2] 在毕扎德式细密画风格的影响下,波斯书籍插图装饰艺术不仅摆脱了手抄本内容与尺度方面的束缚,还在插图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本文尝试分析毕扎德的细密画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对其风格产生的影响投入必要的关注。
 
一、毕扎德的细密画艺术风格形成分析
 
资料显示,毕扎德出生于赫拉特并师于其父亲米拉克·纳什卡(Mirak Naqqash)。纳什卡对毕扎德作品的评价就是“非常的夺目”[3]。作为波斯绘画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毕扎德是波斯赫拉特(Herat)画派的主要代表,而该地也正是波斯书籍装饰艺术的中心。[4]
 
在帖木儿王朝后期(1485—1506),王室的审美喜好逐渐摆脱伊斯兰装饰艺术的影响,从以几何形图案为主转向以表现传记文学中的人物故事为主。这体现在当时的赫拉特画派开始走出早期对大不里士画派 (Tabriz school) 和设拉子画派 (Shiraz school) 的借鉴及影响。因而在题材上,赫拉特画派主要是以寓言故事和传记中的人物为表现对象且对宗教故事描绘不多,这在毕扎德绘制的细密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在为 13 世纪波斯著名诗人萨迪(Sa'di)的著作《果园》(The Orchard)所绘细密画中,毕扎德细致地描绘了背景中的建筑并将丰富的民族装饰纹样处理得富丽堂皇。但这幅画也呈现出毕扎德及赫拉特画派艺术的一个主要特点,即无论人物还是背景均是以平面的方式呈现,并没有刻意地追求立体的效果,甚至缺乏阴影。而在画面的结构上,布满了划分不同区域的直线。(图 1)另一幅细密画是毕扎德为 12 世纪波斯著名诗人尼扎米(Nizami)的著作《五卷诗》(Khamsa)所绘的插图。画面中同样充满几何形的直线,采用了平面化的形象处理手法以及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精巧纹样。(图 2)
 
 
1. 毕扎德为萨迪的作品《果园》所绘的细密画,赫拉特时期,15 世纪末
 
 
2. 毕扎德为12 世纪波斯诗人尼扎米的著作《五卷诗》所绘细密画,赫拉特时期,1494 年
 
从上述两幅画可以发现毕扎德细密画风格的某些显著特点 :其一,画中所有人物无论身体处于怎样的姿势,面部均呈 3/4 侧,没有正面和完全的侧面形像出现。这些呈 3/4 侧的肖像面部可能受到了外来风格的影响,但在面部的细节却是依照着阿拉伯、中国或拜占庭绘画风格所描绘[5],所以仍在特征上各不相同 :既有早期的阿拉伯人、中国人或拜占庭人物的面孔,也有穿着本地传统服饰的肖像。其二,以人物为前景,建筑为背景,人物造型之间相互并不重合叠加,局部描绘细腻并且均采用平涂的设色方式,并不刻意追求立体的效果。借鉴了拜占庭绘画风格中的几何形结构,并对空白空间加以利用。另一个不容忽视之处是,在毕扎德 1495 年前后创作的细密画中,展现出对一种新样式的探索,他将画中的部分形象延伸至画幅边框之外使空间得到延展。(图 3)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波斯细密画从早期带有文字和装饰纹样的手抄本插图,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形式有关,甚至于“从 15 至 16 世纪的绘画中,没有一件作品与文本的内容相对应”[6]。
 
 
3. 毕扎德为《五卷诗》所绘的另一幅细密画,赫 拉 特 时 期,1494 -1495 年
 
毕扎德细密画创作的重要转折始于1522 年。在这一年,他受塔赫马斯普一世(Shah Tahmasp)的邀请离开赫拉特来到萨法维王朝当时的首都大不里士接受创作委托,开始从赫拉特画派走向了第二次大不里士画派。从形成的特点来看,“第二次大不里士画派综合了赫拉特画派及第一次大不里士画派等多元化的传统,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7]。这传达出一个信息,就是波斯细密画开始在毕扎德的引领下,从对外来风格的借鉴转变为对波斯本地风格的探索,如金色开始用于细密画创作中,绘画主题也一改赫拉特时期的战争与神话故事,转变为宫廷生活、户外狩猎等场景。
 
第二次大不里士画派的作品,与书籍的页面关系出现两个明显的变化 :首先是细密画所绘的景与文本栏相连接并进入其中。其次是画中有相当多的一些构成要素绘制在页边距中。这种变化显示了毕扎德的细密画突破了传统的构图和边距限制,创造了一种自由的表现形式。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表现形式暗示了画家打破旧有精神框架的心理渴望。例如,在毕扎德 1515 年所绘的细密画《战场上的帖木儿王与埃及国王》(Battleground of Timur and Egyptian King)中,画面的上下两个部分均有文字栏遮挡,从而出现了画与文字融合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图 4)
 
 
4. 毕扎德绘《战场上的帖木儿王与埃及国王》 1515 年
 
除了鲜明的几何形构成关系外,毕扎德所绘“人物的造型稍微拉长,具有更加典型的个性化特点,绘有更多的自然景观和更加绚丽的色彩,15 世纪末和 16 世纪的波斯绘画均受到毕扎德的影响”[8]。这种色彩上的丰富变化,显然一改赫拉特画派的细密画用色相对较少的特点。这一点,甚至可从一份记载中得到印证 :“16 世纪一幅署名为卡西姆·阿里(Qasim-i Ali)的细密画,其作者是一位在艺术造诣上不逊于毕扎德的同时期画家。虽然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画家,但与 16 世纪 20 年代大不里士画派的细密画相比,该画缺少色彩上的变化 。”[9] 从上述的分析中,对毕扎德所绘的细密画特点有这样的总结 :第一,毕扎德在赫拉特画派阶段常采用几何形的画面结构形式,收到不同形象和色块组合的平面化处理效果。第二,在用色方面,毕扎德一改赫拉特画派时期常用的红、蓝和黄等几种颜色,在大不里士画派时期采用了石绿、褐、黄、红、蓝和绿等颜色。第三,从赫拉特画派的以单色为主要背景的处理方法,改变为大不里士画派时期以不同背景分色处理的方式。第四,通过画面人物形象的叠加创造前后空间,从而改变了以往分散式排列的平面刻板效果。第五,将人物面部绘制为 3/4 侧,这显示了赫拉特派及大不里士画派细密画中的程式化倾向。
 
二、对波斯细密画风格的影响分析
 
毕扎德对波斯细密画的影响,离不开其作为宫廷画室负责人的身份,而波斯古典文学和宫廷的装饰需求成就了他在这一领域的贡献。众所周知,波斯细密画的兴起一方面是基于宫廷的装饰需求(被作为饰品收藏或互赠),另一方面又与手抄本的装饰需求密不可分。而其借鉴东方绘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蒙古忽必烈汗时代宫廷绘画艺术,特别是人物肖像方面”[10]。正是蒙古人的入侵使得东方风格与波斯本地带有希腊化特点的伊斯兰艺术风格并存甚至走向融合。从传播的范围看,波斯风格的“细密画也一向是一种少数人的艺术。它从没有深入到民间或扩大到某些阶层。它只是受到宫廷里少数赞赏者的重视。因此 , 这种艺术仅在回教内部‘通行’”[11]。这说明波斯细密画从很早就已作为一种宫廷艺术而存在。
 
前文中提到,在受毕扎德的细密画风格影响之前,波斯细密画的风格深受蒙古统治时期传入的东方(中国)风格的影响,时间约从 13 世纪末持续到整个 14 世纪。这表现在“波斯艺术家从中国绘画中学会了如何渲染,以更为真实地表现风景和动物,甚至对中国单色的水墨绘画技巧进行模仿”[12]。在表现手法上,波斯细密画不仅出现取自自然的写实图案,其独特风格的出现首先体现在边饰部分 :在颜色鲜艳的画底上,采用金或银色描绘植物的叶饰及动物形象。为了创建空间的层次感,波斯的细密画中开始采用的形象前后重叠的透视法。这种新的变化“对于已习惯观看西方艺术的人而言,画面上彼此相互重叠的要素有时会感到别扭”[13]。这种分层透视(layering perspectives)的表现技巧是波斯细密画中的特色之一,也是其走向独特风格的标志。相比之下,之前的设拉子画派则将人物平行排列并且相互间并无重叠现象。(图 5)
 
 
5. 毕扎德绘细密画,15世纪末
 
国外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毕扎德对波斯细密画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对形态各异的人物描绘,将时间维度重新引入到手绘插图(即细密画)之中,一件绘画的详细描绘超过了文字的精确叙述需求,几乎挑战和颠覆了故事的中心主题”[14]。笔者认为,毕扎德对波斯细密画的影响出现在 16 世纪初的萨法维王朝时期,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打破赫拉特时期的平面化、几何形式的画面语言,开始以叠加的人物或景物表现画面中的空间关系 ;在用色方面,也更加鲜艳华丽,颜色的种类和冷暖对比也更为强烈。在这之后,波斯细密画艺术开始出现衰落的现象 :“在萨法维王朝之后,伊朗(指波斯)细密画的辉煌和繁盛已经褪去了光辉。尽管这种技术仍然在传承,但已经失去了作为一种独特风格的影响力。”[15] 这也预示着 16 世纪上半叶毕扎德等人在细密画方面所开创的风格和影响逐渐式微。
 
结论
 
毕扎德对 16 世纪波斯细密画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基于所服务的宫廷审美追求。这种以装饰为主的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画面空间和结构的装饰性改变。毕扎德将采用人物叠加的表现形式,创造了画面的前后空间。其次,将画面与文字栏部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改变了以往文字和画面相分离的样式。这种变化实际上体现了毕扎德等大不里士画派的艺术家改变以往细密画范式的束缚和局限。再次,毕扎德之所以能对波斯细密画产生显著影响,与他来到当时的首都大不里士被塔赫马斯普一世任命为萨法维王朝的宫廷艺术负责人有关。正是这一身份,使毕扎德能够主导甚至影响大不里士画派的细密画创作,并很快形成了不同于赫拉特画派时期的独特风格。
 
包玉荣 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1] 卡迈勒·阿尔丁·毕扎德全名为 Kamal alDin Bihzad,也被称为Kamaleddin Behzad。
[2]David j. Roxburgh. "Kamal al-Din Bihzad and Authorship in Persianate Painting". Muqarnas. Vol.17, (2000), p121.
[3] 同 [2],p124。
[4] 赫拉特位于现在的阿富汗境内。
[5] Leylijamali, Colouring the Words: Reproduction of Persian Literature through the Art of Iranian Miniature, Medina Barco, Inmaculada (ed.): Literature and Interarts: Critical Essays, Logroño: Universidad de La Rioja, 2013, p35.
[6] 同 [2],p122。
[7] 同 [5],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