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喀什维吾尔族传统耳饰与丝绸之路南道

  • Update:2014-10-29
  • 潘 妙
  • 来源: 《装饰》杂志第9期
内容摘要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耳饰主要集中在南疆喀什、叶城、莎车、和田、库车等地,以喀什最为典型。从形制和工艺两方面都充分反映出它与丝绸之路南道上首饰的历史渊源关系。本文通过具体案例的装饰手法、工艺手法来探索丝绸之路南道首饰文化的行进轨迹。
关键词 :维吾尔族、耳饰、丝绸之路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耳饰主要集中在南疆喀什、叶城、莎车、和田、库车等地,以喀什最为典型。从形制和工艺两方面都充分反映出它与丝绸之路南道上首饰的历史渊源关系。丝绸之路南道,自玉门、阳关,经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至莎车,西北行至疏勒,折向西南越葱岭至大月氏、安息。南道在大月氏境内有多条岔道 :由大月氏向北越妫水,和康居、奄蔡道通 ;向南和印度巴巴里肯、巴利柴格的海路相通 ;向西南罽宾、乌弋山离(赫拉特)至条支(喀拉塞涅)之路相通。此路中经阿拉霍西亚、德兰吉安娜、卡曼尼亚、波斯和埃兰,直达两河流域。喀拉塞涅是两河流域、阿拉伯、埃及和印度商路的交汇点。南道由大月氏向西至木鹿、和椟、哈马丹、巴比伦、塞琉西,溯幼发拉底河而上至杜拉·幼罗波斯、帕尔美拉。在此又分两道 :一道经安条克渡海进入希腊、罗马 ;一道经大马士革、推罗进入埃及的亚历山大城。[1]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的装饰手法、工艺手法来探索丝绸之路南道首饰文化的行进轨迹。工艺传播一般以源点为中心,以时间为轴,以人物活动为载体,进行扩展。文化生态学[2] 可以解释为什么工艺和装饰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一、装饰手法
 
1. 三锥体和三角形
 
细珠组成的三角是维吾尔族耳饰最常见的装饰形式。制作时,把金片用模具冲压成半球形后,两半合焊为一空心珠,直径 1 毫米。珠子摆放通常有两种方式 :三珠平放,呈等边三角形 ;三珠平放,其上再放一珠,摞叠成锥体。和田耳环两侧还各有一个边长 5 毫米的等边三角形,用 15 颗小珠拼焊而成。维吾尔族耳饰以复杂的花丝工艺见长,这些三角纹样的不断重复以构成醒目的秩序和风格,从而将细碎的花丝纹样统一起来。
 
再来看看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首饰。希腊“繁复风格”时期(约公元前 400年)耳环的锥体珠饰 :三珠平放,其上一大珠,大珠上再放一小珠。罗马人的花苞项链,花苞底端有饰珠,或为两珠锥,或为三珠锥。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区,细珠三角纹样遍及耳饰、项饰、胸饰和脚饰等各种类别,且风格多样 :有将细珠焊接成面积不等的三角,再进行有序排列 ;有把金珠表面轻轻拍平,使三角形纹样更加整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土的战国时期金镶松石耳坠,三珠摞一珠的锥体结构与同期丝绸之路上的首饰如出一辙。可见,罗马、安息、贵霜和汉朝四个帝国并列的历史时期,这些不同区域中的首饰形制也相似颇多,恰好说明丝绸之路是首饰同质化的重要途径。
 
 
 
1. 叶城和田款耳环
2. 叶城和田款耳环三珠局部
3. 和田款耳环三角形局部
4. 喀什款耳环
5. 喀什款巴旦木纹耳环
 
几乎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化圈都自发产生过三角纹样,见于岩画、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织物等门类艺术 :新疆哈密出土的彩陶口沿上、腹身上有二方连续三角 ;哈拉和卓的彩陶纹饰有倒三角、内填网纹的大三角 ;哈密东部焉不拉克彩陶倒三角和正三角接合,内填网纹折线[3] ;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人物、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南山根M101 号墓的骨版图案人物、高加索海伦多夫青铜壶图案持弓箭者的躯体都为三角形 ;罗布泊小河墓地箭杆上的组合型三角纹饰[4]……普遍认为它可能与生殖崇拜有关,“生殖崇拜是统摄了彩陶艺术创作的一个主导性观念”[5]。根据手工艺的发展规律,从岩画纹样到首饰纹样,中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纹样逐渐从原始宗教功用拓展为满足审美和工艺层次的心理需求,纹样的原初含义被淡化或消失,纹样的装饰形式存在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古希腊、罗马、阿拉伯、印度、喀什等地的首饰中,三角纹样显然已不具有更深含义,而是一种传统审美惯性的延续。无论是作边缘装饰,还是作平面装饰,它们都为连续纹样。“用连续纹样来装饰,是因为可以从各方面看去都能得到同样的装饰效果。这种连续纹样,往往是一个纹样单位的重复。它左右连续起来,组成横带形的装饰。这种连续纹样就是人们习惯所称的二方连续。重复是装饰上常用的一种手法,重复能给人均齐的感觉,重复能增强装饰上的节奏感。”[6]
 
与具有普遍性的三角形不同,三锥体样式出现的时间无疑更晚,具体何时未知,但从伊特鲁里亚文化最典型时期(约公元前 9- 公元前 7 世纪)首饰上可以看到非常精致且应用相当广泛的三锥体形式,说明至少在此之前该纹样已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期。三锥体产生也许源于工艺的发展进步。工匠群体具有超越前人、超越旁人、喜爱竞争、创新工艺的职业心理,基于工匠对平面三角的娴熟运用之后,总会出现一些追求标新立异的想法,因此催生出由平面进而立体的形式,不仅出现过三锥体,四锥体也时有使用。它的发展轨迹最大可能是从意大利半岛出发,通过战争贸易等方式向外辐射,沿丝绸之路到达喀什,不知何因,喀什向东的汉族地区却没有出现过本土工匠制作的此类结构。
 
2. 边沿处理方法
 
维吾尔族耳饰常以联珠作边饰,并附有坠饰。上文提到的锥体或三角构成单个装饰单元,沿首饰外轮廓依次排开。同类装饰手法可见于阿富汗出土的 1 世纪前后首饰和伊朗、叙利亚、苏丹、也门等地传统首饰。维吾尔族耳饰坠片多呈叶形,或两半焊合,或薄片冲压。而叶形吊饰也被阿拉伯、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的人们所喜爱。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新疆喀什作为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重要关口之一,是丝绸之路贸易的集散地和中转站,也是外来文化的停驻点,所以喀什首饰中反映丝绸之路的内容很正常。
 
3. 巴旦木纹样
 
巴旦木,扁桃亚属植物,该纹样类似逗号,圆头尖尾,主要使用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广大地区。学界认为它象征代表教义的“新月”说法其实不妥[7],因为纹样远早于伊斯兰教的诞生——公元前 1 世纪阿富汗首饰中已很常见。巴旦木纹样更确切地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8] 的艺术表现,而且并非一成不变。7 世纪下半叶,随着阿拉伯人向东扩张和伊斯兰教东传,形成一种混合了波斯文化和中亚本土文化的新的伊斯兰文化,它在喀什、和田、库车、哈密、吐鲁番的传播过程长达 500 余年。在此期间,这些本地区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契合又逐渐形成了有地域本土特色的文化艺术。例如,喀什巴旦木纹样变化更丰富,有的甚至变形成一个短而肥的逗号,尾部极短,维吾尔族把它称为“鸡眼”;巴基斯坦、印度的则比较常规,优美且程式化,保留了较多植物特征。
 
二、工艺手法
 
1. 微粒和空心珠工艺
 
新疆喀什针式耳环中采用了传统而古老的微粒工艺。微粒工艺(Granulation),指用金银制成极细小的圆珠,在金属表面焊接出各式纹样,在古希腊、希腊化时期的地中海区域被广泛使用,此后长时间绝迹,直至 19 世纪在埃及、西亚的考古热引发了艺术上的复古思潮,微粒工艺被欧洲人发掘出来重新使用于首饰艺术,但不久即式微。意大利中部古代伊特鲁里亚人最擅长该工艺。公元前 9- 公元前 7 世纪伊特鲁利亚首饰上,用粟粒排成精美绝伦的植物纹、神兽纹和折线纹,拇指盖大小的面积上焊接数以千计的金粒,据说得眼力极好的青少年方可胜任。希腊化时期,埃及、叙利亚、意大利半岛等地区都大量生产希腊古典主义风格的微粒首饰,但在黑海、咸海地区则鲜见,而远东的新疆反而又有继承,这种繁荣于丝绸之路两端的工艺现象值得继续研究。
 
较之欧洲的微粒,喀什维吾尔族首饰上的微粒略有区分。因为长久的断代失传,古人怎样制作该工艺一直令人困惑。欧洲人研究出最有可能的一种古代方法,即实心颗粒与实心颗粒之间采用无焊药焊接的技术,这样才会使颗粒表面极干净,颗粒形状极清晰。工艺复古期欧洲首饰上的微粒都仍旧保持了“粟粒”特征,虽然不能与古代首饰相媲美,却也直径极小,在金属表面要么进行大面铺排,要么组成各式花纹。而在中亚、哈萨克斯坦传统首饰上的微粒手法就增多了,常见这几种效果 :①单个圆粒进行组合排列,焊接。②单个圆粒进行组合排列,焊接之后,将表面轻轻拍平。③铸造成型,大量形状规则的三角形适用此法,倒模浇铸成圆形颗粒组成的三角纹样,再将之焊接在首饰表面。上述三种类型,材质以银为主,均为实心,直径常在 1.2 毫米 -1.8 毫米之间,颗粒显粗大。再看喀什维吾尔族耳饰的微粒,出现如下几种效果 :①单个直径 1 毫米圆粒组合焊接成三角、三锥体。②单个直径 1 毫米圆粒焊在直径 2 毫米 -2.5毫米的圆珠之上,成二珠锥体。③单个直径 1 毫米圆粒焊在螺旋丝绕成的弹簧型圆圈中心上,此纹样被称为无花果纹。④与其他花纹一体冲压成型的圆泡纹,圆泡直径约 1.5 毫米 -2 毫米。⑤材质黄金,直径极小,类似欧洲 19 世纪首饰,在大面积上紧密排列、焊接。上述类型中,前四种为空心珠,后一种为实心珠,材质以足金为主,银质很少。
 
 
 
6. 库车款耳环
7. 库车款耳环三珠局部
8. 喀什款针式耳环
9. 喀什款针式耳环微粒局部
10. 喀什月亮款耳环
11. 喀什月亮款耳环叶片局部
 
可以看出,沿丝绸之路自西向东,微粒和空心珠的材质、形态以及工艺手法都有所拓宽,与当地文化融合过程中而发生了变迁、适应和整合。古希腊罗马的首饰在富裕阶层中使用,因为希腊继承了伊特鲁里亚的精致,罗马人基于对希腊文化的崇拜当然会继续沿袭,所以材质非黄金莫属,工艺非繁缛不做 ;小亚细亚和中亚地带,普通民众都要佩戴首饰,而且距离现代时间越近,首饰越普及,银材质的选用直接关乎市场的购买承受能力,材质成本降下来后工艺自然也随之下降,而且只有批量化生产才可以满足普及需求,所以模压工艺大量使用,以创造出视觉上大体类似的圆粒效果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崇尚黄金,传统习俗中足金首饰是婚嫁必备品,耳饰尤其不可或缺,维吾尔族新娘结婚时一定要配备一套传统形制的耳饰,没有传统耳饰会被别人看不起。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已婚妇女还可以继续购置其他传统款耳饰。那么,款式必须要符合传统的前提下也就不自觉地保持了传统的工艺方法——上文第5 种类型和空心珠,都是典型的古代工艺。伊特鲁里亚、古希腊罗马首饰空心珠可小至直径 1.5 毫米 :先冲压出半球形,两半合焊,如此不惜工时的目的是节省金料。新疆库车款耳环圆珠直径为 3.8 毫米,叶城、和田款式中珠略小。
 
 
 
12. 喀什款五坠耳环
13. 喀什款五坠耳环叶片局部
14. 哈萨克斯坦传统胸饰
15. 阿富汗地区1 世纪前后金珠饰
 
2. 冲压工艺
 
冲压模具是维吾尔族金匠工作效率的保障,每块模具上通常有好几种花纹。
 
杏仁叶纹、巴旦木纹、圆泡纹、灯笼球纹、菱形叶片纹……都用模具冲压制成:把薄金片放在阴模上,用相应的阳模冲压出立体造型后,裁剪掉多余部分。接下来有些花纹需要两半合焊,有些则用单片,有些再进行折叠……最后穿金线,做成吊饰。阿富汗喀布尔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冲压成型的衣物饰片,出自 1 世纪前后的墓葬群,有巴旦木纹、心形纹样、花瓣和各种几何纹,那些项链上的灯笼球,也是模压成起三角棱的半球,两两对焊而成。冲压工艺虽然是常规工艺,但纹样造型和纹样排列在各地区是不同的。安息和贵霜帝国普及的样式,在丝绸之路东端的喀什很常见,但在同期地中海地区首饰却很少。这说明丝绸之路上的不同国家民族在接受外来文化时都进行了有意识的筛选。
 
结语
 
季羡林先生说过 :“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自成影响而又影响十分深远的文化只有四个,那就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再没有第五个了,诚然这个文化交汇之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 。”[9] 与西域其他艺术不太相同的是,新疆喀什维吾尔族传统耳饰更为集中体现了丝绸之路文化的“东渐”,基本没有“西传”,也就是说,它是文化的单向传输。以喀什为分界线 :喀什向西,丝绸之路南道上首饰文化呈现出“大相似、小区别”的特点,基本是由西端为发起点,沿东向传输,不排除某些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却是由中间地段单传至东方,比如巴旦木纹 ;喀什向东,华夏汉民族(甚至包括哈密等北疆维吾尔族)首饰表现出鲜明的选择性接纳,那些不适合中原文化的艺术形式不被采用,但是新奇的工艺手法却被接受,同时进行了改造,比如东汉宫廷辟邪带扣中的微粒虽然使用了西方工艺技术,可纹样的布局组织都体现着浓郁的汉文化特色。不管怎样,丝绸之路将南道沿线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多种内容进行串联,这些内容在广袤的时空洋洋洒洒地铺散开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这个历史时空中宽容而谨慎地对待外来文化,从而使首饰形态呈现出相似与异化的华美交织。
 
潘 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注释 :
[1] 刘文鹏主编:《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第 457-458 页。
[2]“文化生态学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的规律的一种学说。”司马云杰 :《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第 153 页。
[3] 参见仲高:《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乌鲁木齐,2009,第 80-83 页,86页图片。
[4] 参见刘学堂:“丰产巫术 :原始宗教的一个核心 :新疆考古新发现的史前丰产巫术遗存(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5]户晓辉:《地母之歌——中国彩陶与岩画的生死母题》,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第 160页。
[6]庞薰琹:“论艺术、设计、美育”,《庞薰琹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2007,第 298 页。
[7]“公元 955 年,黑汗王朝的苏里唐苏托克·布格拉接受伊斯兰教,并定其为国教,定‘星月蓝旗’为国旗。公元1176 年,由中国东北西迁的西辽(契丹)人灭黑汗王朝,改制国旗,禁用‘星月蓝旗’。维吾尔人民不甘屈服,仍然满怀必胜的信念,因此在黑布上绣制形似“半月星辰”的巴旦木花纹,缝制成代表‘星月蓝旗’的巴旦木花帽。这个传说无声地描述了维吾尔族人民不屈不挠反抗西辽的统治,是维吾尔族无字的历史。”参见林盛明 :“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人类学阐释”,宋晓梅主编 :《中亚研究》,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2001,第103页。
[8]参见仲高:“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艺术的传播过程”,《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乌鲁木齐,2009,第 250 页。

[9]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红旗》,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