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巴黎:世博文化与城市精神

  • Update:2010-02-26
  • 滕晓铂
  • 来源: 装饰2010年第2期
内容摘要
巴黎作为法国乃至二战之前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中心,在现代都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一百年内,除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巴黎几乎是每隔11年就举办一次世界博览会,这个持续性的文化盛会对巴黎乃至整个现代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城市文化精神的形成方面、在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中,更是具有不凡的意义。

Paristhe World Expo Tradition and the Spirit of Metropolis

图:1855年巴黎世博会展馆

 

 

 

到目前为止,在巴黎举办、列入国际展览局总栏表的世界博览会共有六次,除了1855年的“世界工农业与艺术博览会”;还有五次同名为“巴黎世界博览会”,它们分别召开于1867、1878、1889、1900和1937年。在此期间,巴黎举办的其他专题性国际博览会主要有两次:1925年的“现代装潢艺术世界博览会”,以及1931年的“世界殖民地博览会”。
 
沙龙艺术展与法国国家工业展览会:世界博览会的基础
沙龙(Salon),是西方文化史上最引人入胜的现象。沙龙原为欧洲人宅邸中的重要社交场所,进而演化为一种文艺现象的代名词。17世纪初始于上流社会的文艺沙龙(Literary Salon)是欧洲人讨论文学、艺术、社会问题最迷人的场所,“沙龙艺术展”也由此而来。1737年,法国卢浮宫在其方形沙龙(The Salon of Carré of the Louver)展出了艺术品,此次展览被称为“沙龙展”,进而简称“沙龙”。“沙龙”一词真正地被固定指称为艺术作品展,即起始于此次作为制度化开端的展览。这种展览旨在通过皇家主导的艺术形式,培养公众特定的艺术欣赏趣味,加强官方美术机构的垄断地位,当时重要的艺术作品几乎都是通过沙龙展而进入公众视野的,因此,沙龙展无论是对于艺术家还是公众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沙龙展不仅是一项展览制度,更是作为一项文化制度存在于法国的文化、政治结构之中的。这种展览方式奠定了欧洲现代艺术展示的基础,使当代艺术品定期进入公众视野,而这种展示模式正是之后内容更加广泛的、展现人类现代文明各个方面成就的“世界博览会”的基础。法国的沙龙展模式,对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产生了间接影响,成为了世博会诞生的催化因素之一。
更为直接的因素,是法国政府于1789年资助举办的工业展览会,它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手段,是一种宣传性质的展览会,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此后,这种工业展览会逐渐成为定期举办的活动,并且从纯粹的工业品的商业推销演变为加入了艺术品尤其是工艺美术品的展览,而后者在展览会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到1849年,法国共举办了11届国家工业展览会。[i]法国的工业展览会逐渐带动了世界各国,捷克、德国、爱尔兰以及英国,都先后开始举办类似的展览会以促进本国的工业发展。
巴黎世博会:现代文化的传播形式
如前所述,定期向公众展示艺术品已经逐渐成为时尚,因此,巴黎的模式迅速传遍欧洲,并引发了19世纪最重要的文化创新:“世界博览会”。伦敦无疑是世博会的正式起点,但如果我们考察一下二战前的世界博览会名录,就可以发现巴黎的突出地位。巴黎的首届博览会是在1855年举办的(1-4),到二战前先后共举办过6次。而伦敦一共4次,布鲁塞尔4次,巴塞罗那和芝加哥分别2次,而其他地方,包括纽约在内,在这段时期都只有1次。确实,巴黎是法国唯一能够享有此种殊荣的城市。
法国的工业革命虽然晚于英国,但正是因为有了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少走了很多弯路。在学习现代技术方面,法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法国人对于世博会的钟情,也正是出于这种广泛吸纳各国技术文明的国策。19世纪中叶,法国的工业发展已仅次于英国,位居世界第二。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时代是法国工业革命取得成功的时期,此时法国工业发展的速度与成就都是空前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向世界展示法国的迫切情绪,而世博会无疑是最好的窗口。
1867、1878、1889、1900和1937年的世界博览会证明了法国首都巴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保持的特殊声望,同时也提供了在世人面前展示法国经济繁荣的机会。为此,1878年兴建了特罗卡德罗宫(图5,1889年建起了标志性的埃菲尔铁塔(图6,1900年兴建了香榭丽舍大道上的两座展厅和亚历山大三世桥(图7,这些建筑也是巴黎富庶的象征。
这些博览会的首要目的着眼于政治和经济,但是文化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承担起了处于衰落中的大规模私人赞助的后继者的角色。为了同其他国家竞争,官方组织者向建筑师和装饰艺术家们订货。在大量观众的支持下,世博会成为了展现艺术创作和外国作品的推动因素,它既汇聚了来自各个参展国的种类繁多的科技产品,也汇聚了众多艺术品,从而可以在各个门类的艺术家之间展开合作(图8-11。瓦尔特·本雅明把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称为“文化演出业的出生受洗证明”。1864年,他又引用一位德国作者的话说,世界博览会是“唯一真正现代性的节日。”[ii]由于世博会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因而它也举办各种新形式的大众文化活动。画家莫奈的作品《圣德尼大街》,正反映了1878年巴黎举办世界博览会时的盛况(图12-15
1900年巴黎世博会的参观人数是创纪录的5000万,更是巴黎这座“世界之都”非凡魅力的又一证明。世界各国都在这个世纪之交的盛会中展示自己的成就。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参观者来说,他们更愿意把世博会看成一个巨大的游乐场,看成现代人可能享有的各种娱乐消遣的汇集。商业性的娱乐设施散布在各个展馆附近,不少集中在埃菲尔铁塔下河塞纳河右岸的巴黎之路。世博会对于巴黎这座城市来说,无疑具有宣传现代城市文明的意义:对于参展国来说,它既是展览艺术品的博物馆,又是展现科技文明的大工厂;对于市民来说,它既是琳琅满目的大市场,又是一个大型的露天游艺会。(图16
科学技术也是通过世博会的展览方式成为展示对象和大众娱乐的源泉。机器展厅在历届世博会上一直吸引着大量观众。1889年后,人们利用埃菲尔铁塔的顶端来展示电力照明的效果,从塔顶发射无数炫目的光束;1900年的世博会上,双速机械扶梯可以让游客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行进速度来浏览3公里的展区。
世博会甚至促进了城市社会运动的发展:从1851年起,一些工人代表参观了世博会,工会大会也在这种有利于各国工运积极分子聚会的环境下举行。毋庸置疑,世界博览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都市文化现象,已与巴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埃菲尔铁塔:城市精神的象征
1889年为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而建造的埃菲尔铁塔是19世纪末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铁造建筑。这座铁塔以其设计者工程师亚历山大·古斯塔夫·埃菲尔(Alexander Gustave Eiffel,1832-1923)的名字命名,用了15000件铁构件、250万根铆钉,重达7000吨,高达300米,它在博览会结束后被用作无线电发射塔,并成为巴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进入机械时代的象征(图17)
1889年正值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法国人希望借举办世博会之机留给世人深刻印象,尤其是1851年伦敦举办万国博览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法国人一直想建造一个超过英国“水晶宫”的博览会建筑,遂于1886年开始举行设计竞赛,向社会各界征集方案,其宗旨为“创作一件能象征19世纪技术成果的作品”。[iii]应征作品达到了700件,最后中选的是建筑师埃菲尔提交的有关建造一座1000英尺高铁塔的设计方案。
埃菲尔的方案一经公布,就引来了社会各界的议论和批评,其中最大的反对意见来自于巴黎的文学艺术家们。就在1887年,组委会与埃菲尔签约一个月后,以作家莫泊桑为首的47位著名文化人士发起了一项反对铁塔的签名活动,签名的备忘录提交给巴黎政府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埃菲尔铁塔还没建成,就已经被形容为“悲剧式的蜡烛台”、“可怕的钢材堆”、“巨大的工业烟囱”、“钢铁铆接起来的丑陋的柱子”等等,当然,各种轰轰烈烈的争议对世博会组办者来说,却无疑成为对世博会最好的广告宣传。
1887年1月28日,埃菲尔铁塔工程在一片抗议声中正式破土动工,整座塔楼在混凝土加固的底座上矗立,基座建造花了一年半时间,铁塔安装花了8个多月的时间,于1889年3月31日全部完工。共有50名建筑师和设计师画了5300张蓝图。埃菲尔的计算极为精确,位于勒瓦卢瓦-佩雷的工厂生产了12000件规格不一的部件,每段钢材都在工厂里依照严密的计算,根据图纸精确制造,然后又严格检验、编号、并按图纸进行组装。高塔建造时现场并没有什么辅助脚架,全靠精密的计算和严密的管理,一根根沉重的钢材凭借手动液压装置精确顶到位置,再由人工用一个个烧红的铆钉,挥舞着铁锤加以铆接固定。工程在28个月工期里,始终体现着严格而科学的秩序。安装过程中没有一个部件需要修改,施工的两年时间内几乎没有发生一起事故。
埃菲尔铁塔有三层:第一层为57.63米,设不同的餐厅;第二层115.73米,设不同的办公室,特别是费加罗报的办公室,负责为参观者办理登塔证书;第三层276.13米,是服务区、气象台、实验室(物理、气象、生物)和埃菲尔的办公室,一般不对游人开放。埃菲尔铁塔有一部电梯,每次可容纳100人,斜升到57米高,然后再换乘可载50人的垂直电梯,开到115米高。电梯每小时可供2400人用。参观者也可以通过1792级楼梯徒步登塔,到顶层鸟瞰巴黎全景。
1889年3月31日是个星期日,铁塔主建筑完工,埃菲尔与世博会组委会的部分管理者一起登上塔顶,并发射了21发礼炮以示庆祝。埃菲尔升起法国三色国旗并骄傲地宣告“现在,世界上只有法国国旗能飘扬在300米的高空”。有趣的是,在铁塔建成后,巴黎人居然发现,当年曾激烈反对建铁塔的莫泊桑却经常出现在埃菲尔铁塔上的餐厅中。曾经有人问莫泊桑为什么常到铁塔来吃饭?莫泊桑以他特有的幽默答道:“谁让这里是巴黎唯一看不见那座破塔的地方?”[iv]
自从“水晶宫”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玻璃、钢铁和木材建造出的大型建筑物开创了现代建筑的源头之后,还没有能与之媲美的现代大型建筑产生。而这座铁塔以其新颖别致的造型,直冲天穹的力量,张扬中却又充溢着浪漫的轻盈,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独有的创新精神。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城市地标之一,它是19世纪末期现代主义思潮在建筑领域的反映。19世纪的巴黎依然流行仿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风格,体现于建筑上是恢复穹隆顶的风尚,埃菲尔设计的铁塔无疑是反传统的。(图18)
1889年世博会期间,登塔成为参观的主要目的和时髦,对于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2500万游客而言,高达300米的埃菲尔铁塔成了最具吸引力的世界奇观,体现了整个世纪的建筑技术成就,体现了最大胆、最进步的建筑工程技术。人们发现,登塔远望是了解城市布局的最好办法。四部可容纳100人的电梯每天把数千名游客送到115米高空俯瞰巴黎,还可沿着1792级阶梯走下来。铁塔使博览会取得了极大商业成功,以至于第二年紧接着的第13届工业博览会依然在巴黎举行。铁塔就象一个金矿,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埃菲尔与巴黎政府的铁塔合约在1889年5月起开始回报,根据合同条款,20年中,铁塔收益归埃菲尔所有,20年后,铁塔移交给巴黎市,埃菲尔和巴黎市政府并没有料到,铁塔的收益会不断延续,在一个世纪后,铁塔仍然游人如织。
直到1923年埃菲尔去世时,他的铁塔仍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筑物,这一记录一直保持到1930年,纽约克莱斯勒大厦建成,它比埃菲尔铁塔仅高出几米。埃菲尔铁塔至今仍是巴黎这座世界名城的城市地标和符号,它凝聚着崇尚创新的法兰西民族精神,张扬着近代科学文明的威力。“铁塔现象”也从此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埃菲尔铁塔建成以来,世界各大城市竞相建造高塔,铁塔作为城市制高点和城市地标,一度演变为愈演愈烈的潮流,我们在几乎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电视塔、观光塔、旅游塔。
影响:世纪风格
为了适应19世纪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城市人口开始呈现大规模增长的趋势。为了配合人口增长的各种需要,欧洲的城市开始通过工业技术来改变城市的状态,建设新的交通系统,扩展建筑面积。此时,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大城市,特别是巴黎,在伴随着工业化而来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成为了首要的受益者。古老的皇家园林对外开放,新的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产阶级和上班族休闲放松的场所不断出现,塞纳河畔那些经常有文化人士徘徊其间的小咖啡馆也日益繁荣起来。这些变化使得城市文化渐渐与乡村拉开了距离,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的生活风尚,成为城市生活的主导。在巴黎这座19世纪下半叶每隔11年就要举办一次世界博览会的城市里,“博览会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城市精神之中,并且因其文化艺术之都的地位而对世界影响甚广。从19世纪下半叶到二战之前的一百年间,出现在这座迷人的城市中的所有文化风潮,几乎都会受到世界的瞩目。
1900年的巴黎,除了展示新技术外,追求新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当时民众的流行。“新艺术运动”风格出现于19世纪末,这个兴起于巴黎的艺术风格在设计史上还有一个别称,叫做“1900年派”,这个称呼的由来即因为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展出了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家具、珠宝、器皿、海报、玻璃制品、服装和金属工艺,正式宣告了新艺术运动在建筑和设计领域发展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新风格。因时髦的先锋派期刊《青年》而得名的德国青年风格,维也纳分离派运动都成为了世博会的流行词,二者都是广义的新艺术运动在不同国家的变体。
从1895年起,西格弗里德·宾(Siegfrid Bing, 1838-1905)将自己在巴黎的日本艺术品画廊,转换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品商店和展厅。除了陈列日本的艺术品,还包括蒂凡尼设计的花瓶、亨利·凡·德·费尔德设计的室内家具。这个商店名为“Gallery L'Art Nouveau”,是宾为了提倡同时代的法国设计师创造新颖而独具创意的作品,催生新的生活艺术风格而设立的。因此,在他的倡导和强烈的爱国思潮中,一种新的风格诞生了,它将法国设计独具的非凡品质和现代艺术的独创观念结合在一起,迎合城市中产阶级的需要,其成就主要体现于日用品、海报等实用生活艺术之中。这种风格得名于宾的商店:“新艺术”(Art Nouveau)。宾在1900年的世博会的临时展馆里租用了展场,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尤金·吉拉德(Eugène Gaillard)的室内设计,拉里克(René Lalique)设计的珠宝,拉里克常常在他的精巧的首饰里混合花,昆虫和女性形象,他通过自然界的题材和变形的主题证明了法国珠宝的魅力。自然是新艺术运动最重要的源泉。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1871年他又出版了《人类的祖先》。这使得艺术家们意识到人类不再高于自然,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属于自然的感念使变形的主题和关于动物,人和植物融合的主体被广泛应用。(图19-21欧洲以外的文化,如日本,中国和伊斯兰世界,也对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构成强烈的影响。
在这个工业生产日趋成熟的时期内,一些艺术家钟爱新技术和新材料,而另一些则致力于通过对工艺和设计的高标准追求以达到把装饰艺术推向纯艺术的境界。而新艺术运动通过多种途径对工业革命作出回应,在建筑、家具、纺织品、服装和首饰领域内都有重要的作品呈现。新艺术运动在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方面,避开维多利亚时代折衷的历史主义,主张运用高度程序化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于是融合艺术、新技术与新材料,以建筑来表达精神成为了此后各届世博会的传统。
192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了“国际装饰艺术及现代工艺博览会”,这次博览会上的展品涵盖了室内装饰(家具、地毯、雕塑等)、时装、珠宝、香水、玻璃制品等多个类别,由这一展览所掀起的设计风潮被称为“装饰艺术”(Art Deco),它开启了一种新的时代风尚。装饰艺术风格可以看作是新艺术风格在新时代的发展,它在新艺术运动的基础上,在与工业文明的结合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它拥有纯粹而艳丽的色彩,自然的几何图案,金属的光泽以及充满质感的材料,让人感觉高贵而神秘,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同时又极具古典气质,处处流淌着新时代机械化生产所割舍不掉的贵族情结。由于这次博览会的推波助澜,装饰艺术风格作为一种摩登生活的符号,被迅速推广到欧洲大陆以及大西洋彼岸的整个时尚领域。20世纪20年代影响到了美国,成为定位于贵族阶层的艺术风格,30年代后伴随着好莱坞电影的热潮,这种风格的影响力波及到全世界,包括在中国上海,我们现在也可以找到20世纪30年代兴建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和室内装饰。(图22-24
 
可以说,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一百年内,巴黎所代表的文化艺术风格对于整个现代世界都是具有示范意义的。除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巴黎几乎是每隔11年就举办一次世界博览会,这个持续性的文化盛会对巴黎乃至整个现代城市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中,更是具有不凡的意义。巴黎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使此后的世界博览会除了展示各阶段的新技术以外,逐渐将改善人类生活方式、塑造城市文化精神设立为新的主旨。
 
 
 
 
参考文献:
[1] [法]雅克·杜加斯特:《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黄艳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
[2] [英]彭妮·斯帕克:《设计百年——20世纪现代设计的先驱》,李信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年。
[3] [美]伊丽莎白·巴洛·罗杰斯:《世界景观设计:文化与建筑的历史》,韩炳越等译,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2005年。
[4] [美]大卫·瑞兹曼:《现代设计史》,王栩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
[5] 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河南美术出版社,郑州,2000年。
[6] 祖嘉合、梁雪影:《工业文明》,华夏出版社,北京,2000年。
[7] 吴敏编著:《世博与科技》,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9年。
[8] 陈燮君、刘健编著:《世博与艺术》,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9年。
[9] 郑时龄、陈易编著:《世博与建筑》,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9年。
[10] 周秀琴、李近明编著:《文明的辉煌:走进世界博览会历史》,学林出版社,上海,2007年。
 
 
图注:
1. 1855年巴黎世博会展馆
2. 1855年巴黎世博会现场
3. 1855年巴黎世博会展馆建造场景
4. 1855年巴黎世博会的艺术作品展
5. 特罗卡德罗宫
6. 埃菲尔铁塔
7. 亚历山大三世大桥
8-9. 1867年巴黎世博会美国展厅
10. 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展出的“失乐园”盾牌
11. 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展出的蕾丝
12. 莫奈,《圣德尼大街》
13-14. 1878年巴黎世博会纪念牌
15. 1878年巴黎世博会展馆现场
16. 1900年世博会招贴
17. 亚历山大·古斯塔夫·埃菲尔像
18. 埃菲尔铁塔局部
19. 花瓶  蒂凡尼设计
20. 椅子  尤金·吉拉德设计
21. 发饰  拉里克设计
22. 1925年博览会印刷品
23. 1925年博览会上展出的橱柜  鲁曼(Émile-Jacques Ruhlmann)设计
24. 1937年世博会招贴


[i] 《世博与艺术》,第4页。
[ii]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第133页。
[iii] 《世博与艺术》,第44页。
[iv] 《世博与科技》,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