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论淮阳民间艺术“担经挑”

  • Update:2009-09-27
  • 赵腊梅

“担经挑“又称挑花篮,花篮舞,是指千古流传于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上的一种原始巫舞【1】。舞者多是年岁稍长的妇女,也有姑娘,以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为多,她们身穿黑色衣裤,头裹垂地黑巾,足蹬黑鞋,一人打竹板颂祖经,三个老太太肩担龙凤花篮起舞。不同的舞步却有相同的规律,即舞者走到中间一定要背靠背而过,身后飘洒的黑纱长尾相互缠绕而又自动散开,象征伏羲与女娲两尾相交之意,充分体现祭祀皋媒之神及生殖崇拜的实质。其颂的经文更明显:“西边修的娃娃山,有儿有女把头点,没儿没女拴一个,夫妻双双都喜欢。”这种经挑舞在陈属各地均非常流行,现今已成为农村妇女们普遍喜爱和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
为了探求“担经挑”的文化意蕴,作者特意采访了淮阳县王店乡及太康县花园行政村民间“担经挑”艺术组织,获得第一手资料。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担经挑”艺术的来龙去脉及其新的文化内涵。
一、“担经挑”舞蹈的产生与发展
豫东平原上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人类始祖女娲因炼五色石补苍天,斩鳌足立四极,杀黑龙止淫水,育万物,抟土造人。因此,触犯了玉皇大帝的律例,被化作黑狗抛进恶狗庄,受尽苦难和凌辱。后来人祖的女儿宓妃肩挑花篮,一边唱经一边舞蹈,机智勇敢地闯进恶狗庄,救出自己的母亲。宓妃担经挑寻母传经的故事流传很广,为了颂扬女娲的功德,为了传扬宓妃的孝顺,后人模仿宓妃担经挑、唱经歌,延续至今,演变为历代祭祖的巫舞——担经挑。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的农村妇女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更多年轻的妇女甚至年轻的男性加入到“担经挑”的队伍,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歌而舞。跳舞的人数增加到15-20人。在表演过程中,行人穿梭其中,观众中如果有担经挑爱好者,向组织者要一幅竹板或一条彩绸,马上可以加入舞蹈的队伍中,随着队伍的步伐和节奏即兴起舞。(她们)他们即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修饰过的美丽容颜,没有经过训练的优雅舞步,可是她们认真执着的表演呈现出了原生态的艺术之美;她们姿态自然、表情动人,身心愉悦,表达出农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豫东平原的农村,凡遇大型庙会、祭祀庆典、烧香还原等民俗活动,到处都可看到“担经挑”的团队。她们选出一块场地,就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展现她们的艺术表演风采。她们的表演吸引了很多游客,停足止步,围绕在场地的周围,一边看舞一边听唱,在经舞中受到遵纪守法、积德行善、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教育。同时,也在无形中传承着这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
  二、“担经挑”的功能
1.祈福还愿
在豫东大地,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或每年的二月二至三月三等各种庙会上,都可见到“担经挑”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非民俗日,也可经常见到“担经挑”团队。谁家一旦有了某种难于解决的困难或问题,随时可以祈求神灵的帮助。如保佑:家宅兴旺,生意发财,如愿生子,子女考学,找到失物等。
问起妇女们参加“担经挑”的理由时,太康县花园行政村妇女60岁的王梅说,家中男人老是腿疼,很多人劝我入会就参加了,男人的病真的好多了;现年65岁的花园村妇女张秀玲大娘说,去年害了一场大病许下愿,做过手术病好了,就参加了“担经挑”的队伍。淮阳县民间寺庙总会长佛作家梁兆亮先生说,自己40岁之前就从淮阳电厂退休返家了,因为检查出来身患不治之症,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也没有好转。后来家人瞒着他在太昊陵里为他祈福许愿,并劝他参加了担经挑活动,癌症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
朴素的农民们烧香许愿,一旦心愿实现后,就会在太昊陵前或当地家中供养的神位面前,烧香还愿,以“担经挑”的形式答谢神灵。还愿那天,男人要到集市上买一些鸡、鸭、鱼、肉或时令水果,摆在神坛前或堂屋正中的供桌上。与会的女人们在供养神的神位前燃起三炷香,一起恭恭敬敬地齐声颂唱佛经歌,当敬拜了天地诸神之后,大家都到神庙前或自己家的院子里,跳起“担经挑”的舞蹈。
据花园行政村老会首吴培信说:该舞是跳给神灵看的,目的是为了感谢神灵、歌颂神灵功德的。人们在祈求神灵时,一般会给神许下三场“担经挑”,心愿实现了就要连续三次举办这样的活动,绝不可食言。
2.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传播古代文化
担经挑是农村妇女们祈福还愿的主要形式,也是城市居民们在民俗节日中最喜欢观看的节目。2008年7月1日,在淮阳太昊陵前,共有三班人马同时表演担经挑,观者如云。在这三支队伍中最吸引人们注意的是,一个干部模样的又高又大的带着墨镜的男人,他就是淮阳佛作家梁照亮先生。此时他打着竹板唱着自己编写的佛歌,表情十分自然地呼应着他的团队,身体微微随着节奏起舞。近年来,他在参考古代流传下来的经文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自己编写新经文、教人们咏唱新歌歌颂新时代。他的新歌人们最爱听。如:《党的政策经-12个月》:正月里闹元宵,计划生育党号召,多生可没有少生好,多生孩子受操劳;二月里龙抬头,多生孩子多发愁,大人愁小孩愁,愁来愁去白了头;三月里是清明,多生孩子多受穷,自己的孩子管不好,草窝里难卧虎与龙……
梁照亮先生说,国家开放搞活,人民生活富裕,老百姓们也开始注重锻炼身体了。担经挑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还因为它们具有较强的强身健体的功能,也具有传播淮阳地区民间文化的作用。他带领淮阳县民俗表演队,经常参加周口市及河南省的各种民俗表演,也不断被邀请为商场开业做民俗表演,还曾经被邀请到其他省份去参加民俗文化做交流活动。1999年,毛泽东的家乡湖南韶山去表演。
吴庄82岁的吴老太说:自己经常一个人在家闲着,没有人聊天,怪闷得慌;有事没事总想和同伴们聚在一起,说说唱唱跳跳心里舒坦,在一起欢乐欢乐,散散心,还可以锻炼锻炼身体呢。她兴致勃勃地唱起了一首歌: “楼上点灯楼下明,俺把斋公送一送,一送送到大门外,雪花飘飘回下筛,俺问斋公冷不冷,身穿小袄蓑衣冷;身穿小袄不必惊,南京城里请针公,北京城里请裁缝,二院针公都来到,高点明灯绣花容,前襟上绣鸳鸯,后襟上对子蝴蝶都成双,引袄哩絪哩青龙来洑水,紗袄哩紗哩织女会牛郎,沿领哩沿哩四大金刚,缀扣别儿缀哩巧燕衔泥落到莲叶上,要不是二位姐妹隔膜哩好,亲生的姐妹穿不身上。”
很多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平常在家里是需要人照顾的。如果参加了担经挑的活动,也都会变得健步如飞,笑容满面,她们与队友们一起聊天,跳舞,唱歌,疲劳和病痛早离开身体远远的。担经挑的农村妇女,文化素质都不高,年龄差别也很大,可是每次她们聚会在一起,就会体现出团结友爱、说笑谈唱、情意融融,快乐无比的团队精神。忘掉了各自家庭中的烦恼、郁闷,身心愉悦。她们在快乐的身心状态中走着优雅的行如流云的舞步,哼着动听的与人为善的佛歌,能够一连跳上两三个小时也不会累。她们的心灵也在一次次的表演中得到净化,得到升腾。
三、“担经挑”的审美价值
1.花篮制作的工艺美
担经挑所用的花篮,多是老斋公们自己设计和编制的。制作材料有毛线、纸盒、竹鑖、塑料花、香皂盒等,俯拾皆是的材料不仅质朴廉价,而且反映了民众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以及顺乎自然的造物思想。
巧手的妇女们使用废旧的酒瓶外包装纸盒,用剪刀剪出花篮的外形,穿针引线把各色毛线编制在纸盒上,使纸盒变得美观结实,再把各种漂亮的塑料花如牡丹花、月季花、腊梅花等,用毛线编制缠绕在花篮里,香皂盒做花托……花篮色彩搭配和谐、朴素、亮丽。远观花团锦簇,近看五彩缤纷,体现了农民们美好心灵和朴素的审美观。
经挑则用竹子劈成宽约三公分的竹条,上面用红绫包裹或用毛线细密地缠绕,使之柔韧而结实。妇女们挑在肩上,既舒适又柔软,随着妇女们行走的节奏和舞步,竹挑上下飞舞,花篮左右摇曳,人们陶醉在花和舞流动的海洋中。
梁兆亮先生讲,编花篮也是有讲究的。有佛歌唱道:西南山上有个竹,张家砍李家牵,王母娘娘编花篮;西南山上有个竹,青竹紫竹一般粗;王母娘娘破鑖子,九天仙女编花篮;编个篮底没啥编,编个蜜蜂闹牡丹;编个篮檐儿没啥编,编个喜鹊闹花园;编个篮蓆儿没啥编,编个青龙戏水沿。在淮阳地区的农民们看来,“担经挑”的活动是神圣的,所唱的佛歌是神圣的,“担经挑”所用的经桃花篮也是神圣的!
2.行走姿态美——原生态的舞蹈之美
传统的舞蹈队形,有剪子股交合(寓男女交合),即一人打经板,三人表演,以十字路线为中心,对面穿叉,走成剪子股路线;有蛇脱皮舞(象征生育):一人在前,三人(包括打经板者)朝一个方向沿履而舞,每二人从中间交叉而过,像蟒蛇逶迤而行一样;有“履迹步”(《淮南子》载:“华胥履巨人迹生宓羲”)。现今舞蹈的基本步伐,又多了一字步、回字步、八卦步伐等等。无论舞步怎么变化,她们总是不慌不忙,井然有序,舞动的身体姿态充满了动感之美。
“担经挑”的基本舞步脚距较小,约有半尺的距离,走起来与戏曲动作中的小碎步相仿,随着她们快节奏的行走,身体婉转起伏。从她们的行走姿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戏剧舞台艺术的表演美;从她们交叉穿梭、行走如云、和谐统一中感受到了整体动感美,这也是舞台艺术的完美体现。
从文化生态学视角而言,这种由普通老百姓负载,且由他们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就是学界通常所称的原生态民间舞蹈。是最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3.原生态的音乐之美 
在淮阳太昊陵庙会期间,或在淮阳附近各县如太康、西华举办的民俗活动中,“担经挑“的舞者们在正式开始之前,先是焚香静面,然后集体屈膝下跪,双手举起,虔心祈祷,轻声颂唱佛经歌曲,农民们称之为“唱佛”。如四季歌,开门歌,两朵莲花,罗汉歌等,众多年轻年老的、音高音低的,粗音细声的女声,齐声哼唱,音调悠扬动听。
在担经挑的过程中,也有专门的歌唱者,手中有节奏地打着竹板,和着节拍韵律,口中颂念经文;年轻的舞者有力气,也可以边舞边唱,歌声节奏分明,押韵和谐。“担经挑”的歌唱也体现了原生态的音乐之美。
四、“担金挑”的社会价值——传承古老艺术,营造和谐社会
“担经挑”,源于伏羲陵庙会千古流传下来的巫舞。在以淮阳为中心的各个县市,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这样的“担经挑”团队。有的村庄组织得好,有腰鼓有统一的服装;有的村庄缺乏组织,零零散散。可是她们都能在农历初一、十五,到神庙前烧香拜佛、唱经,祈求平安祥和。这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古老艺术,体现了农民们朴素情感的表达,寄予了农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这种戏曲舞蹈形式及题材内容的宣扬,游戏娱玩机制及表演展示,使参与者同时得到娱乐和游戏心理的满足,以达到认识、启蒙、教化的作用。
凡参加“担经挑”团队的表演者,皆情绪愉悦,姿态婀娜;他们尽情地歌唱,尽情地行走穿梭,尽情地摇摆欢乐。表达了一心向善、追求幸福快乐的美好心灵,谱写了一心向善、遵纪守法,共建和谐社会的新篇章。
让我们共赏“担经挑”艺术的永久魅力!

注释:
【1】淮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淮阳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91。


参考文献:
【1】穆广科、王丽娅:“颂扬人祖伏羲女娲的原始巫舞——担经挑”,《民间文化》,2000.2。
【2】邓福星主编:《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哈尔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