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冷战阴影下的新希望: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 Update:2010-06-03
  • 周志
  • 来源: 2010年第6期
内容摘要
1958年4月17日,布鲁塞尔世博会正式开幕,共有5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各参展国在世博会上都表现出和平的竞争姿态。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首次世博会,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承载着无数期盼与梦想,而它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科技进步、文明发展、人类团结和平的曙光,证明了人类的发展前景充满新的希望。


五、园区规划与后续利用:“人性化”设计的开始
        二战后,世博会场馆的规划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展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发展相互协调,并十分注重展区的再生利用。在战争的废墟上,人类不但要重建家园,还要重建自己的精神信仰。而当人们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也就不约而同地从各个角度想到了“自然”,对于后续利用问题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4]本届博览会事先就明确地决定了场馆的后续用途,尽管在世博会结束后拆除了大部分场馆,但还是有计划地留下了一些主要的永久性展馆(如原子球塔)。现在,这一地块不仅是重要的商业展览会场,而且是一个不错的综合城区。由此可见,从这一时期开始,世博会园区的规划已经把城市发展纳入世博后续再利用范畴,二战前各届世博会传统的“展馆再利用”方式在此转变成为“园区再利用”方式,布鲁塞尔世博会的这一做法对后来世博会的园区规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续利用计划纳入世博会园区规划在此后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布鲁塞尔世博会所在市郊位置示意图

布鲁塞尔世博会全景
        布鲁塞尔世博会园区规划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1935年世博会的场地,只是面积比以前增大了许多。世博会的场地海瑟尔(Heysel)公园本来是比利时王室的一片皇家园林,距首都布鲁塞尔城外7公里,占地面积约200公顷,属于城市边缘地区。这种选址方式不仅给世博会展区带来更宽敞的用地,同时在后续利用中往往会考虑完整的功能替代,促进展区周边地区的更新或开发,进而改善城市面貌。[15]其实,1935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那届世博会就是以海瑟尔公园作为会址,当时,计划者只是将其中一小部分土地继续作世博会之用,余下的就被指定用来开发住宅,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住宅开发工程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行,因此,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就将整个地块继承。[16]

1958年世博会园区展馆布局

        本届世博会场地内共建造了约200座不同建筑,展区规划划分为4个部分:比利时主办国部分,比属刚果部分、外国参展国部分和国际组织部分。为了能方便游客观赏宏大的地域空间,主办者设计了高架缆车和快速机动车,还有在专用车道上来回奔跑的无轨列车与三轮摩托车。由平面图可以看出,当时的园林是在尽量保持原有皇家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基础上结合大量绿地分散布置展览建筑的。西部会场道路结构为放射状,东部会场结合起伏的丘陵地型形成自然活泼的道路结构,而整体则突出强调一种轴线集中式布局。[17]原子球塔作为整个园区的核心景观和地标性建筑,被置于几条最重要的道路轴线的交汇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对主题的最直观的理解。这种高塔式的标志性主题景观显然受到了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启发,但由于原子球塔所在的海瑟尔公园地处布鲁塞尔市郊,因此尽管在视觉效果上也许无法同埃菲尔铁塔相比,但在做法上要比前者的直截了当要巧妙许多。此后,这种由标志性建筑统领园区布局规划的方式还被多次运用,如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景观太阳塔和1993年韩国大田世博会的光明塔。

        本次世博会的主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布鲁塞尔的城市面貌。在二战后,许多发达国家城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所谓的城市空心化过程,即中上层家庭纷纷从城市搬迁到郊区,造成市中心成为犯罪、种族暴力的中心,市中心建筑长期失修,加之犯罪率的上升,出现更多的家庭移往郊区,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大城市夜晚犹如死城,于是恢复市中心的原有风采成为当务之急。而在当时,像世博会、奥运会等作为大型娱乐项目为城市改造提供了绝好的契机,举办城市往往以此来获得巨大的政府投资和民间的帮助。举办博览会需要扩建新的展览大厅,架设新的交通公路,以及改善居民原有设施,因此世博会被西方公认为是改造城市的“催化剂”。[18]布鲁塞尔也不例外,在本次世博会中,为了方便游客到达,布鲁塞尔市政府大力改善了周边的交通条件,不仅修建了有轨电车,还改建和新建了3100公里长的公路和6公里长的隧道与高架桥,并且还专门辟出了大块的场地专作停车场。[19]这些做法都极大推动了布鲁塞尔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令城市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此外,世博会的举办还大大提升了比利时的国际地位和布鲁塞尔市的城市地位,令这座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首都”,而且也让它提高了对各种文化的包容程度。如今,布鲁塞尔的居民中有27%是外国人,已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城市。

结语
        没有哪个时期比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战火洗礼后的人类更渴望和平。也没有那个时期比进入太空时代的人类更向往着进步。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举办的。在它的身上,承载着太多的期盼与梦想,而它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科技进步、文明发展、人类团结和平的曙光,证明了人类的发展前景充满新的希望。
 

周志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注释:
[1]欣平:“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世界知识》,1957.12。
[2]乔兆红:“世界博览会:从帝国角逐到和平友爱之竞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5。
[3](美)阿尔弗雷德•海勒:《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吴惠族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第69页。
[4]陈易、郑时龄编著:《建筑世博会》,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第107页。
[5]蔡军、张健:“创造新世界——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建筑设计特点研究”,《建筑》,2007.4,第25卷。
[6](法)R.萨尔惹:“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法国馆介绍”,《建筑学报》,1959.6。
[7]同[5]。
[8]同[6]。
[9]典雅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力求通过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典雅的安定感。主要代表人物有:菲利浦•约翰逊、爱德华•斯东与山崎实。参见蔡军、张健:“创造新世界——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建筑设计特点研究”,《建筑》,2007.4,第25卷。
[10]同[4],第29页。
[11]同[3],第70页。
[12]同[3],第70页。
[13]“布鲁塞尔:在欧洲中心呼唤中国”,《世博杂志》,2009.8,引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网址
http://www.expo2010.cn/a/20090816/000008.htm
[14]查爱苹:“历届世博会后续利用综述”,《商场现代化》,2007.5。
[15]吴志强、干靓:“世博会选址与城市空间发展”,《城市规划学刊》,2005.4。
[16]郑寒:《世博园规划与设计初探》,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第26页。
[17]同[16],第45页。
[18]郑时龄:“城市中的世博会规划和建筑”,《城市规划学刊》,2005.4。
[19]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到达交通组织的比较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6.4。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