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设计档案: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研讨会,记录最原始的设计草案

  • Update:2011-11-16

 

二,知竹

(2011年9月30日上午 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论坛发言纪要)

(印度)桑迪普•桑伽如:2002年—2004年我在一个大学任教,当地有很多竹子,不仅日用品、家具等,甚至房屋都是用竹子建造,这是我跟竹子第一次结缘,也了解了竹子的特性、如何用竹子进行设计以及相关的制作技巧等。后来我又与一些设计师一起研究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结构,并把形状进行演变,做成不同的产品,借此进一步了解竹子的承力作用。
然后,我就不再教学,开设了自己的设计室。主要方向是工艺品和设计,我们跟不同的工艺设计师合作,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有一个项目,主要是为客户来提供一种新的竹子家具。我们采用了同一种思维逻辑开发出几个新产品,形成一个系列,然后将其商业化。这个项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些设计,第二阶段是做成模型,但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我们的一些问题,有些产品当时不是特别成功。另外我们还开发了其他项目,跟当地的居民用品相比较,来看它们有没有更多的实用性。之后我们又开发出新产品,这些产品在2009年正式制作成功,另外我们公司也做一些家具设计。
我们现在有一些小型的项目正在进行中,还有一些项目正在逐渐转化成商品走向市场。我们其实现在已经有了比较统一的体系,可以说有这样的系统了,能保证最后出来产品的质量。这是我们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或者说尝试。

王文雄(中国台湾,台南大学科技创品系的系主任王文雄。):台湾地区竹子很多,对竹子的利用也很普遍。比如我们从台南的一张旧地图中可以看出来,整个城墙都是竹材做的。(图11)日常建筑也用了很多的竹子,如图12所示,白色墙体里面也是竹子。

但是如果竹只是被使用的工具,它就完全有可能被现在各种各样的器具取代,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竹子对台湾普通人的一生非常重要,从出生、成年礼、婚姻、建设家庭、死亡,几乎都脱离不了跟竹子的关系。竹子不单纯是一个用具,人出生时把脐带切掉的是竹刀,人死亡时用来引灵的道具也是竹子。所以它不只是一个用具而已。如图13是台湾道教的招魂仪式,最终的道具就是那根青竹。
但是到了近代社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竹材不是非常适合于大量工业生产的材料,因为每一根都不一样。那它到底有没有继续使用的价值?所以我深究它的文化面,最后发现,它会以隐性的方式深藏在我们心中。图14是做竹筷的场景,是全世界第一个发明出自动竹筷机的地方。
在现代化条件下,我们对竹子的开发和利用会加上一些新科技、新材料的研发。这几年来我开始参与跟竹子相关的研发和设计,并成立了一个工作室,tek-sia(竹舍),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绝对不能100%都用竹子,否则成品会太沉;二是要让人家知道这是竹子做的。我们还对传统社会的竹制品进行一些改造,使之与当代生活相对应。图15是一个竹灯,是利用竹子弯曲的特性加上LED,图16是衣架,衣架部分主要是利用它的弹性,按照衣服的大小来调整宽度。图17是采用包管技术做的台灯。我们希望通过不一样材质的结合,可以让竹材凸显出来。
今年我们还有一个作品叫“舞悦”,由一个一个的小竹圈组成,里面有一颗重的金属球,金属球掉在不同的圈里会有不同的灯光变化。(图18、19)还有一些作品,因为有很多技术上面的难度,现在正在改良中。我们希望借由这样设计的专案,将竹子更广地介绍出去,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全世界被看见。

王明旨:通过刚才讲的这些内容,我觉得一个是有一种很现代的感觉。他们应用竹子吸收传统,把竹子材料的弹性、可塑性,还有竹子这种材质的颜色、质感,各方面都和现代应用很好结合起来。它开发出的这些产品感觉很现代,并不是老古董,并不感觉陈旧,所以应该朝这个方向去探索。
比如刚才印度的桑迪普•桑伽如先生演示的设计,通过竹子组成的非常稳定的单元,然后应用这个单元进行各方面的扩展,然后组成家具、书架、座椅等等很多种器物。这是非常好的思路。另外,台湾王文雄先生是另外的思路,他是用竹子的特性来开发出很多新的产品,比如衣架、台灯。另外不仅仅应用竹子,还应用竹子和非常现代的金属的配件,竹子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也开发出很多很现代的新的产品。
总的感觉,我觉得他们做了很多努力,正在回避竹子的一些弱点,同时发扬它的特长,来考虑一些新的产品。所以我觉得这些设计的成果对于我们国家竹子应用的设计非常有启示,在座的基本上都是设计师,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我们国家竹子的设计虽然也有很多努力,咱们在座的还有企业方面来的老总,也都是专门做竹子这方面开发的,所以我觉得这方面确实大有文章可做。
今天,咱们这个单元叫做知竹,我看那个材料里写,知竹也有谐音的意思是“知足”,知是非常深层次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直销,实际上是知道,是非常深层次的对这种材料的理解,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非常好,对于竹子非常简单、非常经济、非常普及的这种材料,不是简单知晓而是要深刻理解,利用它的各种优势开发各种新产品,确实前程远大,希望有一些设计师可以投入这方面的研发当中。

蔡卫:我们是中国竹乡浙江安吉的一家企业,我们是以现代的技术工艺制造竹子,以这个会场为例,会场里所有的产品,比如椅子、门套我们完全可以用竹子做,而且完全看不出来是竹子。在为竹子去糖去水方面走的也是工业化的道路,用碳化炉,48小时竹材就可以运用。

松重和美(日本,京都大学松重和美教授。):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竹子电动车。我们叫Bamgoo。它不仅仅保留了竹子原有的属性,而且承载了日本、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文化。竹子是日本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茶道也经常可以看到竹制茶具的应用。

我们在四五年前开始竹子电动车的项目,目的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在日本有专门生产电动汽车部件的公司,这些组件在世界各地都有,其他国家也可以生产,所以我们想加入日本文化的元素,就想到了这样一种材料的结合。
我们用了一个非常美的外观,使得车身看上去更具有日本文化特征。图20是非常传统的西阵织装饰,很多人喜欢用竹子改善车的内部结构,而我们是在车的外形上下工夫,我们把太阳能电池拆分成不同的小块,使之更符合我们对车的设计,使车看上去很漂亮,而且还能用,而且是高科技的产物。京都地区有很多传统的竹编织工艺,我们取其中一种来做我们车身“外衣”的设计。
我们年轻的技术人员用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车身竹条的编织,此外,我们还用了塑料作为它的挡风板窗户,不过这辆车的缺点是不防雨。


石大宇(中国台湾)2007年,我与王文雄教授带领的的Yii计划开始合作,我们对台湾的工艺进行了调查。为了发展台湾工艺的传承,我们甄选了很多位有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经验的年轻设计师,结合台湾本土的工艺家,配对以后做出新的设计,希望能够推出一个原创的设计品牌,做了很多尝试,但是最终没能执行下去。当时我们请了一位德国设计师利用主材料设计一把椅子,目的是希望以他这样知名的设计师对国际媒体跟国际买家的影响力,来推广竹材料。这把椅子叫43,顾名思义就是43条竹条做出来的,是一把悬臂椅。悬臂椅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其主要结构材料是钢管,1928年第一把竹制的悬臂椅出现,我们这张椅子在国外尤其是意大利,受到很大的欢迎。后面这个计划我没有继续做,但是我觉得还是要靠自己,我们必须要发展出一个产业来证明这个材料是好的,我们需要做到最大化。

我们发展竹子设计第一计较的是它的材质是不是会持久,因为竹会有裂的问题,南方气候很潮湿,所以基本不会裂,但当你把这个东西移到干燥的地区就会有裂的现象。竹有两种,一个是沉积材,另外就是传统工艺用的竹条。我们更希望表现竹的弹性跟随意性,但这次展览中一些西方的设计,所体现出的设计师对竹的看法跟我们有些不同。我们处理的竹子其实跟所有的木头一样,有很多细节上的处理,然后在质感上我们要求很高,西方人的自然环境中没有竹材,他们会用一种新的不同的方式看它,所以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各有各的吸引人的地方。
要在国内发展竹产业,不应只是利用传统的技巧,或者以竹代木,更重要的是竹可以发展出更多更新的材料。欧洲人其实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研发这个材料,我们产竹国家反而没有做这个事情。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把我们文化传承的这个工艺转换成当代设计,然后传达出去,让西方人或者其他文化的人欣赏、理解,甚至喜欢,甚至有购买欲望,同时我们要重新看待这个材料发展出新的材料,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展新的竹材外壳的材料,可以替代塑料。我自己的竹材料的作品不用任何其他的材料,尤其不用塑料,我一直告诉自己,如果我没有把握做出一个设计,可以让不同时代或者让市场接受的话,我一定会采用一个自然可以分解的材料,那当然竹是我可以运用的很好的东西。

蔡卫:我先讲几个观点:第一,事实上自然资源我觉得有一个方向是必须走的,就是用现代的技术工业包装它,经过各种各样的技术工艺变成很多不同的产品。当然,保持竹子的原生态也能做很多产品。我要讲的是第二部分,用技术工艺包装下的竹产品。比如现在从竹叶中提炼出竹叶黄酮,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抗氧化、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这其实验证了一个观点,任何原材料如果要产业化一定要经过技术工艺的包装,再加上国际化的设计。国内大规模使用主材料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济南大剧院,所用到的竹材料达到4000多万人民币,还有无锡太湖边上的大剧院、杭州西溪湿地的酒店等,墙面、家具甚至灯都是用竹材做的。

刘小康:现在大陆很多做竹产品的企业都有一个问题,就是都在做地板,做家具这么丰富系列的很少。台湾有很多概念,只是不能做出来,没有生产的能力,大陆却是有生产能力而没有概念,设计师与厂家应该怎么配合呢?

石大宇:我把在台湾设计的椅子带到安吉来生产,花了一年的时间。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工匠精神的问题,在台湾,可能一般的工匠会有一个标准,而且是一个高标准,但是大陆的生产比较不会注重那么多的细节。还有一个是设计的问题,其实就是设计师的问题,我的设计永远可以被改的,而且我希望这些执行的工艺家或者工匠,告诉我很多的讯息,不能做的话我可以改,有的设计师觉得我做出来的东西不能改,其实我觉得这样的情况下这个设计师可能经验还不够。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打样的师傅,然后有一个确定的生产流程。中国的竹子这么多,其实是很好的发展空间,要把好的的设计师与好的技术人员经过一个渠道结合在一起,我相信绝对可以发展出一个很精致、很高端产品的产业。

杭间:大家可能在展览上注意到了来自上海春在家具公司的作品,那是两种材料的结合,不完全是竹子,但是可以看到竹榻和椅子非常具有文人气,我的理解是,这类作品是拿竹子做装饰的,跟松重和美的车是同一概念。我现在有一个问题,就像刚才蔡总说的,在今天对竹的现代工艺处理完了以后,我们是否就把竹当成别的产品可以考虑的一种材料,我们是用竹来代替木头、代替金属,还是要还原竹子本身的特性,这点可能对设计师来说才有挑战性。我注意到石先生的作品是分成两类,一类是利用竹本身的特性,还有一种是把竹看成替代材料,因为现在的技术发展已经完全可以替代其他的材料,包括跟它相邻的材料,比如LED冷光照明的产生。我希望两位,一个从设计一个从市场角度,为我们的设计师提供一些思路,在这两类里未来发展的前景应该是怎么样才能是好的?

蔡卫:我非常尊重这种利用材料本身特质的原创设计,但说实话,从企业、从产业的角度,我们企业恐怕不会追寻这一方面,因为这很难做到量产和真正融入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它的受众比较小。我再补充一下,为什么一定要引入现代技术工艺来做,比如我们今天的会议现场有很多木质产品,有很多人认为木材是原生态的,是不需要经过加工的,但实际上我们今天坐的凳子,这个木材是不可能不经过技术工艺加工的,因为它本身不会长成椅子的形状。所以竹材要经过这样的加工不代表就不原生态。
竹子是对抗温室效应最有效的武器,因为同等面积情况下它的产氧量、二氧化碳吸收量、固碳量,包括负离子的贡献率都强过树木,从这点出发就足够让我们说大力发展竹产业,哪怕就以竹代木都是有价值的。
另外,我们的产品开发其实也在力主走两条线,一条线是,木材产品非常成熟,对我们来说也会做跟随性的产品。第二条线是,我们也非常努力地把竹材和木材不一样的地方找出来,比如说表面的温润度,我们一致认为竹材比木材的亲和力要好一点。这两条路我们都在做,我们认为都是有价值的。
中国大陆竹产业的现状基本可以分两类:一是竹地板,二是竹窗帘和竹凉席,附加值非常低,所以中国大陆目前的大的竹产品企业都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我个人觉得竹产品未来有两个方向:一是建筑装饰上的应用,二是家具领域。当然还有第三个,我们叫做小品。在这种状况下,其实中国目前竹产业真的处在十字路口,现在的最大困境是两个:一是整体市场的策划和推动,这个可能需要专业院校、顶级设计师等来助推;二是整体包装,包括品牌运营,因为毕竟是新产品,需要培养消费者。

石大宇:回应刚才杭院长的问题,我另外在做的设计是地板跟LED的结合。因为我接触的是两个不同产业,一个是台湾的LED产业,一个是大陆的竹地板产业。前者希望我多设计几个灯具,但是设计完成后,实际生产要开模具,而且不确定后面可以卖掉多少。所以我想出一个方法,把LED和竹地板结合,我下一步要做的是把声源加入进来。我的意思是说,从事设计工作的人不能单向思维,工业设计应该是替产业解决问题。其实站在环保视角来看,以竹代木是绝对应该的。要把竹产品做到最大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高设计品质和高工艺品质。

刘小康:我们先请汪大伟院长对上面一个环节做评论。

汪大伟:这两天密集型的又是看又是听又是讨论,我可以说是知足了。我谈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知为其用,我想从这一点展开。首先从这次策展的方式来看,这次设计展提出一个主题,首先让大家理解竹,策展人提出了五个知:知其意、知其艺、知其气、知其解、知其悟。我想这五个知的目的是提出这五个方向的问题,让我们在看展品的时候做一种思考,随后探索出成功案例背后的故事。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成果是,我们在看整个展览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可以用两个知来概括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和成果展现的两种样式:一个是知其性,一个是知其材。从设计层面上说,我国台湾和印度是东方文化诠释,实际上是充分利用了竹子的知其性;展览中有些设计,比如一件荷兰的竹屏风(图21),是把竹子当成材料,当成一种填充物,是知其材。知其性是东方顺其自然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实际上背后隐藏的是东方的智慧;知其材则使荷兰这位设计师把竹子剖开,从表皮、表里一直到结构展示给人们。这解释了西方人在设计中讲结构,中国在设计中讲生发,而这种生发是知其性才能生发。竹艺中有一个解决90度弯角的工艺,从中能看出这两种不同方式的区别。我们的竹椅、竹凳利用竹子韧性解决90度的连接空间,而这件屏风的连接点是90度的硬接,是用粘合剂的,这就是工业文明的思路。知其性和知其材,是两种不同文化所呈现的不同智慧。
第三个我想讲自己的想法,我们的设计不单单是传统的手工艺挖掘前人的智慧,还应有一种新的科技介入,如果按照随其性的思路,再运用新的科学知识,我们的设计就会产生全新的概念。

蔡军:现代产业发展的路线和我们现在强调自然生态的路线是不太一样的,可能需要结合。但是竹子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想问各位,在这个层面上现在推动自然生态的竹制品的产业,它更大的意义在于现在还是在未来产业上拓展很多空间?

蔡卫:应该说它有现实的需要,我还是讲我的专业,就建筑装饰和家具商来说,目前的天然材料只有实木,其他的我们叫人造板或者别的。实木的生长周期非常慢,但是现实需求很大,因为人造板做不到很多的造型、纹理等,这是第一点,我认为发展竹产业是有现实需求的。
第二,竹子符合从低碳环保的要求,同时也是健康的,任何材料都含有甲醛,但实竹和实木中甲醛的比例是1:3,所以它是健康的,所以没有任何理由不发展它。

松重和美:我从我的角度回答您的问题。竹的纤维非常长,但是我们现在并没有完全把这一优势完全利用起来,所以可能做一些更好的结合,竹材料会有更多的发展方向。目前的技术条件无法让非常长的纤维很好地连接起来,日本一家公司正在开发用竹纤维做汽车的车身,像这样可以想其他的办法把竹子应用的方面扩的更多更多,现在竹子纤维用的地方,开发的内容还不够充分。

观众:非常高兴听到各位的演讲,我有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以竹代木,竹材料现在正在引起世界的关注,使用越来越广,因此如果把以竹代木这个概念大量推广,会不会形成毛竹的大量砍伐而形成生态环境的问题?因为国内之前的木材有过类似的境遇。
第二个问题,竹子的确不错,但是对于某些体质的人可能并不适合,比如中医认为竹子性寒,而且现在很多人是亚健康状态,那么睡在竹床上,或者周围环境都是竹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因此它的受众是不是有局限性?

蔡卫:第一个问题因为是技术问题,我就来回答了。竹子的生长周期通常是偶数的,跟所有的植物都一样有大小年,通常是两年一砍伐。我们在家具、装修、小品上用的竹材最佳的生长时间是六年,也就是说竹子在生长六年后砍伐是最好的。而且六年的竹子相当于人的青壮年,六年之后它的产氧量、固碳量都下降,笋也不再生长,所以六年砍伐一次完全符合生长周期,而不砍掉完全不符合生长周期。另外竹林里每年都会长很多竹笋,应该考虑的不是竹子会不会被砍光,而是怎么把长出来的笋赶紧挖走吃掉,要不然竹子太密了。笋通常会在4—6月期间变成竹子,基本上两个月就可以长成成年的高度和体积,就开始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竹林永远是茂盛的。

石大宇:性寒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研究过。可能有一部分属于地域区别的问题吧。比如说我从南方来到北京就觉得很奇怪,啤酒竟然有常温和冰镇两种,在南方我们永远都是喝冰的,我们还喜欢喝冰水,从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王文雄:我觉得有必要说明白的是,不是要以竹代木,多样性是生态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把全球所有木头都改成竹子就完了。现在强调竹子是因为竹子以前太被漠视了,它的价值并没有被发现。

刘小康:在座嘉宾有没有最后的补充。我想请每一位嘉宾对这次展览跟论坛都做一个总结。

王文雄:这次展览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让大家看到竹子的价值,我觉得体现所有的设计都是不一样的,这真的是一个多样性的时代,我们对竹材的多样性也非常期待。

蔡卫: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竹林资源,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家具出口国,装饰材料生产制造能力应该也是全球第一。竹产品带未来毫无疑问一定是看中国,但是我们希望这个产业做成高端的,而不是仅仅卖材料。呼吁各位嘉宾,扎根中国吧,因为中国有很大的市场。

石大宇:我觉得竹材是很值得发展的,这个展览让我们看到很多拥有竹文化和没有竹文化的不同文化环境下做出来的设计,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我们没有看到。我觉得后面的发展空间,不管是材质研究也好,产业发展也好,或者是设计研究也好,都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让我们继续努力。

松重和美:改革并不是要把原有的材料全换掉,只要其中10%、20%有变动,就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