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字

  • Update:2011-09-07
  • 顾欣
  • 来源: 装饰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文艺复兴是文字发展史中的重要时期。本文历数了8世纪末至9世纪的加洛林小写体,14世纪发展出来的人文主义小写体,15世纪,衬线体得到重新发展,并迅速赢得了在拉丁语言中作为标准印刷字体的地位。
关键词:文艺复兴、字体设计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字
The European Characters in Renaissance
顾欣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早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的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Carolingian Renaissance),加洛林小写字体便诞生于查理大帝及其后继者推行的文化教育改革运动之中。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从加洛林小写体又相继发展出哥特小写体和人文主义小写体。公元12世纪前后,随着哥特式艺术的兴起,一系列的哥特式拉丁字体席卷整个欧洲。到了公元14世纪,以加洛林小写体和古罗马手写体为范本发展出人文主义小写体。它满足了创造一种体现古典文化精神的文字需求,并且在意大利被看作是有意识净化文字的产物而得以巩固。直至15世纪,盛行一时的哥特式艺术风格因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而迅速没落。作为哥特式文字的对立面——源自罗马石刻体的“古老文字”衬线体(Antiqua)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时期又一次得到了重新发展。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衬线体都与鼎盛一时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化联系起来。在先进的铅合金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文艺复兴衬线体诞生了,它迅速地赢得了在拉丁语言中作为标准印刷字体的地位。

公元8世纪末至11世纪末:加洛林小写体

公元8世纪末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加洛林王朝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它的统治历史。它在宗教、政治管理和文化领域中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并在文字上实施了意义重大的转变。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为了推行文化教育改革,让整个法兰克王国使用统一的书面和行政文字,图尔城圣马丁修道院院长的阿尔昆(Alcuin)受命主持并创造出了加洛林小写体(Carolingian minuscule,图1)。

图1:公元8世纪末至11世纪末,加洛林小写体

加洛林小写体来源于古罗马半安色尔体和晚期古罗马斜体。另外,该字体还间接参照了爱尔兰语和盎格鲁萨克森语的小写字母形状。加洛林小写体字迹清晰,字形简单,字母与字母之间彼此互不相连,是西方文字中最能代表罗马风格的字体,因此它也被称作罗马小写体。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字母表中的小写字母几乎都在加洛林小写体中得到了完善。加洛林小写体奠定了我们今天所用的小写字母、书写体以及印刷体的基础。

由于安色尔体和拉丁大写字母不再适应在中欧传播越来越广的日耳曼语。同时,在拉丁语中常用的缩写语也在日耳曼语中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这两种书写形式逐渐被加洛林小写体取代。从那以后,文字的日常用体和书面体都开始遵循统一的模式:小写字母有了上伸线和下伸线;单词与单词之间间隙分明;每一行的首写字母用装饰性字母或大写字母来突出。文字笔画也肥瘦适中,更便于阅读。其中部分字母也有一些明显的特征,例如字母“i”没有点,字母“s”看上去很像去掉短横画线的“f”。(图2)

图2:加洛林小写字体的《四福音书》(约公元9世纪)

在加洛林小写体中,不仅正式区分了字母的大小写,还采用了字体应用等级制度,它配合书本的序页同时设计。文字的最高等级体现在首字母。在使用加洛林小写体书写“规范”文本段落前,一页的最开始使用古罗马方书体,接下来的一级是安色尔体,最后是半安色尔体。而许多“不麻烦”的手写稿仅仅只分为两个层级:全大写字体的方书体和加洛林小写体。(图3)

图3:东法兰克王国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属地的手写文稿(约公元830年),左为加洛林小写体,右为方书体,下为公元9世纪末日耳曼加洛林小写体书写的补充文字。

在查理大帝的统治下,学校以及教育事业重新繁荣起来。自公元9世纪以来,加洛林小写体就从加洛林王朝的书写中心越来越快地扩展开来,并延用了三个多世纪。直到11世纪末,在比利时和北法兰克王国出现了一种从加洛林小写体发展而来的新的书写体——哥特小写体。这种字体迅速在整个欧洲大陆传播开来,并逐渐取代了加洛林小写体。在此之后几个世纪中,又相继发展出哥特纺织体、圆体、施瓦巴赫体、法克图体等哥特字体。(详见《装饰》2009年第11期《哥特文字》)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