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漆与器,用与美——当代青年漆艺家作品

  • Update:2012-03-12
  • 编辑:周剑石、周志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2期
内容摘要
中国漆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漆与器,原本便是无法分割的同一个概念。明清以降,漆工艺逐渐成为贵族赏玩之物,与器用之道渐行渐远。近数十年来,更有漆画异军突起,抢尽漆器之风头。漆画的历史功过自有后人来评定,但漆工艺在发展上的弱势确实也有自身的问题。可喜的是,一批专注于漆器工艺创作的青年漆艺家正在崛起,他们试图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开创漆器艺术的一片新天地。本刊在此刊载了11位漆艺家的作品,结合他们的创作感怀,希望能够较全面地展现当代中国漆器艺术创作的面貌。


 

方兆华漆艺作品
        1999—200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漆艺专业 (本科),2006—2008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漆艺专业(硕士),2007年8月—2008年1月,东京艺术大学漆艺研究室交流。现任教于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创作随感:
        “器以载道”,在漆艺创作中我首先表达对当下生活的感悟与理解,同时,注重漆艺作品在当代人生活中的器用功能。人们在造物的时候总会带有一定的思想,包括实用目的、造物思想、宗教信仰等,这些与时代是密切联系的。在我们这个时代, 通过器物体现作者对社会的认知,对时代的理解,对人生存状态的感触是一种必然。也就是说作品必须具有作者的思想,这种“观念性”是我作品存在的前提。供人们使用是漆器最原始和本质的功能,在漫长的历史中漆器都在实现这一功能,这一功能性在我的作品中得以传承。
        在创作中我采用了传统的脱胎工艺技法。先用石膏制作出漆所依附的介质——胎体;再在其上面刮灰裱布,待漆干燥后, 将其胎体去掉,留下的壳状物即所需的器型;最后在上面髹涂黑漆或色漆,打磨推光完成。这是一个工艺繁复、耗时巨大的过程。在当前这个“快餐文化”背景下,人必须沉下心来,心、手、物在制作过程中慢慢统一起来,才能最终创作出感人、含 蓄、精美的作品。
        如何用传统脱胎漆器制作技术创作具有当代性的作品,是我创作中始终思考的问题。我在吸纳了当代艺术的观念后结合漆材质的特点做了很多尝试。最后我的作品器型从整体上说非常简洁,但对每一个细部的微妙变化,线条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所以器物耐看,简洁而不简单。尤其对器物具有生命力的口沿,更是精益求精,力求把漆艺的含蓄、圆润之美充分表现出来。我所创作的漆器主要为单色漆器,或红、或黑或其他色漆, 器物极少加饰。因为我觉得单色没有装饰,会让人更多地去感受漆材质原本的美,也因为没有装饰会让我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器型的研究上。
        漆器总是在被使用之后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器。在日常使用中,人手与漆器的接触难免会对漆器涂层带来一定的磨损。 这种磨损在我的漆器中被视为人们对创作的参与,是对漆器的第二次创作。所以打磨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把一些棱角之处打磨薄些,让使用它的人通过用手抚摸而“打磨”出底色。因此在我看来漆器不是作者制作完成就完成了,应在人们的使用中不断深化,这种深化是漆器生命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漆器之美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展示过程。

1. 彷徨,29 cm×110 cm×5 cm, 2010


2.山水NO.1,12 cm× 87 cm×11cm,2008


3.山水NO.2,20 cm× 87 cm×11cm,20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