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三种身份间的悠游───访平面设计师赵清

  • Update:2013-08-29
  • 采访、撰文:赵华
  • 来源: 《装饰》杂志第8期
内容摘要
编者按:赵清的瀚清堂在平面设计业界的成功并非源自成熟的运营体制,而是它能在专业层面发出自己的声音,靠作品说话,获得了国内外多项专业奖项。2010 年,赵清成功加入AGI( 国际平面设计联盟)。同时,赵清身兼20 多年出版社美术编辑,他还是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和汕头大学客座教授,从事着设计教学工作,在视觉传达和书籍设计方面,赵清一直在做着实验性的探索。三种身份间的悠游,应该是赵清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在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的瀚清堂设计工作室对他进行了专访。

“时代”跨度

谈起二十多年的设计生涯,赵清将其解读成不同的人生节点,每个节点对他来说都是工作历程中至关重要的转折。这个过程正好处在纯粹手工设计时代和电脑设计时代的跨越,同时信息与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传统的设计功底训练、炫酷的电脑设计初始,赵清对设计的本质产生了思考,最终真正回归到设计原本的思维中来,创作了大量的记录思绪、创想的海报设计作品和书籍设计作品,在设计思考能力和设计的方法中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体系,同时运用于他的平面设计教学中。

 

装饰:您的年龄和所经历的时代发展阶段,无论是设计工具,还是新媒体的形式,包括书籍和传播方式的演变都是处于很大变化的时候,您的感触应该是很深的。

赵清:感触很深,我经历过整整八年非电脑的设计时代,即贴黑稿的时代,现在很多年轻设计师不知道什么是贴黑稿。因为当时的设计完全没有电脑,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美国也没有,全世界都没有。但是在平面设计史前面的这50 年甚至100 年,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产生那些精彩、摄人心魄的设计作品的。

装饰:所以说您实际上接触的是那么长年代以来平面设计中很精髓的东西。

赵清:是的,电脑只是我们的工具而已,设计的本质是思想,这是很浅显的道理,而现在很多人一开始就接触用电脑设计。我经历过多年这样的纯手工设计制作过程,过去做一张设计稿要贴黑稿、画墨线,再早期美术字都是自己写的。再进一步用色,那时候还没有胶印,而是铅印的时代,只给你很粗糙的两套色、三套色。而这些限制可以确定两点,一是对这种极简元素的控制和运用能力,二是最基本的排版能力,因为黑稿贴上去以后就没办法再揭下来重新调整,不像现在这么随意。所以我们定下来的每一行字、每一个字体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当时的黑稿,甚至说给厂里的水粉和小的设计稿,现在看来都是很珍贵的。经历过那样的阶段后,1996 年苹果电脑来到中国,我们开始进入电脑设计时代,刚开始一下子很兴奋:软投影、玛瑙字、金属字……因此有一段时间会很迷失,因为那时候设计这些东西会给很高的价格,但都是浮在表面的东西。经历了这个看山不是山的迷失后,终于回到了直面设计本源的问题,即使有了电脑作为设计工具,也必须做纯粹的、坚定的设计,并不是靠那些花里胡哨、表面化的东西。

装饰:现在的传媒方式对纸制书籍的冲击很大,但很多人坚信书籍是不会被淘汰的。

赵清: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我们前面讲到的老的传播方式与铅印时代,我们经历的正好是中间这一段。当全球进入到电脑设计时代,然后再进一步进入信息时代,面向未来的新媒体互动,我们在这三个阶段被时代推着往前走,但是我们要面对并认真思考今天这样的时代,也就是交互时代。当纸面时代到进入这个阶段时,这个阶段也会牵涉到纸面书的问题,因为纸面书也是一种交互和更深入的传播。很多人也在探讨这个问题,是不是以后纸面书会淘汰?纸质东西要消失?甚至有一种惶恐的感觉,但我并不担心这个问题。正如人之所以为人,纸制书带给人的整体的多重综合感觉是无法替代的,这也是人的本能。很多年轻人并不都是只喜欢iPad,也还是喜欢阅读并触摸到真实的书本。传统纸面是无法淘汰的,人一方面得到信息,一方面获取知识,这些跟纸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我觉得它是消亡不了的,而会以更高的一种形式存在。

 

11-14瀚清堂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