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发现内空间——斯蒂文·温伯格在20世纪晚期的玻璃艺术创作

  • Update:2010-04-26
  • 曹健
  • 来源: 《装饰》杂志

薄雾


       清透的立方体(Clear Cube)

       “清透的立方体(Clear Cube)”是温伯格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作品。这件作品外部的凸起便是内部的凹陷,内部和外部的形态关系处理得更为自然。玻璃底面的起伏变化,源自于温伯格在耐火石膏模具上的处理, 铸造前的耐火石膏模具如同一个开口向上的盒子,这些起伏变化存在于盒子的底面,盒子的开口就是模具的铸口,温伯格在耐火石膏模具的铸口上放置玻璃料进行铸造,玻璃料溶化后从铸口流入耐火石膏模具,于是模具底面上的起伏就被反映到了作品的底面上,这是通过处理外部形态来实现内部形态的一种玻璃内空间思考方式。
       温伯格为了表现作品的内空间,在作品中通透部分的底部不但作了造型上的处理,同时又让气泡这一玻璃材料语言介入作品内空间。
       玻璃铸造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玻璃料块之间由变软进而粘结到一起,那么料块间接触面的间隙中便或多或少的包住了空气,这就是气泡产生的最初状况;如果玻璃表面粗糙,熔化点温度在800℃到850℃之间(如果温度过高,这些气泡就会浮出玻璃液面),会不同程度的在作品中形成一层薄雾状的致密气泡,气泡大小相同浮起的速度一致。
       在作品的通透部分中,有一层雾状物,这实际上是一层自然起伏的、致密而微小的气泡。温伯格是通过使两块方块状玻璃料之间的接触面变得粗糙从而实现这种效果的。在铸造之前首先用喷砂方法使两块叠压放置的玻璃料接触面变得粗糙,在铸造过程中玻璃受热变软,粗糙表面的间隙就形成了这层气泡,又由于作品底部的起伏变化,气泡层适合了形体起伏,视觉上产生相互呼应的效果,这样一来就有计划的在作品内空间中加入了这一玻璃材料语言,并且使作品内空间的有了更多的层次感。
       在这种玻璃材料语言得到进一步扩展的前提下,温伯格对于内空间的驾驭能力,从制作外部形态反映于玻璃内部,发展到对于玻璃内空间中材料语言的发掘与控制,不能否认这是对于内空间理解及掌控能力的加强。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