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创新的路径——二十年来最具创意的设计案例推荐

  • Update:2012-05-09
  • 编辑、整理:汪芸、周志;翻译:汪芸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4期

三,趋势类

1, 解构主义在服装业的兴起


年代:1990-2000 年
推荐理由:“体形造就服装,服装改变体形”,掰开、揉碎、再组合,形成奇突的无结构设计模式,开创了基于东方传统制衣技术模式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被誉为“面料魔术师”,最先提出了“给我褶裥”的口号,倡导以无结构设计模式,取代西方传统的紧身型结构主义设计风格。1997 年川久保玲等将当年春季时装发布会的主题命名为“Dress Meets Body”,意思是“将服装和身体融合为一”,结合成一种新的外型轮廓,打破了时装界的一贯模式。而薇薇恩·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以及安特卫普的一些设计师们,也将解构的风潮进行解读。亚历山大·麦奎因(Alexander Mcqueen)甚至将服装和家居进行结合,设计出像桌椅板凳版的时装,挑战服装的定义空间。从90 年代起,解构成为继迷你裙、太空装等之后的新的服装解构语言。
(推荐人:冷雨璇,《时尚新娘》主编;肖文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

2,时尚平价品牌的跨界联姻


年代:2000 年至今
推荐理由:经济危机的持续不退,使得许多大牌集团和设计师面临破产的风险。将高端奢侈品平民化,是现今很实用的营销策略,最具代表的就是H&M 和Top Shop 这样的平价时装品牌。名人与品牌的跨界合作比如:英国超模凯特·摩丝(Kate Moss)加盟Topshop ;影星麦当娜走入H&M,开始了她“M by Modonna”的创作生活;阿迪达斯与美国设计师杰瑞米·斯科特(Jeremy Scott)合作服装与鞋子系列;彪马与意大利鞋业品牌塞乔·罗西(Sergio
Rossi)合作小型鞋子系列;女导演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将为路易威登设计手袋和鞋子;村上隆与藤原浩于2008 年10 月在东京举办了“Hi & Lo”展览,为此村上隆还为李维斯(Levi's)设计了限量版Fenom 牛仔裤;此外还有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斯特拉·麦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朗万(Lanvin)、范思哲(Versace)等时装品牌或众多顶级设计师合作……这波平价奢华跨界风潮已风行各国时尚圈,冲击着高级时装、设计师品牌的市场,成为最深入民间的营销新模式。
(推荐人:冷雨璇,肖文陵)

3,从喷墨印花到三维打印——时尚设计中的数字化创新


年代:2000 年以后
推荐理由:新世纪以来,数字化技术的纵深发展对时尚设计产生深远影响。2003 年以后,数字喷墨印花技术(digital inkjet printing)渐趋成熟,并逐渐得到新锐时尚设计师的青睐。这种高新技术在伦敦的时尚圈中尤为盛行,此方面的重要先驱者是由巴西平面设计师布鲁诺·巴索(Bruno Basso)和英国时装设计师克里斯托弗·布鲁克(Christopher Brooke)联合创立的年轻品牌“巴索与布鲁克”(Basso & Brooke)。自2004 年他们推出第一季服装起,便走在了数字印花时尚的最前沿,在世界时尚界产生广泛的影响,被视为当代最具实验精神的服装设计师之一。在他们的带动下,伦敦涌现了一批在数字印花技术领域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的服装设计师,如来自加拿大的埃尔登·莫拉利奥格鲁(Erdem Moralioglu)、来自奥地利与比利时的设计组合彼得·皮洛托(Peter Pilotto)以及来自希腊的女设计师玛丽·卡特兰佐(Mary Katrantzou)。(图2)
        除了数字印花面料之外,数字化技术对于当代时尚的影响还可见于三维打印技术(3D printing)的探索。三维打印技术由原先的快速成型技术发展而来,可以快速地加工、制造单件设计的物品,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设计样品的试制与概念设计产品的单件生产。将三维打印技术运用于时装设计领域,这是荷兰女时装设计师伊里斯·凡·赫本(Iris van Herpen)的天才创造。2010 年7 月阿姆斯特丹国际时装周上,她首次推出运用三维打印技术完成的2011
春夏系列“结晶”(Crystallization)(图3)。在紧接着的2011 春夏巴黎高级时装周上,她又推出了同样以三维打印技术设计、制作的“逃避”系列(Escapism)(图4)。大胆的技术创新与学科交叉性的探索,使得伊里斯·凡·赫本一跃成为目前国际时尚界炙手可热的设计新秀。
(推荐人:袁熙旸,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4,句法变异与城市的形式:探求城市的形式


推荐理由:在我们看来,过去10 年里建筑界最重要的创新是以句法变异的形式对建筑形式进行提炼。建筑形式的句法变异是对正式的传统观念有意识的偏离。变异形式的创造法则既不是普世的,也不能过分单纯地从一个项目的功能需求、施工方法或技术突破里剥离出来,它也不是让建筑变得更“有趣”或是在商业上更吸引人的带有“品牌”效益的诀窍。建筑中的形式变异是在过程当中界定形式连贯性的一种尝试,如果在适当的位置,它会产生冲击作用,在此过程中,理解这件作品的方式就会变得丰富而多样。虽然建筑中的形式变异可以被看做是拓宽建筑语言,强化日常生活中奇异性的一种尝试,但它的发生并不是有意识的。形式变异不被视为一种美学策略,事实上恰恰相反,它是一种由内向外蓄意破坏完美主义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建筑能够跳出自身的局限,赋予周围的城市空间形式。过去20 年里,有一些建筑中的句法变异被视为设计敏感度的重要转折:例如1997 年,皮特·林奇事务所(Peter Lynch Architect) 在法国巴黎的Menilmontant 公寓和花园(Menilmontant Apartments and Garden) 和2008 年由阿尔瓦罗·西萨(Alvaro Siza Viera) 设
计的位于巴西阿雷格里港的Ibere Camargo 基金会(Ibere Camargo Foundation)。所有这些建筑对施工方法或功能性方面注重实际的考虑都关键性地影响着项目,冲击了对形式的“单纯”解读,并推动这段经历产生更广泛的解读空间。
(推荐人:巴勃罗·卡斯特罗,Pablo Castro,OBRA 建筑事务所建筑师,纽约+ 北京)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