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学习希腊,成为罗马—古罗马建筑的创新路径

  • Update:2013-08-28
  • 方晓风
  • 来源: 《装饰》杂志第8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以后世的眼光来看,欧洲建筑传统的主流是希罗体系,即希腊—罗马体系。古罗马的建筑是古罗马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其集大成者,体现了古罗马人征服世界的勃勃雄心,开放地吸收一切有益经验的胸怀。古罗马的建筑演进过程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其创新的路径:从吸收希腊的经验开始,将之理论化,但从没有忽视自己现实的需求和征服一切的雄心,不放弃自身传统的空间模式,不断地使用和改进新材料和新技术,最终实现了对学习对象的超越。

壮观建筑、复杂空间体系

这一系列技术上的突破,使得罗马人几乎什么样的空间都有能力去实现,输水道、马采留斯剧场、斗兽场、图拉真市场等等,这些壮观的建筑无一不建立在拱技术的基础之上,正是由于技术上的优势,罗马人也没有必要再去重复希腊的建筑形式,他们正在创造前所未有的建筑。希腊的露天剧场都是利用自然地形,依山就势,呈现出一个负形,并且在选址上受限于此不能出现在城市的核心部位。罗马的剧场就完全摆脱了这种限制,观众席位的起坡依赖拱的技术不是难事,甚至可以人为控制坡度,同时剧场也可建在市中心,成为便利的公共娱乐设施。

当然技术上最大的荣耀来自穹顶。穹顶这一空间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最初的原型可能是受天然洞穴的启发,而罗马人对有天光的圆形空间的偏爱在许多建筑上都有体现,庞贝古城的浴室里就有圆形的热水浴室。古希腊就开始建设小尺度的圆形神庙,但拱的技术没有成熟,顶部采用的是叠涩拱。理论上,将一段拱旋转180 度就形成了穹顶,但在实践层面并非易事。

罗马万神庙(公元118~128 年)是哈德良皇帝的工程,总体形式比较简单,在传统的前廊后面是一个圆形神庙,外观并不精美。其内部空间很单纯,如同缩小的宇宙模型,基本上是个球形空间,下半部扩大成为圆柱形,建筑的地面以上高度刚好等于穹顶直径43.2 米(很长时间内这都是世界之最)。下半部分的墙身有8 个龛洞,使墙体不那么沉闷,穹顶顶部是直径近9 米的采光口,穹顶内侧采用了藻井的形式,既有装饰作用也减轻了结构的重量。万神庙在总体简单的形式下实际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结构机制:整个墙体包括鼓座部分有许多空腔,不仅仅是8 个可见的龛洞,墙内有许多分散荷载的暗拱,空腔的存在有利于促进混凝土的硬化,整个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陶质砌体进行拉结,竖向间距1.2 米;同时,为了减轻荷载,穹顶的混凝料也是精心选择,与墙体材料不同,穹顶选用轻质骨料,并且越往中央越轻,从基部的石灰华到采光口附近的多孔浮石,穹顶的结构厚度也是不断减小。[8] 万神庙不仅是技术的奇迹,也是空间艺术的奇迹,简单明了的空间体量,优雅的室内装饰,来自上方天空的自然光线,孕育了一个无比感人的空间,在这里既可感受到来自自然、超人的力量,也自然而然地为人所实现的壮举折服,罗马建筑迎来了新的高潮。

在难以一一枚举的罗马建筑成就中,大浴场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它是罗马世俗生活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体现了罗马人处理复杂空间系统的能力。卡拉卡拉大浴场(Thermae of Caracalla,公元212~216 年)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因皇帝的别名而得名。罗马人有建浴场的传统,从公元354 年的地方志中可知,罗马城中的浴场有近千座,皇帝们希望人们耽于享乐而不问政治。卡拉卡拉浴场位于罗马城郊,总面积11 公顷,长375 米,宽 363 米,主要建筑群建在6 米高的台基上。台基内是锅炉房、热空气管道、仓库、过道及服务设施。卡拉卡拉浴场的规模相当于一小镇,严格的按中轴线对称布局,人们不仅在这里洗浴,还有多种娱乐休闲活动可参与,轻而易举地消磨一天的时间。这里可以同时容纳1600 人洗浴,两层高的外围建筑围合出巨大的庭院,建筑底层为商铺,弧形围墙内是图书馆和演讲厅,后排正中为有看台的体育场,其后为贮水池。

主体建筑宽228.6 米,进深115.8 米,包含门厅、前室、蒸气浴、热水浴、温水浴、冷水浴室以及休息空间,由纵横两条轴线控制,长55 米的温水浴厅以及尽端圆形的热水浴厅成为控制性的元素,整体布局严整、紧凑、合理,堪称典范。此时的建造技术完全成熟,大量使用砖肋和轻质骨料混凝土的十字拱和穹顶,大大提高了空间跨度和高度;高低错落的屋顶使位于内部的厅堂可以用高窗采光。同时,整个建筑内的供水供热系统也让人赞叹,有专门的输水道为浴场每天提供3.3 万立方米的水,通过炉子加热后用铅管送往各浴室。地板下和墙体的空腔则成为输送热空气的管道,构造了舒适的室内环境。由于采用了轴线布局,主要厅堂空间连续贯通,空间显得深远,两个方向的空间渗透又提高了空间层次的丰富性。室内不仅使用了漂亮的饰面材料,而且满布艺术品和喷泉雕塑,显得富丽堂皇而生气勃勃。[9] 卡拉卡拉浴场是对人的物质生活欲望的极致渲染,罗马帝国的最终覆亡从中可见端倪。当蛮族入侵,537 年输水道被破坏之后,浴场也被废弃。

 

13. 罗马斗兽场外观复原图。多层建筑的柱式应用并无希腊先例可援,罗马人在券柱式的基础上,也发展了一套多层建筑柱式应用的规则,底层是多立克柱式,二层为爱奥尼柱式,三层为科林斯柱式,四层为壁柱。

14. 罗马斗兽场内景,残存的混凝土结构遗迹。

15. 罗马斗兽场施工场景想象图,现实了脚手架、各种柱式的应用部位、观众席和廊道的关系,带踏车的起重机,地下通道和运石车等等。

 

结语

罗马建筑在技术上的一系列创新也带来了相应的形式处理的问题,万神庙和卡拉卡拉浴场尽管在室内创造了惊人而优美的空间效果,但这两座建筑的外观都不能称善,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吧。拱的应用使拱成为造型的主要元素,罗马人为了让其与希腊的形式融合,创造了券柱式,柱子不再承担结构作用,而只是装饰构件,以此划分立面节奏,塑造相应的气氛。这个手法局部地解决了形式问题,更进一步的是罗马人调整了希腊的柱式语言系统,使之更符合现实的要求。混凝土的优越性在上文已有介绍,但在审美方面也有其缺陷,混凝土的墙体需要饰面层,不仅为了美观,也为了保护墙体。罗马人尝试过多种手法来修饰墙面,砌砖、石料马赛克以及整砌的石块等等,由于对希腊建筑的敬慕,使用石材成为最优的选择,但这大大增加了建造的成本,那些大体量建筑的外观不甚理想的原因可能与无力用这种方式来修饰有关,而不单是形式语言掌握程度的问题。

无论怎么说,古罗马的建筑演进过程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其创新的路径:从吸收希腊的经验开始,将之理论化,但从没有忽视自己现实的需求和征服世界的雄心,不放弃自身传统的空间模式,不断地使用和改进新材料和新技术,最终实现了对学习对象的超越。在罗马人的创新成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对对矛盾关系的微妙平衡,雄心与谦卑,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调和,自身文化立场的坚持与开放的心胸。这些或许是我们在欣赏其艺术和技术成就之外,又一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在今天,我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面对的环境日益开放,那么我们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建筑上的荣耀?罗马建筑的创新之路是可资参考的范例。

 

方晓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注释:

[1] 克劳德·巴夯,出生于1923 2 26 日,法国建筑专业学院ESA教授,培养了让·努维尔等著名法国建筑师,1979 年获法国国家建筑大奖,同时当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主席,2005年当选为法国美术科学院院士。文中阐释为巴夯先生为笔者介绍展览时口述。

[2](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2001,第16 页。

[3] [2],第186 页。

[4] [2],译者序。

[5] 英) 丹· 克鲁克香克主编:《弗莱彻建筑史》第20 版, 郑时龄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01,参见第230-237 页。

[6](英)大卫·沃特金:《西方建筑史》,傅景川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第48 页。

[7]Benjamin Herring, T h e S e c r e t s o f R o m a n C o n c r e t e , C O N S T R U C T O R 2002.9p13

[8]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罗马卷》(上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 参见第480-509 页。

[9] [8],参见第603-619 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