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透视当今美国公共艺术的五大特点

  • Update:2013-10-16
  • 凌 敏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9期
内容摘要
美国公共艺术的出发点是公共性。它的内涵会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公众要求的变化不断更新。当下美国公共艺术有五大特点:重社区、重环境、重地方、重材料、重历史。从趋势看,美国公共艺术现在更强调公众参与,强调公众的主体性,强调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强调公共艺术项目对地方与社区公众的裨益。总之,更强调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突出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

 美国公共艺术有比较坚实的社会基础与成熟的运作机制,在协调和处理公共艺术的内外关系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它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并非一句话、一个抽象的原则,而是由一套系统来体现。就公共艺术的内外关系来看,如何协调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艺术作品的主题特色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公共艺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合作关系,都与这种公共性有关。而这种公共性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思想内涵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公众要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更新和发展。
观察这种变化,除了采用纵向的历史分析方法来研究典型案例之外,还有一种更直接的办法,就是在同一个时间截面上,对不同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美国公共艺术在某个时间点上的真实情况,为理论思考提供更具体、更真实的材料,同时也为公共艺术在不同地区的实践带来更多有益的启发。那么,这样的时间截面有没有呢?有。从刚刚结束的美国公共艺术年度论坛看,这次年会公布的2012 年50 件美国优秀公共艺术作品,以及它的评选方法和评选标准,正巧提供了这样的案例与可能。由此可以观察美国公共艺术在当下的特点与趋势。
这里,在展开分析之前,需要简单介绍一下美国公共艺术论坛。这个年度论坛是作为美国艺术年会(Americans for the Arts)的一部分,每年在美国不同城市举办的。今年的论坛在匹兹堡举行。在这次会议上,除了宣布上一年度的优秀作品名单之外,还邀请了3 位评委对这些作品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评委们特别介绍了本次评选的五大标准。这五大标准可以用五个“重”来概括:重社区、重环境、重地方、重材料、重历史。在这五“重”之下还有更具体的要求,据此可以具体细化地对美国各地选送的作品进行评估,依照既定标准评选出优秀作品来。
这是一个很好的时间截面,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对象,它包括50 件优秀作品以及它的评选标准。对照这些标准来观察这些作品,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公共艺术在当下的状况与趋势。具体来看,这五大标准中的五“重”与相应的作品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体现了美国公共艺术的哪些价值取向?它的公共性又有什么新的内涵?对于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分析。
第一,重社区。这条标准强调,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要具有纽带功能,要成为连接社区居民的纽带,成为一个地区民众认同的一部分,同时还要与一个地区的发展及当地居民的核心利益休戚相关。具体来讲,要根据一个地区的社会情况,为当地居民带来正能量。比如,能振兴偏远落后地区,让普通民众和工友以及小企业参与荣耀、发挥公共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地区积极向上的催化剂的作用,让社区民众共享参与这些活动的欢乐与经验,等等。这是考察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特别需要强调的部分。
在这次入选的优秀作品当中,几乎每一件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但是相比之下,来自华盛顿州的获奖作品《长途行走》(图1、2)打破了人们对公共艺术的固有看法,在突出作品的纽带功能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由艺术家苏珊•罗布(Susan Robb)创意设计的一项集合了环境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公共艺术的综合性活动。在这项探索活动中,艺术家征选了50 位当地的自愿者,花了4 天时间,沿着45 英里的国王县步道系统徒步行走,他们跋山涉水,穿过城市、乡村、农地、森林、河滩、海湾,用发现的眼光将人们视而不见的东西,以人文关怀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所有参与者对时间和当地地理环境有了全新感受。

图1-2. 作品名:长途行走,艺术家:苏珊• 罗布,地点:华盛顿州,赞助单位:CULTURE4,时间:2012

这项活动由CULTURE 4 电视台资助并进行了全程拍摄。一群人的徒步经历和他们诗意化的野外生活以及普通人用自然材料参与的艺术活动,经当地电视台播出在当地居民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活动的意义得到了成倍放大。而对艺术家苏珊•罗布来说,这是她所追求的,是实践她用艺术来干预生活、干预社会、改变人生感受的一种方式。苏珊•罗布长期研究摄影,熟悉文学与艺术史,她的这项设计,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的生活与自己的心灵活动,放在有别于日常经验的环境中,使人放下了原来的生活模式和社会面具,让艺术在平常生活的交流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从苏珊•罗布的《长途行走》中,可以看到当下美国公共艺术的哪些动向呢?首先,打破了人们对公共艺术的固有概念,拓宽了公共艺术的创作天地。这项集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野外体验活动能被纳入公共艺术项目并获得嘉奖,表明公共艺术并不一定要以一个具体的、物质化的作品来表现,它可以是一件独立的、物质形态的作品,也可以是一项活动。作品的形态取决于内容,只要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什么形态都可以尝试。这在观念上是一种突破。其次,检验作品的公共性如何,不仅要看作品的内容,还要看这个公共艺术项目的公众参与度以及这种参与对当地居民的影响。《长途行走》之所以得奖,很重要的是这项活动让当地民众重新认识了自己生活环境的自然和人文地貌、重新审视艺术在平日生活中的意义。
第二,重环境。环境问题分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近年来,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开发与使用新能源,循环使用可再生材料等问题。因此,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题的作品时有所见,环境问题成了公共艺术创作的重要选题。二是社区环境。是指人的各种生活场所,如学习休闲场所等。小环境的好坏与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如何采用艺术的方法来重塑公共空间、改善社区环境,也是衡量艺术作品公共性的一个指标。
在本次获奖作品中,斯考特•斯特比克(Scott Stibich)的环境作品《图像与场地》并没有讨论前一类问题,而是把目光聚焦于图书馆这个大家熟悉的公共场所。(图3、4)这是一项环境重塑计划,安排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公共图书馆的伊士曼阅读花园内。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图书馆的一道弧形墙,面对着草木错落的庭院,艺术家将这道墙处理成一个个魔方似的方块,并用粉红、嫣红和镜面材料装饰了这些方块,使这道墙增添了一种温暖感,而镜面材料又能够映照出庭院中的人和树,给静谧的环境增加了几分动感;另外一部分是花园中摆放的100 张粉红色铁靠椅,供人们阅读与休息。椅子是可以自由搬动的,与静态的墙形成对比,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场景。

图3-4. 作品名:图像与场地,艺术家:斯考特•斯特比克,地点:克里夫兰公共图书馆,时间:2012

本来,克利夫兰图书馆有大大小小的室内阅览室,并没有安排室外阅读。现在由艺术家对图书馆的庭院进行改造,将这个庭院变身为伊士曼阅读花园,使这个不起眼的花园即刻成为图书馆的一道风景。人们在这里自由地移动铁靠椅,坐着看书休息,这就如同卞之琳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这个花园里,透过弧形墙上的镜面,透过自然错落的粉红色椅子,每个人都成了环境中的风景。这就是艺术家的用心之处,也是这项环境改造计划的巧妙之处。这个项目得到了克利夫兰公共图书馆的资助。
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艺术作品是不具有实用功能的,是不能让观众随便摸、随便摆弄的,是相对于公众的一种独立存在。但斯考特•斯特比克的《图像与场地》却打破了这种教条,让公众走进了作品,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从这件作品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其一,公共艺术作品是没有教条的,只要引入公众参与,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在这里,艺术家把空间中流动的人作为一个元素考虑进去,构思出一种自然的、动态的变化场景,既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作品的公共性,又将这种精神体验转化作品的形式,打破了以往的教条。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其二,通过静态的墙来反映动态的庭院,又通过粉红色的铁靠椅和粉红色与嫣红色的墙上方块,形成色彩呼应和动静对比,让驻足这里的人悄然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在沉思之余也能得到某种抚慰。这也许是作品入选的原因。
第三,重地方。如何揭示一个地方的潜在增长因素,表现地方的自然禀赋与社会禀赋,展示地方的环境特色与历史建筑、社会风貌与文化特色,以历史的眼光和动态的方式来解释什么是已经存在的,什么是正在发生变化的,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元素与能量,并扩展其成长的意义,也是公共艺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有中生有”,将一个地方原来的特色发扬光大,形成公众瞩目的新地标;也可以“无中生有”,引入新的元素将这个地方从沉寂中唤醒,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借此激活地方的生机,使公共艺术与地方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也是一个评价点。
获奖声光装置《光场》就是这样一件“有中生有”的优秀作品。(图5、6)它是由莱特沃(Luftwerk)创作的。而莱特沃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是由两位芝加哥艺术学院毕业的艺术家巴克马(Bachmaier)和肖恩(Sean Gallero)组成的艺术合作体。这两位艺术家在一起工作了十年多,主要为公共场合和大型活动设计布置音视频效果。他们曾经做过的项目包括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以及拉斯维加斯、新奥尔良等地的音视频装置。作品《光场》与他们以前做过的项目有极大不同,它是以一个非常有名的雕塑为依托创作的音视频作品。这个非常有名的作品不是别的,正是芝加哥千禧年广场上最受关注的钢雕《云门》。

图5-6. 作品名:光场,艺术家:莱特沃,地点:芝加哥千禧广场,时间:2012

《云门》绰号“豌豆”,是芝价哥市现在的地标性公共艺术作品。以这样一件名气很响的作品为基础创作音视频作品,这两位艺术家看中了“豌豆”的哪些特点呢?除了广场效果外,最大的特点是这件钢雕具有很好的镜面扭曲影像效果。考虑到“豌豆”的镜面特点和单调的表面,《光场》用不同色彩的灯光组成的平面铺设在“豌豆”的下面,经过“豌豆”的镜面映照形成地面和空中两个光影组合,再辅之以音乐,使芝加哥的地标性雕塑《云门》放射出前所未有的光彩,获得了全新的艺术效果。由于《云门》本来就很有名,经过此番装扮,更加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客人前来欣赏。
那么,《光场》依托《云门》进行再创作,这有什么意义呢?其一,表明公共艺术作品可以常变常新,并非一件作品做完了就没事了。甚至那些有名的作品也可以常变常新,吸引人们的关注。这样可以省掉很多开支,却又不减少人们的关注。其二,表明公共艺术作品并非都要建成永久性的,可以根据当地情况灵活安排,只要能吸引公众参与,什么形式都可以尝试。其三,对已有作品和环境进行重新评估,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能够产生叠加效果或创新效果。而这一切也都要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上考虑,才有可能产生好的效果。
第四,重材料。这是五“重”之中唯一对作品的形式提出的要求。因为公共艺术作品是安置在公共环境中、受公众高度关注的作品。人们对作品的直接认识,很自然地会受到材料的影响。用什么材料来创作作品,表达鲜明的审美趣味,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艺术家不仅要考虑不同材料的使用可能产生的艺术张力会给公众留下什么印象,同时还要探索哪些材料与公众的日常经验是接近的,能够唤起公众的亲近感,在公众熟悉的材料中创造出意外的惊喜来。这是一条并不简单的要求,它实际上已经将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融化到
对具体材料的选择中。
从获奖作品看,艺术家琳达•博蒙特(Linda Beaumont)的作品《转动的轮子》(图7、8)构思奇特,总能给抵达西雅图—塔科玛机场的旅客留下深刻印象。这件作品由91 个高达6 英尺的圆形钢盘依次排开组成一道绵延600 英尺的长栅栏,将广场外的机场穿梭巴士等候区与后面的停车场区隔开来。这个巴士等候区是非常忙碌的地方,也是候车旅客能有一点闲暇欣赏作品的地方。而91 个圆形钢盘每一个都喷上了炫亮的汽车漆,色彩缤纷,图案各异,16 个圆盘在电脑的控制下缓缓转动,营造出一种和善温馨的欢迎气氛。到了晚上,圆盘上的LED 灯闪亮,更突出了这个等候区的标志性特征。

图7-8. 作品名:转动的轮子,艺术家:琳达•博蒙特,赞助单位:西雅图空港,时间:2012

这件大型公共艺术作品被安放在机场的等候区内,是经过激烈的竞标才获得空港方面认可和资助的。由于机场环境不同于居民社区和商业街道,没有那么闲适从容,南来北往的都是行色匆匆的旅客,他们大部分可能是第一次到这个城市、这个机场,又将很快离开机场的环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给旅客留下舒心而难以忘怀的印象,是机场环境下的公共艺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琳达•博蒙特在谈到她的想法时说,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呼吸,有生命的感觉,能够使空间动起来、唱起来。这91 个缓缓旋转的圆盘正是这样,如同一个个会唱歌的小精灵,让旅客过目不忘。
从这件获奖作品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呢?首先,材料的选择取决于环境的要求,而构思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还应更进一步,要研究不同公共环境下的人群特征,研究他们的心理,他们的问题和需求。从一个最明显、最让人难忘的角度,来确定作品的基调,选择最恰当的形式和材料,来完成这样一件作品。其次,要协调和处理好作品风格与环境需求的关系。将艺术家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诉求与特定公共环境的特定要求协调到一个方向上,这样就会发挥艺术家的特长,提高这件公共艺术作品的成功率。也就是说,作品材料的选择,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艺术家风格的表现都要协调到与环境要求相一致的地方,这样才能够使公共艺术创作的效应达到最大化。
第五,重历史。在公共艺术作品中注入浓郁的历史意识,使公众对一个地区的历史有所感受,这不是一个新理念。它甚至是纪念碑式的公共艺术最早就要具备的入选条件之一。然而在今天,与以往只关注伟人、名人不同,现在的公共艺术需要以更广阔的历史眼光,以知识性和诗意的方式揭示被隐藏或遗忘的公众记忆,从旧街道、旧建筑、旧设施、旧器具中,找到让人产生敬意和荣耀的历史细节,以及普通人熟悉的生活场景,在对消失的社会、文化、生活形态有所纪念的同时,能够以更平和、更客观、更公正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给普通民众一个历史的位置。这是又一个评判角度。
获得本年度优秀奖的作品《工人》(图9、10),就是这样一件能够让所有匹兹堡人对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触发缅怀意识的大型钢雕。它是由艺术家蒂姆•考伦(Tim Kaulen)率领的团队利用废弃的钢铁构件创作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现安置在匹兹堡市莫农加西拉河南岸的滨河公园中。这件作品之所以入选美国2012 年度优秀公共艺术作品,在于它无论从材料,还是从作品的形式内容与主题看,都浸透了钢铁的精神,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匹兹堡这个曾经的“世界钢铁之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心路历程。

图9. 作品名:工人,艺术家:蒂姆•考伦,地点:匹兹堡,时间:2011


图10.“工人”作品的现场

作为美国的钢铁中心,匹兹堡虽然建市较早,但是真正使这个过去靠贩卖皮货为业的城市兴旺发达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其间,由于战争和美国国内的需要,匹兹堡的钢铁工业急速壮大,几乎垄断了美国一半以上的钢铁产量,由此也推动了美国的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像卡内基•梅隆这样的钢铁与金融寡头。虽然到20 世纪下半叶,由于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匹兹堡踏上了产业调整和城市转型的道路,但是人们对过去那段历史并不陌生,用什么方式来传承历史精神,是公共艺术创作需要直面的课题。
在匹兹堡城市规划部门的资助下,艺术家蒂姆•考伦挑起了这副担子。蒂姆•考伦是擅长在特定环境中利用废弃物和再生材料创作雕塑的艺术家,一直痴迷于雕塑、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雕塑《工人》便是用废弃的钢铁构件塑造了两位炼钢工人在翻钢包的劳动场景。这是匹兹堡人以前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但是,今天当钢铁工人的劳动姿态被废弃的钢铁构件凝固成一件雕塑作品时,这种姿态的意义也就完全变了,变成了一种与现在相关的精神。尽管现在的匹兹堡已蜕变成一座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高科技和医疗文化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城市,但钢铁般的精神并没有消失。
以上从一个时间截面上,选取了部分案例,对美国公共艺术论坛在评选2012 年优秀公共艺术作品时所设定的五方面标准,以及部分获奖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思路,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尤其将这五方面标准概括为重社区、重环境、重地方、重材料、重历史这五“重”,并探讨了五“重”与具体作品的关系。从中不难发现,当下美国公共艺术更强调公众参与,强调公众的主体性,强调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强调公共艺术项目对地方与社区公众的裨益。总之,更强调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突出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是否与公共艺术的主要资助方——各实业机构、社会组织、艺术基金、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要求有关?艺术家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如何评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艺术创作的独特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美国的一些做法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否适合在中国推广?这些问题是从前面引申出来的,未及深思,提在这里,供同行参考。而本文所取案例与2012 年美国各地结项的300 多件公共艺术项目相比,更是挂一漏百。因此,更深入的研究还有待分析更多样本,这样来把脉美国公共艺术的最新趋势,或许会更准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