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论坛综述

  • Update:2014-09-01
  • 张燕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第5期
内容摘要
百余年来,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化的路途中曲折发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当代工艺美术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谋求生存与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答的时代命题。在此背景下,“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暨2014 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年会”于2014 年3 月22 日至24 日在南通1895 文化创意产业园隆重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一流学者和业界精英云集南通,以“工艺美术?再生产”为主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就如何接续由张謇开启的民族工商业之路,如何振兴和发展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如何将传统工艺转化为拥有全产业链的当代创意品牌展开研讨。

2014 年3 月22 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和南通国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暨2014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年会”,在南通1895 文化创意产业园隆重召开。开幕式由南通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陆善平主持,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国华代表东道主表示欢迎,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马达先后致贺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作重要讲话并宣布大会开幕。随后由南通市市长张国华、副市长朱晋、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共同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振兴与应用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揭牌,并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苏丹宣读《南通宣言》,百余名参会代表在现场签署宣言,宣告在江海交汇之地揭开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新篇章,开启民族文化和民族产业的伟大复兴。
开幕式之后,“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共分三场先后进行。第一场以“工艺美术与当代生产”为主题,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许平教授主持,演讲者包括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徐艺乙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杭间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学院副院长向勇教授。学术论坛第二场以“工艺美术的理论与研究”为主题,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尚刚教授主持,演讲者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艺术与科学》主编李砚祖,《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常务副主编、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李立新教授,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赵农教授,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杨阳教授,《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方晓风教授,《艺术设计研究》常务副主编、北京服装学院陈芳教授。学术论坛第三场以“工艺美术的调研与实践”为主题,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白明教授主持,演讲者包括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李超德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主任庄小蔚教授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南京博物院传统工艺研究室主任金文。
3 月23 日上午,论坛分两组在盛和会馆多功能厅进行了沙龙式的自由讨论。第一组由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陈毓其主持。第二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主持。当日下午,分组研讨结束后,专家们返回1895 园区会场,进行总结发言。其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玻璃艺术工作室主任关东海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谷泉,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主任张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周剑石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陆苇教授,永琦紫檀品牌创始人顾永琦先生,南通大学蓝印花布研究所所长吴元新先生先后进行了主题演讲。论坛闭幕式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张夫也教授主持,南通国有置业集团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季晔宣读有奖征文评审结果。随后举行颁奖典礼。最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赵萌教授对此前举办的五场工艺美术系列大展和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
本综述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对应主题演讲与自由讨论,最后以赵萌教授的总结发言作为结束。同时,为了使读者能更清晰地把握论坛的思想走向,其中的主题演讲部分并未按照实际发言顺序来排序,而是按照学者发言所关注的不同层面问题分成了四个主题来进行组织编排。

1. 论坛、年会全体嘉宾合影


2. 冯远在开幕式上讲话


3. 论坛现场


4. 赵萌在闭幕式上作总结


5. 在论坛上作主题发言的专家,自左向右:杭间、李砚祖、方晓风、熊澄宇、陆苇、李立新、向勇(以文中先后为序)


6. 在论坛上作主题发言的专家,自左向右:谷泉、张健、陈毓其、赵农、李超德、杨阳、周剑石(以文中先后为序)


7. 在论坛上作主题发言的专家,自左向右:陈芳、金文、吴元新、顾永琦、徐艺乙、庄小蔚、关东海


8. 自由讨论第一组


9. 自由讨论第二组


第一部分 主题演讲
一、工艺美术再思考
工艺美术作为日常生活和艺术生活的物质载体,如何在这个时代重新回归?
杭间:重返自由的工艺美术
我首先要“检讨”两件事。第一,1986 年我在《中国美术报》上发表了《对工艺美术的“诘难”》一文,提出“要用现代设计来代替工艺美术”——这句话不是我写的,文章是我写的,但《美术报》上加了黑体的这个标题是当时的执行编辑栗宪庭先生给我改的。但是我想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时他为什么给我加上这句话,我非常理解。85 新潮,西方思想进来,而设计界没有任何动静,栗先生比较着急,所以我想可能他给我改的这句话,也反映了当时一代中国人对中国工艺美术、对设计的现代性的思考。另外一件事情,十年前我与何洁老师共同发起的“中国现代手工艺展”,在座的很多艺术家也都参加了。但是从清美的第一届开始,做了六届,越做越没有影响,远远没有达到我们发起时预期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第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是否可以通过学院的教育来完成?恐怕很难。今天在座的学院艺术家,虽然个别的技艺到达了很高的高度,但是真正工艺美术技艺方面的高手不在学院。第二,工艺美术是否可以仅仅通过教育实现转型?也不是。因为它要靠市场、靠生活的培育、靠整体的氛围才能实现。在主流的工艺美术大师之外,在体制中担任某些行政职务的某些工艺美术大师之外,在江浙以及东南沿海,工艺美术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这也是工艺美术复兴的一个新趋势。

李砚祖:当代社会转型下的工艺美术
我们需要探讨的有五个议题:工艺美术定义及其所指、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工艺美术的发展、当代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矛盾与机遇、工艺美术的自然性与生产性、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从手工业时代进入到大机器的工业时代,工艺美术为生活实用而造物的使命基本告一段落。但是,工艺美术在新时代还有另一种功能有待开发,这就是基于手工单件制作特性,生产适用于现代新生活的日用品。这不仅拓宽了以往工艺美术仅限于陈设欣赏品的狭隘思路,也预示着工艺美术这个曾经是日常生活和艺术生活的创作者的角色的重新回归。

方晓风:生产是工艺美术审美的基础
生产是工艺美术作为行业存在的基础条件。只有使工艺美术审美同日常生活发生关联,将“用”放到审美的过程之中,工艺美术的生产才成为可能。以此反观我国目前工艺美术的发展,则令人不无忧虑,博物馆化、奢侈品化、艺术化都只能是在行业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的一些支流,真正能支撑行业持续发展的一定是大众的日常生活。也唯有在这个路径上,文化传承才能真正落实,而不只是一句口号。柳宗悦提出的民艺理论为工艺美术审美提出了三个价值标准:首先是实用,其次是工艺精良,再次是价廉。这一观点值得借鉴,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工艺美术的价值标准如何确立。

熊澄宇:对创意生活与创意产业的思考
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从学术的角度看——英国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是生产力的两个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是对精神产品的认可。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则提出了创意经济。从实践的角度看,以传统工艺为例,明代家具从审美和实用的角度,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以现代设计为例,包豪斯的设计也从审美和实用的角度达到高度统一。创意产业则可以分为四类——作为国家战略的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创意产业、作为社会形态的创意产业、作为生活方式的创意产业。如何认识创意产业和创意生活的关系?我认为生产方式与生活态度决定幸福指数。
陆苇:抢救、传承、创新——记南通美术再集结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虽然在引领潮流的辉煌之后,错过了改制重振雄风的机遇,但三代人早就具有了传承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工艺美术的自觉性。在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背景下,在民俗文化发展由“政府主导型”模式向“社会主导型”模式转换之际,南通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优秀艺人,如杨振明、何林祥、来惠群正带领着南通工艺美术再次集结,各造其极,再创辉煌,并由此引发对 “后南通现象”的思考。

二、工艺美术与创新生产模式
如何通过生产模式创新使传统工艺美术转化为重要资源和文化资本?又如何与当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产生有机联系,而成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助力?

李立新:一种被忽视的传统工艺资源转换方式——非延续性工艺的再生产研究
我们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工艺物种灭绝过程。一旦某种工艺灭绝,想要恢复传承则困难重重,因为人、技皆亡,再无可能复活。在人们经历着传统工艺急剧消亡的同时,我们却惊奇地发现有一些新工艺物种正悄然诞生。比如象山竹根雕、桐城景泰蓝、重庆柯愈勄的创作,它们是非延续性工艺再生产的证据,但这并不是否定工艺再生产中追求的延续性的事实,而是强调当某种工艺不再延续时,并不就彻底地断裂、死亡了。生物死去了就不能再生,而一个传统工艺“消亡”了,待到有合适的土壤,适宜的环境,又能重新复活。

向勇:工艺美术品的价值转化与商业模式策略研究
中国工艺美术品是中华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体现,要与现代生活相融合,重塑新的中式生活方式,由传统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要积极完成工艺美术品的多种价值转换,形成全产业价值链思维。企业要结合商业模式建设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创造出良好的综合效益。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获得独创性、有市场价值的内容创意。工艺美术生产的商业模式在于协同创新,既要面向艺术创意,又要面向科技创新;既要面向国内市场,又要面向国际市场;既要面向家居市场,又要面向收藏市场。

谷泉:过度技艺及其在未来世界的可能性
在使用目的满足以后,再发展的就是“过度技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依附于政治和权力系统,主要表现为过度技艺;而西方工艺美术运动以来的设计,主要表现为适度技艺。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工艺美术传统的特殊性,重新思考传统工艺美术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可能性。

张健:工艺美术产业协同平台研究与建设
就目前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来看,工艺美术产业亟待建立协同平台。希望在深化工艺美术产业研究理念基础上,系统探讨符合工艺美术经济发展的各系统建设及工艺美术经济的未来发展规划,合理且稳步推进工艺美术产业协同平台建设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再生产”不适用于所有工艺美术门类。大规模的品类可以“再生产”,小型的则不行。目前相对小众的工艺美术品类需要另一种转化模式。

陈毓其:新时代下的角色转化——上海工艺美术设计服务平台的建立
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通讯网络系统日臻完善的今天,为了工艺美术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政府、企业、客户群间急需一个桥梁,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抓住时机建立了上海工艺美术设计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涵盖工艺美术信息库、展示展览、专业网站、各项活动等。平台虽然刚刚启用,还在调试,但它已经是全国第一个工艺美术产业的服务平台。

三、工艺美术调研与实践
不同的生活形态极大地影响着工艺美术的面貌。不同门类的工艺美术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不尽相同。以从业者角度来看,无论是行业内的追求,还是学院派的探索,都经历了风雨,也孕含着希望。

赵农: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从2001 年起,我不断深入调研一个普通而特殊的乡村。这个村庄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土布纺织,从1999 年开始,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组织土布纺织生产,当人们包产到户、各自为用的时候,却用一个集体的合作社形式,连带起古老的土布纺织生产。我认为,在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社会背景中有多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这种并存方式就在于现代化纺织工业可以提供给大多数人一种自觉选择,提供大批量的纺织服装;而小批量的乡村土布纺织,适宜与乡村农户的小批量生产过程,改善与自救乡村的物质生活。经济发展虽不均衡,物竞天择的需要和自身生存的意义,使民族文化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存在的方式。

李超德:新书画缂丝团扇设计与制作的尝试
我以书画缂丝团扇设计与制作为例,尝试了文人画与缂丝的结合,探讨缂丝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面对批量化工业生产,缂丝从来就不可能成为现代主义设计民主化潮流的大众用品。这种高级的手工艺区别于民间工艺美术,应该以现代品牌营销理念为指导,走高级定制和奢侈品路线,定位于高端小众产品,将缂丝作品小型化、精品化。

杨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从非遗的定义和特征来看,活态或再生产是非遗生存的希望。目前,活态保护方式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创意行为,文化创意作为一种推广的产业正在大力发展。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要重视——传统民俗的活态延续,文化遗产教育的普及,以及开发传统文化衍生品、加大市场流通宣传。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融合促进关系,成为生活中必需的新文化市场。

周剑石:再生产——中国当代漆艺发展研究
中国漆艺发展再生产就具有绿色生态健康环保和丰富地域多元文化的双重意义。中国漆艺发展再生产具备“三大条件”、“五大支柱”及“一大推手”。三大条件——健康环保的生漆资源、充分的技术方法储备、庞大的漆艺作者与消费群体。五大支柱——政府决策、产业实体、学院引领与人才培养、研究先导与技术研发、商业运作。一大推手——在三大条件基础上,以五大支柱为依托,通过建立不同规模的漆画廊、漆艺博物馆,组织各种形式的国内外漆艺作品、文献展览和学术论坛,从而促进中国漆艺发展再生产。

陈芳:物质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再生产——以服饰为例
工艺美术在当代必须纳入物质文化的视野下进行再生产,才能具备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就中国的传统服饰而言,它的“再生产”实际上关乎两个重要问题:1. 如何从传统服饰文化中吸取精华,设计出具有“中国元素”或者说“中国风格”的服饰。2. 确立代表中华民族的礼仪服装。设计具有中国风格的礼仪服饰,最重要的是能彰显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审美趣味,同时,又符合当代物质文化的环境。我带领的团队正致力于“中国历代服饰时尚研究”。研究者从物质文化史角度,探究服饰与身份阶层之象征、地理环境之差异、工艺水平之高下、审美趣味之嬗变等要素的关系。

金文:云锦的传承与创新
云锦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市场与社会的倒逼。除了技艺的传承,我根据市场需求,制作了被称为3D 云锦的《万里长城》,为某企业制作的《治沙》,以及十二生肖系列。目前,国家的扶持还不够,同时许多年轻人看到云锦的华美,却不一定有学习它、制作它的决心和毅力。

吴元新:南通蓝印花布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
我以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为依托,对蓝印花布印染技术进行实验与恢复,同时也在收集与整理纹样。我认为,实际上随着今后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的这种年轻化,研究与保护必定是与传承同时要做的,这三者是分不开的。

顾永琦:技有道而艺无暇——中国传统工艺的新气象
永琦家具的设计制作来源于对中国家具设计思想和工艺结构的理解与感悟。我不仅从力学、美学、人体工程学和造型学等角度对紫檀家具加以改进,同时,还将机械加工技术和铸造中的热应力学融入到紫檀家具制作工艺中,开创性地运用热交换技术和预应力结构解决了传统硬木家具易开裂、变形的技术难题,研发出独特的无缝家具,使传统紫檀工艺有了质的突破。

四、工艺美术与生活方式的重建
“工艺美术”不是一般的人工制造物,它是中国独特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而当下,我们又该如何以“新工艺美术”来为生活增添色彩、寄托情怀?

徐艺乙:传统手工艺的认识与生活方式的重建
传统手工艺是在前工业时期以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对某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施以某种手段(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及其结果。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作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化存在,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手工艺是历史上健康、简朴、乐观、积极的生活方式之基础。“健康”体现于人们对材料的物理与物性的要求,人们通过对材料的选择来保护身体的康健;“简朴”是以质求量的工艺要求;“乐观”常表现为欢乐有趣的造型与喜庆的颜色;而“积极”则是通过物来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代,中国人在恢复与重建健康、简朴、乐观、积极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对传统手工艺会产生新的需求,只有满足需求而进行的生产,才是有效的生产。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庄小蔚:传统工艺造型,除了物,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建立在品质基础上的生活时代,一个美学上的精品时代。传统工艺造型的多样呈现,对当今人类文明具有巨大影响。通过“视觉的冲击”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两条并行发展的轨迹,传统工艺造型获得了新的内涵,传统元素的实践被理解成一种生活方式的解读。人们将工艺造型的哲学隐藏在创作中,这些创作的色彩、表面、质地、外形等物理特性加上生活方式形成了对工艺造型概念的新的理解,是诗意的旅程和感觉的体验,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和生活方式的隐匿的人性的贡献。

关东海:以“新工艺美术”续文化“DNA”
有着相同文化“DNA”的中国各朝代造物形制组成了独特的中国造物风格。“新工艺美术”将是一个全面的运动,它将重续我们文化的DNA,构建新时代的东方物质文化。第一,“新工艺美术”应以“为中国人设计”为核心来创造“现代中式”生活。第二,“新工艺美术”不再以炫耀技艺为创作目的。第三,“新工艺美术”不再看重使用珍贵的材料。第四,坚持高品质的工艺精神。第五,深深扎根传统,以传统文化为滋养。

 

第二部分 自由讨论
一、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
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方式、技艺的传承方式如何进行?大学如何在当代设计教育中兼顾最古老、最本质的手艺?行业内的人才培养又面临哪些困境?

陈岸瑛:我想谈谈工艺美术的延续性与非延续性传承。前现代时期,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是典型的延续性传承。而非延续性传承是典型的现代传承模式,如瓦萨里建立的美术学院,学院与作坊不同,教师和学员都是流动的,与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同。古代工艺美术发展以延续性传承为常态,而当代工艺美术发展以非延续性传承为常态。只有充分意识到这种差异,才能对工艺美术如何应对现代性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和创新,不仅是在工艺与材料上,更是体现在营销模式和人才的培养上。在西方,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被工作室制、合伙人制、股份制公司所取代,中国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如何从本土出发,摸索当代经营和管理模式,是当前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问题。

白明:我认为手工艺的共性是质朴的造物情感,而这种情感正在流逝。我并不赞同设计可以等同于工艺美术。传统的工艺美术需要学习者对物长期充满感情。每种工艺美术品种都有独特的工艺效果,达到这种效果的技术也各不相同。所谓“巧夺天工”,这个“巧”不仅仅指工艺,更是制作者对物的理解和理想化的抽离,上升到今天所讲的“诗人的角度”。

李超德:我同意白明老师——设计不是工艺美术的替代品。从工艺美术到设计教育的发展,现在是一个畸形的状态。现在有1000 多所院校有设计专业,但是客观来说,当下的设计教育需要反思。工艺美术发展至今,工艺美术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关东海:我们工艺美术系每两年招生一次。可以说我们是精英教育,服务精英,精英的圈子。如果工艺美术服务精英圈子,这个方式是很乐观的。就像过去为皇家做产品,高端圈子的东西很难流到民间。行业存在很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立规矩。我们到了立规矩的时候,不守规矩就出局。

张健:行业内有一个现象值得思考,比如福州漆器的发展,20 世纪90 年代之前规模非常大,后来工厂倒闭了。现在是政府出钱让大师带徒弟,三年后有一个考核,但三年后徒弟几乎什么都没有学到(很多人都去仙游做家具了)。虽然学徒不爱学,但师傅是否真心在带徒弟,还是仅仅是为了拿补贴,这是一个问题。

金文:人才流失是传统手工艺面临的重要问题。南京云锦是南京的,但是没有南京人愿意把小孩送来学云锦。国家扶持不够,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活,很多高学历人员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陈毓其:行业内人才留与走,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按我们的情况来看,有人走也有人留。这也是一个“自然”的选择。

二、机械与手工
机械所代表的高效与同一面貌,手工所呈现的缓慢与个性情怀,在当代如何调和?

顾畅:我想先简介一下我们与“上下”品牌的合作。永琦紫檀提供家具制作的技术支持结构设计,“上下”则负责外观设计。我的公司正致力于研究数控设备,将数控与手工相结合。完全手工与机器生产是两个方向,完全的手工生产实际上对生产者有更高的要求。能机械解决的问题就用机械,让人去做更有意义的部分。

陈毓其:工艺美术到底是“手艺”在前还是“工艺”在前?手工创造有生命力的作品,手工赋予物的灵性是机械不可替代的。

谷泉:机械和手工的模糊度——不同的门类,手工的介入程度是不同的。国外追求的是低价与高质,中国是高价高质。纯艺术是由个人来突破,工艺美术是用集体行业的推进来突破它的发展。

白明:文化介入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巨大。我们是群体智慧的受益者,但希望工艺美术朝更高的方向引领,这是我们的理想。手工艺进入艺术一定是有高于一般手工艺人的人物的出现和引领,比如时大彬之于紫砂、唐英之于陶瓷、韩希孟之于顾绣。


三、艺术价值与材质
当下的工艺美术市场,消费者对艺术价值的欣赏远不及对贵重材质的追求。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参差不齐,消费者的审美品位亦有待提高。

杨振明:我认识一个美籍台湾人,用新杉木做家具,在美国农场用树枝做家具,以原生态的设计吸引眼球,有个性特点,卖得很贵很好——他们卖的是设计,不是材料。

方晓风:那么我们就谈到了设计附加值问题。我一直在研究设计伦理,行业形象不是捞金的形象,应该是体现善意的形象。传统工艺美术史很朴素,当然最初是服务皇家,但就世界潮流而言,那个时代过去了。主流的设计不是强调附加值,我们思考设计能给社会带来什么。

金蕾蕾:刺绣作为二次创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今人做古人绘画很难超过古人,但我们从设计上下功夫,比如可以尝试将部分重新组合,做局部,组成自己的特点。刺绣创作者应该具备比较高的美术修养,“善刺绣者必善绘画”,且不说要画得多好,但不能看不懂,不能没有看画的眼光,要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对色彩的分辨力。

陈芳:就中国普罗大众而言,没有引导的话审美眼光是偏低的,只是一味迎合的话很可怕,中国很少搭配合适的引导和研究,我们应该意识到引导、培养消费者的审美的重要性。

四、工艺美术再生产案例引发的思考
以永琦家具为例,探讨工艺美术的个案发展与它的普及性。走向奢侈品的工艺美术能否代表整个行业的未来?

顾永琦:目前家具这一行业存在原材料问题和工艺问题,传统家具目前都是“农民”在做,浪费很多原材料和资源。我们做家具做了十五年,我本人是做模型出身,用机械的标准做家具,精密度超过前人。

方晓风:顾老师的技术西方人没有做,不意味着做不到。而是东西方对家具认识不同,西方古典软包发达,包括沙发也是外来词。这是文化的方向性,我们对椅子的看法已经高度符号化,成为财富的象征,这与当前社会环境有关系。再如永琦家具打磨的光亮程度,大部分人没这么做,因为一般人对家具的理解不认为要这么亮。但换个角度,符号化之后就需要这么亮了——它变成一种财富价值的体现。传统家具都没有达到顾老师的指标,更多专注于用,永琦家具作为个案走向奢侈品没有问题,但整个行业如此的话就切断了与大众的联系。

邱春林:作为一种价值观,大家要在文化层面上谈问题,不要从手艺人本分上面来谈。就传承的精神来说,一个产业健不健康,要看有没有高低中短的产品,都有才是健康的。要以宽容的心态来看伦理,每个人都是大众,不管是哪个阶层,单一的工艺美术理想是不够的。粗俗的家具也有受众,他们也是大众,只顾高端产业也会死亡,我们更要顾及到全体。

论坛总结:赵萌在闭幕式上的讲话
当代中国到了重要的社会发展转型期,而事关民生的工艺美术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衣食住行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水平和人民的生活品质。工艺美术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之中,如何使它和文化创意产业产生有机联系,使工艺美术的技术和艺术——这个长期所积淀的优势转化成重要的文化、重要资源和文化资本,这是一个时代全新的命题。为了这个命题,清华美院有责任也必须面对这份担当,邀请中国所有有志于此的专家、学者们,为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为这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做出我们的努力,这是时代不可拒绝的要求,今天的拒绝意味着明天历史的严厉批评。
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一百多个院校、上千件优秀作品、千位艺术家的参与,在南通展示了当代工艺美术的基本面貌。专家学者云集于此,发表了重要的学术观点,发表了对未来工艺美术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学术思考。此时此刻注定是一个辉煌的时刻,具有非凡意义的时刻!一百多年前张謇在此构建了辉煌的历史,今日我们将在此地再创辉煌。中国工艺美术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期,而1895 系列活动则是转型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