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再认识

  • Update:2011-12-09
  • 徐艺乙 南京大学历史系
  • 来源: 装饰杂志2011年第08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中国的知识体系,一类是以文字为媒介的知识体系;一类是通过行为方式或其他非文字记录方式传播和传授的知识。传统手工艺之本体所体现和依托的知识体系属于第二类,具体涉及到手工艺产品制作过程中的材料、工艺和形态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与器物的选择、使用、维护、保存等的社会生活常识,以及与之有关的品质、规格、配置和传说故事等方面的内容。在当代,传统手工艺主要是指在前工业时期以手工作业的方式对某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施以某种手段(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及其结果。长期以来,为了方便传承和传播,人们将与之相关的专门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制作工艺和器物使用的范式、程序、口诀以及故事等,并通过传统手工艺的父子、师徒、作坊和社会生活等的途径进行传承和传播。历史上各种手工艺的实践证明,在传统手工艺的实施过程中,对材料、工艺和形态等体系化的专门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如今,在继承传统、恢复和重建中国手工艺文化的进程中,应当对传统手工艺之本体所体现和依托的知识体系予以重新认识,并且在传统手工艺的实践、传承或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和把握。
关键词:手工艺传统、知识体系、材料、技艺、形态


一、对材料的物理与物性之认识
      亘古以来,“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4]。自然天成的世间万物,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为手工艺的创造活动提供了最为基本的物质基础。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手工艺之发展,是在完整地认识和了解从自然界获取的材料之物理与物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各种传统手工艺的实践过程中,选择和实施具体的工艺技术手段需要充分把握材料的物理;而在制作各类用途殊异的器物时,则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物性。灵活运用材料的物理和物性的知识,才能使传统手工艺及其产品完全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生活需求。
      在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中,物理是指自然材料的基本性质,如外形、比重、品相、色泽和结构、强度、成分、密度、含水率、含油率等。因此,在选择和利用材料时,需要重点考虑外形、比重、品相、色泽等因素;而在加工或合成某种材料时,则需要重点考虑结构、强度、成分、密度、含水率、含油率等因素。物性则来自人对于自然材料的综合感觉,“物各有性,性各有极”[5],而“温凉寒热,物之性也”[6],如“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7]。
      所以,在制作具体的手工艺产品而选择材料时,除了需要依据材料的物理进行选择之外,还必须从健康的角度对材料的物性予以考虑。中国人认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8],于日常生活中调理身心以防患于未然,也是传统手工艺及其产品的功能指标之一。对传统手工艺及其产品的材料选择与功能配置的要求,也或多或少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其理由在于“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所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盛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
      盖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9]关于各种自然材料的物理和物性的知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实践逐渐累积起来的。在数十万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为了生存,为了繁衍,在艰难的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在艰苦的采摘、打猎、种植、收获等的劳作实践中,通过观察惊心动魄而又有趣的自然现象,用他们逐渐发达起来的大脑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总结,开始对变化莫测的自然事物有所了解。“橘逾淮而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10],是因为“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11]如此便是在对自然事物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经验。随着对自然事物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开始有目的地选择、利用各种形态天成的自然物来充作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工具和日常生活的用品。在从自然界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资料作为生活之需的同时,还学会了利用简单工具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使其形态与品质能够与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相适应,从而累积起最初始的与各种自然材料相关的知识。
      在中国民间的社会生活中,木材的应用极为广泛,故木作工艺技术在传统手工艺的实践活动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亦较为完备。“木乃植物,五行之一。性有土宜,山谷原隰。肇由气化,爰受形质。乔条苞灌,根叶华实。坚脆美恶,各具太极。色香气味,区辨品类。食备果蔬,材充药器。
      寒温毒良,直有考汇。”[12] 天然木材是由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的天然复合材料,在一般破坏因素的长期作用下,仍然能够保持原有的使用性能。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建于唐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于唐建中三年(782)重修后,至今已有1200 年,原建的木梁架和木斗栱从未修缮替换[13],可见在选材和处理时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情况下,遭到虫害或微生物侵蚀的木材是不能用作建筑材料的,古代“凡伐木,四月、七月则不虫而坚肕”[14],是为了选择未遭虫害的优良木材。若是“凡非时之木,水沤一月,或火煏取干,虫皆不生。”[15] 将不含抗腐蚀物质的木材,采用一定的方式处理,可以使虫菌几乎无法繁殖,从而延长了木材的使用寿命。近代在大木作的工匠中流传着“干千年、湿千年,半干半湿用半年”的谚语,可以看作是古代关于木材选择和处理技术知识的另一种方式的延续。
      石材是传统手工艺中最为普通的材料。现代地球物理学认为,石材是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而曾经有过漫长的石器时代经历的中国人,所拥有的关于石材的知识则更加丰富和有趣。所谓“石者,气之核,土之骨也。大则为岩巖。细则为砂尘。其精为金为玉,其毒为礜为砒。气之凝也,则结而为丹青;气之化也,则液而为矾汞。其变也:或自柔而刚,乳卤成石是也;或自动而静,草木成石是也;飞走灵含之为石,自有情而之无情也;雷震星陨之为石,自无形而成有形也。大块资生,鸿钧__炉韛,金石虽若顽物,而自动化无穷焉。”[16] 在古代科学技术的有限条件下,能够将石之物理及其变化说得如此明晰极为不易。古人又将“石之美者”[17] 叫做玉,进而据其物性引申为“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淸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

6. 广东新会遍地生长的葵树,叶可以用来制作葵扇。


7. 绿松石 重66.4kg 长84cm 高26cm 湖北省郧县


8. 金锭 明• 永乐 湖北省博物馆


      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18]曾经在中国历史上辉煌一时的青铜工艺,所使用的青铜材料是古代中国人在掌握了多项单一金属材料的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成材料,是铜和锡以及少量其他元素(如锌和磷等)的合金,呈青灰色或灰黄色,有着硬度高、强度大、耐磨、抗腐蚀等性能。中国古代的手工艺人通过制作青铜器的工艺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合金材料技术的知识。先秦文献《考工记》记录了六类青铜器物的合金成分配比:“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19] 根据出土的先秦时期各类青铜器的检测报告,在当时所铸造的各种青铜器的实际合金配比,要比文献的记载更为丰富,而涉及到的材料和技术的知识则与现代冶金学理论知识颇为接近。
      在传统手工艺的实践过程中对材料的把握,致使中国人对自然事物的物理与物性之认识的相关知识逐渐得以体系化。而体系化的知识则为各类自然材料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不同品类手工艺产品质量的提高。材料之优劣,是决定传统手工艺产品质量高下的主要因素,而与材料相关的知识是材料优劣之判断的理论依据。唐代的弓箭艺人可以根据弓的材料性质来判别其质量,若是弓之“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20],其依据便来源于与木材以及与制弓的技术经验相关的知识。

9. 砍砸器 旧石器时代湖北省郧县弥陀寺学堂梁子出土


10. 石核 旧石器时代 湖北省郧县弥陀寺学堂梁子出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