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青花瓷的远行——景德镇与代尔夫特四百年际遇

  • Update:2013-11-21
  • 张凌云,景德镇陶瓷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11期

 犹如黑白底片沉入药水,记忆与物之间的关系,总能在断裂之后清晰呈现。2012 年 9 月笔者受邀在荷兰皇家代尔夫特陶瓷公司驻村创作,得以近距离观察这间有着四百年历史的陶瓷公司。回到中国后,代尔夫特的一切历历在目。
在 16 世纪,从欧洲到亚洲是遥远的距离,然而却有两个城市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景德镇与荷兰的代尔夫特。因为陶瓷,这两个城市已经有了四百年的际遇。景德镇与代尔夫特的关系更像是技术和审美的交流关系。
历史原本是虚空的,它的存在源自于实体的见证。当我们的目光穿过烟气弥漫的历史回望那个时代,就会发现景德镇陶瓷史像是一面湖泊,以青花为源点,每一层的散开扩展带来的都是令世人震惊的呼应与回应。

青花初始 :景德镇
中国的瓷器生产比欧洲早了一千年。当中国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陶与瓷的区别时,欧洲人还简单地只用一个词“stoneware”,即陶器或炻器来表达。等他们真正触摸到中国瓷器,才惊讶地发现世界上竟然有比“stoneware”更加精美的东西,它们来自遥远的昌南 ( 景德镇 )。于是,根据“昌南”的中文发音,创造出“china”(瓷器 )这个词,并以此称呼整个中华大地。
公元 1712 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在一封发往欧洲的信中向他的朋友表达第一次踏上景德镇时的惊诧 :“白天从火焰和烟气的形状,就能看出它的轮廓 ;而夜晚,这里被火光包围,仿佛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神秘而美丽。”
从来没有一个城市能像景德镇一样,依靠一种产业维系生存十个世纪而没有中断。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是对景德镇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瓷器大规模地出口到欧洲和美洲,贯穿了明代嘉靖年间直到清代末期。(图 1)

 

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使他们从使用简单粗陋的金属器皿、陶器和木制器皿转变成为使用更为先进耐用的精致瓷器。从德国的迈森到英国的韦奇伍德,从法国的里摩日到荷兰的代尔夫特,这些欧洲瓷业的生产地与佼佼者无一不是从仿制中国瓷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对景德镇高温硬质青花瓷的仿制。
曾经,“景德镇”三个字,就是一块陶瓷界的金字招牌。景德镇的辉煌,对于大部分当地人来说,恍如隔世。今天的景德镇在经受传统产品式微、设计观念陈旧、市场低价混战等遭遇的同时,已经成为繁荣与衰败、骄傲与痛苦的矛盾体。
当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瓷都”的称号授予了潮州,无疑是对景德镇最“粗暴”的讽刺。对于景德镇人来说,是被迫将自己的伤口以这样一种方式,一览无遗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在历史的大视野下,这种伤害其实就是在量上的叠加,在质上的重合。
市场经济下景德镇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危机。辉煌的历史造就了沉重的负担,十大国营瓷厂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取代的是零散的家庭作坊式的原始手工生产模式,没有一家可以代表千年景德镇的陶瓷工厂。很明显,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景德镇是产业竞争的失败者!而在荷兰,四百年前千辛万苦用尽各种手段学习模仿景德镇青花瓷的代尔夫特却是另一番情景。

后起之秀 :代尔夫特
九月的荷兰,春天盛开的郁金香已在沉睡,红叶还未来得及上演,银杏树叶开始慢慢泛黄,代尔夫特小镇的运河上有阵阵秋意。云在天空像棉花堆一般,那水,清洌见底,浮着天光云影。不可久视,久视便要受它催眠。深夜的代尔夫特,有坡度的街道上,运河上的小桥,小餐馆的灯火,酒馆的门口,伽耶琴的弹唱,长发英俊的男子刚硬而沧桑的嗓音,在清透的空气里来回穿梭,这声音听到耳朵里,又被皮肤吸收,成了记忆的一部分。
人们称代尔夫特是欧洲的景德镇,因为它完全传承了中国明朝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绘制技术。当我踏进这座宁静的古城,扑面而来的竟是一种熟悉的气息,一种难以言传的惊喜。走在代尔夫特的大街小巷,青花元素无处不在。这里俨然是另外一个景德镇!橱窗里、商店里、餐厅里,处处都有青花瓷的应用。就连马路上也铺着绘有青花的指路砖,踩上去有重重的、疏离的现实感。(图 2)青花在一个完全不同语境的异国得到了全方位的安放。

 

其实,真正吸引我的是隐藏在背后的景德镇与代尔夫特过去四百年来的际遇。
17 世纪,当大量的中国景德镇瓷器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输到欧洲的时候,在白色胎体上装饰蓝色花纹的青花瓷强烈吸引了欧洲贵族,在当时的荷兰也极受欢迎。尽管由于货运路途遥远,价格昂贵,欧洲的上流社会依然风靡收藏这种“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东方瓷器,订单日益加大。但是随着中国战事不断,这些订单很难保证到货,荷兰人就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国家生产这种瓷器。
皇家代尔夫特陶瓷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1653 年,王室派专人在位于荷兰海牙附近的小城代尔夫特筹建陶瓷厂,为王室定制陶瓷。这里曾经活跃着 32 家陶瓷制造厂,并被称为欧洲的“景德镇”。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皇家代尔夫特是 17 世纪荷兰唯一留存至今的陶瓷工厂,因 400 多年前成功模仿中国景德镇青花瓷,从制作技术和绘制技术上能够生产几乎类似景德镇的青花瓷,世人均视它为荷兰的重要标志。代尔夫特陶瓷更影响后来欧洲陶艺的发展,与风车、郁金香一样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悠久文化,如今已经成为荷兰的国宝之一。
在那个时代,想要在荷兰生产出同景德镇一样精美的瓷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进口了景德镇的陶瓷白釉和青花颜料,但还是无法烧制和景德镇一样的瓷器。因为瓷器的质量和土坯有着密切的关系。景德镇的天然高岭土无人能及,而荷兰只出产一种红黏土和白色陶土。于是技师们想尽各种办法,在白色陶土的外面施化妆土,想让荷兰陶也能白皙透明。经过多年的研制,最终烧制出模仿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白釉蓝花“代尔夫特蓝陶”。制陶业因此就荷兰蓬勃地发展起来,尤其是在代尔夫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城,从17世纪后半期开始,代尔夫特蓝陶的制作工艺在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那时,如能买到一件代尔夫特蓝陶,将被看作是“荣誉、幸福乃至财富的象征”。
在最初阶段,大多数皇家代尔夫特蓝陶的画面从装饰纹样到绘画方法,完全模仿景德镇青花瓷最流行的图案。无疑,代尔夫特是仿制景德镇青花瓷器最成功的。经过几百年的锤炼,慢慢渗入更适合欧洲人喜爱的纹饰特征,以夸张的飞鸟、花卉和昆虫等突出并真实地刻画了春夏季节,同时又描绘了中国式的贵族生活。主题虽为中国风格,却在描绘时使用充满欧洲气息的复杂纹饰,这实质上也影射了当时由贸易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
今天的代尔夫特蓝陶吸收了景德镇瓷器的釉质特点和青花绘制技术,开始尝试研发属于他们自己的釉料及样式,并发明了更多区别于景德镇的器型和不同的用处,也创出了具有代尔夫特陶器特色的精美图案。
虽然代尔夫特蓝陶源自对景德镇青花瓷的模仿,但是在绘制上,代尔夫特蓝陶与景德镇青花瓷相较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能够更多表现明暗,实现空间与体积的塑造,以再现油画的效果。最让人赞叹的是,伦勃朗的名作《夜巡》被以一比一的尺寸制作为一幅巨型青花瓷砖画。这件作品代表代尔夫特蓝陶目前最高的绘画水平,是两位已经退休的老画师从 1999 年开始制作的,用了大约一年零两个月时间才完成。为重现伦勃朗的名画,他们共烧制了 480 块瓷片。(图 3)

 

由于工艺复杂、产品精美及手工绘制等原因,代尔夫特陶瓷工厂出品的蓝陶售价不菲,仅仅一个10 厘米大小的物件,就要卖到近百欧元。欧洲经济的不景气以及昂贵的售价使得这样的传统工艺品在近年来也面临着市场萎缩的窘境,代尔夫特因此也开始在传统基调中寻找新的机遇和可能。比如,除了生产传统的工艺品以及日用品,皇家代尔夫特瓷器厂还定期尝试具有挑战性的艺术项目,邀请新锐设计师进行创新且纯粹的设计,使产品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希望能在悠久的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达到平衡,美化日常生活。如瓷器厂刚刚推出了一系列欧式艺术风格的全新瓷器,绝妙的设计与独一无二的手工绘制积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图4)

 

今天的皇家代尔夫特蓝陶工厂似乎更像是一个陶瓷博物馆。集展览馆、博物馆、体验馆和制作工厂为一体,全方位地介绍皇家陶瓷工厂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和制作工序等。人们还可以看到蓝陶的整个绘制过程,依然秉持传统手工方法,在低温烧制后的素坯上由画工参照指定纹饰手工绘制完成。绘制的方式依然和景德镇一样,首先把纹饰拷贝到素坯上,然后勾线、填色、分水。(图 5)

 

然而与机构设置完善的代尔夫特相比,景德镇如同一盘散沙,没有一个陶瓷厂家可以向世人证明千年景德镇的辉煌陶瓷史。
当欧洲人把收藏中国瓷器尤其是景德镇瓷器作为炫耀财富的手段时,他们的审美意识必然会发生某种潜移默化的转变。虽然已找不到中国明代青花瓷上那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但是那种蓝,仍有一种熟悉的“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依然透露出与景德镇青花瓷极为相似的韵味。
由于欧洲经济的不景气,皇家代尔夫特蓝陶的销量受到极大的冲击,工厂的工作人员慢慢减少,有些产品已经处于停产状态。代尔夫特像是那个四百年前制陶业辉煌过往中仅存的标本,在岁月里慢慢打磨它的光泽。
近年,代尔夫特陶瓷工厂邀请艺术家和设计师创作完全不同于传统青花的器型和绘画图案,给这间有四百年历史的陶瓷工厂带来前所未有的清新感,也为青花瓷带来无穷的、新的可能。这使我们可以相信它是一粒种子,积蓄着荷兰制陶技术的精华,等待着某个时刻的再度绽放。(图6)

 

结语
笔者在皇家代尔夫特蓝陶的面容上寻找到属于景德镇的线索和依据。与其说是在寻找景德镇,不如说是在寻找能够让景德镇完整的部分。它让我们有机会看到镜子里面另一个自己。当我们面对物质审视精神,却发现四百年前景德镇某种可以敬畏的东西,竟像一阵风从我们身边经过,这声音渐行渐远,成为一种记忆和不可确定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