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国城市向何处去——第二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办

  • Update:2011-10-30
  • 装饰杂志官方网站

第二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国产 摄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同时也是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城市化带来了文明和进步,但也造成了人口、交通、能源和生态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和地方特色的丧失,也集中体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

 

如何应对高速城市化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中国和欧洲分别有哪些经验可供对方借鉴?人类城市的未来在何方?2011年10月27日至2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第二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上,来自中国和欧洲的近40位知名学者对此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本届论坛由中国文化部、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总司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国家博物馆与欧洲国际跨文化研究所联合承办。本次论坛的研讨主题是“创制城市”(Inventing Cities),中方学术策划为黄平和赵汀阳,欧方学术策划为阿兰•勒比雄、雷蒙•库哈斯和让-马克•戴拉斯。

 

“中欧文化高峰论坛”是中欧之间最高级别的学术论坛之一,出席该论坛的均为中欧知识界和文化艺术界的精英人士。首届论坛于2010年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举办,当时,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均亲自到会祝贺并致辞,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该论坛的另一个特点是跨学科性,参会者多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席本次论坛的发言嘉宾,欧方有荷兰建筑师雷蒙•库哈斯,德国城市规划学家、建筑师罗尔夫•戴姆勒,法国卢浮宫音乐厅主任让-马克•戴拉斯,葡萄牙前卫音乐家佩德罗•索萨•比腾考特,欧洲国际跨文化研究所主席阿兰•勒比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阿瑟•胡塞因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哲学教授吉贝特•奥图瓦等,中方则有比较文学教授乐黛云,哲学家赵汀阳,社会学家黄平,文字学家李零,人文地理学家唐晓峰,美术家潘公凯和小说家莫言等。

 

在本届论坛中,与会专家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围绕“创制城市”这个主题,对以下四个方面的论题进行了富于启发性的探讨:

 

第一论题:城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结地是如何形成的?中国和欧洲的城市历史有何不同?中国城市和欧洲城市在功能上有何不同?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有何不同?后现代或者未来的新城市将有什么变化?人们对城市有什么新的期望?

第二论题:新城市,新治理,新政治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遇到许多新问题,因此城市需要在治理方面、政治管理方面和文化创造方面有所创新。中国和欧洲各自的城市创新经验是什么?新时代的城市概念是什么?全球化和新的生活要求会使城市发生什么根本变化? 超大城市的生存危机,可以被小城市的另类发展道路所中和与缓解吗?

第三论题:城市的公共空间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中最有特别意义的功能。公共空间既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形的公共空间有:广场、博物馆、音乐厅、商店、市场、影院、办公楼、游乐场、公共交通等,无形的公共空间有:传媒(包括互联网、电视、广播、杂志、报纸)、学术(学术刊物和论坛)和政府管理(法院和市政职能)。公共空间塑造着城市生活,人们希望公共空间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公共空间能够塑造更好的城市?

第四论题:新技术与城市生活
与古代城市不同,现代城市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因为各种科学技术而得以存在。可以说现代城市不仅是一种文化存在、政治存在和工艺存在,而且是一种技术存在。现代城市的技术存在甚至重新定义了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种在现代才成为可能的都市生活。在建筑、交通、管道、能源、生态、物流等等方面的技术处理决定了城市的生存质量。但城市技术始终存在大量难题,需要讨论和解决。

 

经过两天紧凑而热烈的研讨,在场的发言嘉宾、特邀评论嘉宾以及来自北京数所高校的师生听众,均深感中欧之间的共识多于分歧,中欧古代城市文明发展模式存在诸多可比性,而在当今的城市化和全球化变迁中,中国和欧洲更是可以相互借鉴、携手并进。在“中欧未来自由谈”这个开放式的总结讨论中,中方学者刘梦溪和前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梅兆荣语重心长地谈及在文化交流中“对话”的重要性,以及“求同”对于“对话”的首要意义;欧洲国际跨文化研究所主席阿兰•勒比雄则以诗一般的语言,动情地回顾了中欧跨文化交流和研究的历史,指出本论坛正是这一跨文化学术交流的延续。此外,欧方学者翁贝托•艾柯从意大利发来了生动精辟的视频讲话,与莫言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机智讨论和对库哈斯央视新楼的幽默评价相得益彰。

 

欧债危机使欧盟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和平崛起的中国,正在或即将成为欧洲的“救星”。与会欧洲学者坦诚地表达了对中国经济援助的期望,并表述了在城市污水处理等技术领域的美好合作前景。欧盟驻华大使艾德和先生在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为中外来宾举行的招待晚宴中建议,下一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的议题将是“水”。的确,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已成为限制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大瓶颈。原海口市副市长袁秀梅女士在发言中畅谈了海南岛治理城市污水的经验和美好前景,如何通过新技术克服城市化危机、创造更为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越来越成为中国政治家们的共识。当然,任何技术都离不开人的应用,不少与会学者指出,与“新技术“相比,“新治理”、“新政治”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的形成,对于塑造中国的“新城市”有着更为紧要的意义。

 

中方学术策划黄平先生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中国的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猛烈变化,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和中国的城市。中国正在不断发明(Inventing)新的城市,中国经验,将成为一种难以预料的新经验。

 

(本站文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