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2014国际体验设计大会教育峰会——交互设计的行为逻辑

  • Update:2014-07-20
内容摘要
2014年7月17日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2014年7月17日上午,由IXDC主办的2014国际体验设计大会教育峰会——交互设计的行为逻辑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150位主讲人,40场主题演讲,78场工作坊,4填主题展览,10场社交聚会。聆听国内外专家与精英的大量成功案例,把握前沿设计思维与趋势,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提升能力。
 
来自世界各地各大高校的教授,从“体验设计”出发,重新追寻交互的本源,探究交互设计的延展方向和内容。国际体验设计大会交互设计教育峰会今年已经举办第四年了,它就像一股“教育清风”,体现着中国交互设计教育的学术探索精神、反应着交互设计教育在中国高校的发展里程、推动着教育与企业结合的步伐。
 

 

工作坊Google究竟是如何与开发者建立互利共生的关系?Glass开发者究竟要如何才能夠打创出一款能定义未来的应用呢?在可穿戴设备的有限屏幕空间,Google设计师又是如何做到让交互更精致?在设备尺寸和用户注意力等资源都很有限的情况下,设计师应该如何深入思考自己的创意,以便更早、更好地调整设计?未来,Google将如何利用全新的可穿戴技术、设计方法去影响可穿戴设备的未来体验?来自Google Android Wear团队的始创成员,核心设计师Alex Faaborg与软件工程师梁宇凌在此次2014国际体验设计大会上带来的《Google团队告诉你,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坊与你详细解读。
 

                 
会前主讲人介绍了科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科技帮助你看到整个真实的世界、交互与真实世界可穿戴价值这三个观点。其与周围的人发生联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体现了微交互的重要性。
 
工作坊开始主讲人先介绍了Google的可穿戴技术以及全新的设计方法,并且介绍了Android可穿戴设备和Google Glass的设计流程、谷歌的一些应用软件交互的核心:实体世界加上简单直观的信息让情景智能计算、google wear的界面设计的核心:简单,少量的文字信息、以及设计可穿戴设备的核心:要在真实世界和watcher世界之间的转换。  

                 
接下来主讲人梁宇凌为大家讲述了Life is experience这样的理念,生动形象的描述了科技与生活的关系,详细的讲解了科技信息在恰当短暂的时候被看到和被实现,主要方法如下:
1.语音方式的实现:通过google glass早期设计的一些缺陷,提出语音的交互更好的进行模拟现实。
2.Google Wear的提出:通过context预测以及早期操作系统的交互原型和概念,发现简单的把电脑的UI设计到手机上。
3.Android Wear UI强调的是强调信息流,Google Now则是手机助手,同时Android Wear 是Google Now的实体实现。比如当用户开始跑步的时候,可以自动推荐其喜欢的音乐。等等这样的平时收集用户信息,进而在合适的时候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
 

                 
Alex Faaborg认真的介绍了Android wear,包括如何用Voice and Context进行微交互的实现、
Google Wear的系统如何正常交流、 App如何通过简单的交互知道用户下一步该做什么、以及用 Voice+Context最后进行UI设计。比如设备在运动的时候询问心跳、随时随地语音记录笔记、校园social network的App等。

                 
工作坊中,核心设计师Alex Faaborg与软件工程师梁宇凌与大家分享了Google在可穿戴领域的新思路,共同讨论挖掘可穿戴式设备上的新应用。两位与参与者共同设计手机上开发的APP,进而延伸到智能手表以及其他可穿戴设备上。通过主讲人给予的技术、设计上的指导和建议,使开发者掌握更多适合可穿戴式设备上应用的开发技巧,设计出未来的体验。
 
 
 

                 
接下来进行了分组交流,现场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参会者分组来设计在Android Wear和Google Glass上的应用,使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Google全新智能平台Android Wear产品的设计理念,给开发者最佳的设计方法与技术建议。了解国外智能硬件行业趋势、创新模式、可穿戴技术与方法。Alex Faaborg与梁宇凌最后就分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了总结与交流。     
 
用户体验设计已经日益成为产品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体验创新又面临着新的瓶颈和挑战:信息的开放平台提高了差异化创新的难度和节奏。华为公司首席用户体验架构师董建明在2014国际体验设计大会上带来《国际化用户体验创新》工作坊,将本次圆桌会议定位在立足国际领先的创新企业和咨询公司以及教育机构的一手经验研讨,结合业内关心的相关问题,如:体验创新文化、能力结构、工作流程、设计沟通、知识产权保护等,与在场观众充分互动,启发听众建立国际化体验创新的最佳实践。
 
主讲人向参会者提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何要创新?你或你的部门如何看待创新和竞争分析的关系?创新的动力在哪里?创新的阻力在哪里?他说中国的创业环境比较恶劣,经常是红海的状态,高校的创新工作者常常通过发论文来进行。比如说,一位之前做军方大数据可视化的教授,通过十五年与另一位老师联合知识产出,在莫里斯象限中走到了第一象限,具有非常长远的眼光。而这位教授正是因为发的论文吸引了军方的注意。企业的营养可能对拥有大胸怀的创新工作者非常有限,培育机制需要极大提高。如今教育有MOOC,创业有众筹,谁都做不了英雄、老大,中国缺乏大的保护机制,是不利的。剑桥的DNA大数据项目是非常大的项目,包括纽约大学开设的智慧城市的课程也从大数据的角度开展了一个新的角度。总的来说,创新是非常需要大的保护机制、鼓励机制的。 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链条,需要更好的对接和运转,大家要有信心。软硬件的价格和价值虽然现在在国内和国外呈相反状态,但一二十年之后是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
 
第二个话题是关于创新文化。董建明向参会者介绍了项目如何被孵化,项目的运行机制、执行机制、评估机制和方法流程。接下来是互动讨论,他向参会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的创新是否得到支持?参与者积极响应,纷纷踊跃发言,提到了自己在工作中孕育的想法。主讲人一一回应。
 
第三个话题是体验创新能力,互动讨论的内容是主讲人与参与者对Design Thinking模型的讨论。接下来的话题是硅谷案例分析。主讲人分了三个层次讲解,第一是”跨界“,二是”重思考“,三是允许失败。这一话题的讨论点是硅谷是否可以复制。中国怎样才能创造出另一个硅谷?
 
最后,主讲人董建明带来的是国际化创新这一话题。他主要讲了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国际专家这三个方面。参与者们主动发言,与主讲人进行互动。在整个会议的最后,他总结,国家需要创新,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和知识产权的不被重视,导致创新速度变得缓慢。

20多场工作坊,嘉宾们精彩的案例剖析,有针对性的实操互动环节,皆让参会者觉得受益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