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匠说纵横:厕所是一种学问

  • Update:2010-08-23
  • 来源: 石头贝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beiziboke

        一、茅厕

 

        张爱玲的小说《秧歌》开头一段是这么写的:
        一到了这个小镇上,第一眼先看见长长的一排茅厕。都是迎面一个木板照壁,架在大石头上,半遮着里面背对背的两个坑位。接连不断的十几个小茅棚,里面一个人也没有。但是有时候一阵风吹过来,微微发出臭气。下午的阳光淡淡地晒在屋顶上白苍苍的茅草上。
        小说并没有具体交代故事的发生地是哪里,但肯定是江浙地区某个不太富裕的乡村。张爱玲本人从未在农村生活过,却仍然把这段文字写得十分传神。十年前我去浙东的楠溪江寻访古村落,几乎每个村子都有类似的一排茅厕堂而皇之地陈列在大路一侧,前面的挡板只有 1米多高,如厕的人半直起腰来,就可以与路上经过的行人或者相邻茅厕里的熟人打个招呼,彼此都神态自然,全无半点尴尬。问当地人,为什么厕所如此开放,回答是从古时候起就一直是这样,主要的优点是便于掏取和运送肥料(图1)。
 

图1 江浙地区农村厕所形象
 
        在中国农村,厕所不仅仅是一种生活设施,更是重要的生产基地,农家集肥,大半靠此。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实肥料也同样不能留外人厕,有人去外村办事,往往要把一泡尿憋住,回家再撒。
        厕所气味不佳,一天也用不了几次,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很低,建筑形式往往是最简陋的,不但比不上厅堂、卧室、厨房,连仓库都不如,大多只是一间茅草棚子,享受不到瓦顶的待遇,所以各地多以“茅厕”或“茅房”为代称。不讲究的农户,也可能根本不建厕所,随处施肥。
        江苏宿迁曾经从汉代的墓葬中出土一组明器(明器是用陶土烧制的建筑模型,用于陪葬),其中有一座厕所的模型,只是一间小屋,屋顶铺着黄色的瓦,窗户开得很小,外面有一个圆形的化粪池,和现代北方一些农村地区的厕所很相似,比茅房要高级一些。
 

图2 汉代陶土厕所模型
 
         青藏高原上的藏羌古民居大多采用碉楼的形式,用大块砖石砌筑而成,墙身厚而窗户小,很适合当地的气候。这种楼一般有2-4层,底层常常用来养猪,二层某处辟有厕所,在楼板上开洞,与下面的猪舍相通,人的排泄物直接落下去成为猪的饲料。下面的猪一听见人的脚步声,立刻聚拢过来嗷嗷直叫,感觉有点恐怖。一些高级府邸或者衙署的旧碉楼的底层不养猪,成为一个巨大的集肥间,外门以砖石封死,大概半年左右打开一次,把积聚的肥料清挖出来。还有一种形式是把厕所悬挑在主体建筑之外,外形如同封闭的小阳台,直接在楼板蹲坑的位置上开口,下面用一个树干挖成的槽凌空虚接,颇有野趣。
 

图3 厕所悬挑于空中的藏族民居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