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鲁迅与书籍设计

  • Update:2011-03-28
  • 来源: AD518.COM


1936年10月8日, 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上,鲁迅和黄新波、曹白、白危、陈烟桥在一起。沙飞摄。


鲁迅与书刊设计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鲁迅(1881-1936)如同神一样受人膜拜。他被人们奉为导师、旗手、领袖,饱经风雨而不倒。因为有毛泽东的追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大多数解放前的作家作品都被打入冷宫时,他的著作仍能畅行于世,成为中国人在文化禁制时期仅有的精神读物。他是作家中最早关注书刊设计的人,他的著作中有大量关于书刊设计的论述,他本人在早期更亲自对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进行设计。因此,在解放后所出版的现代书刊装帧史论中,他一直被摆在先行者的行列,而“鲁迅与书刊设计”更成为史家必治的课题。
     鲁迅的书刊设计带有典型的文人特点。第一是朴素,他很多书都是“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于无声处听惊雷”;其次是古雅,他爱引用汉代石刻图案作封面装饰,甚至用线装古籍形式包装外国画集,以旧瓶装新酒;三是喜用毛边装,他自称为“毛边党”,爱保留书边不切,觉得“光边书像没有头发的人——和尚或尼姑”;四在版式上喜欢留出很宽的天地头,让读者可以写上评注或心得,以尝读书之乐;最后是对细节斤斤计较,举凡字体大小、行距、标点、留白、用色等等,他无不细加考究,直至理想为止。
      鲁迅除了是作家外,还是一个资深的美术研究者。他自1912年开始收集研究六朝造像、汉画像、汉碑帖和其他金石拓本,后更致力于引介外国版画,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因此他的书刊设计又能超乎文人趣味,具有专业设计的风范。他以图案字体来设计书名,大胆改变汉字原有的笔划结构,突破传统书法的既有规则,赋予其强大的隐喻功能,可谓自成一派。而对书刊插图的重视,更加显示出其高瞻远瞩的专业眼光:“书籍的插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 (注) 所以他在编辑和设计《奔流》、《译文》等杂志时,加入了大量的插图。
以今天的目光看,鲁迅的书刊设计未必如一些史家或藏书家所论,件件皆是杰作。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他的设计在造型上仍然有所欠缺,在图案字体方面,虽有《呐喊》等经典,但亦有《萌芽月刊》、《接吻》等平平之作。尽管如此,鲁迅仍然是中国现代书刊设计史最应铭记的名字,在他的直接影响下,陶元庆、孙福熙、司徒乔、钱君匋等人开始致力于书刊设计,成为中国第一代的书刊设计师。对于一个筚路蓝缕的开拓者,我们岂能苛求?
 

2-1-01 《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二号,鲁迅设计,蔡元培题字,北京大学出版,1923年,16开


鲁迅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为北大的不少出版物作过设计,今天仍在使用的北大校徽亦出自他的手笔。这期《国学季刊》封面使用汉代石刻图案作底,是鲁迅追求古雅风格的代表作。可惜铺得太满,蔡元培的题字压在上面后就显得有点乱了。


2-1-02 《呐喊》,鲁迅著,鲁迅设计,北新书局出版,1926,32开


这是鲁迅最优秀的设计,今天看来仍是无可挑剔。暗红的底色如同腐血,包围着一个扁方的黑色块,令人想起他在本书序言中所写的可怕的铁屋。黑色块中是书名和作者名的阴文,外加细线框围住。“呐喊”两字写法非常奇特,两个“口”刻意偏上,还有一个“口”居下,三个“口”加起来非常突出,仿佛在齐声呐喊。鲁迅只是对笔划作简单的移位,就把汉字的象形功能转化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设计元素。这个封面不遣一兵,却似有千军万马;它师承古籍,却发出令人觉醒的新声。


2-1-03 《小彼得》,匈牙利妙伦著童话集,许霞(许广平)译,鲁迅设计,春潮书店出版,1929,32开,长型毛边本


因为是一本童话集,所以鲁迅把“小彼得”三个字写得颇具童趣。


2-1-04 《萌芽月刊》,鲁迅主编、设计,光华书局出版,1930,25开
 

“萌芽月刊”四字写得一般,收在此仅供读者参考。


2-1-05 《铁流》,苏联绥拉菲摩维支著,曹靖华译,鲁迅设计,光华书局出版,1932,25开


“铁流”二字,铮铮似有金石之声。加上取用苏联版画家毕斯凯莱夫的作品作插图,更显革命文学的本色。

 

2-1-06 《引玉集》,苏联版画集,鲁迅编辑、设计,三闲书屋出版,1932,32开


此书为精装本,鲁迅专门送到日本印刷。苏联版画家们的姓名字母被分为八行横排,置入中式版刻风格的“乌丝栏”中,与左边竖写的“引玉集”三个大字相映成趣。又有一圆形阴文的“全”字将方形构图打破,红底黑字的方框顿时便活络起来。封面最左边有一黑色边线,漫过书脊,流向整个封底。红与黑、与封面的白底形成强烈对比,乃中国出版物的经典用色。
注:鲁迅《“连环图画”辩护》,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二年《文学月报》,后编入《南腔北调集》。


鲁迅的设计(书籍装帧)
十九世纪中叶后,由于世界印刷技术和工艺革新的影响,国内书籍、报刊、杂志等各种出版物的形式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并大量翻译外国作品。但当时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主要还是采用古籍的形式,或者是包纸书面,排上铅字或用中国书法题字。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但大多都是简单地配一张封面画,没有更多的内涵,如何在书籍装帧设计上继承传统,融合外来文化,鲁迅的“拿来主义”思想为现代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正是在这种主张下,鲁迅开始了书籍装帧设计的尝试,作为一个作家,他在设计领域的探索不仅值得我们崇敬,更重要的是,他开辟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路。他是“五四”以后第一位在自己的作品中讲究装帧的实践者。他一生设计的书刊封面中,有自己亲自题写封面书名、有请别人题写或画封面画,自己再安排大小、位置和颜色设计,也有些翻译书籍采用已有插图来设计封面。他的装帧设计兼具朴素的装饰美和形式美感,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时代感和民族性的融合。


早在1909年,他就为《域外小说集》设计了封面,其后有1923年的《桃色的云》,1925年的《热风》、《中国小说史略》,1926年的《心的探险》《呐喊》。而定居上海后,他的封面设计更达到了高潮,从1928年的《而已集》,1929年的《壁下译丛》、《小约翰》、《艺术论》、《接吻》、《小彼得》,一直到1937年的《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等,共计有30多种。鲁迅先生设计的封面大气朴茂,讲究格调。如封面设计代表作《心的探险》,就采用了汉魏六朝的画像,高古浑穆,意象奇逸,独具匠心。《呐喊》则以十分简约明了的红与黑对比色,端庄严峻中寓有深意。而《毁灭》与《铁流》二书则采用了俄罗斯版画表现的内涵,特别是图式的大小位置与文字粗细的对比,产生了极好的视觉形象冲击力,堪称鲁迅先生封面设计中的得意之作,在封面设计艺术史上具有经典的意义。
鲁迅设计封面常用毛笔字题字,他的字有很深的功力,笔划匀称,清秀有力,作为封面,朴素而不单调。而且,他打破了当时封面字体平平版版的格式,不对称地位于封面一边、一角,使封面更富灵活和生气。《三闲集》、《二心集》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鲁迅为自己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设计的封面。鲁迅在翻译书的封面上一般采用外国插图来暗示翻译书的内容,1909年3月出版的《域外小说集》就是这样设计的,灰绿的底色衬托下,深蓝色书名上是一幅外国插图,增加了书本的异域色彩。


鲁迅在1926年6月出版的《心的探险》中采用六朝人墓门画像图做书面,图案从上到下铺满封面,在图的空白出写书名和作者字样,这是一种大胆的构图尝试,寓意丰富。图案和中文字体变化结合的设计,为当时中国书刊设计探索了一种新的形式和方法。


鲁迅编辑设计、1934年以“铁木艺术社”名义自费出版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第一本版画集——《木刻纪程(一)》的封面及扉页。《木刻纪程》封面整体用赭石底色,横长方浅赭色块内黑色活泼、有力的行书书名“木刻纪程”四字在书的中间偏上位置,一条手绘横线把四字上下隔开,非常具有现代意识,整体版面既有传统的古雅,又避免了呆板,是鲁迅借鉴传统书装的成功作品。


鲁迅先生请陶元庆为他的杂文集《坟》设计封面,提的要求很有意思:“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这是鲁迅自己设计的扉页:方框里写“鲁迅:坟”,框内组入雨、天、树、云、月等图形。


鲁迅设计的《小约翰》书封。《小约翰》,荷兰 F•望•蔼覃著,鲁迅译,1928年1月未名社出版,上传书影系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1935年上海生活书店印行的再版本重新排印。


鲁迅自己设计的北新版《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书封,书名、出版年均左向排列,但书名上方拉丁化拼音“LUSIN”,却是右向;朝花社版《在沙漠上》书封、未名社版《朝花夕拾》书名页,阿拉伯数字的出版年右向列,而其他文字均左向列。


1936年1月20日,《海燕》第一期面世,封面上红色的鲁迅手迹“海燕”特别显眼。《海燕》第一期初版两千册,当日即告售罄。其受读者青睐程度可见一斑。鲁迅在日记中专门记载此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鲁迅的封面设计中,经常会亲自题字,1928年在上海创刊的《奔流》月刊,封面刊名就是他亲自题写,“奔流”二字笔画相连,左右贯穿,通过字体变形设计,装饰效果非常突出。

 


《热风》,鲁迅的杂文集,收录1918年至1922年所作杂文41篇。1925年11月北新书局初版,32开毛边本。该书的封面,由鲁迅自己设计,书名和作者署名亦均为鲁迅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