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闽南红砖雕刻对中原青砖雕刻的创新 ——以蔡氏古民居的砖雕为例

  • Update:2014-02-15
  • 魏雄辉 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1期
内容摘要
闽南的红砖雕刻艺术,虽然是传承了中原汉代以来画像砖的雕刻技艺,但其在闽南古民居建筑中的安放位置、原材料使用、雕刻技艺、构成形式和表现内容上都区别于同样来自于汉画像砖的中原地区青砖雕刻艺术。以泉州蔡氏古民居建筑为例的闽南红砖雕刻艺术,不仅体现了闽南地域的红砖文化,而且反映了闽南人在表现美好生活、求吉、避凶、消灾等吉祥图案方面既传承了中原吉祥文化,又表现出闽南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多元文化特征。

闽南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人们习惯性地把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称为“闽南金三角”,加上与福建隔海相望的金门、澎湖和台湾,在历史上与闽南地区有着密切的往来,也同属于闽南文化圈。泉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24 个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这一地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富集地,并于2013年8 月被选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这就促使我们要更加注重挖掘和弘扬闽南民间文化的元素。

一、蔡氏古民居的闽南红砖雕刻及成因
由于闽南在历史上极少经历战祸,社会相对稳定,所以曾接纳了自晋隋到南宋时期的多次中原人口的大量迁入。泉州在宋元时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繁盛,泉州港还一度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古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其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和民俗内容表现在建筑墙饰中的吉祥图案样式一方面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洋和南洋建筑风格的多重影响,在建筑墙体的构造上采用了砖石混搭的构造,这在国内是独树一帜的。古时候的闽南,凡是能建得起“大厝”的几乎都是从海外经商归来建业,或寄钱回家乡盖房的情况。这些久居海外的华侨能回乡“起大厝”( 注:闽南语“起”为“建”)会被邻里视为荣耀,那么其考虑的建筑样式在保留闽南本地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他们居住地的文化元素成分。至今,不管是从泉州到漳州,还是从厦门到金门,到处都能见到地道的闽南红砖建筑,其中保留完好的泉州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是这种建筑风格的极佳典范。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坐落于泉州南安官桥漳里村,是由旅菲客商蔡启昌、蔡资深父子于清末同治六年(1867 年)至宣统三年(1911 年)兴建的,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有23 座、房间近400 间,具有皇家宫廷院落和北方四合院的特色,包括有大厝、宗祠、祖祠、别管、学堂、书院、当铺等,规模庞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在建筑群里,各种装饰艺术荟萃,包括砖饰、砖雕、石雕、木雕、泥塑、剪粘等,其雕琢的内容大致是有关吉祥图案的寓意。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刻艺术,而且反映了其受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博物馆”。
闽南古建筑外墙上的红砖雕刻是最能体现闽南地方特色和民俗风貌的一种艺术。从闽南的红砖雕刻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汉代画像砖雕刻艺术,也与中原的青砖雕刻艺术成一脉相承之源。然而,从表现在红砖雕刻上的图案内容和构成形式来分析,其虽然在形式上具有汉代画像砖雕刻的风貌和中原吉祥图案表现的遗风,也受到中原青砖雕刻的影响,但在传承的过程中却更多地表现了闽南当地特有的人文气质和民风民俗内容,更有融合了欧洲古典、西亚伊斯兰教的装饰风格和东南亚各国的艺术元素,是一种多元的文化艺术综合体。

二、对青雕艺术的创新
受秦汉时期画像砖雕刻影响较深的中原地区青砖雕刻,不管是河北、河南,还是北京、山西、天津等地的砖雕,甚至是南派的徽州、江苏、广东的砖雕均属于青土砖雕刻。而唯独闽南的砖雕虽然在内容上接受了中原的文化,其主要表现的也是反映民间吉祥的图案,但在砖雕的安放位置、使用材料和色彩、雕刻技艺、艺术风格和图案内容的组合上却与其他地区有不小差异,具有创新发展的特点。
1. 安放位置
秦汉时期的画像砖是用来装饰墓室的,到了唐代以后画像砖逐渐演化成为砖雕而被广泛使用于寺庙建筑和民居建筑的墙体装饰以及其他一些建筑构件上。如中原地区以及南方的江苏、广东等地的青砖雕刻主要应用在门罩、墀头、廊心墙、影壁、门楼、檐下等处,并形成了各种青砖雕刻流派,主要有北京、天津、山西、河南、徽州、苏州、广东等。[2] 闽南的红砖雕刻则仅是装饰在建筑主体墙面、照壁的花砖拼花边框上和古厝正大门左右两侧的裙堵上,而在其他位置上如墙基、柱头、花窗、屋脊、水车堵、山墙等处则主要采用石雕、花砖拼花、彩塑、剪粘等其他装饰工艺(图1),在整个建筑体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也体现了闽南人热爱装饰、有意显富的心理。
2. 使用材料
《天工开物》上就已记载了青砖烧制的技术:“凡烧砖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考古学家李文杰在一篇报道中也叙述了烧制红砖和青砖还原的过程:黏土在不同的烧制环境中,因采用氧化或还原的炉窑环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颜色砖。全国除了闽南地区是采用氧化方式烧制的红砖,其他地方的砖雕都是使用在还原气氛的炉窑中烧制,质地细腻、坚硬,易于雕刻的青灰澄浆砖。文章同时还记载了烧红砖的过程比起烧青砖的过程要简单。[3] 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闽南地区地处沿海,有大量沉积的海土和存在于丘陵地带富含三氧化二铁的红土,将它们混合起来通过松枝(薪火)在砖窑中烧制就可以成为非常鲜艳的红色砖块,表面有光泽,内质地坚硬、清脆,有石块的感觉。因为闽南特喜爱中国传统的红色,认为它是最吉祥的喜色,所以在建筑材料中所使用的砖、瓦皆为红色,甚至还把一种用来堆砌的红砖块称为“福伴砖”。我们所看到的闽南古建筑外墙,整面墙墙裙以上(以下为石头)均用红砖砌起,其墙堵、边框上的雕刻都是红砖材料(图2)。闽南的红砖除了砖雕外,还使用一种带条纹的烟炙砖砌墙和拼图,以及使用花砖拼花。
3. 雕刻技艺
由于青砖雕刻是在青灰澄浆砖上雕刻,质地虽细密坚硬,但易于雕刻,大部分采用的是类似于木雕的工艺技法,纹饰线条细腻,形式上更侧重于高浮雕、圆雕、透雕,且在比较大面积的情况下采用组块拼合,立体感更强。如河南安阳的修定寺塔砖雕堪称唐代砖雕的精品。[4] 工艺美术家、画家张仃认为,宋元时期的砖雕继承了画像砖的艺术手法:(雕刻的)人物与背景同处于一个平面上,以保持砖面的统一,在主题表达上,能抓住重要环节,运用概括的艺术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的刻画;人物形象和衣纹处理采用圆雕、浮雕、阴阳线刻等多种技法,显得生动、流畅、不呆板,体现了优秀的雕刻水平。[5] 从这一点上看,也许闽南的红砖雕刻就是从宋元时期引进的。闽南的红砖雕刻就是在整块的平整的大砖块上雕刻,图案处于同一平面,采用平雕或浅浮雕,方法上接近于汉画像砖的雕刻技艺。另外,还因红砖的质地不仅坚硬(硬度和韧度不如石块),而且砖面易剥落,相对较脆易断,所以雕刻技艺采用类似于石刻和篆刻的精巧工艺,在雕刻时要格外小心;同时也因为砖块较脆的特性,雕刻出的图案反而显得古朴自然、斑驳有趣,更有汉代画像砖的遗风。(图3、4,蔡氏古民居红砖浮雕与汉画像砖的对比)
4. 艺术风格
青砖雕刻在形式上更侧重于高浮雕和圆雕的表现,艺术风格上更像木雕,与整个建筑灰墙浑然一体,具有雕塑感。闽南的红砖雕刻在形式上更侧重于对平面线雕和浅浮雕的表现,在建筑墙体中体现的是一种局部装饰感。红砖雕刻的构成形式多样,如有的是在整块烧制好的平板红砖上直接雕刻的(图3);有的是作为大面积拼花砖墙的外框装饰图案,构成形式上采用二方连续图案但却并不完全依照重复连续的排列,而是略有变化(图6、7)。有的是采用分块雕刻组合成画,再镶嵌在框内,构成“一堵画”,底用白灰浆刷涂或抹平,形成红白相衬的装饰效果(图5,图8-12),艺术风格上更像是从闽南剪纸艺术借鉴而来。闽南的剪纸艺术以漳浦剪纸和泉州李尧宝剪纸最富盛名,他们代表了南派剪纸那种造型饱满朴实、典雅细腻的艺术风格。剪纸的最初目的都是作为其他工艺中图案的放样手段,随着民间民俗活动的盛行和受中原剪纸窗花的影响,漳浦的剪纸也开始用红纸剪吉祥图案张贴于窗上或墙上或什物上,应用于各种喜庆的场合;泉州李尧宝的剪纸则主要应用于刻纸花灯的图案。不管是作为窗花或者应用于花灯上,都是通过光照显现出来的红白相衬的艺术效果,这与闽南的红砖雕刻所呈现的红图白底的效果是一致的。
5. 图案内容
秦汉时期,作为墓葬物的画像砖内容注重表现歌颂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和爱好,唐宋时期的砖雕转为在寺庙塔中表现宗教题材故事,到了明清时期才开始逐渐成为民间居民建筑的主要装饰物。这时候中原地区的青砖雕刻和闽南的红砖雕刻虽然在图案的内容上都是以表现民间吉祥寓意为宗旨,但闽南的红砖雕刻在图案内容组合上还是依据闽南的风土人情特征有所变化。如图2 及图5 的边框图案看起来像是采用传统的二方连续构成方式,但图案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或对称,而是采用近似图形的创意手法,内容涉及棋琴书画(四艺)、八宝、方胜、蝙蝠、蝴蝶、花草、水果、云纹、卍字纹等吉祥图案,偶尔有出现闽南南音器乐的形象。图8 中表现的内容巧妙的把“猴子摘桃”、“喜鹊登梅”、“双鹿翠竹”三个本来可以独立成画也又互不相关的内容合理地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同时表现了“寿、喜、禄”的吉祥寓意。又如图9 中凤凰与麒麟共同组合的画面和图10 瑞虎喜鸟图中用的是当地的桃树也不是梅花,这在中原吉祥图案中极为罕见,图中的树木和花草也都尽可能地采用了闽南本地的植物。图11 更是借鉴了西方文化中的“首身异形”变形手法,使龙首鱼身、象头狮足的形象合为一体,甚至还罕见地使用了类似立体派的多维视角,把桌面案脚夸张变形。图11、12还大胆采用中国画的落款方式,在画面中使用了印章,构图别具一格。这些在吉祥图案上的大胆变化,都充分体现了闽南人在使用和借鉴中原传统吉祥图案以及海外艺术元素时不拘小节、勇于冒险、大胆创新的性格特征。

结语
从闽南的红砖雕刻艺术中所体现的吉祥图案及其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不难看出闽南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极其丰厚,它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多样的艺术特征,一是在中原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在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和艺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宫廷艺匠和民间艺人,他们的高超技艺和高雅艺术逐渐取代了古闽越族落后的技术和愚昧的土著文化;二是因闽南地处沿海,自古就有海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的机遇,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加上在海外经商的闽籍华侨都热衷于回乡建业,在建筑装饰的时候不免会融入一些海外地区的文化特征;三是闽南人具有的那种勇于冒险、积极进取、善于包容、乐于接受的性格特征,使得闽南的红砖雕刻艺术和民间吉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拓展性和草根性,它既有闽越文化的基础,又传承了中原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体现了海洋文化,具有多种文化和谐共融的多元文化特征。

* 本文为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3 年规划课题项目“闽南吉祥图案的传承与创新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3Y17)

注释:
[1] 王岚、罗奇:“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1。
[2] [3] [4] 张俊玲:《传统青雕的装饰艺术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5] 张仃:《中华民间艺术大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福州,1996,第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