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特色文脉延续——以佛堂镇街景更新设计为例

  • Update:2014-02-15
  • 田密蜜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1期
内容摘要
城镇化建设为小城镇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造成了城镇街道景观的“同质化”现象。本文从分析小城镇概念及传统小城镇街道景观意象入手,解析当前小城镇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小城镇街道景观的营造理念,并以佛堂镇双林路街道景观更新设计为例,探讨以特色文脉延续为思路的城镇街道景观设计。

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广大中小城镇的街道面貌得到巨大改善。然而,在小城镇迅速升格为小城市的同时,城镇街道景观“同质化”现象却日益严重,原有的城镇街道人文精神正逐渐丧失,带有强烈地域特色的街道景观形象正被破坏。如何在不断优化城镇街道环境的同时,保留城镇独特的街景韵味、人文风貌,正是本文着力探讨的话题。

1. 小城镇与大城市街道景观形象差异解析图


2. 佛堂双林路禅意广场


3. 佛堂双林璞园广场

一、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特质
1. 小城镇的概念
当前,我国对小城镇的理解可以分为四个类别:一是小城市,主要是人口小于20 万的县级市;二是县城,包含县政府驻地的城关镇;三是建制镇;四是集镇。作为城乡接合部的小城镇,是镇域经济、社会、文化的中心。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小城镇是由乡村中比乡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组成的……它们都具有与乡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乡村社区保持着不能缺少的联系。”[1]由此可见,小城镇与乡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土文脉是它的根基。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小城镇又承载着一些城市功能。
2. 传统小城镇街道景观意象
(1)传统街道空间尺度合宜
街道产生于聚落的交通需求,小城镇街道与城市道路一样,根据道路等级不同也分为干路和支路。主干路一般称为“路”或“街”,分支路称为“巷”或“胡同”。小城镇街道两侧的建筑一般面向街道纵向布置,特别是沿街店铺,成为小城镇展示生活的空间,且建筑层数一般不高,因而形成亲切宜人的尺度空间。例如传统小镇中住宅与街巷的比例约为H ∶ D=(1 ∶ 2.5)-(1 ∶ 3), 沿街住宅层数大多为1 - 2 层。这样的尺度空间中,人不仅可以近距离感受建筑与建筑细部,还能体会到温馨亲切、充满生气的街道景观。
(2)传统街道风貌体现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人文传统会造就小城镇截然不同的街道风貌。例如湘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多山,当地的传统城镇多以垂直于等高线的街道为骨架组织民居,形成高低错落、与自然山势和谐的街道景观,如湘西凤凰古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水网密集,水系成为人们对外交通的主要航线,因而形成建筑临水、引水进镇、绕河布局的街道景观,如浙江水乡乌镇。山西、陕西等地地势平坦,小镇街道布局平直,因此形成规整的街道景观,如山西平遥古城。
(3)传统街道功能相对单一
传统城镇的街道一般分为居住性街道和商业性街道两类。居住性街道占传统城镇的大部分道路系统,给人简朴、宁静的气氛。商业性街道集中分布主要的公共设施和商铺,规模大的城镇还有一定规模的广场,成为集市和人们休闲活动的繁华场所。
3. 当前小城镇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
(1)文脉缺失,丧失个性
就像 “千城一面”一样,逃离大都市想寻找世外桃源的人们发现,记忆中的小城镇成了大都市的缩小版,千街一面、万楼一貌的场景总在不断重演。丧失地域特色,没有个性特征的小城镇,就像没有标识的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无法让人们留下记忆。
(2)过度模仿,尺度失调
盲目照搬“他山之石”的城镇化建设手法在短时间内行之有效,但却留下了无限隐患。原本可以让人们驻足、停留的街巷空间,被笔直、开阔的道路取代,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荡然无存。凡是以“大”、“宽”为先的理念,必然会造成城镇街道尺度的失调。
(3)设施不全,景观杂乱
当前许多的小城镇街道建设,还仅仅停留在对路面的要求,而忽视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如缺少相应的标识系统,缺少供人们使用的街道家具,街道广告、招牌随意摆放等,都使得小城镇的街道景观杂乱无章,体现不出小城镇的怡人特色。

二、延续特色文脉的营造理念
1. 小城镇街道景观与大城市街道景观的差异
虽然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城镇单一的街道功能已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发展的需要,人们需要居住与商业混合的生活方式。但小城镇无论是从城市空间尺度、交通网络还是建筑风貌上都不可能等同于大城市。因此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营造上不能简单照搬城市模式,应该在合理利用城市街道景观模式的同时,立足小城镇特点和地域文脉特征,进行个性化、整体性设计。
2. 延续小城镇街道景观特色文脉的手法
(1)保留小城镇街道特色的“表”象
从小城镇的传统街道景观意象上不难看出,小城镇街道的空间尺度、地域特色、功能定位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这就是小城镇独有的“表”象。这些“表”象已牢牢印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仅是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悠然自得,也让游历到此的人们感受到它独有的魅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小城镇的城镇规模势必扩大,但需要把握住街道的基本尺度关系。即避免盲目求“大”求“宽”的街道尺度,越是城镇中心,街道尺度越要保留亲切、质朴的美感。沿街建筑形态的设计处理中,从建筑体量到立面风貌都尽量体现当地的传统建筑特点。甚至到城市家具的设计处理上,都要与建筑、街景整体考虑,体现当地的地域文脉特色,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生活习惯。
(2)梳理小城镇街道功能布局
城镇的大规模建设使传统城镇街道的功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商上宅的建筑功能布局形式取代了单一的居住与商业脱离的传统形式,街道上的商业业态也随之丰富且杂乱起来。这就需要对街道功能定位从规划角度进行一定的整理、疏导,并配合相应的业态经营。街道景观的营造也应以街道功能定位为前提,以文脉演绎为手段,配合完成街道景观塑造,从根本上改变由于过快建设发展造成的城镇街道景观杂乱的现状。
(3)创新小城镇街道景观意象
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集镇都变为城市,而是通过科学、先进、有效的方法改变城镇落后、杂乱的面貌,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因此,延续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特色文脉,不是单纯的重现,还需要加以发展和创新。要有一定的发展和开拓眼光,在当前的街道景观设计之时也要为未来城镇的发展预留出一定的空间和媒介。例如多媒体数字时代的信息传递概念、整体性城市形象导视系统等都可以运用到城镇街道景观的营造中。这是延续文脉、与时俱进的解读方式。

三、以佛堂镇双林街道景观更新设计为例
1. 佛堂镇双林路街道景观现状

区位分析:作为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佛堂镇在继承古镇风貌的同时,也急需树立城市发展的新貌。双林路所在片区属于佛堂镇的中心区域,承载着塑造新时期佛堂镇“门户形象”的重任,也串接起古镇历史街区与双林景区的过渡空间。双林路更是通达双林景区的必经之路。因此,双林路街道建筑景观需要既体现“双林文化”,又展现“佛堂新风”。
街道景观现状分析:双林路街道景观目前缺乏景观视觉引导,无明确的景观构筑物、景观小品、景观节点与景观轴线,导致城市地域特色缺失、景观风貌杂乱,无法体现佛堂镇整体特色。需要通过带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小品和景观节点空间来烘托街道新貌。临街建筑大多为20 世纪90 年代所建,下商上宅。欧式风格建筑显得与整个古镇风貌格格不入,但建筑品相较新。中式风格建筑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品相参差不齐。沿街建筑立面缺乏节奏变化,完全连续性界面使建筑立面平淡乏味,街景单调。沿街建筑普遍存在底层商铺广告牌和店招杂乱安放、上层住宅防盗窗和外挂空调随意安置的问题,形成“补丁式”外墙,对建筑立面影响很大。需要对建筑立面进行“美容式”设计,从风格、材质、色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造。
2. 尊重传统文脉的街道景观更新设计理念
(1)景观元素来源于传统文化和当地特色
通过对佛堂当地传统文脉的挖掘,将代表性传统建筑构件如马头墙、墀头、木格窗加以演绎,重新组合,寓意新时期的新风尚。同时将传统语汇和现代感的公告设施有机结合,复古以创新。街道铺装设计上采用高水准的铺装形式和体现地方特色的石材,并用色彩的不同来区分街道空间,如街道步行区、景观节点区。铺装的石材宜采用自然为主,局部可采用青砖地,并组合成各种图案,代表佛教意境的莲花造型地铺等手法,体现佛堂地方文化。
(2)塑造街道景观“ 点、线、面”空间
以一定尺度的景物作为“景观焦点”,沿路景观构筑物形成“线形景观”,以建筑立面为底景的“面状围合空间”,共同形成带有强烈地域特色的街道景观。整体街景改造结合城市空间,设计了两个景观节点,分别是以西侧双林路与江东路交接的“古城景观节点”和东侧双林路与稠佛路交接的“新城景观节点”,完成从老街到新区的景观空间转换。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以表皮装饰外墙方式围合结构,更新建筑风貌,梳理建筑肌理,形成建筑风格与街道环境的自然统一。
(3)将城市CI 理念运用于景观形象识别系统
城市CI 是由企业CI 延伸出来的、完整的城市形象识别理论系统。主要处理城市的公共界面,如广场、街道、滨江滨河滨海地带、公园和绿地等城市景观,大至城市或街区,小至建筑或软硬质景观。[2]根据佛堂古镇形象特色资源,提取镇区物质要素(佛堂当地建筑传统形式如屋顶、五花马头墙、墀头、门窗、木格栅)和精神要素(商贸文化、佛教文化)作为设计要素和形象识别系统的构成要素。

结语
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为广大小城镇的建设带来史无前例的契机。因此更需要厘清思路,把握方向。地域文化的根基是小城镇前进道路上的内在推动力,无论小城镇的前进脚步迈向何方,都将保留着它最原始和最质朴的风情。

*本文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预研课题《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城市人居景观生态模式研究(1203118011708)》研究成果。

注释:
[1] 引自曾博伟:《旅游小城镇:城镇化新选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0,第2 页。
[2] 王艳、徐晶实、吴英:“在城市设计中引入CI 策略塑造小城镇形象特色——以商河县玉皇庙镇为实证”,《城市规划》,2011.35,第103 页。

参考文献:
[1] 曾博伟:《旅游小城镇:城镇化新选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0。
[2] 张勃、骆中钊、李松梅:《小城镇街道与广场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