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促进残障儿童沟通能力发展的小学导视系统研究

  • Update:2014-03-17
  • 叶黎君 浙江外国语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2期
内容摘要
本文以浙江省残障儿童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研究无障碍设计的准则来探求将此应用于残障小学导视系统的概念,充分强调了“人性化”的重要性。并从导视系统与残障儿童的关系这个层面来研究无障碍设计的绝对性,提出了残障儿童小学导视系统设计工作能促进残障儿童沟通能力发展的观念,希图为残障儿童小学导视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当今我国大力倡导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因此特殊教育对象也在不断扩大,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残障儿童这一特定人群。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残障儿童在学生中约有15% 的比例,在日常校园活动中让残障儿童融入校园环境,并且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20 字教育发展方针,明确两项重要任务,即推进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全体儿童,当然也包括残障儿童,为每一个儿童提供适合的校园环境,促进儿童最大限度发展。然而,经过实地走访调研浙江省内的特殊小学校园环境,笔者发现,为残障儿童设计的导视系统做得并不那么完善。高速发展着的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环境空间都需要指引、说明、警示,使人们能非常快地熟悉身处的环境,对于残障儿童而言,这个需求更为紧迫而必需。


一、残障儿童小学导视系统概述
对许多人来说,导视系统仅仅是个路牌指示引导设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概念性导视系统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扩展与外延。对残障儿童小学导视系统的要求是:一是不能脱离环境的文化定位;二是要加强它的温馨与人情化。它的定位虽然不像营销导视、必备导视那样鲜明,也不像环境导视那样与文化、设计紧密相扣,可介于二者之间,但必须注重它的人性化。在残障儿童小学导视系统设计中,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信息的视认性方面,也就是基于观者对于导视信息的接受能力而做的设计与再设计研究。
二、残障儿童小学导视系统的设计策略
在残障小学校园,导视系统主要起着公示、提示的作用,同时也应该与学校整体视觉设计系统相融合。残障儿童小学导视系统根据其特性主要包括这几类元素:
1. 信息概念
在小学校园环境中,标志性建筑以及导视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定位的记号。导视信息对于把握校园的构造、确定前进方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此,在校园环境中设置的各种标识信息,无论使用者的知觉能力如何,都必须能够让所有人感受到亲切与便利,这是导视系统的理想境界。坐落在美国金门大桥脚下的圣何塞互动式儿童发现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图形信息程序。(图1)
2. 文字内容
相当多的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文字已变得模糊了,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校园的导视文字信息,如一些横幅标语,还有警示作用的文字,过于张扬显眼,破坏了周围的环境,给日常生活带来障碍。因此我们在传达这类信息的时候,应当建立与当地、当时特色以及特殊代表物等的联系,巧妙地达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Bertschi 学校是一所美国民办学校,以教育全球化为目标。他们的基本价值观是诚信、包容,尊重并遵从可持续的做法。为了体现Bertschi 学校的整体价值观,学校能源部门开始通过确保所有的标牌材料符合环保标准,以及通过LEED 金牌认证,并选择了DIN 字体作为它的导视系统来体现其出色的易读性。该字体在特殊字符的运用表现上也是最好的,例如盲文。由于其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从字母教学到学校导视上的运用都适合年轻的学生,体现的是一个温暖的、熟悉的导视环境系统,也使Bertschi 校园的整体设计忠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图2)
3. 图示内容
现在是一个信息节奏非常快的年代,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要及时获取信息,语言不通有时成为一个很大的障碍,必须用一些图形来辅助信息的正确传达。我们在看东西的时候,一般会只提取图像内容,因为图像是每个儿童生下来开始认识物体最原始的方式,图像与文字之间有互补关系。我们所常见的信息载体有网络、图书、报刊、灯箱、导视系统、电视机、照相机等,在这些媒介载体上很重要的信息提示,已从文字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图形与图像了。人们渴望在短时间内能得到大量的信息,因此图形化、符号化也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倾向。澳大利亚领先的创新教育集团建立了智能的学校导视系统,利用墙壁和玻璃图形结合室内外的照明技术,提供了一个迷人的校园环境。(图3)
4. 其他要素
人类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从外界获取各种信息。因此,除了以上所说的视觉信息外,还有其他一些要素:
(1)基于听觉的要素。声音信息的引导功能也能在残障小学导视中发挥作用。美术馆、博物馆等通常利用耳机等为参观者进行作品介绍,省去了人力的消耗。又如杭州公交车站内的广播、被称为盲人信号的布谷鸟的叫声及告知行人信号灯变绿的警告声,都是基于听觉基础上的。如埃伦布赖特堡垒里所用的声音交互式触摸屏。(图4)
(2)基于触觉的要素。博物馆、医院等场所多在入口处设有触摸屏,供人使用。博物馆里的展品成百上千,参观者不可能全部知道,而通过触摸屏幕,却可以清楚准确地看到各个时期、各个展厅的现有藏品,方便选择参观目标。触觉和听觉还常常紧密结合,同时提供两方面的信息。人行道上的盲道是基于触觉的代表性设施,起到了引导、保护视觉障碍者的作用。
三、残障儿童小学导视系统与沟通能力发展的关系
沟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世界认知的逐渐深入,阅历与知识不断地丰富,社会化程度也会随之增长。沟通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中信息化使人们相互依赖的关系更加地紧密。训练适应社会的能力及加入社会的这项技能可以非常好地与人沟通。对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一旦沟通能力出现弊端,势必会影响到心理、学习和个性养成。残障儿童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原因,导致了这些儿童在生理上的残疾和障碍。所以,他们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呵护和关爱,更需要从社会的角度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让他们的生活能尽可能地接近普通儿童。残障儿童小学的导视系统设计就需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在考虑残障儿童各方面特点的基础上,为他们专门设计合理、使用便捷、无障碍的导视系统,以此来促进残障儿童沟通能力的开发与发展。导视系统作为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沟通人与特定社会环境的表现方式。在提倡“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今天,导视系统更应该以人为核心,我们知道,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服务,而许多设计界的经典案例更是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四、残障儿童小学导视系统对于促进沟通能力发展的指导意义
残障儿童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分为七类: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1] 从残障儿童的类型特点来看,基本是以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行为能力障碍和智力障碍等几种类型为主,为残障儿童小学设计导视系统就是为了提供与他们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并在学校这个特定范围内为他们提供学习和生活的便利。由于一个学校内会有众多患有不同类型障碍的儿童,因此,在设计导视系统时,必须将其以综合性来考虑。针对残障儿童的多维导视系统对于残障儿童的沟通能力来说,提供了这几方面的作用:
1. 引导与帮助。残障儿童的沟通能力受限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因此,需要对其沟通能力进行引导和帮助。针对残障儿童的导视系统有着明确的目的和原则,导视系统中的文字、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视频动态效果等都能充分表达与其指意一致的信息,让他们在视觉、听觉、行为能力等多维角度受到引导和提高。
2. 特殊的环境教育功能。学校作为残障儿童学习与生活的场所,提供了与家庭、校外完全不同的环境,而这个环境里有作为普通人特征的老师、护工等正常人群体,也有各种不同类型障碍的残障儿童。除了与作为正常人的老师们的沟通交流外,他们还有互相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同的生理障碍儿童交流沟通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残障儿童小学这一特殊环境下的校园导视系统的针对性和综合性更强,影响也更大。
3. 导视系统的功能化作用。对残障儿童的教育是要帮助他们能够尽可能地获得和普通儿童一样的学习和生活能力,能够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因此,对待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教育功能是有极大区别的,残障儿童除了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多的要有针对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削弱自身生理缺陷及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对本身的影响。残障儿童小学的导视系统设计对于残障儿童的沟通能力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4. 导视系统的差异化作用。残障儿童自身的缺陷所带来的差异导致了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的差别,在残障儿童小学这个特定环境下,校园管理人员和专职老师们就是这一教育理念、方法的贯彻和实施者,与普通小学相比较,残障儿童小学的导视系统因为它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必然需要有特殊的设计思路,这就带来了差异化的设计内容,而残障儿童的不同沟通途径也必然导致这一导视系统设计的特殊化。
结语
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一句话:“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2] 校园导视在不断强调功能的同时,应该更具人性化,也应该更为美观。好的导视设计能不断促进残障儿童的沟通能力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特殊教育的发展,残障儿童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得到重视,“尽量避免隔离,尽早回归主流”被认为是特殊教育的至高境界,残障儿童小学导视系统承载着它特殊的使命和责任。
*本文为2013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3N230。
注释:
[1] 叶奇、张效房、孙喜斌、李胜利:《中国残疾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华夏出版社,北京,2008,第14 页。
[2] 张明明:“展示设计中的以人为本”,《美术大观》,2009.11。
参考文献:
[1] 甘昭良: 《从隔离到全纳——特殊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2012。
[2] 陈强、徐云:《辅助沟通系统及实用技术》,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
[3] 肖勇、崔方健:《导视设计》,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2009。
[4] 王辉:《特殊儿童感知觉训练》,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 葛鸿雁:《视觉传达设计》,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6] 白银婷等:“辅助沟通系统的发展及运用概述”,《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