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华东地区可持续性旅游景观设计的研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 Update:2014-03-17
  • 余 霄 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2期
内容摘要
对于旅游景观设计而言,如何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发挥景区文化魅力,展现景点特色,成为设计师面临的重要命题。从长远来看,可持续性景观设计无疑为现代旅游景观设计的最优选择。本文以华东地区为地域依据,以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分析了景观设计规划背景,研究了城市主要景观设计原则及及创新观念,以期为我国城市旅游景观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一、华东地区区位优势、旅游资源背景
1.区位优势
华东地区是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有着显著的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囊括诸多近海地域,纬度跨越区域较大,光照水源充足,四季分明,山水秀美。自从中华文明诞生以来,关于华东地区秀丽风景的赞誉从不鲜见。从经济上看,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华东地区物产丰富,且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其轻工、电子、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均领先于全国水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在交通上,华东地区领先于我国各个地区,拥有较完
善的水陆空运输系统,其中海运有著名的吴淞港、洋山深水港及厦门港,空运有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及南昌昌北国际机场等,铁路及公路系统布局合理,运输能力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2. 旅游资源背景
华东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亦有著名的人文景观。自古以来就成为俊杰名士向往之地,成为文人画家所争相咏赞描绘之地。例如浙江省的西湖、富春江、雁荡山、莫干山,安徽省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除却自然景观,华东地区从古代就成为我国的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繁荣,先民在建筑、文艺、工艺上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并形成丰富的人文景观。例如江苏省的古典园林群、秦淮风光带、水乡古镇,安徽省以皖文化为代表的西递、宏村徽派建筑群。
综上所述,华东地区具备优良的区位优势及旅游资源,且气候与环境也有着自身的特色,随着近年来旅游人数的迅速增长,对当代旅游景观设计的要求也愈加具体。从长远来看,旅游景观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方能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共赢。以此为出发点,地区景观设计需要满足三个方面:首先,旅游景观设计必须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其次,旅游景观设计必须保护地区环境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当地的生态物种平衡;再次,旅游景观设计必须在上述两点的原则下,合理布置旅游路线及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可持续旅游景观设计原则——以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1. 生态学设计原则
生态旅游的概念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巴洛斯于1983年提出的,其宗旨是倡导世界旅游景观开发应当尊重自然景观的生态美原则。在生态旅游规划中,景区内各种景观,如水体、植被和生物等的结构特征、生理生态过程、生态系统等在不同维度上都属于景观生态学的范畴。在杭州西溪湿地的设计中,设计者对原先湿地的自然地理景观采取了最大化的保留。例如朝天暮漾生态休闲区的规划中,除却疏浚水域中的淤泥,并未进行大规模改造,湖中小岛和树木都得以完整保留,以满足鸟类栖息之用。同时,在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也并未过多参与。例如在西溪湿地著名的人文景观秋雪八景和洪园隐秀园林修缮改造中,尽可能地按照历史原貌进行复原修缮,相关的景点服务与建筑及历史韵味相得益彰。
在新建的建筑中,在考虑其功能的基础上也尽可能与湿地景观相呼应,例如梦溪西艺术家酒店、西溪学社等一批新建筑,经过十余位建筑设计师的精心布局及形式规划,将江南园林建筑及湿地民居相结合,收到了与湿地公园完美结合,相互促进的理想效果,经过后期的开放体验取得了预期成效,并成为湿地公园建设的成功建筑案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植被景观是杭州市西溪湿地设计的一大亮点。除了湿地原有的植被环境,西溪湿地在开发中科学系统地进行了植被覆盖工作,以孤景和片景分割规划,分别以不同科别的植物进行人工种植,各科目植物经过春秋交替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使岸迹线更加饱满,同时使得整个景区显得充满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景区的基础设计建设在环境中显得更加融洽。例如,原木栈道和青石小路被绿色的植被所包围,芦苇荡将码头掩映其中,既为观赏者保留了原生态的风光,亦为西溪湿地增添了人文魅力,充分体现了景区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
2. 人文设计原则
旅游行为本身要求旅游景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心理诉求上满足消费者,为这种文化活动的长久性提供可能。杭州西溪湿地在设计中坚持人文设计原则,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设计时将文化和景观要素有机结合,将建筑遗址、诗文艺术和民俗风情和景观结合起来,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风景建筑的文化归属。西溪湿地的历史,可追溯至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历经东晋发现、唐宋发展、清全盛、民国衰落、解放后废弃的过程,西溪湿地是 “越剧首演地、词人圣地、《水浒》孕育地、文人逍遥地”,还有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极富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西溪湿地现留存的曲水庵和秋雪庵等寺院宗祠遗址,西溪河埠等河埠舟楫,西溪辇道、杨家牌楼、蒋家牌楼等辇道牌楼,古法华亭等桥亭台阁建筑遗址,还有如拥书楼、弹指楼等许多与藏书相关的建筑。这些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景观目前的设计是在现存的遗址上稍作修缮,尽量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兼具与周边景观有效融合。此外苏轼、王安石、白居易、康有为、郁达夫等大家的诗文书画艺术,吴本泰等人的志史,以及“五常十八般武艺”、“龙舟盛会”、“四灯会”等民俗文化为西溪湿地增加了历史沉淀和人文内涵。[1]
3. 合理景观构成原则
旅游景观的合理构成主要依据两个方面:首先是园区景观生态构成合理;其次是旅游景观空间线路布局合理。这两者互为独立的单元却又紧密相关,生态保护需要合理的空间规划,而美好的生态景观却正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景点。因此,设计师应当调和二者的关系,既保证景观构成生态的合理性,亦要为游客展现景区的秀丽风光。
在西溪湿地的规划中,考虑到自身和谐稳定的生态结构,设计者在开发的同时,注重旅游线路的整体推进,从而保证了景观结构的完整性与功能性。上文中我们提到了在西溪湿地中进行的大范围人工植被工作,其中相关的植被选择也是建立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保证了整个湿地公园物种多样性的同时,维护整个园区的生态稳定。在整个大的环境布局中,以一带、两片、多点为原则,合理疏导各景点单元的功能及观赏要素,将水乡风情、渔耕文化分区展示,并在此范围内形成多个局部景点及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这一系列规划使得人与景观收到了良好互动的效果。
三、创新观念研究
1.植入科技成果,提高景观效能
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设计仅仅停留在形式与空间的构造上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新材料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点出发,设计人员及时了解材料科学新动态,不断学习各种新材料的应用搭配,能够为旅游景观设计提供更加节能高效的运作系统,最大程度降低旅游景区的生态恢复及后续管理工作力度。在西溪湿地的景观规划中,设计者在材料和智能化管理方面所做出的探索为我国景观设计的高效高能环保规划提供了重要借鉴。从长远来看,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可持续旅游景观的重点应当在于寻求自然景观与人工生态学的完美结合,通过跨专业、跨领域的多元合作协同解决旅游景观设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未来的景观设计也许会呈现更加多元的态势,只有掌握科技的新动向,以科学的设计理念为引导,才能使现代旅游景观设计经得起时代的推敲。
2. 营造意境美,突出文化可持续性
无可置疑的是,无论作为自然景观抑或是人文景观存在,从本质上看,它的审美趣味来自于人们对于审美价值的认同。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虽然随着社会变革产生了很大改变,但对于文化审美的心态及价值认同感是一致的,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名山大川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景观往往与人文景观是相互交映的。从另一面看,合理布局规划旅游景观系统是保护旅游景观的物质表象,设计者更应该重视的应该是如何弘扬景观的文化性。景观的文化性是地区景观的载体,文化因景色而生动,景色因文化而增色。杭州市西溪湿地景观设计就是我国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以景观设计带动游客对文化的认知,无疑能够引起观赏者对地区文化的更深层理解,从而更加珍惜环境,使文化成为推动道德约束力的有力支撑。从另一方面也使得当地的文化能够更加深入人心,从而树立旅游品牌。
3. 适度开发,倡导生态旅游
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对环境产生的威胁,生态旅游规划概念的提出也应运而生。1991-2008 年,杭州西溪湿地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近年来,为保护湿地,通过控制建设用地,河道疏浚、河流恢复与植被保护等措施,在湿地原貌恢复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生态旅游作为一种观念或者思想,强调规划者和旅游者在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保护生态环境。[2] 针对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杭州市委、市政府从初始阶段便给予较高的定位, 确定了六个坚持的原则: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3] 只有合理适度的旅游开发,才能延续和保护湿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结语
采用可持续性旅游规划方案,设计方还是施工方都要承担很大的压力与风险,因为诸多的技术指标和工艺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设计思维和科学技术支撑,这也使得可持续性旅游景观方案通常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但从长远来看,生态景观的建立形成可以极大减少景区的维护费用,并且降低能源消耗,从而保护景区原生态的环境,增强城市旅游的品牌影响力。
关于可持续性旅游景观设计的研究尚有很多盲点,因为设计者的对象景观基础构成总是不尽相同的。由于城市的区位因素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为设计者增添了很多影响因素的考虑,仅仅依靠某个城市的可持续旅游景观规划无法能够准确推演定性。未来的城市景观开发呈多元化趋势,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设计观念的革新亦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关于生态设计理念的研究尚需要设计界同仁不断通过实践与交流经验形成理论性成果,从而为中国可持续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经验依据。

注释:
[1] 谢理挺:“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案例”,《商场现代化》,2010.5(上旬刊)。
[2] 戎良:“杭州西溪湿地景观格局研究分析”,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14 页。
[3] 王国平:“保护西溪湿地,造福人民群众——关于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思考”,《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
参考文献:
[1] 肖歌:“中国旅游规划开发问题备忘录”,《中国旅游报》,2002.11.22。
[2] 杨桂华:《生态旅游的绿色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的实施方案”,《地理科学》,2001.21。
[4] 卢建国、徐新洲:“城市湿地景观植物景观设计——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西湖西进湿地为例”,《林业科技开发》,2007.6。
[5] 崔莉:《旅游景观设计》,旅游教育出版社, 北京,2008。
[6]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 北京,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