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以东源村为例

  • Update:2014-03-17
  • 赵鸿炜 浙江外国语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2期
内容摘要
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规划设计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日益快速的城镇化建设中,古村落文化景观遗产正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冲击。本文以中国木活字印刷古村落东源村文化景观保护与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当下对我国古村落文化景观与保护的策略与方法。

在人文地理研究中,景观是一个由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组成的地理综合体。[1]20 世纪30 年代末,欧洲生物地理学家开始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生态学的内容。[2] 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家在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倡导中国文化地理与文化景观的研究。[3] 一些当代学者指出,景观概念的内涵应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4] 到20 世纪下半叶,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实践的发展已经由民间文物、历史遗迹保护等更加深入到文化与自然相结合的文化景观。1992 年,《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将文化景观纳入其中,成为世界遗产保护规划一项重要内容。
景观古村落是指具有数百年以上历史、保存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传统地域风貌如古建筑、民俗风情,自然生态环境如地貌、植被和水体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村落。据统计,中国拥有3 万左右个村庄,约有5000 个古村庄。2007 年,在许多专家学者的呼吁下,经过实地调查,首次评选出15 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景观村落,正式将景观古村落在中国的保护与规划工作推向前台,至今为止已经推出四届评选。
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文化遗存,体现了当地原住民的特色文化与生存智慧,是当地经济、文化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资源。当前古村落文化景观遗产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冲击,正确理解和保护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内涵与形式非常重要。而目前,国内古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规划设计却刚开始起步,尚无深入、全面的开展。本文将以中国木活字印刷古村落东源村文化景观保护与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当下对我国古村落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与保护的策略与方法。

1. 六巷之一改建方案


2. 六巷之二改建方案


3. 雅苑改造


4. 自然水渠改造


5. 自然溪流改造


6. 田园牧歌改造


7. 杨爷亭直内巷改建方案
一、古村落文化保护内容
古村落的美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髓,需要高度认知、精心保护、谨慎开发。景观古村落的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具有当地特色的整体空间风貌,包括传统的街巷格局和形态; 2. 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建筑遗址;3. 河道水系;4. 当地特有植物,包括古老的树种等;5. 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传统工艺、传统产业;6. 民风民俗。通过考察,从空间、建筑、民俗风情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让古村落景观得到更有效的保护,留存下来并得到新生,这是中国景观村落存在的重要意义所在。目前,景观古村落保护规划与开发工作做得比较有特色的如浙江乌镇、南浔,安徽西递宏村等,这几个地方古村落原始风貌保护得较为完善,同时又促进了旅游开发,使古村落焕发出新的光彩。但更严峻的问题是许多地方对古村落的价值缺乏认识,过度开发,修旧如新,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急功近利等,使景观村落的历史风貌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
二、东源村的文化景观调查
东源村最著名的文化景观就是被外界称为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自元朝初年至当代的王超辉已传承十四代,至今已有800 多年历史,是我国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包含有开丁(采访)→誊清(理稿)→检字→字→分谱→草订→切谱→装线→封面→装订等20 道工序,因此,目前只有不足几十人在使用这项手工艺技术,堪称我国古老的文化景观。古建筑上东源村现有晚清民居王家大院、宗祠等历史建筑遗存。王家大院为江南晚清风格建筑四合院,王氏宗祠为村内最大的宗祠。据记载,东源村村民王姓居多,王氏先祖王法懋是山西太原王氏后裔,木活字艺术的传承人也以王姓最为杰出。2003 年,政府修缮了东源村王氏祖屋作为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对外开放。
除木活字印刷工艺,东源村还流传有蓝夹缬花版雕刻、蓝夹缬靛青炼制技艺 ;传统的鼓词《陈十四娘娘》、《十二红》;藤牌舞,又称藤牌阵、藤牌操等。除此以外,东源村地处浙江温州,水系、植被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江南古村落景观空间风貌。在此背景下,设计团队对东源村古村落的自然、文化、历史资源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确定了东源村的景观保护规划内容。
三、东源村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规划设计原则
1. 维持古村原始整体风貌,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缮
我们在设计中沿用了东源村原有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村落布局、石头垒砌的围墙、原生态的自然水系,保存了原有的人文与美学价值。规划侧重在维护原始风貌的基础上,结合绿化塑造有层次的空间景观形态。例如在主入口片区叠山理水,设墨池、种荷花。水系利用现有的池塘、小溪,因地制宜,在景观节点设置叠水、亲水平台等亲水性较强的水景,构成层次丰富、空间富于变化的景观空间。在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节点以三进式的建筑形式,连通各组团绿地,形成空间开阔、形态规则的围合式公共空间,铺装设计以“简约、自然”为原则,以卵石铺地,使实用性和美观得到很好的结合。在围合的庭院内种植几棵高大乔木,更好地营造传统院落的空间意境。王家大院节点景观规划为:在墙体一侧、小路旁、拐角处等局部区域种植竹林、乔木及灌木,使得整个院落更显的深邃和清幽。晚清的建筑、青砖的步行道、密集的青竹林、半开放式的庭院,都体现出古朴、典雅的晚清大户人家生活场景。
2. 统筹新村和古村建设:保护为前提,开发为辅助
经过对东源地理与文化资源的深入调查,设计最后确定以东源民俗风情旅游商业街作为规划区主轴线,通过对沿途景观的梳理,沿街建筑外立面的改造,旅游商业店铺的打造,构建核心景观轴线。对农家风情接待区的外围建筑,即沿道路建筑,按统一风格整改外立面。从而打造东源村层次丰富、人文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渗透、呼应的文化旅游区景观。
3. 在保护前提下规划设计古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例如在东源村设计中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达到增绿的目的:拆除临时构筑物和搭棚,让出空间,增加公共绿地;清理村庄溪流内的生活垃圾,并进行适当拓宽,在其两侧设置绿化带,进行亲水空间的组织;挖掘庭院绿化,建筑垂直绿化,边坡绿化;结合公共建筑规划集中的休闲绿地,保留和培育原生竹林等自然生态系统。
4. 景观中优秀健康的传统民风民俗宣传建设规划上在东源六巷融入藤牌舞、米塑、婚俗、舞龙、瓯绣、寓言6 种当地传统民俗文化元素,赋予每条巷不同的文化主题,在六巷的各个入口处设置各个文化主题雕塑,形成独特的景观小品。
5. 与建筑合为一体的自然生动的绿化
绿化是文化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设计中主要要注意以下三条原则:一、原始、生态、自然的原则。营造原始、生态的乡村文化特色景观,以自然的原则配置植物。二、层次鲜明、色彩丰富的原则。以本土植被为主,适当增加有观赏价值的树种,力求乔木、灌木和花草层次鲜明。三、以当地植被为主的原则。以本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既考虑生态功能,又兼顾水生植物种类以本地相应环境中的野生植物种类为主,适当配置少量景观价值高的植物种类。依据这三条原则,我们在东源村绿化上主要做了三点设计:
(1)主要节点绿化。东源村古建筑的传统建筑间距过小,建筑区绿化率过低,规划通过建筑设施宅间绿化和庭院绿化两方面的提升来改善建筑区绿化景观。如在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庭院内部和周边栽植香樟、马尾松、桂花、乌桕树等乔木,配以枸骨、南天竹、垂丝海棠等灌木,结合四季花卉使展馆处处有景可观,季季变换景观。在王家大院种植樱花、香樟、腊梅、芭蕉、竹子、麻叶绣球等,体现自然、清幽的特色。
(2)道路绿化。我们观察到古村道路两侧有一部分石头垒砌的围墙极具本土特色,石头缝及墙头已经形成围墙植物小群落,只是数量有限,所以需要保护并按这一特色进行延伸。围墙内是农家小院,适当减少一些菜园,增加如桃花、早樱花、梨花、芭蕉等乔木与植被。在植物配置上形成四季皆绿的景观。
(3)滨水区绿化。水系景观是本案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地块内主要是用于养殖和灌溉的水塘,有自然形成穿过村落的水渠,已经形成局部特色水域植物群落。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对水系景观进行保护与改造优化。不同水域选择不同的水生植物,包括鸢尾、荷花、再力花、黄菖蒲、萍蓬草、芦苇等。水岸边为了营造高低、疏密空间层次,兼种垂柳、桃树、海棠、梅花以及紫藤、紫薇等,追求自然野趣。
结语
国际上已将生物的多样性区分为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四个层次。1992 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更是将文化景观单列出来呼吁保护。[5] 古村落文化景观是村落自然景观与原住民社会生活景观和谐共生的文化遗迹,因此,对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传承保护尤为重要。对于古村落自然和人文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的思考与总结,有利于古村落人居环境持续健康的保护与发展,对于保护历史空间氛围,改善现居民生活环境,营造活生生的、具有丰富历史价值的文化环境景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我国古村落文化景观的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研究的案例与设计方法。

注释:
[1]参见W a g n e r P i l i p L , Mikesell Mavin W, Readings in Cultural Geography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62.
[2] 肖笃宁:“论现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地理科学》,1999.4,第379-384 页。
[3]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上海,1984,第223-224 页。
[4] 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地理科学》,1997.4, 第356-363 页。
[5] 陈昌笃:“景观保护与受胁景观红皮书”,《生物多样性》,1994.3,第177-18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