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福州民居建筑挡水檐装饰艺术探析

  • Update:2014-04-27
  • 马 云 西安工程大学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3期

福州民居建筑的挡水檐由于所占的面积小,所处的位置隐蔽,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到目前为止,几乎无人研究,在专业书籍中也很少提到。但是,挡水檐的装饰内容与形式,以及装饰媒介与技艺却体现了福州民居建筑的个性,探析挡水檐的艺术特色对于研究福建传统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
福州民居建筑、挡水檐、装饰挡水檐处于主屋与护厝的屋檐交叉处,为了防止交错的屋檐上溅起的雨水打湿内廊,故在护厝的屋顶上筑挡水板,在福州民间称之为“挡水檐”。(图1)挡水檐属于民居建筑中的一个构件,由于所处的位置比较隐蔽,所占的面积较小,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目前相关的研究资料非常少,专业书籍中很少涉及,也无法论证挡水檐的渊源,在《营造法式》中也没有提到有关挡水檐的做法。
挡水檐在民居建筑中出现的前提条件是建筑的平面是围合型或半围合型,主屋与“伸手”之间的屋顶存在交错。[1]南方雨水较多,尤其在福州,受海洋气候以及山区气候影响,降雨次数尤多。据《福州市志》记载,福州每年降雨天数在120 天以上,年降雨量在1000 毫米至1600 毫米之间。[2] 防潮与防雨是福州民居建筑重点考虑的对象之一,所以建筑的样式、风格、做法与自然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建筑的形式差不多可以说是被环境逼迫出来的。[3]

1. 水檐


2. 挡水檐中吕布的形象


3. 挡水檐中隐士的形象


4. 挡水檐上的石榴装饰


5. 挡水檐上的博古图


6. 挡水檐上亭台楼阁装饰


7. 挡水檐上残缺的灰塑


8. 挡水檐上的嵌瓷艺术

一、挡水檐的装饰内容与形式
挡水檐虽然在建筑中处于很不显眼的位置,但人们还是不遗余力地装饰这块地方。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微小的构件,可以看出当时屋主的经济能力、欣赏水平以及工匠的技艺等,从而可以归纳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区域人们的思想、宗教信仰以及吉祥文化观念等。我们对福州挡水檐的装饰内容与图式做一个归纳,基本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人物、花果植物与器皿(博古纹)、亭台楼阁,以及几何纹与文字等。
值得注意的是神禽灵兽比较少见,这应该主要是人们考虑挡水檐处于建筑中较为隐蔽、阴暗的位置,将神禽灵兽摆放于此,是对神灵的不敬。在福州民居建筑中,龙、狮子、麒麟一般出现在建筑的显眼位置,如大门两侧的牌堵上、马鞍墙墙体的“山水头”上。[4] 另外,福州靠海,附近的渔民靠水吃水,他们经常以海鲜作为装饰的主题,如螃蟹、虾、鱼、贝类等,但在挡水檐装饰中却很少出现,这应是和挡水檐的功能相关。民间信奉一物降一物,挡水檐本来就是防水的,水生物与水息息相关,故不予采纳。相反,在民居的封火山墙上,以水生动植物为装饰主题的例子则比比皆是,因为封火山墙的主要功能是防火,水与火相克。
1. 人物
福州民居建筑挡水檐的人物题材主要来自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由于明清时期福州盛行尚武思想,所以武将时常被作为装饰的主题。加上福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山林众多,部分地区临海又地处边陲,属于皇权控制相对较弱的地区,所以海盗猖獗,土匪横行霸道。另外,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之间、不同血亲关系的族群之间因为某些利益冲突,时常发生大规模的械斗。这就需要族人之间、村民之间团结一致,共同抗敌。所以弘扬侠义精神与忠义观念在当时十分盛行。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福州挡水檐的装饰题材中,经常见到代表忠义、骁勇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吕布、赵云等(图2),《岳飞传》中的岳飞,《水浒传》中的人物等。此外,受民间传说故事以及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些神仙、道人、隐士悠然自得的形象也常常作为挡水檐的装饰主题,表达人们对安逸与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图3)
对于多数目不识丁的民间工匠来说,主要是通过戏剧获取这些人物题材的故事内容。福建的地方戏很发达,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数十个剧种,剧目有五千余种之多。剧目内容主要涉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其中体现侠义精神与忠义观念的故事又最为盛行。闽剧又称“福州戏”,是唯一采用福州方言念白、演唱的剧种。闽剧大多是以历史题材为主,人们将故事中的人物作为挡水檐装饰的母题。一些建筑工匠、艺人通常白天干活、晚上看戏,他们将戏剧中的人物、场景,通过建筑的装饰表现出来。所以今天我们所见到挡水檐上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武将,一招一式都带着浓厚的舞台剧特点。
2. 花果植物与器皿(博古纹)
在挡水檐装饰题材中,植物主要是一些象征吉祥富贵的花卉、卷草纹,以及象征高风亮节的梅、兰、竹、菊。另外, 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葡萄、南瓜也比较常见(图4)。
在挡水檐装饰中,博古图也是常见的图形类别。这种“图录式”的风格非常适合民间美术,尤其在福州的民居建筑中,各种各样博古题材的木雕、砖雕、彩绘等层出不穷。博古图中青铜器的图录资料完全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瓶花、香炉、如意纹、书卷纹以及床榻、几案等明式家具图案充斥其中,并产生了新的、特定的吉祥寓意。(图5)人们根据需要任意组合,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了几种范式,一直延续至今。如在花瓶中插月季花,代表平(瓶)安富贵;[5] 瓶中插三个戟,代表连成三级(戟)等。
福州基本上算得上是一个移民城市,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大批中原百姓移居福州,晋安郡人口激增一倍多。唐代末年,中原汉人为了逃避战乱又一次大规模移民福州,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发展。不少中原移民是知书达理的皇室贵族后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了逃避战乱举族南迁,虽身处异地却不忘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子女的教育。从建筑的挡水檐中,经常见到由琴、棋、书、画组合而成的博古图,从中可以体会当时来自中原移民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以及对子孙后代的教育。
3. 亭台楼阁
为了丰富挡水檐的形式,民间工匠煞费苦心地营造这块方寸之地,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外形,将挡水檐的侧面修饰成各种有意味的形式,其中亭台楼阁的样式最为常见。在这些风格迥异的微型楼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外来文化的影子。
由于福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最早传入中国的为佛教文化,其次为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天主教文化等。在鸦片战争失利后,福州是被迫开放的港口之一,大量的外国商人以及西方传教士在福州一带活动,尤其在沿海地区。如福州的平潭县,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基督教堂,甚至衍生出当地方言的赞美诗与祷告词。各种教派林立、宗教信仰众多。各种各样的西洋建筑、教堂云集在福州的部分地区,其建筑思想、风格对当地的民居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如今,福州中亭街建筑群的样式还能感受到殖民文化的影子。在遗存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常见的有欧式的拱门,且在拱门之上出现忍冬草纹样。在一些建筑封火墙的墀头装饰中,圣母及天使的图式也偶尔出现。所以在福州民居建筑中,外来文化对挡水檐的装饰图式的影响就不难理解了。(图6)

4. 几何纹与文字
几何纹是由几何形图案组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福州民居建筑的挡水檐装饰中,几何纹样比较常见,如卍字纹、回形纹、云纹、螭龙纹、蝙蝠纹等。虽然少量的几何纹样以主纹的形式出现,但大多数是作为附属纹,如边框或角饰等。
在挡水檐的装饰中,福州人为了更为直接地表达主题,除了采用图形之外,文字也比较常见,且图文并茂,文字以对仗的形式出现,内容多为人们熟知的家训,如勤俭持家以及劝学等内容。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他们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希望子孙后代通过读书步入仕途,从而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
从挡水檐的装饰内容来看,同一个村落,大户或富户更加注重建筑的门面,在装饰上不惜人力与财力,所选内容复杂多样,图案精细。而经济相对落后的村民,挡水檐的装饰内容则相对简单,做工粗糙,为了节省开支,部分屋主或家族成员直接参与建房与建筑的装饰。据一些村民介绍,目前遗留下来的挡水檐装饰正是他们祖辈的手迹。另外,对于受过教育的屋主来说,为了体现书香门第的特点,博古纹、琴棋书画、书卷纹是挡水檐装饰内容的首选。而目不识丁的村民,则更多地选择体现吉祥文化的内容。
二、挡水檐的装饰媒介与技艺
在福州民居建筑挡水檐的装饰媒介中,主要采用灰塑、彩绘、嵌瓷三种方式来体现,这三种方式也是福州民居建筑中惯常采用的装饰手法。
1. 灰塑
在福州民居建筑挡水檐的装饰中,民间艺人往往就地取材,将白灰(在沿海地区,一般采用贝灰或者蛎灰)掺兑纸筋、麻绳、草筋等材料,糅合制成灰泥。一些富庶大户为了增强灰塑的牢固性,还会在灰泥中调入红糖水或糯米汁等,工匠一般在现场塑制而成。[6] 这种装饰手法称为灰塑或灰披。
灰塑一般采用圆雕式以及半浮雕式,其特点是塑造的形象圆润,立体感强,聪慧的民间艺人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题材多为戏曲人物、花鸟、博古纹等图式。人物一般都塑造成圆润的形象,身穿铠甲的武将很少列为灰塑的对象。灰塑的缺点是保留时间短,由于没有经过烧制,所以比较松散,特别是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后,难以完整地保留。(图7)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挡水檐上的灰塑装饰,往往都是残缺不全的,所以很难读懂一些图形中的寓意。
2. 彩绘
彩绘作为装饰手法,在福州民居建筑的挡水檐处用得最多,一则彩绘能够清晰直接地表现题材内容;二则成本低廉,彩绘颜料多采用矿物质研磨制成;三则彩绘容易在面积较小的挡水檐中表现。由于彩绘的抗蚀性较差,因此,露天部位一般比较少用,多用于檐下。挡水檐随着屋顶的坡状做成阶梯状,较为狭长,所以彩绘的内容也分成若干个画幅。[7] 一般来说,各个画幅之间风格统一,并形成一个系列,两边挡水檐的内容也相互呼应。
在福州民居建筑挡水檐的装饰中,所涉及的题材最为广泛,灰塑很少表现身穿铠甲的武将,通常采用彩绘的形式。彩绘的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大部分出自民间艺人、画工之手,由于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所以,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粗拙而质朴,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当然,在现存的彩绘中,也不乏丹青能手,作品笔法老练,人物形象准确,色彩清雅。他们往往采用中国工笔画中的技法,如白描、罩染、退晕等手法,甚至中国画中界画的技法也运用其中。
3. 嵌瓷
在福州民居建筑挡水檐的装饰中,嵌瓷的手法相对并不多见。嵌瓷也称剪黏、剪碗等,顾名思义就是将陶瓷片嵌在泥塑形体之上的一种装饰艺术。[8] 福州民间瓷窑在明清时期十分盛行,残破的瓷片很自然地运用于民居建筑。目前,在福州民居建筑中,经常见到墙体中存在大量碎瓷片的混合物,一些地方甚至外墙采用瓷片镶嵌作为装饰。
相对而言,闽南地区的民居建筑色彩艳丽,在剪黏中,他们以五颜六色的瓷片作为装饰材料。而福州的民居建筑相对朴素,色彩上并不张扬。在福州民居建筑挡水檐的装饰中,除了镶嵌瓷器外,也经常采用陶器。嵌瓷的手法一般不单独出现,多与彩绘相结合,尤其是博古纹的大量使用使嵌瓷艺术能够很好地融入其中,也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古朴而典雅。(图8)
结语
挡水檐在福州民居建筑中只是一个狭小的构件,由于处在檐下,躲避了日光的侵蚀。在福州残存的民居建筑中,虽然部分图形残破,但装饰的色彩仍然保持着本色,在不起眼的位置依然透着精彩。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成批的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夷为平地、化为乌有,福州的传统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新材料的出现带来建筑技术的革新,平顶楼台代替了瓦屋顶。功能的丧失,使得挡水檐难以在现代建筑中形成。在一些刻意仿古的建筑中,挡水檐的装饰也以一种难以言状的形式出现,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装饰的手法显现着现代工匠的消极与浮躁。曾经质朴、雅致的挡水檐装饰不复存在。建筑亦如此,被冠以城市名片的旅游景点、古街古镇,大多是由如同拍戏场景的仿古建筑、设施、街道组合而成。这样的场面遍布中国许多旅游城市,千篇一律,旅游城市景点成为自欺欺人的道具,行将消失的传统建筑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在不经意之间成为一代人记忆的碎片。
注释:
[1] 闽南民居建筑中,将护厝称为“伸手”。
[2] 福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 北京,1998,第225 页。
[3] 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图集》,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1999,第1 页。
[4] 福州当地人将马鞍墙墙体的上半部及墙头部位通称为“山水头”。
[5]“ 瓶”谐音“平”,代表平安;盛开的月季花代表富贵,花开富贵。
[6] 孙大章:《中国民居之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第409 页。
[7] 陆琦:《广东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第239 页。
[8] 陆元鼎、潘安:《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广州,2002,第1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