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工艺表现蕴涵探析

  • Update:2014-04-27
  • 纪 燕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3期
内容摘要
作为潍坊地区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红木嵌银漆器通过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制作工艺,将传统的绘画、雕刻、镶嵌、髹漆等多种工艺有机地融为一体,产品造型古朴典雅,集观赏、使用、收藏于一身,被誉为“中华传统工艺之一绝”,是研究潍坊工艺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

潍坊古称潍县,自明代中叶起就成为鲁中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工商两业,自古称盛”。在此基础上,手工艺行业亦十分昌达,清代中期出现了“二百支红炉、三千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繁荣景象,时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其中,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的红木嵌银漆器便是潍坊特有的传统手工技艺,是绘画、雕刻、镶嵌与髹漆艺术的巧妙结合,人称“中华传统工艺之一绝”,于2006 年被列入山东省政府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图1)以名贵红木、天然大漆和金银丝为主要原料,是一种在木质器具上镶嵌金银丝的独特工艺。中国传统嵌银工艺的源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金银错”,这是一种先在青铜器器表刻出阴文图案,再将红铜、金、银的丝或片嵌入,最后以错石打磨使之光滑的工艺。[1] 嵌银业自清代康熙年间起一直是潍坊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类,至道光年间,铜业工匠姚学乾在金石学家陈介祺的参与帮助下,与拓裱艺人田雨帆一起,移植青铜器的金银错工艺,以银丝嵌入红木,擦漆推光,制成镇纸、墨盒、笔筒等,深沉稳重中见典雅灵巧,饶富书画金石趣味。[2]这种将镶嵌载体由铜器转换为木器的新工艺在光绪年间得到推广,并在1930至1936 年间达到鼎盛。

* 图2、图3、图4、图5、图6 均出自孙冬宁主编《潍坊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潍坊红木嵌银漆器的“嵌银”,指的是“在器物上镶嵌银饰,将金、银等材料,拔成很细的银丝,在木质器物上嵌上山水、花卉、人物、鸟兽或真、草、隶、篆等各体字句,将金属丝嵌入、砸实,再漆以数遍生漆推光而制成”[3]。(图2)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形成了一套完整复杂的独特制作工艺(可细化为40 多道工艺程序),整体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流程。
第一,图稿设计。这是决定红木嵌银漆器外观的关键环节,主要有造型设计和纹样图案设计,亦即器物整体所呈现的造型和器表所要装饰题材形象的设计。不同的器物种类有着不同的造型要求。姚学乾在创立红木嵌银漆器之初,其制品多是一些小型器物,用于观赏,在后来的长期发展中拓展到多个品种花色,主要可总结为两大类[4] :一是工艺品,如文房四宝、龙头百寿拐杖、屏风、首饰盒、如意、方鼎、花瓶、看盘、小摆件等;二是家具,如座椅、床、橱柜、博古架、梳妆台、筷子等。在纹样图案的绘制技法上,采用的是中国画的白描方法(图3),这是潍坊红木嵌银漆器的工艺特色之一。用单一的丝纹表现质感,所以图样花纹设计的好坏、布局是否恰当直接决定着器物艺术性的高低。
潍坊红木嵌银传统技艺中的装饰题材非常丰富,依据嵌银纹样的表现内容可分为五类:一是山水类,受嵌银工艺材料的局限,山水花纹无法还原传统山水画中笔墨的审美意趣,只能通过银丝的疏密、长短、曲直变化的组织来表现山水意境。章法上采用传统的三远法来体现山水画空间意识的基本特征。内容多以山居、垂钓、峰峦、平湖为多。二是人物类(图4),潍坊红木嵌银漆器传统纹样中,人物类纹样的表现题材多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物。其中尤以表现女性题材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审美心理需求。人物表现手法继承了传统的白描手法,同时也受明清木刻版画影响,造型上呈现线纹柔细、人物修长、情态端庄典雅、细节刻画繁密精细的艺术风格,人物类纹样因其场面宏大,造型比较复杂,多用在较大型的器物上。人物类纹样较之于其他题材制作难度大,能充分体现出艺人的造型能力和手工技艺水准,因而也是嵌银工艺纹样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一类。三是花鸟类(图5),花鸟类题材是最接近大众审美眼光的一类作品,所以这类纹样在红木嵌银漆器装饰纹样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类题材又可分成写实纹样和程式纹样两类。写实纹样指中国花鸟画作为装饰直接的挪用和转化。程式纹样是指装饰性强,纹样呈样式化、格式化、图案化一类的纹样,多借鉴传统的金银器、瓷器、雕刻、建筑等装饰纹饰,如宝相花、牡丹、折枝纹、卷草纹、几何形纹等。四是民间吉祥纹样。(图6)五是古器物纹样,如商周青铜器纹饰、秦汉古玉瓦当纹饰等。有时也会出现西洋式花纹,如类似缠枝莲和缠枝牡丹的花纹。鉴于画稿设计的重要性,有的艺人甚至请专业画家来绘制,如刘伯庸的嵌丝画稿来自画家刘嘉颖及贺念初、刘秩东的手稿,极大地丰富了器物的文化内涵。
第二,坯胎制作。这是对工艺载体与媒介的处理。第一步是选材,按照造型设计和加工工艺图纸要求选择合适的硬度较高而木质细腻的木材,多为红木——此即为何称为“红木”嵌银漆器。最开始的时候多用本地枣木、云南檀木、楠木、海南黄花梨,后来多为从东南亚和非洲国家进口的紫檀、黑檀、花梨、鸡翅木、酸枝木等木材。这些贵重硬木大都质地致密坚实,色泽沉穆雅静,花纹生动美丽,是制作优秀红木嵌银漆器的必备条件。第二步是解料成型。对选择好的红木,用锯、刨等木工工具按器具的图形进行分割,制成各种器物造型。为防止红木浪费,要计划好木材的尺寸,本着大件优先,中件次之,剩余红木做小件的原则进行分割,然后用凿开榫、下卯,这是做好红木嵌银漆器的基础。第三步是雕刻。可分为铺稿和刻槽。用稀面糨糊将设计好的平面画稿图案贴在坯胎上,运用几十种雕刻工具(图7)在器物上立体雕刻与嵌丝规格一致的细槽,是画稿的再创造。雕刻师不但要富有想象的审美理念,还要有精湛的手工技艺,沟槽的深浅粗细会直接影响到丝线嵌入后的效果。
第三,镶嵌金银丝。第一步是拔丝。将金、银等材料经锻打后,通过拔丝辊轧设备制成截面为准矩形的细丝,规格通常宽为1 毫米—2 毫米、厚为0.20 毫米—0.35 毫米。第二步是拍丝。嵌银所用的丝是扁状的,所以要把拉出来的银丝拍扁,将金银丝放在平面铁砧上用小锤子轻轻敲打,直至满足使用要求。第三步是嵌丝。工匠将经过锻打后拔成不同规格的细细的金银丝,用专用的镊锤镶嵌在刻划好的细槽中,按花纹的长度用小剪刀把银丝剪断,再用小锤轻轻砸紧砸实。此时要注意银丝平整牢固,无倒丝、无掉丝、无沉丝、无臼丝,丝与丝接头要严密。嵌丝是整个工艺流程中最为精细的环节。
第四,磨光髹漆。分刷稿、磨丝、上色、刷漆等步骤。将坯胎上的图案纸稿用清水湿透后用毛刷轻轻刷掉,用平面的小锤子将丝线均匀敲平,使之与木胎之间紧密结合;将嵌丝高出平面的部分用细磨石蘸水磨平磨匀,抹泥子(以大漆掺加石膏粉和相应颜料等制得)补平木孔和接缝等小缺陷,用细水砂纸打磨净多余泥子后放入地下室阴干,取出后晾晒、打磨、上色、刷漆。抹泥子和刷漆都是完成一遍,晾干打磨光后再进行下一遍。一般抹泥子须二三遍,刷漆六七遍。每次刷漆,漆膜要薄,为的是让大漆渐渐浸入木胎。最后一遍是普罩大漆,用漆栓把大漆涂抹在木胎上,用指肚顺木纹方向抹匀出光后下阴棚阴干。最后用拔丝刀将罩在金银丝上的漆轻轻地缓缓地刮去,使镶嵌到细槽里的金银图案显出自己固有的本色。最终,在栗红、深褐的底色和光亮如镜的大漆的衬托下,那种飞金走银、流光溢彩的装饰效果就充分显示出来了,使整个器具更加典雅古朴、珍重高贵,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潍坊红木嵌银漆器作为地域风格鲜明、工艺独特的手工技艺,耐酸、耐碱、耐烫,坚固且不易变形,是一种集传统器具制作工艺、传统髹漆工艺和嵌银工艺的复合技艺系统,成为中国古老的镶嵌艺术的一种形态。就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而言,其特质主要表现在所用材质及所呈现的语言形式和表现题材方面。[5]
嵌银作为一种装饰手工技艺,“银”具有双重的价值认知,首先是作为物质性的材料,工匠充分利用银的柔韧性和延展性特质,通过“拔丝”工艺把银转化为“线”(银丝),并使之作为一种装饰表现语言元素存在,消融到表现内容中。另外,作为媒介的“银”也具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及情感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对器表图案的欣赏不完全是对内容和形式的欣赏,更重要的是对媒介的欣赏,即“银”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财富、高贵、明亮等隐喻内涵。
嵌银作为一种装饰手工技艺,以线作为表现语言,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独特而优秀的白描形式,区别于具象形象塑造,用线娟秀细劲、单纯洗练,成就了红木嵌银装饰艺术工整纤细、繁茂典雅的艺术风格,从而使嵌银成为有别于掐丝珐琅、嵌瓷、螺钿和百宝嵌的一种镶嵌艺术形式。潍坊红木嵌银传统技艺在表现手法上依据器物造型及功能的需要,采用写实和装饰两种手法。写实手法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中国画的借鉴与运用上,装饰手法则表现在钟鼎古玉纹样、文字及一些民间吉祥图案上。受漆器造型和装饰部位的制约,图案纹样装饰大小不一,小不盈寸,大过数尺。
“ 工艺美术的创作是讲究传统的。……但过分强调工艺美术的传统内容会成为创新的阻碍和束缚”[6],而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在恪守传统的基础上又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工艺表现方面,过去只是单纯的银丝镶嵌,现在又增加了粗细丝配嵌、石料综合镶嵌、贴锡片和银丝雕刻等,根据题材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嵌法。在制作技艺上,早期工匠以手工在坯胎上刻画线条,最终效果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控制,现在则多借助电脑用机器来画线与雕刻,线条粗细精度可调,更有利于实现本初的设计创意。在产品种类上,在200 多年的历史中发展到几百个品种上千种花色,自1915 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最优奖”以来,在促进地域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鲜明重要的文化与收藏价值。
作为潍坊地区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器物,红木嵌银漆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技艺上,而且映射出潍坊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也体现着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的神韵。从红木嵌银漆器的发生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潍坊丰庶的物质商业基础,悠久的手工业历史积累,发达的制铜业提供的技术支撑,以金石大家陈介祺为突出代表的时代学术背景,不同工艺品类与传统书画的借鉴学习模式,伴随时代命运而起伏的发展路径。这些正是红木嵌银漆器审美品质与独特技艺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价值蕴涵,使之成为潍坊传统工艺的典型器物。“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潍坊红木嵌银漆器是传统特种工艺之瑰宝,它将木、金、银、漆凝作一体,绘、雕、嵌、贴熔为一炉,古朴清雅,瑰丽多姿,可谓是合此四者之良器。
注释:
[1] 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高等教出版社,北京,2007,第84 页。
[2] 李晓静:“潍坊嵌银漆器述略”,《兰台世界》,2011.26。
[3] 王毅:“潍坊嵌银今昔”,《潍坊工商老字号》,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2001,第63 页。
[4] 化凯:“潍坊‘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调查”,《科技传播》,2010.19。
[5] 孙冬宁主编:《潍坊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文化艺术出版社, 北京,2009, 第254 页。
[6] 倪洪泉:“工艺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工艺美术文选》,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6,第307 页。
* 本文为2012 年山东建筑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XNBS1237) 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