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大规模定制网络平台的交互设计研究

  • Update:2014-04-27
  • 朱 毅/谭 浩/赵江洪,湖南大学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3期
内容摘要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规模定制对生产灵活性和成本控制的要求使原本作为终端的网络平台与产品定制全生命周期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产品对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也对平台的交互有特殊要求。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以设计实践案例为基础,探究大规模定制产品网络平台的交互设计问题。

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是继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后为应对细分市场与激烈竞争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生产和商业模式,它强调产品生产过程的灵活性,同时要求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本质上MC是基于产品价值链的概念,它让用户介入产品生产与递交过程,将用户的个人需求分散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灵活配置产品流程,以满足用
户多样化的需求。这些特点使得网络平台非常适合大规模定制产品的定制与销售,因此网络端平台的交互设计不仅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还直接干预定制产品的生产与装配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价值。
一、产品定制与网络定制平台
广义上,大规模定制指借由高效敏捷流程和灵活集成来为每个用户提供独立设计产品与服务的能力[1]。在实践中,MC 通常指一类运用信息技术的系统,具有优化的组织结构和灵活的流程框架,为满足个体用户特定需求而提供相对广泛的一系列产品与服务供用户选择[2]。
1. 产品定制的附加价值
研究表明,10% -40%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会对其进行修改(个性化)以满足自己特定的需要[3]。因此让用户介入产品设计和生产环节(参与式设计)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其附加价值包括:更好的适用性、成就感、唯一性、个人身份的自我表达、回忆的载体[4-7]。

1. 精简模型及贴图


2. 平台交互流程


3. 界面总体布局图


4. 增强的实时反馈


5. 界面设计效果

本文依托的“grassroots ideation”(草根创意)设计项目是由NOKIA 中国研究院资助,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负责的研究项目,目标是探索在移动互联网UGC( 用户生成内容) 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培养和引导用户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经过一系列用户调研,发现产品定制是用户参与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
2. 网络定制平台的组织与深度
在高度集成的手机行业,外观与组件配置高度相关,由于定制的自由度,使得传统门店与人工的销售媒介很难将产品定制的全貌展示给用户,且定制过程费时费力。而网络平台的虚拟环境与交互性非常适合定制产品的用户参与、产品展示和在线销售,同时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网络定制平台也不再是单纯的售卖产品,而是更前端、更深入、更频繁地介入产品设计、生产、配置的各个环节。其特殊性表现在:1)产品定制销售先于生产配置;2)产品信息碎片化;3)销售与资源管理同步。
由于定制产品无法预知,导致生产和销售信息碎片化,生产管理也越发困难,为了控制定制带来的成本上升,网络定制平台的组织表现为产品配置(设计)与统计销售同步进行的零库存形态。同时产品的不可预知性使得定制“深度”对平台的交互有重要影响,而信息碎片化问题也需要通过定制深度的控制来调和。所谓“定制深度”是指用户在产品价值链中参与的程度。Silveira 等人将定制分为一般化的8 个层级[8],MC 的理念是一种基于成本和需求平衡的定制理念,因此产品定制程度只涉及8 个层级中的某几个层级,通常以提供一定数量的独立组件供选择,依据用户的自由搭配来配置产品。这种方式依赖于对产品可定制范围的仔细界定,以及用户如何在可定制范围内进行选择搭配。
“grassroots ideation”项目中,定制产品依据功能组合被分为若干类别,并与生产配置成本、价格匹配。每个类别下根据功能特点提供不同的定制选项。通过分类降低了生产管理的成本,也减少了用户定制过程的复杂度,使用户更专注于产品本身。可见,定制平台的深度是平衡个性需求与生产成本的决定性要素。
二、网络定制平台的交互设计
由于定制的特殊性,产品展示在定制过程中尤为重要。一方面最终产品需要用户通过系统配置(设计)完成,因此系统需要良好的展示环境让用户明确当前定制产品的外观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用户无法在购买之前体验到真实产品的质感,所以平台需要一个极佳的产品展示效果来帮助消费者进行购买前的决策。因此,研究采用网络3D技术来表现定制产品。
1. 网络虚拟定制的产品展示技术
3D 技术可以有效地展示产品效果,但由于是定制产品,即使通过产品分类与预设组件有效限制了定制组合的可能性,其配置组合的可能结果仍然数目巨大(三大类产品可能的定制数一共约479001609 种)。若依照传统3D 建模渲染的方式处理,系统的模型库会极其庞大,不利于维护和未来的扩展,同时调取模型和渲染所需要的系统资源与网络带宽也是网络环境下难以承受的。研究提出了“网格精简模型及贴图”的方法,对产品模型按照实际产品定制的组合规则进行拆解,再在定制流程中实时调用相关部件进行组合,以真正完成虚拟环境下的产品配置。同时为了减少系统与网络资源需求,所有模型分面进行优化精简,材质贴图也加入光影效果重新制作,以减少系统实时渲染的时间。最终平台采用PaperVision3D 技术作为系统的3D 环境,对三大类产品进行重新建模与贴图制作,一共完成模型96个、贴图192 个,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部分模型与贴图如图1所示。
2. 网络定制平台的交互流程
定制平台采取的是组合与定制匹配模式[9],定制过程采取线性流程以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同时控制定制深度以保证用户专注于产品本身,而不用考虑复杂的系统操作。定制过程中修改或重新定制具有很高的操作成本,不仅耗费系统资源,而且影响用户体验,不利于定制与购买决策的便利性。系统采用实时计价、“购物篮”和所见即所得的方式来强化用户决策辅助。展示模型会响应用户每一步定制操作,实时显示当前定制产品的3D 效果,给出当前定制状态的价格;置顶的“购物篮”中记录了定制的所有内容并能实时删减。实时计价与购物篮的概念看似简单但却是影响全局的设定(图2),因为交互流程中的产品信息裂化为零部件的信息,某一定制环节的需求变化,会影响整体产品的定制响应。因此只有对产品体系和生产配置有精确的把控,才能将成本与定价拆分到定制的每个环节,协调产品的生产与配置,使定制销售与资源管理同步。
3. 兼容触控交互的界面设计
兼容触控交互是因为传统手机销售门店有着极大的产品交互与展示需求。大规模定制不仅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也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与个性化表达应用于不同产品的开发销售中,特别是在流行的体验店中,触控交互无疑能拉近产品与用户的距离,提升产品定制过程的用户体验。这一特点使定制平台更加强调实时反馈,其设计考量有以下几个方面:1)按键大小的把握;2)界面布局的策略;3)实时反馈的控制;4)误操作的规避。项目中,目标交互设备为一台改装的34 英寸触控液晶屏(分辨率1920×1080),传统的界面尺寸经验数据无法参考,研究采用实验方式直接测试按键效果。在密集开发阶段,每天下午3 点会提供一版可交互的demo,由产品经理和相关高层人员直接在设备上测试,反馈结果在当天提交给开发人员,第二天再提交修改后的demo 供测试,如此迭代直到获得满意结果。
考虑到人机尺寸,实际操作区域较设备尺寸要小很多,在界面设计上,将产生交互的区域控制在一个较小的中心区域中,同时整个平台不允许滚屏。用户是在站立状态下在视平线等高的一个小范围内用手指操作,因此界面的总体布局为纵向三栏式,以适应手的操作范围。从上到下依次为导航区、展示/ 操作区和列表/结果区。在展示/ 操作区中依据通常的右手便利,将展示部分安排在区域的左边,操作内容放在区域右边。各区采取横向布局以适应宽屏的总体框架,也打破总体纵向布局的沉闷,避免用户有滚屏操作的错觉。界面布局如图3所示。由于触控交互缺乏鼠标指针的线索指引作用,无法事前提示操作结果,因此实时的交互反馈对于触控交互变得非常重要。系统中加入了大量简洁的指示性交互动画以响应用户的每一步操作,同时又不过度增加系统负担。依赖于3D 交互技术和对产品模型对象的优化,在每一步定制操作后,产品展示区能实时更新产品3D 效果,达到实时反馈的目的。图4 中列出部分实时反馈的交互实例。
触控交互使误操作频发。面对新事物,人们总有哪儿都想点的欲望,有一种交互测试叫做Monkey Touch Test 针对的就是这种情况。测试人员会在试验设备上像猴子一样无规律、任意频率地点击界面上的任何位置来检测系统的健壮性。这种测试帮助排除和修正了很多系统使用上的bug,同时也总结出一些界面设计上规避误操作的设计方法:1)只在必要的时候显示操作按钮;2)通过一致的交互行为培养用户操作习惯;3)同类按钮始终处于相同位置且拥有一致外观;4)通过颜色提示或隐藏操作。图5 展示了部分界面设计效果图。
总结
大规模定制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其生产和销售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品的价值被分散到定制的各个环节并通过虚拟配置而整合实现。因此交互设计的好坏不仅决定了用户体验的好坏,还进一步向前端扩展影响产品的生产与成本控制,成为大规模定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研究提出了适合大规模定制的网络平台构建方案,实现了网络环境下虚拟定制的产品3D 表现技术,并通过交互设计尝试优化整合定制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提升了用户对大规模定制的接受度,并针对使用情境进行了优化设计,为行业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借鉴经验。
* 本文为国家“973”科技计划(2010CB328001)、NOKIA 中国研究院“grassroots ideation”支持项目;文中图片因保密需要做了特殊处理。
注释:
[1]Da Silveira G, Borenstein D, Fogliatto F S. Mass customiz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1, 72(1): 1-13.
[2] Joneja A, Lee N K S. Automated configuration of parametric feeding tools for mass customization[J].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1998, 35(3): 463-466.
[3]von Hippel E. Application: Toolkits for user innovation and custom design[J]. Democratizing innovation, 2005: 147-164.
[4]Tseng M M, Piller F T. The Customer Centric Enterprise: Advances in Mass Customiz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2003[J].
[5]Noble C H, Kumar M. Using product design strategically to create deeper consumer connections[J]. Business Horizons, 2008, 51(5): 441-450.
[6]Risdiyono R, Koomsap P. A study of design by customers: areas of application[M]//Global Perspective for Competitive Enterprise, Economy and Ecology. Springer London, 2009: 445-453.
[7]Rooke P, Ouadi K. Customer-centricity, luxury, and personalization[C]Proceedings of panel talk in mass customiz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conference (MCPC2009), Helsinki, Finland. 2009.
[8] 同[1]。
[9]Risdiyono. Multi CIDP: a New Strategy for Customer Satisfaction Optimization. 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eties of Design Research. Tokyo,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