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走出平面——现代纸艺创作方式的考察研究

  • Update:2014-04-27
  • 邓伍英 长沙学院艺术系
  • 来源: 《装饰》杂志2014年第3期
内容摘要
现代纸艺是20 世纪90 年代之后艺术设计的一个前沿阵地,艺术家与设计师不断发掘纸的材料特性,并基于日常生活中的纸制品进行再设计,传达现代观念与审美体验。本文尝试从传统的剪与切、二维与三维、光与影、柔性与刚性四个角度梳理现代纸艺的创作方式,希望能为纸艺的创作者带来一些启示。

纸是记录、传播人类信息的媒介,经历手抄时代和印刷时代,纸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举足轻重。同时,由于纸的廉价与可塑性,它也是民间借以表达美好祈愿的重要材料,无论东西,那些装点日常节日、人生礼仪,承载着丰富内涵的剪纸、折纸都在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讨论的是现代纸艺,它有别于纸的习惯功能和传统表达,强调的是以纸为材料,充分发掘纸在肌理、造型、柔韧度、通透度、可塑性等方面的材料特性,传达现代审美体验或观念的作品。从门类来看,它既渗透到绘画、雕塑、装置等纯艺术领域,也是海报、包装、展陈、建筑等设计领域的创意来源。追根溯源,现代纸艺开始于20 世纪初,综合立体主义利用布料、纸片的拼贴作品开启了现代艺术材料的多样化局面。此后,达达艺术、波普艺术都在作品中引入了日常生活中的现成物品。以纸为材料的艺术家中,亨利•马蒂斯是最为著名的一个,在晚年他创作了大量的剪纸拼贴作品。但在纸的材料特性方面做大量的实验,是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纸艺在世界各地纷纷涌现,艺术家从纸的二维与三维、光与影、刚性与柔性以及原本功能的转义等角度出发创作了大量作品。基于这些创作实践,从90 年代中期开始,荷兰海牙的赖斯韦克博物馆就发起了纸艺双年展,至2014 年是第十届。双年展致力于检阅和推进全球纸艺的多样化实践。同时,网站strictlypaper 是一个专业化的纸艺发布平台,以供所有纸艺爱好者和创作者进行交流。由此,尽管还不能将纸艺(paper art)单独列为一个门类,但至少从现已发生的多元实践和由此折射出无限潜力来看,纸艺已经是艺术设计当仁不让的一个前沿阵地。
目前出版的纸艺类专著中,Paradise of Paper Art 做了较为全面的汇编,网罗了全球66 个艺术家和设计师的1000 多件作品,但未有综合的系统研究。在中文学术界,陈琳琳、邬烈炎的《现代纸艺》是开创性的,但由于该书是在2001 年出版,纸艺在21 世纪所开创的缤纷格局还未及关注。本文尝试对目前大量的纸艺作品做一个归纳和梳理,以期为国内的纸艺创作者带来一些启示。

1. 巴维•李,《在同一艘船上》,2001 年。


2. 彼得•考尔森,《牛仔》,2006 年。


3. 彼得•考尔森,《坠落》,2008 年。


4. 克里斯汀•金的刻纸插画。


5. 照屋勇贤,《森林一角》,2008 年。


6. 克里斯托夫•皮亚拉,《包裹》,2009 年。


7. 米娅•珀曼,《大漩涡》,2008 年。


8. 盖•劳拉米,《寒山月》,2013 年。

一、剪与刻
剪与刻是传统的纸艺手法,公元6 世纪在中国就有了剪刻纸,14 世纪时剪刻纸传到了世界大部分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剪纸与刻纸就不能成为现代纸艺,其中的关键在现代审美与观念。比如美籍香港女艺术家巴维•李(Bovey Lee),她的刻纸在形式上脱胎于木刻版画,画面的黑白关系极为精致。她在刻纸作品中融进自己的城市生活体悟和文化身份表达,让传统的工艺手法继续散发活力。她有几组系列作品,分别以中国传统的瓷瓶造型、旅行皮箱的造型和多桅帆船的造型为框架,其中再堆砌上各式的图案,有山水、亭阁,也有高压线、拖拉机,它们以蒙太奇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文化杂糅的后现代情境。而这几种框架造型表达的则是她的文化根基和漂泊状态。(图1)
创作中,她并不排斥利用电脑辅助软件,将从网络或杂志上得来的图像用photoshop 或illustrator 软件进行处理,并拼接在一起。再之后,就是一个手工艺的精雕细琢的过程。同样以刻纸方式创作的还有英国设计师迈克•罗麦克斯(Michael Lomax),他的刻纸以神话和童话人物形象为题材,作品精细繁复,展现纸的纤细柔美的材料特征。
二、二维与三维
在剪与刻之外,更多艺术家围绕着纸的二维本质和三维潜力做创作,这些作品介于雕塑、装置与绘画之间。最典型的是丹麦艺术家彼得•考尔森(Peter Callesen),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办公用的A4 尺寸纸张为材料,先在平面的纸上裁剪出一个负形,剪出的纸料再用来做出一个三维的雕塑。创作中,他不会再添加别的材料,而且只利用简单的工具:用手术刀裁剪,用胶水粘合,或是借用牙医的工具塑形。看似裁下来的纸并不够用来做雕塑,其实是考尔森设法拉长了纸的纤维,这也是他作品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考尔森利用二维和三维两个部分营造一种戏剧冲突,比如《牛仔》(图2),平面上是一个套圈的牛仔,垂下来的雕塑是一个上绞刑的人物,作者似乎在讲作茧自缚的寓言。而他的大型作品《坠落》(图3),则通过一个生意盎然的树的剪影和倒在其下的三维的人体骷髅,叙述生命的历程。从其讥诮的叙事和讽刺来看,这些作品有点马格利特《这不是一个烟斗》的气质。
加拿大艺术家克里斯汀•金(Christine Kim)的一系列作品也试图利用二维和三维的冲突,她的作品介于刻纸和绘画之间,将两者拼接起来,从而拉开了作品的空间层次,体现出极强的视觉张力。她往往以素描或水彩的手法表现女性的头部或手部,再拼贴上刻纸的场景或服饰,在绘画形象与刻纸之间充满了各种交互的暗喻,让作品浑然一体。同时,画面上的蕾丝、栅栏等象征符号,又是对自身女性身份与地位的反思。(图4)
三、光与影
脱离了二维平面,光与影是必然存在的,纸张不同,遮光与通透性方面也有充裕的自由选择空间,因而不少艺术家的纸艺作品都会主动地引入光影因素。日本艺术家照屋勇贤有很多作品都利用了光影,比如作品《森林一角》(图5),基本材料是卫生纸的轴筒,他在上面剪刻出树木的形状,翻折出来,形成一个作品单元,在白墙上支出多个轴筒,在光照下影影绰绰,就形如一片森林,极富生气。照屋勇贤出生于日本冲绳,在东京和纽约的艺术学院上学,他的作品中因而融合了西方的艺术思维和东方的文化气质。这种剪刻、翻折树木轮廓的方式取自东方蜡染和折纸的传统,是其作品的标志。而这种方式实践在纸币、书本、报纸、包装袋等多种纸制品上,又符合了西方当代艺术的创作逻辑。让生活中平凡的物品甚至是废品重新散发出诗意是照屋勇贤的创作态度,而由于纸制品与森林原本的渊源关系,他的作品集体表达的都是生态主题。美国艺术家克里斯托夫•皮亚拉(Christophe Piallat)同样也利用光,他有20 余年的专业摄影经验,对光影的敏感在他的纸雕塑中继承下来。2008 年时,皮亚拉在旧金山一次性买入了2 米幅宽,200 米长的屠夫纸(一种用来包装肉制品的坚硬粗糙的纸),重200 余公斤。他用搓揉的方式制造表面肌理,并围合出一个空间,背后放上几盏日光灯,点缀上几片彩纸,纸面的沟壑和微微的彩色光晕赋予他的作品细腻静谧的气质。(图6)在此后的六七年中,他以这种方式参加了各种展览,每次都会基于展场环境重新布置,而屠夫纸经过多次的处理,肌理变得更为丰富,转折起伏类似于自然的石质纹理。他的作品中,纸和光是两个核心元素,在他而言,纸是躯壳,光是灵魂。
四、柔性与刚性
纸是可柔可刚的材料,一张薄纸是轻盈纤细的, 堆成一摞就变得坚硬牢固, 像木材一样可用来雕琢。彼得• 金特纳(Peter Gentenaar), 瓦妮莎• 阿拉里(Vanessa Alarie),米娅•珀曼(Mia Pearlman)都善于利用纸张轻盈柔韧的材料特性。以美国女艺术家米娅•珀曼为例,她原本从事版画,常以纸为负版,由此引发了灵感。2007 年,她开始创作纯粹以纸为材料的装置。在创作中,她先在一张大纸上画好图形,裁切出来,几十张这样的正负形纸片拼接悬挂起来就是一件装置作品,作品的视觉形态都是从云、冰山、龙卷风等等自然气象演化而来,比如《大漩涡》。(图7)珀曼注重纸的天性,“它能卷曲、撕裂、下垂,它是有生命的,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材料”[1]。她认为做纸艺就需要与纸进行交流,放弃自己一部分的控制欲,在创作实践中,珀曼经常破坏原来的作品,经过调整重新发现新的形态,成就了一个新的装置。
将纸当成硬质材料的最显见的做法就是书雕,盖•劳拉米(Guy Laramee)和布莱恩•德特默(Brain Dettmer)是当前书雕的代表人物。劳拉米的书雕创作从2004 年开始,至今在美国和加拿大已经办过15 次个人展览。他将书当成立方体块,其中雕凿出山川的高低起伏和沟壑纵横,再施以颜色,其余部分仍保留书的形态。通过处理前后的冲突,劳拉米是想表达人类知识与经验相互转义的主题,他认为书在汇编知识的同时也造成了天真体验的损耗,纸张一页页积累其实也意味着经验的衰退。[2] 因而他把书籍又转化为可供审美体验的物品。他的山水雕塑有着明显的东方情节,比如《寒山月》(图8),他将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以三维雕塑的方式表现出来。布莱恩•德特默的创作方式与劳拉米类似,但在形态上更类似于达达主义图像拼贴的三维立体版本。
结语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近20 年中出现了这么多现代纸艺的探索?追究原因,一方面是工业社会的手工情结,从植物纤维变化而来的纸张有着无比亲和力,纸在艺术家和设计师手中是极为温顺的材料,可用来召唤前工业时代率直朴素的精神;另一方面,现代纸艺也是对日常物品的再设计,很多作品都是以纸制品而不仅是纸为媒材的,比如办公用纸、书籍、纸筒等等,通过再设计,作品也在召唤观众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注视。同时我们身处在一个纸张功能逐渐衰退的时代,数字化的冲击弱化了纸在信息记录与传播中的作用,尽管很多人认为纸不会消失,但不可否认,纸的功能已非不可替代。从功能中解放出来,纸的材料特性就愈容易得到关注,从本文涉及的作品可见,纸能成为二维与三维的桥梁,光与影的载体,并在纤柔与刚硬之间游刃有余,因而能在商业与纯艺术领域产生如此丰富的实践。纸艺的趣味在于,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纸,但纸的材料潜力还远远未发掘完毕。
*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13YBB015), 湖南省教改项目阶段性成果[ 湘教通2012]401 号。
注释:
[1] Tristan Manco, Raw + Material = Art , Thames & Hadson,London, 2012, p.215.
[2] Guy 的个人主页http://www.guylaramee.com/index.php/intro/
参考文献:
[1] 陈琳琳、邬烈炎编著:《现代纸艺》,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2001.
[2] Jianning Yuan, Paradise of Paper Art , Designerbooks,Hong Kong, 2013.